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說明】《太史公自序》說:「子羽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

史記白話文

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

解惠全張德萍譯注

【說明】

《太史公自序》說:「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

這是司馬遷創作本篇的基本宗旨。

的確,在《高祖本紀》中,側重敘寫的是劉邦如何戰勝項羽,最後建立漢帝國的過程,同時也充分肯定了這位開國之君在統一天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這種作用,是司馬遷運用鮮明、強烈的對比手法展示給讀者的。

比如記敘項羽、劉邦兩支軍隊分兵入關中擊秦時,對項羽軍的行動是這樣描述的:「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將皆附。」

使讀者看到的,只是單純的軍事方面的成功;而寫劉邦軍,除了寫軍事策略外,還寫了劉邦的安民措施:「諸所達毋得掠鹵(通『虜』)」,於是「秦人喜,秦軍解,因大破之。」

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由突出出來了。

這種對比又是從許多側面展開的。

例如寫劉邦、項羽對待各路諸侯的策略。

項羽一聽到有自立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發兵」;而當劉邦聽到韓信自請立為「假王」時,開始頭腦發一熱,打算攻打韓信,但一經張良提醒,立刻轉變一態度,「乃遣張良一操一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形勢下,在爭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劉邦高出一籌。

本篇還特別記下了劉邦在平定天下後所說那段膾炙人口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這是用人方面的對比。

項羽剛愎自專,而劉邦則虛懷若谷,知人善任。

正是通過這樣層層對比,逐層推進,從而揭示了楚漢之爭的必然結局。

「不虛美」「不隱惡」,尊重歷史的「實錄」一精一神,是貫穿《史記》全書的基本原則。

但本篇重在寫劉邦的成功,因此,那些表現劉邦人品其它方面的內容,諸如狡詐、虛偽、損人利已等等,則通過「互見」在其它篇章之中著力表現了,而在本篇卻未著力敘寫。

但如細讀本篇,這些也有依稀流露,如在寫高祖為亭長,一老父為其全家「看相」,老父告之「君相貴不可言」時,高祖聽後非常感激,並說:「誠如父言,不敢忘德。」

但司馬遷緊接著橫加一筆,「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僅此一筆意在不言中,卻體現了作者的褒貶傾向。

《高祖本紀》在謀篇佈局上也有特色。

李景星說:「《項羽本紀》每事為一段,插一入合來,猶好下手;《高紀》則將諸事紛紛抖碎,整中見亂,亂中見整,絕無痕跡。」

(《史記論文》)這正是司馬遷的高妙之處。

質樸而不尚雕琢,是《高祖本紀》的語言特色。

《漢書·高祖紀》原以本篇為基礎,略增史料,加以整齊文字寫成的。

將此兩篇的語言風格稍加比較,除去《漢書》襲用本篇原文的地方,班固只略有改動者,雖較《史記》原文一精一練一些,卻遠不如《史記》生動自然。

對比之下,一目瞭然。

【譯文】

高祖是沛郡豐邑縣中陽裡人,姓劉,字季。

他的父親是太公,母親是劉媼(ǎo,襖)。

高祖未出生之前,劉媼曾經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中與神交一合。

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

不久,劉媼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高祖這個人,高鼻子,一副龍的容貌,一臉漂亮的鬍鬚,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

他仁厚一愛一人,喜歡施捨,心胸豁達。

他平素具有幹大事業的氣度,不干平常人家生產勞作的事。

到了成年以後,他試著去做官,當了泗水亭這個地方的亭長,對官署中的官吏,沒有不加捉弄的。

他喜歡喝酒,好女色。

常常到王媼、武負那裡去賒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負、王媼看到他身上常有龍出現,覺得這個人很奇怪。

高祖每次去買酒,留在店中暢飲,買酒的人就會增加,售出去的酒達到平常的幾倍。

等到看見了有龍出現的怪現象,到了年終,這兩家就把記帳的簡札折斷,不再向高祖討帳。

高祖曾經到咸陽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許人們隨意觀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長歎一聲說:「唉,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

單父(shanfǔ,善甫)人呂公與沛縣縣令要好,為躲避仇人投奔到縣令這裡來作客,於是就在沛縣安了家。

沛中的豪傑、官吏們聽說縣令有貴客,都前往祝賀。

蕭何當時是縣令的屬官,掌管收賀禮事宜,他對那些送禮的賓客們說:「送禮不滿千金的,讓他坐到堂下。」

高祖做亭長,平素就看不起這幫官吏,於是在進見的名帖上謊稱「賀錢一萬」,其實他一個錢也沒帶。

名帖遞進去了,呂公見了高祖大為吃驚,趕快起身,到門口去迎接他。

呂公這個人,喜歡給人相面,看見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領到堂上坐下。

蕭何說:「劉季一向滿口說大話,很少做成什麼事。」

高祖就趁機戲一弄那些賓客,乾脆就坐到上座去,一點兒也不謙讓。

酒喝得盡興了,呂公於是向高祖遞眼色,讓他一定留下來,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後面。

呂公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給人相面,經我給相面的人多了,沒有誰能比得上你劉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一愛一。

我有一個親生女兒,願意許給你做你的灑掃妻妾。」

酒宴散了,呂媼對呂公大為惱火,說:「你起初總是想讓這個女兒出人頭地,把他許配給個貴人。

沛縣縣令跟你要好,想娶這個女兒你不同意,今天你為什麼隨隨便便地就把她許給劉季了呢?」

呂公說:「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

終於把女兒嫁給劉季了。

呂公的女兒就是呂後,生了孝惠帝和魯元公主。

高祖做亭長的時候,經常請假回家到田里去。

有一次呂後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漢從這裡經過討水喝,呂後讓他喝了水,還拿飯給他吃。

老漢給呂後相面說:「夫人真是天下的貴人。」

呂後又讓他給兩個孩子相面,他見了孝惠帝,說:「夫人所以顯貴,正是因為這個男孩子。」

他又給魯元相面,也同樣是富貴面相。

老漢走後,高祖正巧從旁邊的房舍走來,呂後就把剛才那老人經過此地,給她們看相,說他們母子都是富貴之相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高祖。

高祖問這個人在哪,呂後說:「還走不遠。」

於是高祖就去追上了老漢,問他剛才的事,老漢說:「剛才我看貴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簡直是貴不可言。」

高祖於是道謝說:「如果真的象老人家所說,我決不會忘記你的恩德。」

等到高祖顯貴的時候,始終不知道老漢的去處。

高祖做亭長時,喜歡戴用竹皮編成的帽子,他讓掌管捕盜的差役到薛地去制做,經常戴著,到後來顯貴了,仍舊經常戴著。

人們所說的「劉氏冠」,指的就是這種帽子。

高祖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高祖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高祖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

高祖乘著酒意,夜裡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

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

高祖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

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

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被殺呢?」

老婦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啊。」

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

後面的人趕上了高祖,高祖醒了。

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

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秦始皇帝曾說:「東南方有象徵天子的一一團一雲氣」,於是巡遊東方,想借此把它壓下去。

高祖懷疑自己帶著這一團一雲氣,就逃到外邊躲避起來,躲在芒山、碭山一帶的深山湖澤之間。

呂後和別人一起去找,常常能找到他。

高祖奇怪地問她怎麼能找到,呂後說:「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一團一雲氣,順著去找就常常能找到你。」

高祖心裡更加歡喜。

沛縣的年輕人中有人聽說了這件事,因此許多人都願意依附於他。

秦二世元年的秋天,陳勝等在蘄(qi奇)縣起事,打到陳的時候,自稱為王,定國號為「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許多郡縣都殺了他們的長官來響應陳涉。

沛縣縣令非常驚恐,也想率領沛縣的人響應陳涉。

於是獄椽(yuan,院)曹參、主吏蕭何說:「您作為秦朝的官吏,現在想背叛秦朝,率領沛縣的子弟起義,恐怕沒有人會聽從命令。

希望您召回那些在外逃亡的人,大約可召集到幾百人,用他們來脅迫眾人,眾人就不敢不聽從命令了。」

於是派樊噲去叫劉季。

這時,劉季的追隨者已經有幾十人或者到一百人了。

樊噲跟著劉季一塊兒回來了。

沛令在樊噲走後後悔了,害怕劉季來了會發生什麼變故,就關閉城門,據守城池,不讓劉季進城,而且想要殺掉蕭何、曹參。

蕭何、曹參害怕了,越過城池來依附劉季,以求得保護。

於是劉季用帛寫了封信射一到城上去,向沛縣的父老百姓宣告說:「天下百姓為秦政所苦已經很久了。

現在父老們雖然為沛令守城,但是各地諸侯全都起來了,現在很快就要屠戮到沛縣。

如果現在沛縣父老一起把沛令殺掉,從年輕人中選擇可以擁立的人立他為首領,來響應各地諸侯,那麼你們的家室就可得到保全。

不然的話,全縣老少都要遭屠一殺,那時就什麼也做不成了。」

於是沛縣父老率領縣中子弟一起殺掉了沛令,打開城門迎接劉季,想要讓他當沛縣縣令。

劉季說:「如今正當亂世,諸侯紛紛起事,如果安排將領人選不妥當,就將一敗塗地。

我並不敢顧惜自己的一性一命,只是怕自己能力小,不能保全父老兄弟。

這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一起推選出能勝任的人。」

蕭何、曹參等都是文官,都顧惜一性一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滿門抄斬之禍,極力地推讓劉季。

城中父老也都說:「平素聽說劉季那麼多奇異之事,必當顯貴,而且占卜沒有誰比得上你劉季最吉利。」

劉季還是再三推讓。

眾人沒有敢當沛縣縣令的,就立劉季做了沛公。

於是在沛縣祭祀能定天下的黃帝和善制兵器的蚩尤,把牲血塗在旗鼓上,以祭旗祭鼓,旗幟都是紅色的。

這是由於被殺的那條蛇是白帝之子,而殺蛇那個人是赤帝之子,所以崇尚紅色。

那些年輕有為的官吏如蕭何、曹參、樊噲等都為沛公去招收沛縣中的年輕人,共招了二三千人,一起攻打胡陵、方與,然後退回駐守豐邑。

秦二世二年(前208)。

陳涉手下大將周章率軍攻打到戲水,被章邯打敗又退回去了。

燕、趙、齊、魏各國都自立為王。

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秦朝泗川郡監名叫平的率兵包一皮一皮圍了豐邑。

兩天之後,沛公率眾出城與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

沛公命雍齒守衛豐邑,自己率領部隊到薛縣去。

泗川郡守壯在薛縣被打敗,逃到戚縣,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抓獲泗川郡守壯並殺了他。

沛公把軍隊撤到亢父,一直到方與,沒有發生戰鬥。

陳王勝派魏國人周市(fu,伏)來奪取土地。

周市派人告訴雍齒說:「豐邑,是過去魏國國都遷來的地方。

現在魏地已經平定的有幾十座城。

你如果歸降魏國,魏國就封你為侯駐守豐邑。

如果不歸降,我就要屠戮豐邑。」

雍齒本來就不原意歸屬於沛公,等到魏國來招降了,立刻就反叛了沛公,為魏國守衛豐邑。

沛公帶兵攻打豐邑,沒有攻下。

沛公生病了,退兵回到沛縣。

沛公怨恨雍齒和豐邑的子弟背叛他,又聽說東陽縣的寧君、秦嘉立景駒做了代理王,駐守在留縣,於是前去投奔他,想向他借兵去攻打豐邑。

這時候秦朝將領章邯正在追擊陳勝的軍隊,章邯的別將司馬?(ren,仁)帶兵向北平定楚地,屠戮了相縣,到了碭縣。

東陽寧君、沛公領兵向西,和司馬?在蕭縣西交戰,戰勢不利,就退回來收集兵卒聚集在留縣,然後帶兵攻打碭縣,攻了三天就攻下來了。

於是收集碭縣的兵卒,共得到五六千人。

攻打下邑,攻了下來。

退兵駐紮在豐邑。

聽說項梁在薛縣,就帶著一百多隨從騎兵前去見項梁。

項梁又給沛公增加了五千人,五大夫級的將領十人。

沛公回來後,又帶兵去攻打豐邑。

沛公跟從項梁一個多月,項羽已經攻下襄城回來了。

項梁把各路將領全部召到薛縣。

聽說陳王確實是死了,因而立楚國後代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建都盱台(xūyi,需怡)。

項梁號稱武信君。

呆了幾個月,向北攻打亢父,援救東阿,擊敗了秦軍。

齊國軍隊回去了,只剩下楚軍單獨追擊敗逃之敵。

另外讓沛公、項羽去攻打咸陽,屠戮了城陽。

軍隊駐紮在濮陽縣東邊和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

秦軍重新振作,守住濮陽,在城周圍引水堅守。

楚守撤兵去攻打定陶,沒有攻下。

沛公和項羽向西奪取土地,到了雍兵城下,和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李由。

又返回攻打外黃,沒有攻下。

項梁兩次打敗秦軍,露出驕傲的神色。

宋義進諫,項梁不聽。

秦朝給章邯增派了軍隊,趁著黑夜襲擊項梁軍隊。

為了防止喧嘩,讓士兵口裡都銜著一根橫木棍,結果在定陶打敗了項梁的軍隊,項梁戰死。

這時,沛公和項羽正在攻打陳留,聽說項梁已死,就帶兵和呂將軍一起向東進軍。

呂臣的軍隊駐紮在彭城的東面,項羽的軍隊駐紮在彭城的西面,沛公的軍隊駐紮在碭縣。

章邯打敗了項梁的軍隊之後,就以為楚地的軍隊不值得擔憂,於是渡過黃河,向北進攻趙國,大敗趙軍。

正當這個時候,趙歇立為趙王,秦將王離在鉅鹿城包一皮一皮圍了趙歇的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懷王看到項梁軍已被打敗,害怕了,就把都城從盱台遷到彭城,把呂臣、項羽的軍隊合在一起由他親自率領。

任命沛公為碭郡太守,封為武安侯,統率碭郡的部隊。

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稱魯公。

呂臣擔任司徒,他的父親呂青擔任令尹。

趙國幾次請求援救,懷王就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曾為末將,向北進兵救趙。

命令沛公向西攻取土地,進軍關中。

和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做王。

這時候,秦軍強大,常常乘著勝利的威勢追擊敗逃之敵,諸將中沒有人認為先入關是有利的事。

只有項羽恨秦軍打敗了項梁的軍隊,很激憤,願意和沛公一起西進入關。

懷王手下的老將們都說:「項羽這個人敏捷勇一猛,卻又一奸一猾傷人。

項羽曾經攻下襄城,那裡的軍民沒有一個活下來,都被他活埋了。

凡是他經過的地方,沒有不被毀滅的。

再說,多次進攻,先前陳王、項梁都被打敗了,不如改派忠厚老實的人,實行仁義,率軍西進,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講明道理。

秦地父老兄弟因為他們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經很久了,現在如果真的能有位忠厚老實的人前去,不欺壓百姓,才會使秦地降服。

項羽只是敏捷勇一猛,不能派他去。

現在只有沛公一向忠厚老實,可以派他去。」

懷王最終沒有答應項羽,而派了沛公率領大軍向西去奪取土地,一路收集陳勝、項梁的散兵。

沛公取道碭縣到達成陽,與槓裡的秦軍對壘相持,結果擊敗了秦軍的兩支部隊。

楚軍又出兵攻擊王離,把王離打得大敗。

沛公率兵西進,在昌邑與彭越相遇。

於是和他一起攻打秦軍,戰事不利。

撤兵到栗縣,正好遇到剛武侯,就把他的軍隊奪了過來,大約有四千人,併入了自己的軍隊。

又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的軍隊合力攻打昌邑,沒有攻下。

沛公繼續西進,經過高陽。

酈食其(yijī,義基)負責看管城門,他說:「各路經過此地的多了,我看只有沛公才是個德行高尚忠厚老實的人。」

於是前去求見,遊說沛公。

沛公當時正叉一開兩一腿坐在一床一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

酈食其見了並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個長揖,說:「如果您一定要誅滅沒有德政的暴秦,就不應該坐著接見長者。」

於是沛公站起身來,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請到上坐。

酈食其勸說沛公襲擊陳留,得到了秦軍儲存的糧食。

沛公就封酈食其為廣野君,任命他的弟弟酈商為將軍,統率陳留的軍隊,與沛公一起攻打開封,沒有攻下。

繼續向西,與秦將楊熊在白馬打了一仗,又在曲遇東面打了一仗,大破秦軍。

楊熊逃到滎陽去了,秦二世派使者將他斬首示眾。

沛公又向南攻打穎陽,屠戮了穎陽。

通過張良的關係,佔領了韓國的轘(huan,環)轅險道。

這時候,趙國的別將司馬卬正想渡過黃河,進入函谷關。

沛公就向北進攻平陰,截斷黃河渡口。

又向南進軍,與秦軍在洛陽東面交戰,戰事不利,退回到陽城,聚集軍中的騎兵,在南陽縣東面和南陽太守呂齮(yǐ,倚)交戰,打敗了秦軍,攻取了南陽郡,南陽郡守呂齮逃跑了,退守宛城。

沛公率兵繞過宛城西進,張良進諫說:「您雖然想趕快入關,但目前秦兵數量仍舊很多,又憑借險要地勢進行抵抗。

如果現在不攻下宛城,那麼宛城的敵人從背後攻擊,前面又有強大的秦軍,這是一條危險的道啊。」

於是沛公連夜率兵從另一條道返回,更換旗幟,黎明時分,把宛城緊緊圍住,圍了好幾圈。

南陽郡守想要自刎。

他的門客陳恢說:「現在自刎還太早。」

於是越過城牆去見沛公,說:「我聽說您和諸侯約定,先攻入咸陽的就讓他在那裡做王。

現在您停下來攻打宛城。

宛城是個大郡的都城,相連的城池有幾十座,人民眾多,積蓄充足,官民都認為投降肯定要被殺死,所以都決心據城堅守。

現在您整天停在這裡攻城,士兵傷亡必定很多;如果率軍離去,宛城軍隊一定在後面追出;這樣,您向西前進就會錯過先進咸陽在那裡稱王的約定,後面又有宛城強大軍隊襲擊的後患。

替您著想,倒不如約定條件投降,封賞南陽太守,讓他留下來守住南陽,您率領宛城的士兵一起西進。

那些還沒有降服的城邑,聽到了這個消息,一定會爭著打開城門等候您。

您就可以通行無阻地西進,不必擔心什麼了。」

沛公說:「好!」於是封宛城郡守為殷侯,封給陳恢一千戶。

於是沛公率兵繼續西進,所經過的城邑沒有不降服的。

到了丹水,高武侯戚鰓、襄陽侯王陵也在西陵歸降了。

沛公又回轉來攻打胡陽,遇到了鄱(po,婆)君的別將梅鋗(xuān,宣),就跟他一起,降服了析縣和酈縣。

沛公派遣魏國人寧昌出使秦地,寧昌還沒有回來。

這時,秦將章邯已經在趙地率軍投降項羽了。

當初,項羽和宋義向北去救趙,等到項羽殺了宋義,代替他做了上將軍,各路將領如黥布等都歸屬了項羽;打敗了秦將王離的軍隊,降服了章邯,諸侯都歸附了項羽。

趙高殺了秦二世之後,派人來求見,想和沛公定約在關中分地稱王,沛公以為其中有詐,就用了張良的計策,派酈生,陸賈去遊說秦將,並用財利進行引一誘,乘此機會前去偷襲武關,攻了下來。

又在藍田南面與秦軍交戰。

增設疑兵旗幟,命令全軍,所過之處,不得擄掠,秦地的人都很高興,秦軍瓦解,因此大敗秦軍。

接著在藍田的北面與秦軍交戰,又大敗秦軍。

於是乘勝勇戰,終於徹底打敗了秦軍。

漢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軍隊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霸上。

秦王子嬰駕著白車白馬,用絲繩繫著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璽和符節,在枳(zhǐ,紙)道旁投降。

將領們有的說應該殺掉秦王。

沛公說:「當初懷王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麼做不吉利。」

於是把秦王交給主管官吏,就向西進入城陽。

沛公想留在秦宮中休息,樊噲、張良勸阻,這才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寶器財物和庫府都封好,然後退回來駐紮在霸上。

沛公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說:「父老們苦於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裡做王,所以我應當當關中王。

現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

其餘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樣,安居樂業。

總之,我到這裡來,就是要為父老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再說,我所以把軍隊撤回霸上,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約。」

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鄉村去巡視。

向民眾講明情況。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

沛公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裡的糧食不少,並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

人們更加高興,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

有人遊說沛公說:「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區的十倍,地理形勢又好。

現在聽說章邯投降項羽,項羽給他的封號是雍王,在關中稱王。

如今要是他來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擁有這個地方了。

可以趕快派軍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

並且逐步徵集關中的兵卒,加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抵抗他們。」

沛公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依從了他的計策。

十一月中旬,項羽果然率領諸侯軍西進,想要進入函谷關。

可是關門閉著。

項羽聽說沛公已經平定了關中,非常惱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關。

十二月中旬,到達戲水。

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發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宮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

「曹無傷想借此求得項羽的封賞。

亞父范增勸說項羽攻打沛公,項羽正在犒勞將士,準備次日和沛公會戰。

這時項羽的兵力有四十萬,號稱百萬;沛公的兵力有十萬,號稱二十萬,實力抵不過項羽。

恰巧項伯要救張良,使他不至於與沛公一起送死,趁夜來沛公軍營見張良,因而有機會讓項伯向項羽說了一番道理,項羽這才作罷。

次日沛公帶了百餘名隨從騎兵驅馬來到鴻門見項羽,向他道歉。

項羽說:「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這樣呢?」

沛公因為是帶著樊噲、張良去的,才得以脫身返回。

回到軍營,立即殺了曹無傷。

項羽於是向西行進,一路屠一殺,焚燒了咸陽城內的秦王朝宮室,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遭毀滅的。

秦地的人們對項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從他。

項羽派人回去向懷王報告並請示。

懷王說:「按原來約定的辦。」

項羽怨恨懷王當初不肯讓他和沛公一起西進入關,卻派他到北邊去救趙,結果沒能率先入關,落在了別人之後。

他說:「懷王,是我家叔父項梁擁立的,他沒有什麼功勞,憑什麼能主持定約呢!平定天下的,本來就是各路將領和我項籍。」

於是假意推尊懷王為義帝,實際上並不聽從他的命令。

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地、楚地的九個郡,建都彭城。

又違背當初的約定,改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

把關中分為三份,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為雍王,建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建都櫟陽;董翳為翟王,建都高奴。

又封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建都洛陽。

封趙將司馬印為殷王,建都朝歌。

把趙王歇改封到代地為代王。

封趙相張耳為常山王,建都襄國。

封當陽君黠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

封懷王的柱國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

封番君吳芮(rui,稅)為衡山王,建都邾(zhū,朱)縣。

封燕將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

把原燕王韓廣改封到遼東為遼東王。

韓廣不聽,從臧荼就率軍去攻打,在無終把他殺了。

項羽又封給成安君陳余河間周圍的三個縣,讓他住在南皮縣。

封給梅鋗十萬戶。

四月,各路諸侯在項羽的大將軍旗幟下罷兵,回各自的封國去。

漢王也前往封國,項羽派了三萬士兵隨從前往,楚國和諸侯國中因為敬慕而跟隨漢王的有幾萬人,他們從杜縣往南進入蝕地的山谷中。

軍隊過去以後,在陡壁上架起的棧道就全部燒掉,為的是防備諸侯或其他強盜偷襲,也是向項羽表示沒有東進之意。

到達南鄭時,部將和士兵有許多人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們都唱著歌,想東歸回鄉。

韓信勸說漢王道:「項羽封有功的部將,卻偏偏讓您到南鄭去,分明是流放您。

部隊中的軍官、士兵大都是崤(xiao,淆)山以東的人,他們日夜踮起腳跟東望,盼著回歸故鄉。

如果趁著這種心氣極高的時候利用他們,可以建大功。

如果等到天下平定以後人們都安居樂業了,就再也用不上他們了。

不如立即決策,率兵東進,與諸侯爭權奪天下。」

項羽出了函谷關,派人讓義帝遷都。

並對義帝說:「古代帝王擁有縱橫各千里的土地,而且一定要居住在江河的上游。」

派使者把義帝遷徙到長沙郡的郴(chēn,琛)縣,催促他趕快起程,群臣於是漸漸背叛了他,項羽就秘密命令衡山王、臨江王去殺義帝,把義帝殺死在江南。

項羽怨恨田榮,就封齊將田都為齊王。

田榮很生氣,就自立為齊王,殺掉田都,反叛楚王;又把將軍印授給了彭越,讓他在梁地反楚。

楚派蕭公角去攻打彭越,被彭越打得大敗。

陳余怨恨項羽不封自己為王,就派夏說(yue,悅)去遊說田榮,向他借兵攻打張耳。

齊國給了陳余一些兵力,打敗了常山王張耳,張耳逃走歸附了漢王。

陳余從代地把趙王歇接回趙國,重新立為趙王。

趙王因此立陳余為代王。

項羽大為惱怒,發兵向北攻打齊國。

八月,漢王採用韓信的計策,順原路返回關中,襲擊雍王章邯。

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雍王的軍隊被打敗,退兵逃走;在好畤(zhi,制)停下來再戰,又被打敗,逃到廢丘。

漢王於是平定了雍地。

漢王向東挺一進咸陽,率軍在廢丘包一皮一皮圍雍王,並派遣將領們去奪取土地,平定了隴西、北地、上郡。

派將軍薛歐、王吸帶兵出武關,藉著王陵兵駐南陽,到沛縣去接太公,呂後。

楚王聽說後,派兵在陽夏阻截,漢軍不能前進。

楚又封原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以抵拒漢軍。

二年(前205),漢王向東奪取土地,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都歸降了漢王。

韓王昌不肯歸降,漢王派韓信打敗了他。

於是把攻佔的土地設置為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在關外設置了河南郡。

改封韓國的太尉信為韓王。

漢王下令各路將領,率領一萬人或者獻出一郡之地降漢的,封給他一萬戶。

修築河上郡的要塞。

原先秦朝供帝王遊玩打獵的園林,都允許人們去耕種。

正月,俘虜了雍王的弟弟章平。

大赦天下罪犯。

漢王出了武關到達陝縣,撫一慰關外的父老,回來後,張耳前來求見。

漢王對他十分厚待。

二月,下令廢除秦的社稷,改立漢的社稷。

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黃河,魏王豹帶兵跟隨著。

攻下河內,俘虜了殷王,設置了河內郡。

又率軍向南渡過平陰津,到達洛陽。

新城縣一位掌管教化的三老董公攔住了漢王,向他說了義帝被殺的情況。

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

隨即下令為義帝發喪,哭吊三天。

派使者通告各諸侯說:「天下諸侯共同擁立義帝,稱巨事奉。

如今項羽在江南放逐並殺害了義帝,這是大逆不道。

我親自為義帝發喪,諸侯也都應該穿白戴素。

我將發動關中全部軍隊,聚集河南、河東、河內三郡的士兵,向南沿長江、漢水而下,我希望與諸侯王一起去打楚國那個殺害義帝的罪人!」

這時候,項羽正在北方攻打齊國,田榮和他在城陽交戰。

田榮被打敗,逃往平原,平原的民眾殺了他。

齊國各地也都歸降楚國。

楚軍放火焚燬了齊國的城邑,掠走了齊人的子女,齊國人十分憤怒,又反叛楚國了。

田榮的弟弟田橫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

齊王已在城陽舉兵反楚。

項羽雖然聽說了漢王已經到東方來了,但因為已經與齊軍連續作戰多日,就想在打敗齊軍之後再去迎擊漢軍。

漢王因此得以挾持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卬五諸侯的軍隊,攻入彭城。

項羽聞訊,立即率兵離開齊國,從魯縣穿過胡陵到達蕭縣,跟漢軍在彭城靈壁以東的睢水上激戰,大敗漢軍,殺了許多漢兵,睢水因此被阻塞不能暢流。

項羽又派人從沛縣擄來了漢王的父母妻子、兒女,把他們扣留在軍中做人質。

當時,諸侯們見楚軍強大,漢軍被打敗,又都背離了漢王而去幫助楚王。

塞王司馬欣逃入楚國。

呂後的哥哥周呂侯為漢王率兵駐紮在下邑。

漢王去投奔他,逐漸聚集士卒,駐紮在碭縣。

然後率軍向西,經過梁地,到達虞縣。

漢王派使者隨何到九江王黥布那裡去,說:「您如果能說服黥布發兵反楚,項羽一定會暫停留在那裡攻擊黥布。

只要項羽軍停留幾個月,我就一定能取得天下。」

隨何前去遊說九江王黥布。

黥布果然反楚。

楚派龍且前去攻打他。

漢王在彭城兵敗向西撤退的時候,途中派人去尋找家室,家室都已逃走,沒有找到他們。

敗退途中只找到了孝惠。

六月,立孝惠為太子,大赦罪犯。

讓太子守衛櫟陽,把在吳中的各諸侯的兒子也都集中到櫟陽來守衛。

接著,引水灌廢丘,廢丘降漢,章邯自一殺。

把廢丘改名為槐裡。

於是命令掌管祭祀的祠官祭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要按時祭祀。

又發動關內的士兵去防守邊塞。

這時候,九江王黥布與龍且交戰,沒打勝,就跟隨何一起抄小路而行來歸附漢王。

漢王又漸漸收集士兵,跟各路將領及吳中軍隊頻頻出動,因而隊聲威大振於滎陽,在京、索之間擊敗了楚軍。

三年(前204),魏王豹請假回鄉去探視父母的疾病,一到魏國,就毀絕了黃河的渡口,反漢助楚。

漢王派酈食其去勸說魏豹,魏豹不聽。

漢王就派將軍韓信前去攻打,把魏軍打得大敗,俘虜了魏豹,於是平定了魏地,設置了三個郡:河東郡:太原郡、上一黨一郡。

漢王隨即命令張耳與韓信率兵進攻取井陘(xing,形),攻打趙國,殺了陳余和趙王歇。

第二年,封張耳為趙王。

漢王的軍隊駐紮在滎陽南面,修築了一條兩旁築牆的甬道,和黃河南岸相連接,以便取用敖倉的糧食。

漢王跟項羽互相對峙,持續了一年多。

項羽多次侵奪漢甬道,漢軍糧食缺乏,項羽於是包一皮一皮圍了漢王。

漢王請求講和,條件是把滎陽以西的地方劃歸漢王。

項王不答應。

漢王為此而憂慮,就用陳平的計策,給了陳平黃金四萬斤,用以離間項羽和范增君巨之間的關係。

項羽便對亞父范增產生了懷疑。

范增當時是勸項羽務必攻下滎陽,當他遭到項羽猜疑後,非常憤怒,就托辭年老,希望項羽准許他乞身告退回鄉為民,結果還沒有到彭城就死了。

漢軍糧草斷絕,就趁夜把二千多名身披鎧甲的女子放出東門,楚軍從四面追趕圍打。

這時將軍紀信乘坐著漢王的車駕,假扮成漢王的樣子誑騙楚軍。

楚軍一起高呼萬歲,都到城東去觀看,因此漢王才得以帶著幾十名隨從騎兵從城西門出去逃走。

出城之前漢王命令御使大夫周苛、魏豹、樅(cōng,聰)公守衛滎陽。

那些不能隨從漢王出城的將領和士兵,都留在城中,周苛、樅公商量說:「魏豹是已經反叛過的侯國之王,難以和他一起守城。」

於是把魏豹殺了。

漢王逃出滎陽進入關中,收集士兵準備再次東進。

袁生遊說漢王說:「漢與楚在滎陽相持不下好幾年,漢軍常陷於水利的因境。

希望漢王出武關,項羽一定率軍南下,那時大王加高壁壘,不出戰,讓滎陽、成皋一帶得以休息。

派韓信等去安一撫河北趙地,把燕國、齊國連結起來,那時大王再兵進滎陽也不晚。

這樣,楚軍就要多方防備,力量分散,而漢軍得到了休整,再跟楚軍作戰,打敗楚軍,就確定無疑了。」

漢王聽從了他的計策,出兵於宛縣、葉縣之間,與黥布一路行進,一路收集人馬。

項羽聽說漢王在宛縣,果然率軍南下。

漢王加固壁壘,不跟他交戰。

這時候,彭越渡過睢水,和項聲、薛公在下邳(pī,批)交戰,彭越大敗楚軍。

於是項羽就率軍東進去攻打彭越。

漢王同時也就率軍北進,駐紮在成皋。

項羽打跑了彭越,聽說漢王又駐進了成皋,就率軍向西,攻下了滎陽,殺死了周苛、樅公、並且俘虜了韓王信,接著包一皮一皮圍了成皋。

漢王逃走,只和滕公共乘一車從成皋北面的玉一門逃去,往北渡過黃河,驅馬跑到夜晚,留宿在修武。

他自稱是使者,在第二天清晨,衝入張耳,韓信的軍營,奪了他們的軍權。

又派張耳往北到趙地去大量收集兵卒,派韓信東進攻打齊國。

漢王取得了韓信的軍隊,重新振作起來,率軍南進臨近了黃河,在小修武的南面犒勞部隊,想要跟項羽再戰,郎中鄭忠勸阻漢王,讓他加深壕溝,增高壁壘堅守,不要跟楚軍作戰。

漢王聽從了他的計謀,派盧綰、劉賈率兵二萬人,騎兵數百名,渡過白馬津,進入楚地,跟彭越的軍隊一起在燕縣西面再次打敗了楚軍,接著又攻下了梁地的十多座城池。

淮陰侯韓信已受命東進,還沒有渡過平原津。

這時,漢王卻暗中派酈食其前去遊說齊王田廣,田廣叛楚,與漢和好,共同進攻項羽。

韓信見此,本想停止攻齊,蒯(kuǎi,快上聲)通勸他還是要攻下齊國,於是聽了蒯通的主意,襲擊並打攻了齊軍。

齊王用大鼎把酈食其煮死,向東逃到高密。

項羽聽說韓信已率河北軍攻佔了齊國、趙國,將要進攻楚國,就派龍且、周蘭前去打韓信。

韓信跟他們交戰,騎將灌嬰出擊,大敗楚軍,殺了龍且。

齊王田廣奔往彭城。

這時候,彭越帶兵駐在梁地,往來襲擊騷擾楚軍,斷絕楚軍的糧食供給。

四年(前203),項羽對海春侯大司馬曹咎說:「你們謹慎地守住成皋。

如果漢軍挑戰,千萬不要應戰,只要別讓他們東進就可以了。

我在十五天之內一定能平定梁地,回頭再跟將軍們會合。」

便率兵去攻打陳留、外黃、睢陽,都攻下來了。

漢軍果然多次向楚軍挑戰,楚軍都不出來,漢軍派人辱罵他們,接連五六天,曹咎氣憤之極,領兵橫渡汜水。

士兵剛剛渡這一半,漢軍出擊,大敗楚軍,繳獲了楚國的全部金玉財物。

大司馬曹咎、長史司馬欣都在汜水上自刎了。

項羽到達睢陽,聽說海春侯被打敗,就率軍趕回來。

漢軍這時把鍾離眛(mei,妹)圍困在滎陽東面,項羽到來,漢兵已全部跑到深山險阻地帶去了。

韓信攻下齊國後。

派人去對漢王說:「齊國和楚國臨界,我的權力太小,如果不立個代理之王,恐怕不能安定齊地。」

漢王想去攻打韓信,留侯張良說:「不如趁此機會立他為齊王,讓他自己為自己守住齊地。」

於是漢王派張良帶著王印到齊國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聽說龍且的軍隊被打敗,就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去遊說韓信反漢。

韓信沒有同意。

楚漢兩軍相持很久,勝負未決,年輕人厭倦了長期的行軍作戰,老弱者由於運送糧餉疲備不堪。

漢王和項羽隔著廣武澗對話。

項羽要跟漢王單獨決一雌雄,漢王則一項一項地列舉項羽的罪狀說:「當初我和你項羽一同受懷王之命,說定了先入關中者在關中為王,你項羽違背了約定,讓我在蜀漢為王,這是你的第一條罪狀。

你項羽假托懷王之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而自任上將軍,這是你的第二條罪狀,你項羽奉命援救了趙國,本應當回報懷王,而你項羽卻擅自劫持諸侯的軍隊入關,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

懷王當初約定入關後不准燒殺擄掠,你卻焚燬秦朝宮室,挖了始皇帝墳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財物,這是你的第四條罪狀。

你硬是殺掉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這是你的第五條罪狀。

你採用欺詐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萬秦兵,卻封賞他們的降將,這是你的第六條罪狀。

你項羽把各諸侯的將領都封在好地方,卻遷移趕走原來的諸侯王田市、趙歇、韓廣等,使得他們的臣下為爭王位而反叛,這是你的第七條罪狀。

你項羽把義帝趕出彭成,自己卻在那裡建都,又侵奪韓王的地盤,把梁、楚之地並在一起據為已有,這是你的第八條罪狀。

你項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殺了義帝,這是你的第九條罪狀。

你為人臣子卻謀殺君主,殺害已經投降之人,你為政不公,不守信約,不容於天下,大逆不道,這是你的第十條罪狀。

如今我率領義兵和諸侯們來討你這個殘害人的罪人,只讓那些受過刑的罪犯就可以掉你項羽,又何必勞累我來跟你挑戰呢?」

項羽十分惱怒,埋伏好的帶機關的箭射中了漢王。

漢王傷的是胸部,卻按著腳說:「這個強盜射中了我的腳趾!」漢王因受箭傷而病倒了,張良硬是請他起來出去巡行,慰勞部隊,以便穩定軍心,不讓楚軍佔勝利的威勢壓過漢軍。

漢王出去巡視軍營,病情加重,立即趕回了成皋。

漢王病癒後,西行入關,來到櫟陽,慰問當地父老,擺設酒席,殺了原塞王司馬欣,把他的頭懸掛在木桿上示眾。

漢王在櫟陽停留了四天,又回到軍中,部隊駐紮在廣武。

這時候,關中的軍隊出關參戰的也增多了。

這時候,彭越帶兵駐在梁地,往來襲擊騷擾楚軍,斷絕楚軍的糧食供給。

田橫前往梁地依附他。

項羽多次攻擊彭越等人,齊王韓信又進兵攻打楚軍,項羽害怕了,就跟漢王約定,平分天下,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

項羽送回了漢王的家屬,漢軍官兵都呼喊萬歲,然後項羽回營別去。

項羽罷兵回東方了,漢王也想率軍回西方。

但漢王採用張良、陳平的計策,乘楚軍兵疲糧盡,索一性一就消滅它,於是進兵追趕項羽,到陽夏南面讓部隊駐紮下來,和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定日期會合,共同攻擊楚軍。

漢王到達固陵,韓信、彭越卻沒有來會合。

楚軍迎擊漢軍,把漢軍打得大敗。

漢王又逃回營壘,深挖壕塹固守。

又採用張良的計策派使者封給韓信、彭越土地,使他們各自為戰,於是韓信、彭越都來會合了。

黥布和劉賈進入楚地,圍攻壽春,漢王卻在固陵打了敗仗,於是派人去召大司馬周殷,讓他出動九江軍隊擊迎會武王黥布,行軍途中屠戮了城父(fǔ,甫),然後隨劉賈、齊、梁諸侯的軍隊在垓下大會師。

漢王封武王黥布為淮南王。

五年(前202),高祖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

淮陰侯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對陣,他的部將孔將軍在左邊,費將軍在右邊,漢王領兵隨後,絳侯周勃、柴將軍跟在漢王的後面,項羽的軍隊大約有十萬。

淮陰侯首先跟楚軍交鋒,不利,向後退卻。

孔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淮陰侯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於垓下。

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以為漢軍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項羽戰敗逃走,楚軍因此全部崩潰。

漢王派騎將灌嬰追殺項羽,一直追到東成,殺了八萬楚兵,終於攻佔平定了楚地。

只有魯縣人還為項羽堅守,不肯降服,因為懷王當初封項羽為魯公。

漢王就率領諸侯軍北上,把項羽的頭給魯縣的父老們看,魯人這才投降。

於是,漢王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羽葬在穀城。

然後回師定陶,驅馬馳入齊王韓信的軍營,奪了他的兵權。

正月,諸侯及將相們共同尊請漢王為皇帝。

漢王說:「我聽說皇帝的尊號,賢能的人才能據有,空言虛語,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擔不了皇帝的尊號。」

大臣們都說:「大王從平民起事,誅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賞土地封為王侯,如果大王不稱皇帝尊號,人們對大王的封賞就都不會相信。

我們這班人願意以死相請求。」

漢王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了,才說:「既然諸位認為這樣合適,那我就為了國家的便利吧。」

甲午日,漢王在汜水北面登臨皇帝之位。

皇帝提到義帝沒有後代。

因為齊王韓信熟悉楚地的風俗,就改封韓信為楚王,建都下邳。

封建成侯彭越為梁王,建都定陶。

原韓王信仍舊為韓王,建都陽翟。

改封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建都臨湘。

番君的部將梅鋗有功勞,曾經隨漢軍進入武關,所以皇帝感激番君。

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封號都不改變。

天下全都平定了,高祖定都在洛陽,諸侯都稱臣歸從於高祖。

原臨江王共驩(huān,歡)為項羽效忠,反叛漢朝,高祖派盧綰、劉賈去包一皮一皮圍了他,沒有攻下。

過了幾個月共驩才投降,在洛陽把他殺了。

五月,士兵都遣散回家了。

各諸侯子弟留在關中的,免除賦稅徭役十二年,回到封國去的免除賦稅徭役六年,國家供養他們一年。

高祖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

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麼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麼呢?」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一愛一護別人。

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一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

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高祖打算長期定都落陽,齊人劉敬勸說,還有留侯張良也勸說高祖進入關中去定都,高祖當天就起駕入關,到關中去建都。

六月,大赦天下。

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攻下了代地。

高祖親自率軍前去討代,禽獲了燕王臧荼。

當即封太尉盧綰為燕王。

派丞相樊噲領兵去攻打代地。

這一年的秋天,利幾造反,高祖又新自帶兵去討伐,利幾敗逃。

利幾原先是項羽的部將。

項羽失敗時,利幾是陳縣縣令,沒有跟隨項羽,逃出歸降了高祖。

高祖把他封在穎川為侯。

高祖到達洛陽後,召見全部在名冊的列侯,利幾心裡害怕,所以就造反了。

六年(前201),高祖每五天朝拜太公一次,按照一般人家父子相見的禮節。

太公的家令勸說太公道:「天上不會有兩個太陽,地上不應有兩個君主。

當今皇帝在家雖然是兒子,在天下卻是萬民之主,太公您在家雖然是父親,對皇帝卻是臣子。

怎麼能夠叫萬民之主拜見他的臣子呢!這樣做,皇帝的威嚴就不能遍行天下了。」

後來高祖再去朝見太公,太公就抱著掃帚,面對門口倒退著走。

高祖大為吃驚,急忙下車攙扶太公。

太公說:「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因為我而亂了天下的規矩呢!」於是高祖就尊奉太公為太上皇,心裡讚賞那個家令的話,賜給他五百斤黃金。

十二月,有人上書報告楚王韓信謀反作亂的事,高祖向左右大臣詢問對策,大臣們都爭著想去征討。

最後高祖採用了陳平的計策,假裝去遊覽雲夢澤,在陳縣召見諸侯,楚王韓信來迎接,就趁機拘捕他。

當天,大赦天下。

田肯來祝賀,趁便勸說高祖道:「陛下抓住了韓信,又在關中建都。

秦地是形勢險要之地,周圍有山河環繞,與關東有千里長的疆界被山河阻隔。

如果關東擁有百萬軍隊,那麼秦地只需兵力二萬就可以抵擋住。

秦地地勢這樣有利,如果對諸侯用兵,就好像從高屋簷角的滴水器往下流水一樣,居高臨下,勢不可擋。

還有齊地,東有琅邪(ya,牙),即墨的富繞,南有泰山的險固,西有黃河的天險,北有渤海的地利。

土地縱橫各二千里,與諸侯的疆界被山水阻隔,超過千里,如果諸侯擁有百萬軍隊,那麼齊地只需二十萬就可以抵擋住。

所以說,齊地可以和秦地並稱東秦和西秦。

如果不是陛下的嫡親子弟,就沒有人可以派去做齊王。」

高祖說:「好。」

賞給他黃金五百斤。

十多天以後,封韓信為淮陰侯,把他原來的封地分為兩個侯國。

高祖說,將軍劉賈屢次立功,就封他為荊王,統治淮水以東。

又封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統治淮水以西。

封皇子劉肥為齊王,統轄七十多座城,老百姓凡是能說齊國話的都屬於齊國。

高祖於是評定功績,進行封賞,與各列侯剖開刻有封侯字樣的符節,一半留在朝廷,一半交給受封者,以做憑證。

讓韓王信遷徙到太原郡。

七年(前200),匈奴在馬邑攻打韓王信,韓王信就與匈奴在太原謀反。

他的部將在白土城的曼丘臣、王黃擁立前趙將趙利為王,也反叛朝廷。

高祖親自率兵前往討伐。

正趕上天氣寒冷,士兵們凍掉手指的有十公之二三,於是趕到平城。

匈奴軍隊包一皮一皮圍了平城,七天之後才撤圍離去。

高祖讓樊噲留下平定代地。

封哥哥劉仲為代王。

二月,高祖從平城出發,經過趙國、洛陽,抵達長安。

長安的長樂宮建成了,丞相蕭何以下的官員們都遷到長安治事了。

八年,(前199),高祖又率軍東進,在東垣一帶追擊韓王信的殘餘反寇。

丞相蕭相何主持營建未央宮,未央宮建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

高祖回來,看到宮殿非常壯觀,很生氣,對蕭何說:「天下動盪紛亂。

苦苦爭戰好幾年,成敗還不可確知,為什麼要把宮殿修造得如此過分豪華壯美呢?」

蕭何說:「正因為天下還沒有安定,才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建成宮殿。

再說,天子以四海為家,宮殿不壯麗就無法樹立天子的威嚴,而且也不能讓後世超過呀。」

高祖這才高興了。

高祖到東垣去,經過柏人縣,趙相貫高等人設下埋伏,想要謀殺高祖,高祖本想在柏人留宿,可是心裡一動,想到「柏人」字音與「迫人」相同,就沒有住在那裡。

代王劉仲棄國逃亡,到洛陽投案自首,高祖廢掉了他的王位,改封為合陽侯。

九年(前198),趙相貫高等人企圖謀殺高祖的事情被發覺,滅了他們的三族。

廢掉了趙王敖的王位,改封為宣平侯。

這一年,把原來楚國的貴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和原來齊國貴族田氏等貴族遷到關中。

未央宮建成了。

高祖大會諸侯、群臣,在未央宮前殿擺設酒宴。

高祖捧著玉製酒杯,起身向太上皇獻酒祝壽,說:「當初大人常以為我沒有才能,無可依仗,不會經營產業,比不上劉仲勤苦努力。

可是現在我的產業和劉仲相比,誰的多呢?」

殿上群臣都呼喊萬歲,大笑取樂。

十年(前197)十月,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燕王盧綰、荊王劉賈、楚王劉交、齊王劉肥、長沙王吳芮都到長樂宮朝見高祖。

春天和夏天國家太平無事。

七月,太上皇在櫟陽宮去世。

楚王、梁王都來送葬。

赦免櫟陽的囚徒。

把酈邑改名為新豐。

八月,趙相國陳豨(xī,希)在代地造反。

皇上說:「陳豨曾經給我做事,很有信用。

代地我認為是很重要的地方,所以封陳豨為列侯,以相國的身份鎮守代地,如今他竟然和王黃等人劫掠代地!但是代地的官吏和百姓並沒有罪,全都赦免他們。」

九月,高祖親自率軍往東,前去討伐陳豨。

到達邯鄲,皇上高興說:「我知道應該怎麼對付他了。」

於是拿了許多黃金去引一誘陳豨的部將,很多人都投降了。

十一年(前196),高祖在邯鄲討伐陳豨等人還沒有完畢,陳豨的部將侯敞帶領一萬多人在各地往來游一動作戰,王黃駐紮在曲逆,張春渡過黃河攻打聊城。

漢派將軍郭蒙和齊國的將領去攻打他們,把他們打得大敗。

太尉周勃從太原攻入,平定了代地。

到馬邑時,馬邑叛軍不肯降服,周勃就摧毀了馬邑。

陳豨的部將趙利堅守東垣,高祖去攻打,沒有攻下。

攻了一個多月,東垣的士兵在城上辱罵高祖,高祖大怒。

等到東垣被攻下以後,下令把辱罵過自己的人找出來斬了,不曾辱罵自己的人就寬恕了他們。

隨後把趙國常山以北的地區劃歸代國,立皇子劉恆為代王,建都晉陽。

這年的春天,淮陰侯韓信在關中謀反,被夷滅三族。

夏天,梁王彭越謀反,廢掉了他的王位,把他流放到蜀地;不久他又想謀反,被夷滅三族。

高祖就立皇子劉恢為梁王,皇子劉友為淮陽王。

秋季七月,淮南王黥布造反,向東吞併了荊王劉賈的地盤,又北渡淮河,楚王劉交被迫逃到薛國。

高祖親自率軍前去討伐。

立皇子劉長為淮南王。

十二年(前195)十月,高祖在會甀(zhui,墜)擊敗了黥布的軍隊,黥布逃走,高祖派別將繼續追擊。

高祖回京途中,路過沛縣時停留下來。

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縱一情暢飲。

挑選沛中兒童一百二十人,教他們唱歌。

酒喝得正痛快時,高祖自己彈擊著築(zhu,竹)琴,唱起自己編的歌:「大風刮起來啊雲彩飛揚,聲威遍海內啊回歸故鄉,怎能得到猛士啊守衛四方!」讓兒童們跟著學唱。

於是高祖起舞,情緒激動心中感傷,灑下行行熱淚。

高祖對沛縣父老兄弟說:「遠遊的赤子總是思念著故鄉。

我雖然建都關中,但是將來死後我的魂魄還會喜歡和思念故鄉。

而且我開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討伐暴逆,終於取得天下,我把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沛縣百姓的賦稅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納稅服役。」

沛縣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嬸子大一娘一親戚朋友天天快活飲酒,盡情歡宴,敘談往事,取笑作樂。

過了十多天,高祖要走了,。

沛縣父老堅決要高祖多留幾日。

高祖說:「我的隨從人眾太多,父兄們供一應不起。」

於是離開沛縣。

這天,沛縣城裡全空了,百姓都趕到城西來敬獻牛、酒等禮物。

高祖又停下來,搭起帳篷,痛飲三天。

沛縣父兄都叩頭請求說:「沛縣有幸得以免除賦稅徭役,豐邑卻沒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憐他們。」

高祖說:「豐邑是我生長的地方,我最不能忘,我只是因為當初豐邑人跟著雍齒反叛我而幫助魏王才這樣的。」

沛縣父老父仍舊堅決請求,高祖才答應把豐邑的賦稅徭役也免除掉,跟沛縣一樣。

於是封沛侯劉濞為吳王。

漢將軍在洮(tao,逃)水南北分別進擊黥布。

全部打敗了叛軍,追到鄱陽抓獲了黥布,把他斬了。

樊噲另外帶兵平定了代地,在當城殺了陳豨。

十一月,高祖從討伐黥布的軍中返回長安。

十二月,高祖說:「秦始皇、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min,民)王、趙悼襄王等都沒有後代,分別給予守墓人十戶,給秦始皇二十戶,給魏公子無忌五戶。」

代地的官吏、百姓,凡是被陳豨、趙利所劫持的,全部赦免。

陳豨的降將說,陳豨造反時,燕王盧綰曾經派人到陳豨那裡跟他密謀。

高祖派辟陽侯審食其召盧綰進京,盧綰推說有病不來。

辟陽侯回來後,詳細報告說盧綰謀反,事有端緒。

二月,高祖派樊噲、周勃帶兵討伐燕王盧綰。

赦免了燕地參與造反的的官吏與百姓。

立皇子劉建為燕王。

高祖討伐黥布的時候,被飛箭射中,在回來的路上生了病。

病得很厲害,呂後為他請來了一位好醫生。

醫生進宮拜見,高祖問醫生病情如何。

醫生說:「可以治好。」

於是高祖罵他說:「就憑我一個平民,手提三尺之劍,最終取得天下,這不是由於天命嗎?人的命運決定於上天,縱然你是扁鵲,又有什麼用處呢!」說完並不讓他治病,賞給他五十斤黃金打發走了。

不久,呂後問高祖:「陛下百年之後,如果蕭相國也死了,讓誰來接替他做相國呢?」

高祖說:「曹參可以。

又問曹參以後的事,高祖說:「王陵可以。

不過他略顯迂愚剛直,陳平可以幫助他。

陳平智慧有餘,然而難以獨自擔當重任。

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擔任太尉。」

呂後再問以後的事,高祖說:「再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盧綰帶著幾千騎兵在邊境上等待機會,希望在高祖病癒以後,親自到長安去請罪。

四月甲辰日,高祖在長樂宮逝世。

過了四天還不發佈喪事消息。

呂後和審食其商量說:「那些將領先前和皇帝同登記在冊的平民百姓,後來北面稱臣,這些人就常常流露出不滿意不服氣的樣子,現在又要侍奉年輕的新皇帝了,如果不全部族滅他們,天下就安定不了。」

有人聽到了這個話,告訴了將軍酈商。

酈將軍去見審食其,說:「我聽說皇帝已駕崩四天了還不發佈喪事消息,而且要殺掉所有的將領。

如果真的這樣做,天下可就危險了。

陳平、灌嬰率領十萬大軍鎮守滎陽,樊噲、周勃率領二十萬大軍平定燕地和代地,如果他們聽說皇帝駕崩了,諸將都將遭殺戮,必定把軍隊聯合在一起,回過頭來進攻關中。

那時候大臣們在朝廷叛亂,諸侯們在外面造反,覆亡的日子就舉足可待了。」

審食其進宮把這告訴了呂後,於是就在丁未日發佈高祖逝世的消息,大赦天下。

盧綰聽說高祖駕崩的消息,就逃到匈奴去了。

丙寅日,在長陵安葬皇帝,下棺安葬完畢,太子來到太上皇廟。

大臣們都說:「高祖起事於平民,平治亂世,使之歸於正道,平定了天下,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功勞最高。」

獻上尊號稱為高皇帝。

太子繼承皇帝之號,就是孝惠帝。

又下令讓各郡國諸侯都建高祖廟,每年按時祭祀。

到孝惠帝五年(前190),皇上想到高祖生前思念和喜歡沛縣,就把沛宮定為高祖的原廟。

高祖所教過唱歌的兒童一百二十人,都讓他們在原廟奏樂唱歌,以後有了缺員,就隨時加以補充。

高祖有八個兒子:庶出的長子是齊悼惠王劉肥;次子孝惠皇帝,是呂後的兒子;三子是戚夫人的兒子趙隱王如意;四子代王劉恆,後來被立為孝文皇帝,是薄太后的兒子;五子梁王劉恢,呂太后當政時被改封為趙共王;六子淮陽王劉友,呂太后時被改封為趙幽王;七子是淮南厲王劉長;八子是燕王劉建。

太史公說:「夏朝的政治忠厚。

忠厚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粗野少禮,所以殷朝代之以恭敬。

恭敬的弊病的是使得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代之以禮儀。

禮儀的弊病是使百姓不誠懇。

所以要救治不誠懇的弊病,就沒有什麼比得上忠厚。

由此看來,夏、殷、週三代開國君主的治國之道好像是循著圓圈轉,終而復始。

至於周朝到秦朝之間,其弊病可以說就在於過分講究禮儀了。

秦朝的政治不但沒有改變這種弊病,反而使刑法更加殘酷,難道不是很錯誤嗎?所以漢朝的興起,雖然承繼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卻有所改變,使老百姓不至於倦怠,這是符合循環終始的天道了。

漢以十月為歲首,諸侯在每年的十月進京朝見皇帝。

規定車服制度,皇帝乘坐的車駕,用黃緞子做車蓋的襯裡,車前橫木的左上方要插用旄牛尾或野雞尾做的裝飾。

高祖葬在長陵。

【原文】【註解】

高祖1,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劉媼2。

其先3,劉媼嘗息大澤之陂4,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5,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6,遂產高祖。

1高祖:劉邦死後,他的子孫和臣民因他是漢的第一代始祖,曾尊稱之為高皇帝,一般習慣稱他為高祖。

《漢書·高帝紀上》張晏註:「禮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2太公、媼(ǎo,襖):古代對於老年男子和老年女子的尊稱,等於說老太爺、老太太。

3其先:早先,起初。

4陂(bei,卑):水邊,岸邊。

5是時:此時。

晦冥,昏暗。

6已而:不久。

有身:懷孕。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1,美鬚髯2,左股有七十二黑子3。

仁而一愛一人,喜施4,意豁如也5。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6。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7。

好酒及色8。

常從王媼、武負貰酒9,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高祖每酤留飲十,酒讎數倍?。

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13)。

1隆準:高鼻樑。

准,鼻樑。

龍顏:象龍一樣的面貌。

後代諛稱皇帝的面貌為「龍顏」。

2鬚髯:鬍子。

髯,兩頰上的鬍鬚。

3股:大一腿。

黑子:黑痣。

4施:施捨,佈施。

5豁如:豁達豪放的樣子。

6事:從事,參加。

家人:平常人家。

7廷:官署。

侮:欺侮,捉弄。

狎,親近而不莊重,輕侮。

侮,欺負、侮弄。

8色:指女色。

9貰(shi,世):租賃,賒欠。

十酤(gū,沽):買酒。

?讎(chou,仇):售,賣出去。

?歲竟:年終。

(13)折捲棄責(zhai,債):折斷債據,不再討債。

《索引》:「然則古人用簡札書,故可折。」

責,同「債」。

高祖常繇咸陽1,縱觀2,觀秦皇帝3,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1常:通「嘗」,曾經。

繇:通「徭」,服徭役。

2縱觀:意思是任人隨意觀看。

《會注考證》引楊慎曰:「當時車駕出則禁觀者,此時則縱民觀。」

3秦皇帝:指秦始皇。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1,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2。

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3,皆往賀。

蕭何為主吏,主進4,令諸大夫曰5:「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6。」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7,乃紿為謁曰「賀錢萬」,8實不持一錢。

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

呂公者,好相人9,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十。

酒闌(11),呂公因目固留高祖(12)。

高祖竟酒(13),後。

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一愛一(14),臣有息女(15),願為季箕帚妾(16)。」

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17),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18)?」

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19)。」

卒與劉季(20)。

呂公女乃呂後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1善:友善,跟……要好。

2家沛:把家安在沛縣。

家,這裡是安家的意思。

3桀:同「傑」。

重客:貴客。

4主:主管,主持。

進:指收入的錢財。

5大夫:對賓客的尊稱。

《正義》:「大夫,客之貴者總稱之。」

6坐之堂下:等於說「使之坐於堂下」,讓他坐在堂下。

7素:平素,向來。

易:輕視,瞧不起。

8始:欺騙。

謁:名帖。

類似現在名片一類的東西。

《索隱》:「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載錢谷也。」

9好:喜好。

相人:給人看相。

相,看相,相面。

十詘:同「屈」,謙讓。

(11)酒闌:酒快吃完了。

闌,殘盡。

(12)目:用眼色示意。

固:堅決。

(13)竟酒:喝完了酒。

竟,盡,完了。

(14)自一愛一:自己珍重。

(15)息女:親生女兒。

息,生。

(16)箕帚妾:謙詞;表面意思是干灑掃等事的婢妾,實際就是做妻子。

(17)奇此女:使此女奇。

意思是讓這個女兒出人頭地。

(18)妄:隨便。

(19)兒女子:等於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