《史記白話文》孫子吳起列傳第五:【說明】這是我國古代三位著名軍事家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史記白話文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王學孟譯注

【說明】

這是我國古代三位著名軍事家的合傳。

作者著重寫了孫武「吳宮教戰」,孫臏以兵法「圍魏救趙」、馬陵道與龐涓智鬥,以及吳起在魏、楚兩國一展軍事才能,使之富國強兵的事跡。

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結,中間以兵法作骨貫穿始末。

孫武子兵法十三篇,是傑出的軍事著作,歷來被推崇為「兵經」、「武經」,為後世代代相習,流傳至今,被國內外所重視。

本傳雖然只記述了「吳宮教戰」,但他在教習一操一練中,強調將士的軍紀,號令嚴明,為達目的竟以「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斬吳王兩位一寵一姬示眾,使隊伍達到「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的效果,仍能窺知孫武用兵之有方。

盡避本傳未能正面記述孫子兵法在戰略戰術上的實地應用,但傳末強調了吳王打敗強楚、攻克郢都、威鎮齊晉、名顯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雖然虛此一筆,孫武的軍事才能、其兵法的實用價值,便兀然突現了。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子孫,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龐涓做了魏國將軍,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產生妒嫉之心。

暗中召來孫臏,假借罪名,斷其雙足,並在臉上刺了字,想叫他不敢拋頭露面。

作者實寫孫臏的不幸遭遇,虛寫他的軍事才能。

他的傳記中,繼上文虛線又連續正面記述了他的三個故事:教田忌賽一馬取勝的方法;圍魏救趙;馬陵道與龐涓智鬥。

這都充分表現了孫臏過人的智謀和卓越的戰略、戰術思想。

圍魏救趙,是體現他戰略思想的典範。

他準確地把握形勢,認為魏軍的一精一銳部隊在外一精一疲力盡,國內老弱殘兵疲憊不堪。

他讓田忌率軍一火速挺一進大梁,佔據要道,沖其方虛。

果然迫使魏軍回師自救。

這樣不僅解了趙國之圍,又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效果。

一毛一|澤|東同志在《游擊戰爭的戰略防禦》一文中,就引用了「圍魏救趙」的打法。

馬陵道智鬥,寫得極為一精一采。

這簡直是一場心理戰爭。

孫臏緊緊一抓住魏軍凶悍勇一猛、一向瞧不起被稱為膽小怯弱的齊兵的心理,運用兵法,一精一心謀劃,巧妙佈署,掌握時間,利用地形,設下埋伏,終於迫使龐涓自刎於孫臏的策劃之下。

吳起被任命主將,跟下等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騎馬,親自背負軍糧,為士兵親一吮一毒瘡,同甘共苦,士卒為之效死。

誠如李克所說,帶兵打仗,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

他善於用兵,在西河地區抵禦了強秦和韓國。

他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還是很有見地的政治家。

他規勸魏武侯:政權的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而不在乎山川形勢的險要。

他在魏、楚都積極革新政治,和官僚貴族作鬥爭,為魏、楚兩國富國強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者把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不同國度的三位軍事家和許多的人物,紛繁複雜的政治、軍事事件,通過「兵法」連綴一起,戲劇一性一地刻畫了多種栩栩如生的一性一格,諸如孫武執法如山不苟言笑,吳起求將殺妻、「嚙臂而盟」,龐涓妒嫉……形象鮮明又各具特徵,活脫脫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譯文】

孫子名武,是齊國人。

因為他一精一通兵法受到吳王闔廬的接見。

闔廬說:「您的十三篇兵書我都看過了,可用來小辨模地試著指揮軍隊嗎?」

孫子回答說:「可以。」

闔廬說:「可以用婦女試驗嗎?」

回答說:「可以。」

於是闔廬答應他試驗,叫出宮中美一女,共約百八十人。

孫子把她們分為兩隊,讓吳王闔廬最一寵一愛一的兩位侍妾分別擔任各隊隊長,讓所有的美一女都拿一支戟。

然後命令她們說:「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嗎?」

婦人們回答說:「知道。」

孫子說:「我說向前,你們就看心口所對的方向;我說向左,你們就看左手所對的方向;我說向右,你們就看右手所對的方向;我說向後,你們就看背所對的方向。」

婦人們答道:「是。」

號令宣佈完畢,於是擺好斧鋮等刑具,旋即又把已經宣佈的號令多次重複地交待清楚。

就擊鼓發令,叫她們向右,婦人們都哈哈大笑。

孫子說:「紀律還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

又多次重複地交待清楚,然後擊鼓發令讓她們向左,婦人們又都哈哈大笑。

孫子說:「紀律弄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現在既然講得清清楚楚,卻不遵照號令行一事,那就是軍官和士兵的過錯了。」

於是就要殺左、右兩隊的隊長。

吳王正在台上觀看,見孫子將要殺自己的一愛一妾,大吃一驚。

急忙派使臣傳達命令說:「我已經知道將軍善用兵了,我要沒了這兩個侍妾,吃起東西來也不香甜,希望你不要殺她們吧。」

孫子回答說:「我已經接受命令為將,將在軍隊裡,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於是殺了兩個隊長示眾。

然後按順序任用兩隊第二人為隊長,於是再擊鼓發令,婦人們不論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倒、站起都符合號令、紀律的要求,再沒有人敢出聲。

於是孫子派使臣向吳王報告說:「隊伍已經一操一練整齊,大王可以下台來驗察她們的演習,任憑大王怎樣使用她們,即使叫她們赴湯蹈火也辦得到啊。」

吳王回答說:「讓將軍停止演練,回賓館休息。

我不願下去察看了。」

孫子感歎地說:「大王只是欣賞我的軍事理論,卻不能讓我付諸實踐。」

從此,吳王闔廬知道孫子果真善於用兵,終於任命他做了將軍。

後業吳國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攻克郢都,向北威震齊國和晉國,在諸侯各國名聲赫赫,這其間,孫子不僅參與,而且出了很大的力啊。

孫子死後,隔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孫臏。

孫臏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帶,也是孫武的後代子孫。

他曾經和龐涓一道學習兵法。

龐涓奉事魏國以後,當上了魏惠王的將軍,卻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

就秘密地把孫臏找來。

孫臏到來,龐涓害怕他比自己賢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掉他兩隻腳,並且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隱藏起來不敢拋頭露面。

齊國的使臣來到大梁,孫臏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使,進行遊說。

齊國的使臣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

齊國將軍田忌不僅賞識他而且還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他。

田忌經常跟齊國貴族子弟賽一馬,下很大的賭注。

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

於是孫臏對田忌說:「你盡避下大賭注,我能讓你取勝。」

田忌信以為然,與齊王和貴族子弟們比賽下了千金的賭注。

到臨場比賽,孫臏對田忌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讓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

三次比賽完了,田忌敗了一次,勝了兩次,終於贏得了齊王千金賭注。

於是田忌就把孫子推薦給齊威王。

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把他當做老師。

後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打算任用孫臏為主將,孫臏辭謝說:「受過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將。」

於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帶蓬帳的車裡,暗中謀劃。

田忌想要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說:「想解一開亂絲的人,不能緊一握雙拳生拉硬扯;解救鬥毆的人,不能捲進去胡亂搏擊。

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一開。

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一精一銳部隊必定在國外一精一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

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大梁挺一進,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衝擊它正當空虛的地方,魏國肯定會放棄趙國而回兵自救。

這樣,我們一舉解救了趙國之圍,而又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效果。」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意見。

魏軍果然離開邯鄲回師,在桂陵地方交戰,魏軍被打得大敗。

十三年後,魏國和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

齊王派田忌率領軍隊前去救援,逕直進軍大梁。

魏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率師撤離韓國回魏,而齊軍已經越過邊界向西挺一進了。

孫臏對田忌說:「那魏軍向來凶悍勇一猛,看不起齊兵,齊兵被稱作膽小怯懦,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就要順應著這樣的趨勢而加以引導。

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走百里和敵人爭利的,有可能折損上將軍;用急行軍走五十里和敵人爭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隊。

命令軍隊進入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

龐涓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啊!」於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輕裝一精一銳的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當晚可以趕到馬陵。

馬陵的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適合埋伏軍隊。

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命令一萬名善於射箭的齊兵,隱伏一在馬陵道兩邊,約定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

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幹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互不接應。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成定局,就拔劍自刎,臨死說:「倒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

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後世社會上流傳著他的《兵法》。

吳起是衛國人,善於用兵。

曾經向曾子求學,奉事魯國國君。

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而吳起娶的妻子卻是齊國人,因而魯君懷疑他。

當時,吳起一心想成名,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用來表明他不親附齊國。

魯君終於任命他做了將軍,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就有的人詆毀吳起說:「吳起為人,是猜疑殘忍的。

他年輕的時候,家裡積蓄足有千金,在外邊求官沒有結果,把家產也蕩盡了,同鄉鄰里的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

然後從衛國的東門逃跑了。

他和母親決別時,咬著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說:『我吳起不做卿相,絕不再回衛國。

』於是就拜曾子為師。

不久,他母親死了,吳起最終還是沒有回去奔喪。

曾子瞧不起他並和他斷絕了師徒關係。

吳起就到魯國去,學習兵法來奉事魯君。

魯君懷疑他,吳起殺掉妻子表明心跡,用來謀求將軍的職位。

魯國雖然是個小一柄一,卻有著戰勝國的名聲,那麼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

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

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

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

文侯問李克說:「吳起這個人怎麼樣啊?」

李克回答說:「吳起貪戀成名而一愛一好女色,然而要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

於是魏文侯就任用他為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著捆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有個士兵生了惡一性一毒瘡,吳起替他吸一吮一濃液。

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放聲大哭。

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一吮一濃液,怎麼還哭呢?」

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一吮一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裡。

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一吮一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麼時候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為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

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阪在它的北面。

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

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

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

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

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

田文說:「可以。」

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去死戰,敵國不敢圖謀魏國,您和我比,誰好?」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呢?」

田文說:「田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托付給您呢,還是應當托付給我?」

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托付給您啊。」

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出任國相,娶了魏君的女兒,卻畏忌吳起。

公叔的僕人說:「吳起是不難趕走的。」

公叔問:「怎麼辦?」

那個僕人說:「吳起為人有骨氣而又喜好名譽、聲望。

您可找機會先對武侯說:『吳起是個賢能的人,而您的國土太小了,又和強大的秦國接壤,我私下擔心吳起沒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

』武侯就會說:『那可怎麼辦呢?』您就趁機對武侯說:『請用下嫁公主的辦法試探他,如果吳起有長期留在魏國的心意,就一定會答應娶公主,如果沒有長期留下來的心意,就一定會推辭。

用這個辦法能推斷他的心志。

』您找個機會請吳起一道回家,故意讓公主發怒而當面鄙視您,吳起見公主這樣蔑視您,那就一定不會娶公主了。」

當時,吳起見到公主如此地蔑視國相,果然婉言謝絕了魏武侯。

武侯懷疑吳起,也就不再信任他。

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隨即就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為國相。

他使法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來撫養戰土。

致力於加強軍事力量,揭穿往來奔走的遊說之客。

於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併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

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

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

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一屍一的地方,附伏一在悼王的一屍一體上。

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一屍一體。

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後,太子即位。

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一屍一體的人,全部處死,由於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一事所涉及到的情況。

俗話說:「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

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卻不能預先避免刖足的酷刑。

吳起向魏武侯講憑借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可歎啊!

【原文】【註解】

孫子武者,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子之十三篇1,吾盡臂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2?」

對曰:「可。」

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

曰:「可。」

於是許之。

出宮中美一女,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一寵一姬二人各為隊長3,皆令持戟4。

令人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5?」

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

婦人曰:「諾。」

約束既布6,乃設?鉞7,即三令五申之8。

於是鼓之右9,婦人復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

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十,吏士之罪也(11)。」

乃欲斬左右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一愛一姬,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12):「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13),願勿斬也。」

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14)。」

遂斬隊長二人以徇(15)。

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16),無敢出聲。

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將軍罷休就捨(17),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王徒好其言(18),不能用其實。」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19)。

1十三篇:指孫武撰寫的《孫子兵法》,也叫《孫子》,是我國最早、最傑出的兵書。

現存《孫子》十三篇是《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

2小試:以小辨模的一操一演作試驗。

勒兵:用兵法統率指揮軍隊。

勒,約束、統率。

3姬:侍妾。

4戟:古代青銅製的兵器。

具有戈和矛的特徵,能直刺,又能橫擊。

5而:你的,你們的。

6約束:用來控制管理的號令、規定。

7設?鉞:設置刑戮之具,表明正式開始執法。

?,鍘刀,用作腰斬的刑具。

鉞,古兵器,刃圓或平,持以砍斫。

8三令五申:多次重複地交待清楚。

三、五是虛數。

9鼓:擊鼓發令。

十不如法:不按照號令去做。

(11)吏土:指兩個隊長。

(12)趣:通「促」。

催促。

使使:派遣使者。

(13)甘味:感覺到味道的甜美。

(14)這二句的意思是將帥領兵打仗,應根據實地情況充分發揮自己的指揮才能。

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以免受到牽制。

(15)徇:示眾。

(16)中:符合。

規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器一具。

繩墨: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墨線。

這裡均借指軍令、紀律。

(17)就捨:回到賓館。

(18)徒:只。

(19)與:參與。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

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1,乃陰使召孫臏2。

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3,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4,欲隱勿見5。

1能:才能,本領。

2陰:暗中,秘密地。

3疾:妒忌,忌恨。

4法刑:假借罪名處刑。

黥,即墨刑。

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後塗以墨。

5見:同「現」,出現,顯現。

齊使者如梁1,孫臏以刑徒陰見2,說齊使3。

齊使以為奇4,竊載與之齊5。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6。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7。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8,馬有上、中、下輩。

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9,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十,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11),卒得王千金。

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

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12)。

1如:往;到……去。

2刑徒:受過刑的人,即犯人。

3說(shui稅):陳述己見,規勸對方,即遊說。

4奇:指難得的人才。

5竊:暗地裡,秘密地。

6善:賞識。

客待之:像對待賓客一樣對待他。

7諸公子:貴族子弟。

馳逐:指賽一馬。

重射:押重金賭輸贏。

8馬足:馬的腳力,速度。

9弟:但,只管。

又寫作「第」。

十臨質:臨場比賽。

質,對,評斷、評量。

(11)再勝:兩次獲勝。

(12)以為師:把孫臏當作老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

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1。」

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軍,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2,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3,救斗者不搏撠4,批亢搗虛5,形格勢禁6,則自為解耳。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7,老弱罷於內8。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9,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十,彼必釋趙而自救。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11)。」

田忌從之。

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1刑餘之人:受過肉刑身一體不完整的人。

2輜車:帶有帷扒的車子。

3雜亂紛糾:事情好像糾纏在一起的亂絲,沒有頭緒。

控卷(quan,拳):不能緊一握拳頭。

控,控制,一操一縱,引申為握掌。

卷,通「拳」。

4撠:刺。

5批亢搗虛:撇開敵人充實的地方,衝擊敵人空虛的地方。

批,排除、撇開。

亢,充滿。

6形格勢禁:(敵人)局勢發生了被阻遏的變化,對原來的進攻計劃必然有所顧忌。

格,被阻遏。

禁,顧忌。

7竭:一精一疲力盡。

8罷:通「疲」。

疲勞,疲乏。

9疾:趕快。

十方虛:正當空虛處。

(11)收弊於魏:坐收魏軍自行挫敗的效果。

弊,敗。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

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

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1。

孫臏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2,素悍勇而輕齊3,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4。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5。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6。」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7。

孫臏度其行8,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9:「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一弩一,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十。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11)。

讀其書未畢(12),齊軍萬一弩一俱發,魏軍大亂相失(13)。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14)!」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1既已過:已經越過齊國國境線。

2三晉之兵:這裡指魏國的士兵。

春秋末年,三家分晉,成為戰國時的韓、趙、魏三國,史稱三晉。

3素:一向,向來。

4因其勢而利導之:順應魏兵認為齊兵膽怯的思想,讓齊兵偽裝膽怯逃亡,誘導魏軍深入。

5「百里而趣利」二句,語見《孫子·軍爭》,意思是說,用急行軍走百里去爭利的,就會和後續部隊脫節,可能犧牲上將軍;用急行軍走五十里去爭利的,因為前後不能接應,部隊只有一半能夠趕到。

與原文有出入。

原文是「百里而爭利,則擒之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

趣,同「趨」。

蹶:受挫折。

6亡:逃跑。

7倍日並行:兩天的路程一天走到。

8度(duo,奪):估計,揣測。

9白:刮去樹皮使白木露出。

書:寫。

十期:約定。

(11)鑽火燭之:取火照亮樹幹上的字。

鑽,古時取火方法。

燭,照,照亮。

(12)書:字。

(13)相失:因潰散,彼此不相照應。

(14)豎子:小子。

對人的蔑稱。

按此段段首云「後十三年」,系指齊魏桂陵之戰以後十三年。

桂陵之戰在齊威王二十六年、梁惠王十七年,本段所記馬陵之戰在齊宣王二年、梁惠王三十年。

由齊威王二十六年到齊王二年,或由梁惠王十七年到梁惠王三十年,均洽為十三年。

而《索隱》引王邵按《紀年》計,則「相去無十三歲」。

此蓋《紀年》與《史記》紀年有異所致。

這種情況,《史記》多有之。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

嘗學於曾子1,事魯君。

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2,而魯疑之。

吳起於是欲就名3,逐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4。

魯卒以為將。

將而攻齊,大破之。

1嘗:曾經。

2取:同「娶」。

3就名:成就名聲。

就,完成。

4不與齊:不親附齊國。

與,親附。

魯人或惡吳起曰1:「起之為人,猜忍人也2。

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3。

遂破其家。

鄉一黨一笑之4,吳起殺其謗已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5。

與其母訣6,嚙臂而盟曰7:『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遂事曾子。

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8,而與起絕9。

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

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

夫魯小一柄一,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十。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11),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謝吳起(12)。

1或:有的人。

惡:詆毀,說壞話。

2猜忍:猜疑而殘忍。

3游仕:外出謀求作官。

遂:遂心、如願。

4鄉一黨一:鄉里。

《周禮》二十五家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一黨一,五一黨一為州,五州為鄉。

5郭門:古代外城城門。

6訣:決絕、長別。

7嚙(nie,聶)臂而盟:咬胳膊發誓。

8薄:輕視,瞧不起。

9絕:斷絕關係。

十圖:算計,謀取。

(11)魯衛兄弟之國:魯衛兩國皆出姬姓,所以叫兄弟之國。

(12)謝:疏遠而不信任。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起貪而好色1,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於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2。

1貪:貪戀。

此指貪求成就名聲。

2拔:攻克,奪取。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襄贏糧1,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2,起為一吮一之3。

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一吮一其疽,何哭為。」

母曰:「非然也4。

往年吳公一吮一其父,其父戰不旋踵5,遂死於敵。

吳公今又一吮一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1贏糧:剩餘的軍糧。

2病疽:患毒瘡病。

3一吮一:聚攏嘴唇吸,嘬。

4非然也:不是這麼說啊。

意思說,不是為其子受一寵一而哭。

5旋踵:快得看不見腳跟轉動。

旋,旋轉。

踵,腳跟。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1,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2,中流3,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4。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5,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6。

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7。」

武侯曰:「善。」

1廉平:廉潔不貪,待人公平。

2浮西河而下:從西河泛舟,順流而下。

浮,泛舟。

3中流:水流的中央。

4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要使國家政權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5德義不修:不施德政,不講信義。

6放:放逐。

7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同舟共濟的人,也會都變成敵人。

敵國,仇敵。

(即封)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

田文曰:「可。」

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1?」

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2,韓趙賓從3,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4,何也?」

文曰:「主少國疑5,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6?屬之於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子孰與起:您跟我比,哪一個更好。

孰與,與……比,哪一個……。

2不敢東鄉:不敢向東侵犯。

鄉,同「向」。

面對著。

3賓從:服從、歸順。

實為結成同盟。

4加:任,居其位。

5主少國疑:國君年輕,國人疑慮。

6屬:同「囑」。

委託、托付。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1,而害吳起2。

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

其僕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3。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4,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5,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

以此卜之6。

』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7。

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8,則必辭。」

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

武侯疑子而弗信也9。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1尚:匹配。

古代臣娶君之女叫尚。

2害:畏忌。

3節廉而自喜名:有骨氣而又好名譽聲望。

節,氣節、節一操一。

廉,鋒利、有稜角。

4壤界:國土相連。

5延:聘請,邀請。

這句的意思是說,用請吳起娶魏公主的辦法探試。

6卜:判斷、推斷的意思。

7輕:鄙薄,輕視。

8賤:蔑視。

9弗信:不信任。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至則相楚。

明法審令1,捐不急之官2,廢公族疏遠者3,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4,破馳說之言縱橫者5。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1明法:使法規明確,依法辦事。

審令:令出必行。

審,察。

2捐不急之官:淘汰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

捐,棄置。

3這一句的意思是,把疏遠的王族成員的按例供給停止了。

4要:致力於。

5破:揭穿,剖析。

馳說:往來奔走的遊說。

縱橫:齊、楚、趙、韓、魏、燕六國形成南北關係的縱線聯合,用以抵抗泰國,叫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形成東西關係的聯盟,叫連橫。

6卻:打退。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1。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2,吳起走之王一屍一而伏之3。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4。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一屍一者。

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餘家5。

1故楚之貴戚:指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貴族。

2宗室:同一祖宗的貴族。

3走之王一屍一而伏之:逃跑過去俯伏一在悼王的一屍一體上。

4中:正著目標。

5坐:因犯……罪。

夷宗:滅族。

夷,滅盡,殺絕。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1,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一事所旋設者2。

語曰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4,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5。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水恩亡其軀6。

悲夫!

1稱:稱道,稱譽。

師旅:古代軍制以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因以師旅作為軍隊的通稱。

2施設:設施、安排。

3語曰:常言道,俗話說。

4籌策:謀劃。

5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卻不能提前自免於砍斷兩足的苦刑。

蚤:通「早」。

6刻暴少恩:指前文「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刻,刻薄。

少恩,少施恩惠。

亡:喪送。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