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 解惠全張德萍譯注【說明】商也是一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

史記白話文

《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

解惠全張德萍譯注

【說明】

殷本來叫做商。

商也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始祖契大約與夏禹同時,被封於商。

到公元前17世紀或前16世紀,商族逐漸強大,商湯發動了滅夏戰爭,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於亳,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

大約到公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此後,直至商紂滅亡,共二百七十餘年,一般稱之為殷。

整個商朝,後來或稱商殷,或稱殷商。

《殷本紀》系統地記載了商朝的歷史,描畫了一幅商部族興起,商王朝由建立直至滅亡的宏偉圖卷。

在殷王朝統治的約六百年中,幾經興衰,而成湯的興起,盤庚、武丁的中興,以及紂的滅亡,則是殷朝歷史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幾個最重大的事件。

司馬遷飽含熱情地歌頌了成湯、盤庚、武丁等賢君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的政治業績;又無情地貶抑了殷紂的剛愎自用、拒諫飾非、荒一婬一無度、迫害賢良、殘害百姓等等。

一個王朝的歷史,歷經十七代三十一王,而司馬遷只抓住這幾個典型關節,潑墨重彩,而其他則一帶而過,使得全篇虛實相映,詳略有當。

在刻劃人物方面,司馬遷抓住了能突現人物個一性一的幾個典型事例,加以敘述、描寫,既體現了歷史的真實,又使得人物形象豐滿、栩栩如生。

如:成湯祝網、太甲思過、武丁得說等,就把各位賢君修行德政的寬厚形態表現得淋一漓盡致。

尤其對於紂的描寫,幾乎完全以敘述的口吻,一件一件地羅列史實,再加上有周文王、周武王的映襯,一個暴君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成為一個千古流傳的暴君典型。

【譯文】

殷的始祖是契(xie,謝),他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sōng,松)氏的女兒,帝嚳(ku,酷)的次妃。

簡狄等三個人到河裡去洗澡,看見燕子掉下一隻蛋,簡狄就揀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

契長大成|人後,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於是命令契說:「現在老百姓們不相親一愛一,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五倫關係不順,你去擔任司徒,認真地施行五倫教育。

施行五倫教育,要本著寬厚的原則。」

契被封在商地,賜姓子。

契在唐堯、虞舜、夏禹的時代興起,為百姓做了許多事,功業昭著,百姓們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後,他的兒子昭明繼位。

昭明死後,兒子相土繼位。

相土死後,兒子昌若繼位。

昌若死後,兒子曹圉(yǔ,語)繼位。

曹圉死後,兒子冥繼位。

冥死後,兒子振繼位。

振死後,兒子微繼位。

微死後,兒子報丁繼位。

報丁死後,兒子報乙繼位。

報乙死後,兒子報丙繼位。

報丙死後,兒子主壬繼位。

主壬死後,兒子主癸繼位。

主癸死後,兒子天乙繼位。

這就是成湯。

從契到成湯,曾經八次遷都。

到成湯時才又定居於亳,這是為了追隨先王帝嚳,重回故地。

成湯為此寫了《帝誥》,向帝嚳報告遷都的情況。

成湯在夏朝為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

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湯首先征討他。

成湯說:「我說過這樣的話: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眾就可以知道國家治理得好與不好。」

伊尹說:「英明啊!善言聽得進去,道德才會進步。

治理國家,撫育萬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為朝廷之官。

努力吧,努力吧!」成湯對葛伯說:「你們不能敬順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懲罰你們,概不寬赦。」

於是寫下《湯征》,記載了征葛的情況。

伊尹名叫阿衡。

阿衡想求見成湯而苦於沒有門路,於是就去給有莘氏做陪嫁的男僕,背著飯鍋砧板來見成湯,藉著談論烹調滋味的機會向成湯進言,勸說他實行王道。

也有人說,伊尹本是個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隱士,成湯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後去了五趟,他才答應前來歸從,向成湯講述了遠古帝王及九類君主的所做所為。

成湯於是舉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國政。

伊尹曾經離開商湯到夏桀那裡,因為看到夏桀無道,十分憎惡,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

他從北門進城時,遇見了商湯的賢臣女(rǔ,汝)鳩和女房,於是寫下《女鳩》、《女房》,述說他離開夏桀重回商都時的心情。

一天成湯外出遊獵,看見郊野四面張著羅網,張網的人祝禱說:「願從天上來的,從地下來的,從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成湯聽了說:「噯,這樣就把禽一獸全部打光了!」於是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祝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

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羅網吧。」

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真是仁德到極點了,就連禽一獸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就在這個時候,夏桀卻施行暴政,荒一婬一無道,還有諸侯昆吾氏也起來作亂,商湯於是舉兵,率領諸侯,由伊尹跟隨。

商湯親自握著大斧指揮,先去討伐昆吾,轉而又去討伐夏桀。

商湯說:「來,你們眾人,到這兒來,都仔細聽著我的話:不是我個人敢於興兵作亂,是因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

我雖然也聽到你們說了一些抱怨的話,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

如今夏桀犯下了那麼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的。

現在你們眾人說:『我們的國君不體恤我們,拋開我們的農事不管,卻要去征伐打仗。

』你們或許還會問:『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夏桀君臣大徭役,耗盡了夏國的民力;又重加盤剝,掠光了夏國的資財。

夏國的民眾都在怠堡,不與他合作。

他們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消滅,我寧願和你一起滅亡』!夏王的德行已經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希望你們和我一起來奉行上天降下的懲罰,我會重重地獎賞你們。

你們不要懷疑,我絕不會說話不算數。

如果你們違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懲罰你們,概不寬赦!」商湯把這些話告訴傳令長官,寫下了《湯誓》。

當時商湯曾說「我很勇武」,因此號稱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舊地被打敗,奔逃到嗚條,夏軍就全軍崩潰了。

商湯乘勝追擊,進攻忠於夏桀的三(zōng,宗),繳獲了他們的寶器珠玉,義伯、仲伯二臣寫下了《典寶》,因為這是國家的固定財寶。

商湯滅夏之後,想換掉夏的社神,可是社神是遠古共公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還沒有誰比得上他,所以沒有換成,於是寫下《夏社》,說明夏社不可換的道理。

伊尹向諸侯公佈了這次大戰的戰績,自此,諸侯全都聽命歸服了,商湯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成湯班師回朝,途經泰卷時,中(huǐ,悔)作了朝廷的誥命。

湯廢除了夏的政令,回到國都亳,作《湯誥》號令諸侯。

《湯誥》這樣記載:「三月,殷王親自到了東郊,向各諸侯國君宣佈:『各位可不能不為民眾謀立功業,要努力辦好你們的事情。

否則,我就對你們嚴加懲辦,那時可不要怪罪我。

』又說:『過去禹、皋陶長期奔勞在外,為民眾建立了功業,民眾才得以安居樂業。

當時他們東面治理了長江,北而治理了濟河,西面治理了黃河,南面治理了淮河,這四條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萬民才得以定居下來。

後稷教導民眾播種五穀,民眾才知道種植各種莊稼。

這三位古人都對民眾有功,所以,他們的後代能夠建國立業。

也有另外的情況:從前蚩尤和他的大臣們在百姓中發動暴亂,上帝就不降福於他們,這樣的事在歷史上是有過的。

先王的教誨,可不能不努力照辦啊!』又說:『你們當中如果有誰幹出違背道義的事,那就不允許他回國再當諸侯,那時你們也不要怨恨我。

』」湯用這些話告誡了諸侯。

這時,伊尹又作了《鹹有一德》,說明君臣都應該有純一的品德;咎單作了《明居》,講的是民眾應該遵守的法則。

商湯臨政之後,修改的曆法,把夏歷的寅月為歲首改為丑月為歲首,又改變了器物服飾的顏色,崇尚白色,在白天舉行朝會。

商湯逝世之後,因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為帝,這就是外丙帝。

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帝,這就是中壬帝。

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擁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帝。

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就是太甲帝。

太甲元年,伊尹為諫訓太甲,作了《伊訓》、《肆命》、《徂後》。

太甲帝臨政三年之後,昏亂暴虐,違背了湯王的法度,敗壞了德業,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湯的葬地桐宮。

此後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務,主持國事,朝會諸侯。

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悔過自責,重新向善,於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權交還給他。

從此以後,太甲帝修養道德,諸侯都來歸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寧。

伊尹對太甲帝很讚賞,就作了《太甲訓》三篇,讚揚帝太甲,稱他為太宗。

太宗逝世後,兒子沃丁即位。

沃丁臨政的時候,伊尹去逝了。

在亳地安葬了伊尹之後,為了用伊尹的事跡垂訓後人,咎單作了《沃丁》。

沃丁逝世,他的弟弟太庚即位,這就是太庚帝。

太庚逝世,兒子小甲即位;小甲帝逝世,弟弟雍已即位,這就是雍已帝。

到了這個時候,殷朝的國勢已經衰弱,有的諸侯就不來朝見了。

雍已逝世,他的弟弟太戊即位。

這就是太戊帝。

太戊任用伊陟(chi,治)為相。

當時國都亳出現了桑樹和楮(chǔ,儲)樹合生在朝堂上的怪異現象,一一夜之間就長得有一摟粗。

太戊帝很害怕,就去向伊陟詢問。

伊陟對太戊帝說:「我曾經聽說,妖異不能戰勝有德行的人,會不會是您的政治有什麼失誤啊?希望您進一步修養德行。」

太戊聽從了伊陟的規諫,那怪樹就枯死而消失了。

伊陟把這些話告訴了巫咸。

巫咸治理朝政有成績,寫下《鹹艾(yi,義)》、《太戊》,記載了巫咸治理朝政的功績,頌揚了太戊帝的從諫修德。

太戊帝在太廟中稱讚伊陟,說不能像對待其他臣下一樣對待他。

伊陟謙讓不從,寫下《原命》,為的是重新解釋太戊之命。

就這樣,殷的國勢再度興盛,諸侯又來歸服。

因此,稱太戊帝為中宗。

中宗逝世,兒子中丁繼位。

中丁帝遷都於隞(ao熬)。

後來河亶(dan,旦)甲定都於相,祖乙又遷至邢。

中丁帝逝世,他的弟弟外壬即位,這就是外壬帝。

這些曾有《仲丁》加以記載,但現已殘佚不存。

外壬帝逝世後,他的弟弟河亶甲即位,這就是河亶甲帝。

河亶甲時,殷朝國勢再度衰弱。

河亶甲逝世,他的兒子祖乙即位。

祖乙帝即位後,殷又興盛起來,巫咸被任以重職。

祖乙逝世,他的兒子祖辛帝即位。

祖辛帝逝世,他的弟弟沃甲即位,這就是沃甲帝。

沃甲逝世,立沃甲之兄祖辛的兒子祖丁,這就是祖丁帝。

祖丁逝世,立弟弟沃甲的兒子南庚,這就是南庚帝。

南庚帝逝世,立祖丁帝的兒子陽甲,這就是陽甲帝。

陽甲帝在位的時候,殷的國勢衰弱了。

自中丁帝以來,廢除嫡長子繼位制而擁立諸弟兄及諸弟兄的兒子,這些人有時為取得王位而互相爭鬥,造成了連續九代的混亂,因此,諸侯沒有人再來朝見。

陽甲帝逝世,他的弟弟盤庚繼位。

盤庚即位時,殷朝已在黃河以北的奄地定都,盤庚渡過黃河,在黃河以南的亳定都,又回到成湯的故居。

因為自湯到盤庚,這已是第五次遷移了,一直沒有固定國都,所以殷朝的民眾一個個怨聲載道,不願再受遷移之苦。

盤庚見此情況,就告諭諸侯大臣說:「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的祖輩們一起平定天下,他們傳下來的法度和準則應該遵循。

如果我們捨棄這些而不努力推行,那怎麼能成就德業呢?」

這樣,最後才渡過黃河,南遷到亳,修繕了成湯的故宮,遵行成湯的政令。

此後百姓們漸漸安定,殷朝的國勢又一次興盛起來。

因為盤庚遵循了成湯的德政,諸侯也紛紛前來朝見了。

盤庚帝逝世,他的弟弟小辛即位,這就是小辛帝。

小辛在位時,殷又衰弱了。

百姓們思念盤庚,於是寫下了《盤庚》三篇。

小辛帝逝世以後,他的弟弟小乙即位,這就是小乙帝。

小乙帝逝世,他的兒子武丁即位。

武丁帝即位後,想復興殷朝,但一直沒有找到稱職的輔佑大臣。

於是武丁三年不發表政見,政事由塚宰決定,自己審慎地觀察國家的風氣。

有一天夜裡他夢見得到一位聖人,名叫說(gue,悅)。

白天他按照夢中見到的形象觀察群臣百官,沒有一個像是那聖人。

於是派百官到民間去四處尋找,終於在傅險找到了說。

這時候,說正服刑役,在傅險修路,百官把說帶來讓武丁看,武丁說正是這個人。

找到說之後,武丁和他交談,發現果真是位賢聖之人,就舉用他擔任國相,殷國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因而用傅險這個地名來作說的姓,管他叫傅說。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第二天,有一隻野雞飛來登在鼎耳上鳴叫,武丁為此驚懼不安。

祖己說:「大王不必擔憂,先辦好政事。」

祖己進一步開導武丁說:「上天監察下民是著眼於他們的道義。

上天賜給人的壽運有長有短,並不是上天有意使人的壽運夭折,中途斷送一性一命。

有的人不遵循道德,不承認罪惡,等到上天降下命令糾正他的德行了,他才想起來說『怎麼辦』。

唉,大王您繼承王位,努力辦好民眾的事,沒有什麼不符合天意的,還要繼續按常規祭祀,不要根據那些應該拋棄的邪道舉行各種禮儀!」武丁聽了祖己的勸諫,修行德政,全國上下都高興,殷朝的國勢又興盛了。

武丁帝逝世,他的兒子祖庚帝即位。

祖己讚賞武丁因為象徵吉凶的野雞出現而行德政,給他立廟,稱為高宗,寫下了《高宗肜(rong,榮)日》和《高宗之訓》。

祖庚帝逝世,他的弟弟祖甲即位,這就是甲帝。

甲帝一婬一亂,殷朝再度衰落。

甲帝逝世,他的兒子廩辛即位。

廩辛逝世,他的弟弟庚丁即位,這就是帝庚丁。

庚丁逝世,他的兒子武乙即位,這時,殷都又從亳遷到了黃河以北。

武乙暴虐無道,曾經製作了一個木偶人,稱它為天神,跟它下棋賭輸贏,讓旁人替它下子。

如果天神輸了,就侮辱它。

又製作了一個皮革的囊袋,裡面盛滿血,仰天射它,說這是「射天」。

有一次武乙到黃河和渭河之間去打獵,天空中突然打雷,武乙被雷擊死。

武乙死後,他的兒子太丁帝即位。

太丁帝逝世,他的兒子乙帝即位,乙帝即位時,殷朝更加衰落了。

乙帝的長子叫微子啟。

啟的母親地位低賤,因而啟不能繼承帝位。

乙帝的小兒子叫辛,辛的母親是正王后,因而辛被立為繼承人。

乙帝逝世後,辛繼位,這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紂」,因為謚法上「紂」表示殘義損善。

紂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

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

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他嗜好喝酒,放一蕩作樂,一寵一愛一女人。

他特別一寵一愛一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

他讓樂師涓為他製作了新的俗樂,北裡舞曲,柔一弱的歌。

他加重賦稅,把鹿台錢庫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

他多方搜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台,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裡面。

他對鬼神傲慢不敬。

他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用酒當做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讓男一女赤身****,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一歡,通宵達旦。

紂如此荒一婬一無度,百姓們怨恨他,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

於是他就加重刑罰,設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讓人在塗滿油的銅柱上爬行,下面點燃炭火,爬不動了就掉在炭火裡。

紂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

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紂,她不喜一婬一十蕩,紂大怒,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hǎi,海)刑,剁成肉醬。

鄂侯極力強諫,爭辯激烈,結果鄂侯也遭到脯(fǔ,斧)刑,被製成肉乾。

西伯昌聞見此事,暗暗歎息。

崇侯虎得知,向紂去告發,紂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有)裡。

西伯的僚臣閎(hong,宏)夭等人,找來了美一女奇物和好馬獻給紂,紂才釋放了西伯。

西伯從獄裡出來之後,向紂獻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請求廢除炮格的酷刑。

紂答允了他,並賜給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夠征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就是西伯。

紂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

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因此不來親近了。

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於譭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越發疏遠了。

西伯回國,暗地裡修養德行,推行善政,諸侯很多背叛了紂而來歸服西伯。

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

王子比干勸說紂,紂不聽。

商容是一個有才德的人,百姓們敬一愛一他,紂卻黜免了他。

等到西伯攻打饑國並把它滅掉了,紂的大臣祖伊聽說後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於是跑到紂那裡去報告說:「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殷國的壽運了。

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預測,還是用大龜占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

我想並非是先王不幫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您荒一婬一暴虐,以致自絕於天,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瞭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

如今我國的民眾沒有不希望殷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紂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

紂說:「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嗎?」

祖伊回國後說:「紂已經無法規勸了!」西伯昌死後,周武王率軍東征,到達盟津時,諸侯背叛殷紂前來與武王會師的有八百國。

諸侯們都說:「是討伐紂的時候了!」周武王說:「你們不瞭解天命。」

於是又班師回國了。

紂更加一婬一亂,毫無止息。

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

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

就極力勸諫。

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

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

箕子見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

紂知道後又把箕子囚禁起來。

殷國的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

周武王見時機已到,就率領諸侯討伐殷紂。

紂派出軍隊在牧野進行抵抗。

周歷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紂的軍隊被打敗,紂倉皇逃進內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跑到火裡自一焚而死。

周武王趕到,砍下他的頭,掛在太白旗竿上示眾。

周武王又處死了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干的墳墓,表彰了商容的里巷。

封紂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承續殷的祭祀,並責令他施行盤庚的德政,殷的民眾非常高興。

於是,周武王做了天子。

因為後世人貶低帝這個稱號,所以稱為王。

封殷的後代為諸侯,隸屬於周。

周武王逝世後,武庚和管叔、蔡叔聯合叛亂,周成王命周公旦誅殺他們,而把微子封在宋國,來延續殷的後代。

太史公說:我是根據《詩經》中的《商頌》來編定契的事跡的,自成湯以來,很多史實材料采自《尚書》和《詩經》。

契為子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到各國,就以國為姓了,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

孔子曾經說過,殷人的車子很好,那個時代崇尚白色。

【原文】【註解】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

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一卵一1,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2。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3,五品不訓4,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5。

五教在寬6。」

封於商,賜姓子氏。

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7,百姓以平。

1玄鳥:燕子,因燕子的羽一毛一是黑色的,所以稱為玄鳥。

玄,赤黑色。

2按:關於殷之始祖契的誕生,《詩經·商頌·玄鳥》也有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這是一個神話傳說,玄鳥可能是商部族的圖騰。

3百姓:指貴族。

在戰國以前只有貴族才有姓,因此,「百姓」是貴族的總稱。

4五品:即五倫,指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的關係。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同「序」),朋友有信。」

一說: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品,品秩,等級。

訓:順。

5敬:謹慎、小心。

敷:設,施行。

五教,即五倫的教育。

6寬:寬厚。

一說:為緩義,指慢慢地進行。

7平:安定。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1。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報丁立。

報丁卒,子報乙立。

報乙卒,子報丙立。

報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1振:為「亥」之誤。

陳直《史記新證》云:「余考亥為冥子,《世本》作『核』,《史記》作『振』,『振』即『該』字傳寫之誤。

《古今人表》作『垓』,《天問》作『該』,惟殷墟甲骨文及《竹書》作王亥。」

成湯1,自契至湯八遷2。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3,作《帝誥》4。

1成湯:《會注考證》認為此二字為衍文。

2八遷:殷從契至湯共十四世,曾經八次遷都。

3先王:指殷的始祖帝嚳。

帝嚳曾經定都於亳,以後輾轉遷徙,到成湯時又回到亳。

從:跟從,追隨。

4《帝誥》:已亡佚。

《索引》引孔安國說,內容是向帝嚳報告已經遷回亳地的事。

湯征諸侯1。

葛伯不祀2。

湯始伐之3。

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4。」

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

尹國子民5,為善者皆在王官6。

勉哉7,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8,予大罰殛之9,無有攸赦十。」

作《湯征》?。

1湯征諸侯:《集解》引孔安國說,湯「為夏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得專(獨擅)征伐」。

2葛伯:葛國的國君。

《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放肆)而不祀。」

3湯始伐之:《孟子·滕文公下》:「湯始征,自葛載(開始)。」

《孟子》所引可能是《尚書》佚文,《梁惠王下》亦有「湯一征,自葛始」的記載。

4治:治理得好。

不:同「否」。

5君國:為國之君,意思是做國君,治理國家。

子民:以民為子,意思是撫育萬民。

6王官:天子之官,朝廷的官職。

7勉:努力。

8敬命:指敬順天命。

9罰殛(ji,極):誅罰,懲罰。

十攸:同「所」。

?《湯征》:《尚書》篇名,已亡佚。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一奸一湯而無由1,乃為有莘氏媵臣2,負鼎俎3,以滋味說湯4,致於王道5。

或曰,伊尹處士6,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7。

湯舉任以國政。

伊尹去湯適夏8。

既丑有夏9,復歸於亳。

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十。

1一奸一(gān,干):求,請求,這裡指求見。

由:道路,門徑。

2媵(ying,映)臣:古代貴族女子出嫁時陪嫁的人。

湯的妃子是有莘氏的女兒,所以,伊尹願作有莘氏陪嫁的男僕以便見湯。

3鼎俎:古代烹飪的器一具。

鼎,用來煮東西的器一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

俎,切肉用的砧板。

4說(shui,稅):勸說。

5致:送達,這裡有進言的意思。

6處士: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出來做官的人。

7素王:指遠古帝王。

一說指沒有「王」、「皇」等名號,而有王皇之實的德高望重的人,因無名號故稱素王。

九主:指三皇、五帝和大禹。

8適:到……去。

9丑:以為丑,憎惡。

有夏:就是夏,這裡的「有」沒有實際意義。

十《女鳩》、《女房》:已亡佚。

《集解》引孔安國說:「二篇言所以丑夏而還之意也。」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1:「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2,左。

欲右3,右。

不用命4,乃入吾網。」

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一獸。」

1祝:祝褥,褥告。

2左:這裡意思是向左。

3右:這裡意思是向右。

4用命:從命。

當是時,夏桀為虐政一婬一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1。

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2,遂伐桀。

湯曰:「格3,女眾庶4!來,女悉聽朕言5!匪台小子敢行舉亂6,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7,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8。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眾9,女曰『我君不恤我眾,捨我嗇事而割政』十。

女其曰(11)『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12)。

有眾率怠不和(13),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14),予其大理女(15)。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16)。

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17),無有攸赦。」

以告令師,作《湯誓》(18)。

於是湯曰「吾甚武」(19),號曰武王。

1昆吾氏:古部族名。

住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一說在許昌一帶。

2鉞(yue,月):古代兵器,類似大斧。

3格:來。

4女:同「汝」,你,你們。

下文「聞汝眾言」、「予與女皆亡」等句之「女」都同「汝」。

眾庶:眾人。

5朕:我。

6匪:同「非」。

台(yi,飴):我。

小子:湯自稱。

舉亂:作亂。

7維:通「雖」。

8正:通「征」。

9有眾:眾人。

這個「有」也沒有實際意義。

十嗇事:指稼穡之事。

「嗇」通「穡」,收割莊稼。

割:奪取。

政:通「征」。

一說「割」通「害」,「割政」即害民之政。

(11)其:或許。

(12)率:相率,都。

這裡指君臣一起。

一說「率」通「聿」,句中語氣詞。

(13)不和:指不與夏王合作。

「和」,和洽。

(14)尚:通「倘」,如果。

(15)理:通「賚」(lai,賴),賞賜。

(16)食言:說話不算數。

(17)帑僇:「帑」通「奴」,這裡指收為奴隸。

一說「帑」通「拏」,妻子兒女。

「僇」,通「戮」,殺戮。

(18)《湯誓》:《尚書》有此篇。

(19)武:勇武,能征善戰。

桀敗於有娀之虛1,桀奔於鳴條2,夏師敗績。

湯遂伐三3,俘厥寶玉4,義伯、仲伯作《典寶》5。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6,不可,作《夏社》7。

伊尹報。

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8,平定海內。

1虛:同「墟」,舊址。

2奔:奔逃。

3因為三(zōng,宗)是忠於桀的一個諸侯國,所以湯才出兵討伐它。

4厥:其,他的,他們的。

5《典寶》:已亡佚。

《集解》引孔安國說:「二臣作《典寶》一篇,言國之常寶也。」

6遷:變置。

社:社神(即土神)。

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死後被尊為社神。

7《夏社》:已亡佚。

《集解》引孔安國說,是寫夏的社神不能變置的原因的。

8踐:踩、踏,引申為登臨。

湯歸至於泰卷陶1,中作誥2。

既絀夏命3,還亳,作《湯誥》4:「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

告諸侯群後5:『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6。

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7,萬民乃有居。

後稷降播8,農殖百谷。

三公鹹有功於民9,故後有立。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十,有狀(11)。

先王言不可不勉。

』曰:『不道(12),毋之在國(13),女毋我怨。

』」以令諸侯。

伊尹作《鹹有一德》(14),咎單作《明居》(15)。

1陶:《索隱》認為是衍文。

2:音huǐ,悔。

3絀:通「黜」,廢止,廢棄。

4《湯誥》:古文《尚書》有此篇,內容與此處所引不盡相同。

5群後:指各諸侯國的國君。

「後」,君主。

6勤:盡力、努力。

7四瀆:指江、河、濟、淮四條大河。

「瀆」,大河。

8降播:指教給人民播種。

「降」,賜。

9三公:指禹、皋陶、後稷。

十予:給與,授與。

這裡指賜福,保佑。

(11)有狀:指有這樣的事例。

(12)不道:無道。

(13)之:到……去。

在國:指各諸侯所在的國家。

(14)《鹹有一德》:古文《尚書》有此篇,言作於伊尹歸政於太甲之後,與此處言作於湯時不合。

(15)《明居》:已亡佚。

《集解》引馬融說,內容是講居民之法的。

湯乃改正朔1,易服色2,上白3,朝會以晝4。

1改正(zhēng,征)朔:改變曆法。

「正」,每年的一月。

「朔」,每月的第一天。

「正朔」即新年的第一天。

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為表示自己「應天承運」,要重定正朔,即改變歲首月份。

夏歷建寅(正月為寅月),殷歷改建丑(正月為丑月)。

2易服色:改變車馬、祭祀用的牲畜、服飾等的顏色。

每個王朝都崇尚一種顏色,新王朝建立要改變顏色,是表示制勝舊王朝。

夏尚黑,商尚白。

3上:同「尚」,崇尚。

4朝會以晝:在白天舉行朝會。

諸侯拜見天子為「朝」,天子接見諸侯為「會」。

湯崩1,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成湯適長孫也2,是為帝太甲。

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後》3。

1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作「崩」。

2適(di,敵):通「嫡」。

3《伊訓》:古文《尚書》有此篇。

《肆命》、《徂後》:《尚書》篇名,皆亡佚。

《集解》據鄭玄說,《肆命》是講如何施行政教的,《徂後》是講湯之法度的。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1。

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2,以朝諸侯3。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4,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

伊尹嘉之5,乃用《太甲訓》三篇6,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

帝沃丁之時,伊尹卒。

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7,作《沃丁》8。

1放:流放。

桐宮:商之離宮,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

2攝:代理。

當國:掌管國家政權。

3朝諸侯:使諸侯來朝,即接見諸侯。

4反:同「返」,歸向。

5嘉:嘉許,讚美。

6《太甲訓》:古文《尚書》有《太甲》上、中、下三篇。

7訓:順,這裡有根據、按照的意思。

8《沃丁》:已亡佚。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

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

帝小甲崩,弟雍已立,是為帝雍已。

殷道衰,諸侯或不至1。

帝雍已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

帝太戊立伊陟為相。

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2,一暮大拱3。

帝太戊懼,問伊陟。

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4?帝其修德」。

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伊陟贊言於巫咸。

巫咸治王家有成5,作《鹹艾》,作《太戊》6。

帝太戊贊伊陟於廟,言弗臣7,伊陟讓,作《原命》8。

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1或:有的,有些。

2祥:本指吉凶的徵兆。

這裡指凶兆。

:楮(chǔ,儲)樹,也叫構樹,一種落葉喬木。

3拱:兩手合圍,表示樹的粗細。

4闕:同「缺」,缺點、過失。

5王家:指朝廷、國家。

6《鹹艾(yi,義)》、《太戊》:今皆亡佚。

《鹹艾》又作《鹹乂(yi,義)》。

「艾」是治理的意思。

兩篇內容大約是記載和讚揚巫咸、太戊事跡的。

7弗臣:意思是不以臣下相待。

8《原命》:今亡佚。

《正義》認為「原」是再的意思,「原命」是說「伊陟讓,乃再為書命之」。

《尚書》偽《孔氏傳》說「原」是太戊的大臣名。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

帝中丁遷於隞,河亶甲居相。

祖乙遷於邢。

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

《仲丁》書闕不具1。

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

是為帝河亶甲。

河亶甲時,殷復衰。

1《仲丁》:今亡佚。

大概太史公聽說過這本書,在當時就已經亡佚了。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

帝祖乙立,殷復興。

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

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

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

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為帝南庚。

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帝陽甲。

帝陽甲之時,殷衰。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1,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2,於是諸侯莫朝。

1更:改。

2比:連續,接連。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

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1,無定處。

殷民咨胥皆怨2,不欲徙。

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3,法則可修。

捨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4,殷道復興。

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1五遷:指湯至盤庚前後五次遷都。

《正義》云:「湯自南亳遷西亳,仲丁遷隞,河亶甲居相,祖局居耿,盤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遷也。」

2咨:嗟歎。

胥皆:全都。

3高後:對成湯的敬稱。

4由:因而。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

帝小辛立,殷復衰。

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1。

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1《盤庚》:《尚書》有《盤庚》上、中、下三篇。

按《盤庚上》云:「盤庚五遷,將治亳殷。

民資胥怨,作《盤庚》三篇。」

與此處「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之說不同。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

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1。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塚宰,以觀國風2。

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

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

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3,得說於傅險中。

是時說為胥一靡一4,築於傅險。

見於武丁5,武丁曰是也6。

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故遂以傅險姓之7,號曰傅說。

1佐:指輔佐的大臣。

2國風:國家的風尚、風氣。

3百工:這裡指百官。

營求:設法尋找。

營,謀求。

4胥一靡一:因犯法而服勞役的人。

5見:使拜見,這裡是被帶去拜見的意思。

6是也:就是這個人。

「也」是語氣詞。

7姓之:給他姓。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1,武丁懼。

祖已曰:「王勿憂,先修政事。」

祖已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2,降年有永有不永3,非天夭民4,中絕其命。

民有不若德5,不聽罪,無既附命正厥德6,乃曰其奈何。

嗚呼!王嗣敬民7,罔非天8,繼常祀毋禮於棄道9。」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歡,殷道復興。

1雉:野雞。

呴(gou,夠):同「雊」,野雞叫。

2監:監察。

典厥義:以厥義為典,以他們的道義作標準。

「典」,常則、標準。

3降年:上天賜給人的年歲、壽數。

永:長。

4夭民:使人的壽命夭折。

「夭」,夭折,短命。

5若:順從,遵循。

6附:附著,這裡是使……附著,有降下的意思。

正:使……正,即端正、糾正。

7嗣:繼承,繼位。

8罔:沒有什麼,沒有……的。

9棄道:當棄之道,即非恆常之道。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

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1。

1《高宗肜(rong,榮)日》:《尚書》有此篇,內容即祖己訓王事。

「肜」,祭之又祭叫「肜」。

清孫詒讓認為「肜」為「易」字之誤,「易日,猶言更日。」

《訓》:即《高宗之訓》,已亡佚,內容大約也是記祖己訓王事。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

帝甲一婬一亂,殷復衰。

帝甲崩,子帝廩辛立。

帝廩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

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

殷復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1,謂之天神。

與之博2,令人為行3。

天神不勝,乃僇辱之4。

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5,命曰「射天」。

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

子帝太丁立。

帝太丁崩,子帝乙立。

帝乙立,殷益衰。

1偶人:土或木製成的人像。

2博:古代一種賭輸贏的遊戲,類似下棋。

3為(wei,畏)行:等於說為之行,替他下子。

4僇辱:羞辱,侮辱。

5卬:同「仰」。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1,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2。

1賤:地位低,這裡指非為正後。

2紂:《集解》引《謚法》:「殘義損善曰紂。」

帝紂資辨捷疾1,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2;知足以距諫3,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4,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5。

好酒一婬一樂6,嬖於婦人7。

一愛一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於是使師涓作新一婬一聲8,北裡之舞9,一靡一靡一之樂十。

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11),而盈鉅橋之粟(12)。

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13)。

益廣沙丘苑台(14),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15)。

慢於鬼神(16)。

大最樂戲於沙丘(17),以酒為池,縣肉為林(18),使男一女裸相逐其間(19),為長夜之飲(20)。

1資:資質,天生的稟分。

辨:同「辯」,有口才。

2格:格鬥,格殺。

《正義》引《帝王世紀》云: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3知:同「智」。

距:同「拒」,拒絕。

4矜:誇耀。

5出己之下:意思是比不上自己。

6一婬一:過度,無節制。

7嬖:一寵一愛一。

8師涓:當作「師延」,是名叫延的樂師。

一婬一聲,指與雅樂相對而言的俗樂。

9北裡之舞:古代舞曲名。

十一靡一靡一之樂:聲音柔一弱的音樂。

(11)厚重:加重。

鹿台:朝歌城內的高台。

《新序·刺奢》云:「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

(12)鉅橋:倉名。

(13)仞:通「牣」,滿。

(14)苑:園林。

(15)蜚鳥:即飛鳥,「蜚」同「飛」。

(16)慢:傲慢,不敬。

(17)最(yǜ,聚):積聚。

(18)縣:同「懸」,懸掛。

(19)裸:同「一裸一」。

(20)長夜:通夜,通宵。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1,於是紂乃重刑辟2,有炮格之法3。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4。

九侯有好女,入之紂。

九侯女不喜一婬一5,紂怒,殺之,而醢九侯6。

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7。

西伯昌聞之,竊歎。

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

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一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

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

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而用費中為政。

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

紂又用惡來。

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1怨望:怨恨。

「望」也是怨恨的意思。

2刑辟:刑法。

3炮格之法:相傳為商紂的酷刑之一。

《集解》引《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法。」

4九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鬼侯』。」

鄂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邗(yu,於)侯。

』」三公:輔助天子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

5喜:同「喜」。

6醢(hǎi,海):肉醬。

這裡指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醬。

7脯(fǔ,輔):肉乾。

這裡也是一種酷刑,把人製成肉乾。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1,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

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2。

王子比干諫,弗聽。

商容賢者,百姓一愛一之,紂廢之。

及西伯伐饑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3,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4,假人元龜5,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6,維王一婬一虐用自絕7,故天棄我,不有安食8,不虞知天一性一9,不迪率典十。

今我民罔不欲喪(11),曰:『天曷不降威(12),大命胡不至(13)?』今王其奈何?」

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14)!」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15)。

諸侯皆曰:「紂可伐矣。」

武王曰:「爾未知天命。」

乃復歸。

1陰:暗暗地,暗地裡。

2稍:漸漸地。

權重:權力,「重」也是權力的意思。

3咎:怨恨。

4訖:終止,絕。

5假人:至人,指能知天地吉凶的人。

《尚書》「假」作「格」。

「假」、「格」都是「至」義。

元龜:用來占卜用的大龜。

6相:佐助。

7用:因。

8不有安食:意思是不能安心吃飯。

9虞知:料知,揣度瞭解。

十迪:由,遵循。

率典:法常,即常法。

一說「迪」為助詞,無義。

「率」,遵循。

(11)欲喪:指想要紂滅亡。

(12)曷:何不,為什麼不。

降威:指降下天威懲罰無道。

(13)大命:天命。

胡:何,為什麼。

(14)有命在天:指順承天意而為王。

(15)會周:與周會合。

紂愈一婬一亂不止。

微子數諫不聽1,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2。」

乃強諫紂。

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干,觀其心。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3,紂又囚之。

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紂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4,紂兵敗。

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5。

殺妲己。

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6,表商容之閭7。

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8。

令修行盤庚之政。

殷民大說9。

於是周武王為天子。

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

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十。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後焉。

1數:屢次。

2爭:同「諍」,諫諍。

3詳:通「佯」,假裝。

4甲子日:依周歷,當是周武王即位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

5大白旗:即「太白旗」,大約是指揮軍隊用的一種旗幟。

6封:指在墳上添土。

7表:表彰、表揚。

閭: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單位。

《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

8續殷祀:承續殷的祭祀,意思就是延續殷的後代。

9說:同「悅」。

十屬:隸屬,歸屬。

太史公曰:余以《頌》次契之事1,自成湯以來,采於《書》、《詩》2。

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3。

孔子曰,殷路車為善,而色尚白。

1《頌》:指《詩經·商頌》。

次:編次。

2《書》:指《尚書》。

《詩》:指《詩經》。

3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

《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由此可見,本篇篇首帝舜「賜姓子氏」,實際上就是賜契姓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