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說明】本篇雖以「梁孝王世家」名篇,實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記白話文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劉軍譯注

【說明】

本篇雖以「梁孝王世家」名篇,實際載述孝文三王劉武、劉參、劉勝的行一事。

善舉著以包一皮一皮之,是《史記》多見的一種寫法。

漢王朝統治地位得以穩定之後,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必然要逐步消減同姓王的權勢,這就決定了劉武家族衰敗命運的必然一性一。

但驕橫也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

劉武依仗其母竇太后對他的溺一愛一、孝景帝對他的放縱,驕橫恣睢。

「出言蹕,入言警」,因為未能繼承帝位,怨恨並暗殺議臣十餘人,以致險遭殺身之禍,最終憂鬱而死。

其子又依仗他受一寵一,或恣行忘禮,或濫殺無辜。

五人中四人的封國被廢除,甚至有的被貶為庶人。

湯諧《史記半解》云:「一篇寫太后之溺一愛一梁王,正所以幾危梁王,為千秋炯戒。

後寫罍樽事,則又見梁王這急於貨寶,正所以危其後人也。

然財物多太后所賜,則禍胎仍太后所貽,而溺一愛一這失益見矣。

至其文境沉雄於淡泊深志之中,具生龍活虎之勢,哪得不令人歎絕!」

【譯文】

梁孝王劉武,是孝文帝的兒子,與孝景帝為同母兄弟。

他的母親是竇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個兒子:長子為太子,就是孝景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參;四子名勝。

孝文帝即位第二年(前178),封劉武為代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封劉勝為梁王。

過了兩年,遷代王為淮陽王。

把代國的封地全部劃歸太原王,號為代王。

劉參在位十七年,於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去世,謚為孝王。

孝王的兒子劉登繼位,這就是代共王。

代共王在位二十九年,於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去世。

共王的兒子劉義繼位,這就是代王。

過了十九年,漢朝擴充關塞,以常山為界,遷代王為清河王。

改遷時在武帝元鼎三年(前114)。

起初,劉武封為淮陽王的第十年,梁王劉勝去世,謚為梁懷王。

懷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兒子,比其他的兒子更受到一寵一愛一。

第二年,遷淮陽王劉武為梁王。

劉武初受封為梁王,是孝文帝十二年(前168)。

梁王自起初受封為代王到改封為梁王,前後為王已十一年了。

梁王十四年(前165),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連年入朝,並留在京師,到第二年才回到自己的封國。

二十一年又入朝。

二十二年,孝文帝去世。

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又入朝。

那時皇上尚未立太子。

皇上與梁王宴飲,曾經在閒談時說:「千秋萬歲之後,傳位於梁王你。」

梁王謙虛地推辭。

他雖然明知這不是真心話,但心中暗喜。

太后也同樣高興。

那年春天,吳、楚、齊、趙等七國反叛。

吳、楚先攻擊梁國的棘壁,殺死數萬人。

梁孝王據守睢陽城,命韓安國、張羽等人為大將軍,抵抗吳、楚之兵。

吳、楚受阻於梁,不敢越過梁國向西進兵,和太尉亞夫等人相持了三個月。

吳、楚破滅,計算功勞,梁國所斬殺俘獲的吳、楚軍隊的數目和朝廷大略一樣多。

次年,朝廷立太子。

後來梁王因是皇上的親兄弟,立有大功,又受封於大國,據有天下肥沃的土地。

其封地北以泰山為界,西達高陽,共有四十餘城,多數是大縣。

梁孝王,是竇太后的小兒子,很受一寵一愛一,所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

於是,梁孝王建造東苑,方圓三百多里,擴展睢陽城至七十里。

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修築架空通道,從宮殿連接到平台長達三十多里。

有天子賞賜的旌旗,外出隨從千乘萬騎。

到處馳馬狩獵,排場之壯一盛擬似天子。

出入宮殿,清道禁絕行人,言「警」稱「蹕(bi,畢)。

攬四方豪傑,自崤山以東的遊說之士,像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等人,莫不盡遍梁國。

公孫詭多有奇特怪誕之計,初次拜見梁王,梁王賜他千金,官職做到中尉,梁國稱他「公孫將軍」。

梁國鑄造了許多兵器,弓箭、戈矛之類就有數十萬件,府庫的金錢近萬億,珠玉、寶器等京師還多。

二十九年(前150)十月,梁孝王入京晉見景帝。

景帝派使者拿著符節,駕著皇帝乘坐的駟馬車,到關前迎侯梁王。

朝見景帝后,呈上奏折請求留在京師,因為太后很一寵一愛一孝王的緣故得以獲准。

孝王入宮則陪侍景帝同乘步輦,出宮則同車遊獵,到上林苑去射鳥獸。

梁國的侍中、郎官、謁者只須在名簿上登記上姓名,使可以出入天子殿門,和朝廷的官員沒有區別。

十一月,皇上廢黜栗太子,竇太后想要讓孝王作繼承人。

大臣和袁盎等人勸阻景帝,竇太后的動議受阻,從此也就不再提讓梁王作繼承人這件事。

因為這件事很秘密,世人沒有誰知道。

梁王於是辭別朝廷回歸封國。

這年夏天四月,皇上立膠東王為太子。

梁王怨恨袁盎和參與議嗣的大臣,就和羊勝、公孫詭等人謀劃,暗中派人刺殺袁盎和其他參與議嗣的十多位大臣。

朝廷緝捕兇手,未獲。

於是天子懷疑梁王,捕獲到兇手,果然是梁王所主使。

於是景帝派遣使者不斷往來於至梁國的路上,到梁國去反覆按驗,逮捕公孫詭、羊勝。

公孫詭、羊勝藏匿在梁王的後宮。

使者責問二千石官員很急迫,梁相軒丘豹和內史韓安國進諫梁王,梁王才命令羊勝、公孫詭都自一殺,之後把他們交出來。

皇上因此怨恨梁王。

梁王恐懼,於是派韓安國通過長公主向太后認罪,請求寬宥,這才得到寬恕。

皇上的怒氣逐漸消釋,梁王便上書請求朝見。

到達函谷關後,茅蘭勸梁王乘坐布車,只帶兩個騎兵入京,躲藏在長公主的園囿之中。

朝廷派使者迎接梁王,而梁王已經入關,隨從車馬都在關外,不知梁王所在。

太后哭泣道:「皇上殺了我的兒子!」景帝為此憂恐。

於是梁王背著刑具俯伏一在宮廷門下,認罪自請處罰,太后、景帝非常高興,相對哭泣,兄弟之情又如以前。

然後把梁王隨從官員悉召入關。

然而景帝漸漸疏遠梁王,不再和他同乘車輦了。

三十五年(前144)的冬天,梁王又入京朝見。

呈上奏折請求留住京師,皇上沒有答應。

梁王回到封國後,心神恍忽不樂。

到北方的良山打獵,有人獻上一頭牛,牛足長在背上,孝王對它感到厭惡。

六月中旬,得了熱病,過了六天就病死了。

謚為孝王。

孝王孝敬母親,每次聽說太后生病,吃不下東西,睡不好覺,常想留在長安侍候太后。

太后也疼一愛一他。

得知梁王病筆,竇太后哭得很悲痛,不進飲食,說:「皇上果然殺了我的兒子!」景帝為之悲哀,憂懼,不知所措。

和長公主商量,於是分梁國為五國,把孝王的五個兒子全封為王,五個女兒也都封給她們湯沐邑。

把這些措施上奏給太后,太后才變得高興起來,特地因景帝的這種處置加了一次餐。

梁孝王長子劉買繼承王位,被封為共王;次子劉明被封為濟川王;三子劉彭離被封為濟東王;四子劉定被封為山陽王;少子劉不識被封為濟陰王。

梁孝王未死時,財產多得以億萬計算,無法計數。

死後,他府庫所餘的黃金尚有四十多萬斤,其他財物也相當於此。

梁共王三年(前141),景帝去世。

共王在位七年而死,他的兒子劉襄繼位,這就是平王。

梁平王劉襄十四年(前123),梁平王的母親是陳太后。

共王的母親是李太后。

李太后,是平王的親祖母。

平王的王后姓任,叫任王后。

任王后很受平王劉襄的一寵一受。

當初,孝王在世時,有一個罍(lei雷)樽,價值千金。

孝王告戒後人,要好好保管罍樽,不得送給別人。

任王后聽說卻想得到罍樽。

平王祖母李太后說:「先王有遺命,不得把罍樽送給別人。

其他的東西即使價值億萬,任你自取。」

任王后執意要得到這個罍樽。

平王劉襄徑直使人開啟府庫取來罍樽,賜給任王后。

李太后大怒,朝廷的使者來梁國,李太后要親自向使者訴說此事,平王劉襄和任王后攔阻她,關上門,李太后和他們爭門奪路,手指被門縫夾一住,終於未能見到朝廷的使者。

李太后私下和食官長以及郎中尹霸等人通一奸一,於是平王和任王后派人以此暗示勸阻李太后,李太后因為內有一婬一亂的行為,也就作罷了。

後來李太后病筆。

她生病的時候,任王后未曾請安問病;死了,又不居喪守孝。

元朔年間,睢陽人有名叫類犴(an,岸)反的,有人侮辱了他的父親,這個人和淮陽太守的門客同車外出,太守門客下車離去,類犴反在車上殺死他的仇人便逃走了。

淮陽太守很生氣,以此責備梁國二千石官員。

二千石以下的官員緝捕類犴反非常緊急,就逮捕了類犴反的親屬。

類犴反知道梁國宮中的隱秘事,於是向朝廷上書報告,詳細說出平王和祖母為罍樽而爭執的前後情況。

當時丞相以下的官員知道了這件事,想借此打擊梁國的高級官吏,奏文終於讓天子知道了。

天子交給官吏調查審問,果然有這件事。

公卿奏請皇上廢黜平王劉襄為平民。

天子說:「李太后有一婬一亂的行為,梁王劉襄又沒有良好的太師太傅,所以陷於不義。」

於是削減梁國八城封地,把任王后斬首於市。

梁國還剩下十城。

劉襄在位三十九年去世,謚為平王。

他的兒子劉無傷立為梁王。

濟川王劉明是梁孝王的兒子,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由桓邑侯晉封為濟川王。

七年後,因射殺中尉犯罪,朝廷中的有關主事官員奏請誅殺濟川王,天子不忍心殺他,廢黜劉明為平民,貶遷到房陵,封地歸屬朝廷,變為郡縣。

濟東王劉彭離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濟東王。

二十九年後,劉彭離驕縱凶悍,沒有人君的風範,夜晚私下和他的奴僕、亡命少年幾十人去打劫殺人,掠取別人的財物以為樂事。

他所殺的人被發覺的就有一百多,全國都知道,沒有人敢夜間外出。

被他殺的人的兒子上書告發。

朝廷中有關主事官員奏請誅殺他。

皇上不忍心,把他廢黜為平民,貶遷到上庸,封地歸屬朝廷,變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劉定是梁孝子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山陽王。

在位九年而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變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劉不識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濟陰王。

在位一年而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變為濟陰郡。

太史公說:梁孝王雖然因為是天子親兄弟、太后一愛一子的緣故,受封於肥沃之地為王,也正趕上國運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夠增殖其財貨,擴建宮室,車馬服飾和天子相似。

然而,這樣做也屬於僭越行為了。

褚少孫先生說:我做郎官時,從宮殿中喜好說長論短的老郎官那裡聽說過梁孝王的事跡。

我私下認為使梁孝王怨恨不滿,要圖謀不軌,想做皇帝,是從朝廷中惹出來的。

當時的太后是國家的女主,因為疼一愛一小兒子的緣故,想讓梁王為太子。

朝中大臣不及時直說這樣做不可以的情由,而一味阿諛奉承,淨管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情,私下討好太后以求得到賞賜,這不是忠臣啊!假如大臣們都能說出像魏其侯、竇嬰說出的那番堂堂正正的話,怎麼會有後來的禍患?景帝與梁孝王家宴,侍候太后飲酒,景帝說:「在我千秋萬歲之後,把帝位傳給你梁王。」

太后為此很高興。

竇嬰在宴席前,伏地諫道:「漢朝的法制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皇上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當時景帝沉默不語。

太后心裡也很不愉快。

從前周成王和年幼的小一弟一弟站在樹下,他拿起一片桐葉對弟弟說:「我以此封你。」

周公聽見了,向前拜見道:「天王分封弟弟,很好。」

成王說:「我只不過和他開玩笑罷了。」

周公說:「作為君主沒有不當的舉動,不應該有開玩笑的話,說了就一定要做到。」

於是就把應縣封給小弟。

從此以後,成王終生不敢有戲言,說的話一定做到。

《孝經》上說:「不合法度的話不說,不合道理的事不做。」

這是聖人的明訓啊。

當時皇上不應該用那種好聽的話對梁王許願。

梁王上有太后可以倚重,驕傲縱恣已經很久,多次聽景帝許願之言,要千秋萬歲後把帝位傳給梁王,可是實際上不這樣做。

另外,諸侯王朝見天子,根據漢朝的制度,應當一共只見四次。

剛到京城時,入宮晉見,謂之「小見」;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捧著皮墊擺上璧玉向皇帝道賀正月,謂之「法見」;再過三天,皇帝為侯王設下酒宴,賜給他們金錢財物;再過兩天,諸侯王又入宮「小見」,然後辭別歸國。

一共留居長安不過二十天。

所謂「小見」,即在宮內不拘大禮相見,飲宴於王宮禁地,這不是一般士人所能進入的。

現在梁王西入長安朝見皇上,趁此留居宮中,將近半年。

他入宮和皇上同輦而坐,出宮與皇上同車而乘。

皇上以誇大的言詞諷示他將來要做皇帝而實際上又不能兌現,以致使梁王口出怨言,圖謀叛逆,於是又跟著為他擔憂,這不是背離事理太遠了嗎?除了大賢大德之人,不懂得謙恭退讓。

按漢朝的禮儀制度,朝見皇上慶賀正月,通常是一王和四侯一起朝見,十多年才進京一次。

而今梁王卻常連年入京朝見,並久留於京。

俗語說:「驕縱的孩子不懂得孝順。」

這話說得不錯啊。

所以對諸侯王應當替他們設置好的太師太傅,讓忠正敢言之士為相輔佐他,就如汲黯、韓長孺等人那樣,敢於直言極諫,這怎麼還會有禍患發生呢!

聽說梁王西入京師朝見,謁見竇太后,家人相見,和景帝一起陪坐在太后面前,他們母子、兄弟之間高興地說貼心話。

太后對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

百年之後,我把梁孝王托付給你。」

景帝跪在坐席上抬起身一子說:「是。」

宴罷出宮,景帝召集袁盎等一精一通經術的大臣說:「太后說了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

袁盎等人一齊回答說:「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為皇帝的太子。」

景帝問其中的道理,袁盎等人說:「殷商的傳統親其兄弟,所以傳位於其弟。

周朝的傳統尊其祖先,所以傳位於其子。

殷商的傳統崇尚質樸,質樸就傚法上天,親其親人,所以傳位於弟。

周朝的傳統崇尚華美,華美就傚法大地,尊是敬的意思,敬其本原,所以傳位於長子。

周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嫡孫。

殷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其弟。」

景帝說:「你們的看法如何?」

大家一齊回答說:「現在漢朝的制度是傚法周朝,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應當立兒子。

正因為這樣,所以《春秋》以此指責宋宣公。

宋宣公死後,不立兒子而傳位給弟弟。

其弟繼位為國君死後,又把君位歸給他的哥哥的兒子。

其弟的兒子爭奪君位,認為自己應當接替父親身後之位,於是殺了宣公的兒子。

因此國家大亂。

禍患不斷。

所以《春秋》說:『君子尊崇遵循正道,宋國的禍亂是宣公造成的。

』臣等請求謁見太后說明這個道理。」

袁盎等人入宮謁見太后說:「太后說要立梁王,那麼,梁王死後要立誰?」

太后說:「我再立皇帝的兒子。」

袁盎等人向太后陳述了這樣一些史實情況:宋宣公不立應當繼位的嫡子而發生禍亂,禍亂延續了五代而不斷絕,以及不克制小的私心便會遺害大義。

太后聽了,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而也就高興了,隨即讓梁王歸回封國。

梁王聽說這種意見出自袁盎等大臣,就怨恨起他們來,於是派人來殺袁盎。

袁盎回頭看到刺客,說:「我就是所說的袁將軍,你不會弄錯人吧?」

刺客說:「正是你!」刺客殺了袁盎,丟棄了他的劍,劍插在袁盎的身上。

查看那把劍,是剛剛磨過的。

查問長安城中製作或磨礪刀劍的工匠,工匠說:「梁國郎官某人曾來磨過這把劍。」

以此得知線索,察覺陰謀,便派遣使者追捕兇手。

光是梁王所要殺的大臣就有十多人,執法的官吏窮究其根源,梁王謀反的端倪已經十分明顯地顯露出來。

太后為之食不下嚥,日夜哭泣不停。

景帝為此很擔憂,問辦法於公卿大臣,大臣認為遣一精一通經術的的官吏去處理,才可解除太后之憂。

於是派遣田叔、呂季主去處理此案。

這兩人都一精一通經術,識大禮。

結案歸來,走到霸昌廄,取火把梁王謀反的證辭全部燒掉,只空手來回奏景帝。

景帝問:「案子辦得怎麼樣?」

回奏說:「梁王不知情。

參與其事的人,只有他的一寵一臣羊勝、公孫詭等人罷了。

臣等謹按律令誅殺了他們,梁王平安無恙。」

景帝很高興,說:「趕快去謁見太后。」

太后得知,立刻起來坐著吃飯,心情恢復了平靜。

所以說,不一精一通經術、不懂古今大禮的人,不可以委任為三公及左右近臣。

孤陋寡聞之人,如同從管中窺天一樣。

【原文】【註解】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

母,竇太后也。

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參;次子勝1。

孝文帝即位二年2,以武為代王,以參為太原王,以勝為梁王。

二歲,徙代王為淮陽王。

以代盡與太原子3,號曰代王。

參立十七年,孝文後二年卒4,謚為孝王。

子登嗣立,是為代共王,立二十九年,元光十年卒5,子義立,是為代王。

十九年,漢廣關6,以常山為限7,而徙代王王清河。

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8。

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謚為梁懷王。

懷王最少子,受幸異於他子。

其明年,徙淮陽王武為梁王。

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

梁王自初王通歷已十一年矣9。

1勝: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也作「勝」,卷十《孝文本紀》以及《漢書·文帝紀》、《漢書·諸侯王表》、《漢書·文三王傳》等則作「揖」。

2孝文帝即位二年:即前178年。

3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把代國的封地全部劃歸太原王。

與:給予。

4孝文後二年:漢文帝后元二年,即前162年。

5元光二年:前133年。

元光,漢武帝的第二年號(前134—前129)。

6廣關:擴展關塞。

7限:界限。

8元鼎三年:前114年。

元鼎,漢武帝的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

9通歷:共經歷。

梁王十四年,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1,留2,其明年,乃之國。

二十一年,入朝。

二十二年,孝文帝崩。

二十四年,入朝。

二十五年,復入朝。

是進上未置太子也。

上與梁王燕飲3,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4。」

王辭謝。

雖知非至言5,然心內喜。

太后亦然。

1比年:連年。

按,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未載十七年來朝。

2留:指留在京師。

3燕飲:指較隨便的家宴。

燕,通「宴」,安閒。

4千秋萬歲:君王死的諱辭。

5至言:深切中肯的話,真心話。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1。

吳、楚先擊梁棘壁,殺數萬人。

梁孝王城守睢陽2,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以距吳、楚3。

吳、楚以梁為限4,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5。

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治中分6。

明年,漢立太子。

其後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

地北界泰山7,西至高陽,四十餘城,皆多大縣。

1吳、楚、齊、趙七國反:漢景帝三年(前154),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為了反對朝廷的削藩政策,發動大規模叛亂。

其中的膠西、膠東、濟南、菑川四國都是由齊國分出來的。

這裡用「齊」概指這四個諸侯國。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2城守:據城守禦。

3距:通「拒」,抵禦。

4限:阻隔。

5相距:相持。

6略:大約。

中分:對半分,相等。

7界:以……為界。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一愛一之,賞賜不可勝道。

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

廣睢陽城七十里。

大治宮室,為復道1,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2。

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3。

東西馳獵,擬於天子4。

出言5,入言警6。

招延四方豪桀7,自山以東遊說之士8,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9。

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梁號之曰公孫將軍。

梁多作兵器一弩一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十,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1復道:樓閣間有上下兩重通道,其架空者稱復道。

又名閣道,俗稱天橋。

2連屬:連接,連續。

3千乘萬騎:古時一車四馬謂之「乘」,一人一馬謂之「騎」。

這裡極言出從車輛、人馬之多。

《索隱》引《引宮儀》云:「天子法駕三十六乘,大駕八十一乘,皆備千乘萬騎而出也。」

4擬:比擬,類似。

5:亦作「蹕」。

古代帝王出行時止人清道謂之「蹕」。

6警:警戒。

以上兩句相互為文,即出入皆警蹕。

7桀:通「傑」。

8山:指崤山。

9屬:類。

十百巨萬:億萬。

巨萬,一億。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

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駟馬1,迎梁王於天下。

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

王入則侍景帝同輦2,出則同車游錯,射禽一獸上林中3。

梁之侍中、郎、渴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4,與漢宦無異。

1節:符節,使者所持的信物。

乘輿:皇帝和諸侯乘坐的車子。

駟馬:古時一車套四馬,因稱四馬之車或車之四馬為「駟」。

2輦:這裡指輦車,即在宮中乘坐的人拉車,後世稱為步輦。

3上林:苑名。

苑內放養禽一獸,供帝王射獵。

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南。

4著籍:在名薄上登記。

引:導引。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1,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所嗣。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2,竇太后義格3,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

以事秘,世莫知。

乃辭歸國。

1栗太子:劉榮,栗姬所生。

2關說:諫阻。

3義格:動議受阻。

義,通「議」。

格,受阻礙。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1。

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剌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2。

逐其賊,未得也。

於是天子意梁王3,逐賊,果梁使之。

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4,捕公孫詭、羊勝。

公孫詭、羊勝匿王后宮。

使者責二千石急5。

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一殺,出之。

上由此怨望於梁王6。

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7。

然後得釋。

1膠東王: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

2陰:暗中,暗地裡。

3意:懷疑。

4覆按:反覆檢驗審查。

覆,通「復」。

按,查驗,審查。

5二千石:漢代官吏祿等級,這裡用以指代這個等級的官吏。

6怨望:怨恨,責怪。

望,埋怨。

7長公主:皇帝的姊妹,此指文帝長女館陶公主劉嫖。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

既至關,茅蘭說王1,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

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

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

於是梁王伏斧質於闕下2,謝罪,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

悉召王從官入關。

然景帝益疏王3,不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冬,復朝。

上疏欲留,上弗許。

歸國,意忽忽不樂4。

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

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日孝王。

1說:勸說。

2斧質:古代殺人刑具。

質,同「鑕」,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

闕:宮闕,帝王居住的地方。

此指宮門。

3益:逐漸。

4忽忽:恍忽不安的樣子

孝王慈孝1,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寢,常欲留長安侍太后。

太后亦一愛一之。

及聞梁王薨,竇太后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哀懼,不知所為。

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2。

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說,為帝加一餐。

梁孝王長子買為梁王,是為共子3;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

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

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餘萬斤4,他財物稱是5。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

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為平王。

1慈:孝敬奉養父母。

2湯沐邑:漢代稱皇帝、皇后、公主等收取俺稅的私邑。

3共:通「恭」。

謚號用字。

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正作「恭」。

4藏府:府庫。

藏存東西的地方。

5稱:相副,相當。

梁平王襄十四年,母曰陳太后。

共王母曰李太后。

李太后,親平王之大母也1。

而平王之後姓任,曰任王后。

任王后甚有一寵一於平王襄。

初,孝王在時,有罍樽2,直千金3。

孝王誡後世,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

任王后聞而欲得罍樽。

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無得以罍樽與人。

他物雖百巨萬,猶自恣也4。」

任王后絕欲得之5。

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6,賜任王后。

李太后大怒,漢使者來,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閉門,李太后與爭門,措指7,遂不得見漢使者。

李太后亦私與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亂,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8,李太后內有一婬一行,亦已。

後病薨。

病時,任後未嘗請病9;薨,又不持喪十。

1大母:祖母。

2罍樽:罍形酒器。

罍:器名,青銅製或陶制,形圓或方,用以盛酒或水。

3直:同「值」。

4自恣:放任,自便。

5絕:極,非常。

6直:逕自,逕直。

7措:軋,夾一住。

8風:通「諷」。

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9請病:請安問病。

十持喪:居喪守孝。

元朔中1,睢陽人類犴反者,人有辱其父,而與睢陽太守客出同車。

太守客出下車,類犴反殺其仇於車上而去。

睢陽太守怒,以讓梁二千石2。

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執反親戚3。

反知國陰事4,乃上變事5,具告知王與大母爭樽狀,時丞相以下見知之,欲以傷梁長吏,其書聞天子。

天子下吏驗問,有之。

公卿請廢襄為庶人。

天子曰:「李太后有一婬一行,而梁王襄無良師傅,故陷不義。」

乃削梁八城,梟任王后首於市。

梁余尚有十城。

襄立三十九年卒,謚為平王。

子無傷立為梁王也。

1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號(前128—前123)。

2讓:責備。

3執:捉拿。

4陰事:秘密不可告人的事。

此指上文任王后與李太后爭罍樽事。

5上變事:向朝廷報告突然發生的非常事件。

濟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為濟川王1。

七歲,坐射殺其中尉2,漢有司請誅3,天子弗忍誅,廢明為庶人,遷房陵,地入於漢為郡。

濟東王彭離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東王。

二十九年,彭離驕悍,無人君禮4,昏暮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十人行剽殺人5,取財物以為好。

所殺發覺者百餘人,國皆知之,莫敢夜行。

所殺者子上書言。

漢有司請誅,上不忍,廢以為庶人,遷上庸,地入於漢,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山陽王。

九年卒,無子,國除,地入於漢,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不識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陰王。

一歲卒,無子,國除,地入於漢,為濟陰郡。

1孝景中六年:漢景帝曾兩次改元,第一次改元史稱中元,第二次改元史稱後元。

「孝景中六年」即前144年。

2坐:因犯……罪。

3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

這裡指有關官員。

4禮:禮儀,風範。

5行剽:從事搶劫。

太史公曰:梁孝王雖以親一愛一之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家隆盛1,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財貨2,廣宮室,車服擬於天子3。

然亦僭矣4。

1會:適逢,遇上。

2植:通「殖」。

增殖,積累。

3車服:車馬服飾。

4僭:超越本分。

褚先生曰:臣為郎時,聞之於宮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稱道之也。

竊以為令梁孝王怨望,欲為不善者1,事從中生2。

今太后,女主也,以一愛一少子故,欲令梁王為太子。

大臣不時正言其不可狀3,阿意治小4,私說意以受賞賜5,非忠臣也。

齊如魏其侯竇嬰之正言也6,何以有後禍?景帝與王燕見7,侍太后飲,景帝曰:「千秋萬歲之後傳王。」

太后喜悅。

竇嬰在前,據地言曰8:「漢法之約,傳子適孫9,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於是景帝默然無聲。

太后意不說。

1欲為不善:指個企圖繼承帝位事。

2中:指宮中。

3時:及時。

4阿意:曲從人意。

治小:指管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

5私說意:指暗地裡辦些使太后感到滿意的事。

說,同「悅」。

6齊:皆,全。

正言:指下文應「傳子適孫」而不應「傳弟」的話。

7燕見:亦作「宴見」,謂帝王閒暇時召見臣下。

燕,通「宴」。

8據地:指稽首至地。

9適(di,敵)孫:嫡長孫。

適,同「嫡」。

封建宗法制度下稱正妻為「適」。

有時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專指正妻所生的長子。

故成王與小弱弟立樹下1,取一桐葉以與之,曰:「吾用封汝。」

周公聞之,進見曰:「天王封弟,甚善。」

成王曰:「吾直與戲耳2。」

周公曰:「人主無過舉3,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

於是乃封小弟以應縣。

是後成王沒齒不敢有戲言4,言必行之。

《孝經》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此聖人之法言也5。

今主上不宜出好言於梁王。

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驕蹇日久6,數聞景帝好言7,千秋萬世之後傳王,而實不行。

1弱:年少。

2直:只,但。

3過舉:錯誤的、不恰當的舉動。

4沒齒:沒世,一輩子。

5法言:格言。

6驕蹇(jiǎn,揀):不順從,傲慢。

7數:多次。

又諸侯王朝見天子,漢法凡當四見耳。

始到,入小見1;到正月朔旦2,奉皮薦璧玉賀正月3,法見4;後三日,為王置酒,賜金錢財物;後二日,復入小見,辭去。

凡留長安不過二十日。

小見者,燕見於禁門內5,飲於省中6,非士人所得入也7。

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歲。

入與人主同輦,出與同車。

示風以大言而實不與8,令出怨言,謀畔逆9,乃隨而憂之,不亦遠乎十!非大賢人,不知退認。

今漢之儀法,朝見賀正月者,常一王與四侯俱朝見,十餘歲一至。

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見(11),久留。

鄙語曰「驕子不孝」(12),非惡言也。

故諸侯王當為置良師傅,相忠言之士(13),如汲黯、韓長孺等,敢直言極諫,安得有患害!

1小見:即「燕見」。

2朔旦:夏歷初一早晨。

3皮薦:皮墊。

4法見:按照禮儀制度所進行的正式朝見。

5禁門:皇宮門。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省:王宮禁地。

7士:一般官吏或書生。

8大言:指繼承帝位的話。

9畔:通「叛」。

十遠:指遠離事理。

(11)比年:連年。

比,接連。

(12)鄙語:俗語。

(13)相忠言之士:即以忠言之士為相。

蓋聞梁王西入朝,謁竇太后,燕見,與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語言私說1。

太后謂語曰:「吾聞殷道親一親2,周道尊尊3,其義一也。

安車大駕4,用梁孝王為寄。」

景帝跪席舉身曰:「諾。」

罷酒出,帝召袁盎諸大臣通經術者曰5:「太后言如是,何謂也?」

皆對曰:「太后意欲立梁王為帝太子。」

帝問其狀,袁盎等曰:「殷道親一親者,立弟。

周道尊尊者,立子。

殷道質6,質者法天7,親其所親,故立弟。

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8。

故立長子。

周道,太子死,立適孫。

殷道,太子死,立其弟。」

帝曰:「於公何如?」

皆對曰:「方今漢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當立子。

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9。

宋宣公死,不立子而與弟。

弟受國死,復反之與兄之子十。

弟之子爭之,以為我當代父後,即刺父兄子。

以故國亂,禍不絕。

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11)。

臣請見太后白之。」

袁盎等入見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終(12),欲誰立?」

太后曰:「吾復立帝子。」

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13),生禍,禍亂後五世不絕,小不忍害大義狀報太后(14)。

太后乃解說,即使梁王歸就國。

而梁王聞其義也於袁盎諸大臣所(15),怨望,使人來殺袁盎。

袁盎顧之曰:「我所謂袁將軍者也,公得毋誤乎(16)?」

剌者曰:「是矣!」剌之,置其劍(17),劍著身(18)。

視其劍,新治。

問長安中削厲工(19),工曰:「梁郎某子來治此劍。」

以此知而發覺之,發使者捕逐之。

獨梁王所欲殺大臣十餘人,文吏窮本之(20),謀反端頗見(21)。

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

景帝甚憂之,問公卿大臣,大臣以為遣經術吏往治之,乃可解。

於是遣田叔、呂季主往治之。

此二人皆通經術,知大禮。

來還,至霸昌廄,取火悉燒梁之反辭,但空手來對景帝。

景帝曰:「何如?」

對曰:「言梁王不知也(22)。

造為之者,獨其幸臣羊勝、公孫詭之屬為之耳。

謹以伏誅死,梁王無恙也。」

景帝喜說,曰:「急趨謁太后。」

太后聞之,立起坐餐,氣平復。

故曰,不通經術知古今之大禮,不可以為三公及左右近臣。

少見之人,如從管中窺天也。

1語言私說:指他們母子、兄弟之間高興地說貼凡話。

說,同「悅」。

2親一親:一愛一其親屬。

3尊尊:尊敬其長輩。

4安車大駕:安車,古代一種小車,以其可以坐乘,故名「安車」。

又以凡婦人均坐乘,所以太后用以自指。

犬駕:本指帝王出行的車駕,這裡用為死亡的諱稱。

5經術:經學、儒術。

6質:質樸。

7法:取法,傚法。

8本始:本原。

9非:責備。

十反:同「返」。

(11)引語出自《公羊傳·隱公三年》。

大,尊崇。

居正,遵循正道。

(12)即:如果。

(13)不立正:指不立嫡長子。

(14)小不忍:在小的方面不克制。

此句指竇太后如果一味疼一愛一梁孝王,不克制自己的偏心,就將會造成皇族內部爭奪繼承權的禍亂。

(15)義:通「議」。

主意,建議。

(16)得毋:莫不是,該不會。

(17)置:放棄,丟棄。

(18)著:附著,加……於上。

(19)削歷工:製作或磨礪刀劍的工匠。

(20)窮本:窮盡本源。

(21)見:同「現」。

(22)言:衍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