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南越列傳第五十三:【說明】本傳記述了南越王趙佗建國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史記白話文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王延海譯注

【說明】

本傳記述了南越王趙佗建國的史實及其四位繼承者同漢王朝的關係,描述了漢武帝出師攻滅南越,將南越置於漢王朝直接統治下的過程。

行文中表現了司馬遷尊重史實和民族一統的思想。

他沒有把邊疆的少數民族視為「種別域特」(班固《漢書·敘傳》)的野蠻低賤民族,而肯定「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的功勞,把南越視為漢王朝的一部分,視其民為漢王朝的同等臣民,把南越統一和南越歸漢,視為各民族走向統一的必然趨勢,有一定進步意義。

此文記事「簡括」(李景星《史記評議》),重點突出:於趙佗建國、武帝興師則詳寫,餘者略述,「條理井井」(吳見思《史記論文》)。

此文善於描摹軍威氣勢,如寫伏波將軍和樓船將軍率師南征,四路大軍,浩浩蕩蕩,水陸並進,所向披一靡一,「聲勢赫奕」,「極其神妙,可雲神化之筆」(吳見思《史記論文》)。

本傳太史公贊語用四字句韻語,不但形式整齊,而且聲韻和諧,顯示了作者贊語風格的多樣一性一。

【譯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趙。

秦國兼併了六國,攻取並平定了楊越,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把犯罪而被遷徙的百姓安置到這些地方,同越人雜居了十三年。

尉佗,秦朝時被任命做了南海郡的龍川縣令。

到秦二世時,南海郡尉任囂得病將死,把龍川令趙佗召來,並對他說:「聽說陳勝等發動了叛亂,秦朝推行暴虐無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對此感到怨恨,項羽和劉邦、陳勝、吳廣等,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時聚集民眾,組建軍隊,像猛虎般地爭奪天下,中原地區擾攘動亂,不知何時方得安寧,豪傑們背叛秦朝,相互對立。

南海郡偏僻遙遠,我怕強盜的軍隊侵奪土地,打到這裡,我想發動軍隊切斷通往中原的新修大路,自己早作防備,等待諸侯的變化,恰巧我的病重了。

再說番禺這個地方,背後有險要的山勢可以依靠,南有大海作屏障,東西幾千里,有些中原人輔助我們,這也能當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國家。

南海郡的長官中沒有誰值得我同他研究這些事,所以把你召來告訴你這些事。」

任囂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他代行南海郡的職務。

任囂死後,趙佗就向橫浦、陽山、湟谿關傳佈檄文,說:「強盜的軍隊將要到來,要疾速斷絕道路,集合軍隊,保衛自己。」

趙佗借此機會,逐漸用法律殺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親信做代理長官。

秦朝被消滅後,趙佗就攻擊並兼併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為南越武王。

漢高祖已經平定了天下,因為中原百姓勞頓困苦,所以漢高祖放過了趙佗,沒有殺他。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陸賈去南越,命令趙佗因襲他的南越王的稱號,同他剖符定約,互通使者,讓他協調百越,使其和睦相處,不要成為漢朝南邊的禍害。

南越邊界與北方的長沙接壤。

高後時代,有關部門的官吏請求禁止南越在邊境市場上購買鐵器。

趙佗說:「高帝立我為南越王,雙方互通使者和物資,如今高後聽信讒臣的意見,把蠻夷視為異類,斷絕我們所需要的器物的來源,這一定是長沙王的主張,他想依靠中原的漢王朝,消滅南越,兼作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勞。」

於是趙佗就擅加尊號,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的邊境城邑,打敗了幾個縣才離去。

高後派遣將軍隆慮侯周灶前去攻打趙佗。

正遇上酷暑潮一濕的氣侯,士卒中的多數人都得了重病,致使大軍無法越過陽山嶺。

又過了一年多,高後死去,漢軍就停止了進攻。

趙佗因此憑借他的軍隊揚威於邊境,用財物賄賂閩越、西甌和駱越,使他們都歸屬南越,使他的領地從東到西長達一萬餘裡。

趙佗竟然乘坐黃屋左纛之車,以皇帝身份發號施令,同漢朝地位相等。

待到漢文帝元年(前179),天子剛剛統治天下,便派出使者向諸侯和四方蠻夷的君長,告知他從代國來京即位的想法,讓他們知道天子的聖明美德。

於是為趙佗在真定的父母的墳墓,設置守墓的人家,每年按時舉行祭祀,又召來他的堂兄弟,用尊貴的官職和豐厚的賞賜表示對他們的一寵一愛一。

天子命令丞相陳平等推薦可以出使南越的人,陳平說好疇人陸賈在先帝時曾多次出使南越。

天子就召來陸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前往南越當使者,藉機責備趙佗自立為皇帝,竟然不派一個使者向天子報告。

陸賈到了南越,南越王趙特別恐懼,向天子寫信道歉,說:「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從前高後隔離歧視南越,我私下疑心長沙王是個善進讒言的臣子,又在這遙遠之地聽說高後殺盡了趙佗的宗族,挖掘並燒燬祖先的墳墓,因此自暴自棄,侵犯長沙的邊境地區。

而且南方低濕之地,在蠻夷中間,東邊的閩越只有上千民眾,卻稱其君長為王;西面的西甌和駱越這樣的****之國也得稱王。

所以我狂妄地竊取皇帝的尊號,聊以自我安慰,怎敢把這事稟告天子呢!」趙佗深深叩頭謝罪,表示要長久做漢朝的藩屬臣子,遵守向天子納貢的職責。

於是趙佗就向全國發佈命令,說:「我聽說兩個英雄豪傑是不能並存的,兩個賢哲之人也不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世界。

漢朝皇帝,是賢明的天子,從今以後,我去掉帝制,不再乘坐黃屋左纛的車子。」

陸賈回京報告此事,漢文帝非常高興。

沿續到漢景帝時代,趙佗向漢朝稱臣,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天子。

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一直竊用皇帝的名號,只是他派使者朝見天子時才稱王,接受天子的命令如同諸侯一樣。

到建元四年,趙佗死去。

趙佗的孫子趙胡當了南越王。

這時閩越王郢發動戰爭,攻打南越邊境城鎮,趙胡派人向漢天子寫信說:「南越和閩越都是漢朝的藩臣,不能擅自發兵相互攻擊。

如今閩越發兵侵犯臣,臣不敢發兵抗擊,希望天子下詔書處理這事。」

於是天子讚揚南越有忠義行為,遵守職責和盟約,為他們出兵,派遣兩位將軍前去討伐閩越。

漢軍還沒越過陽山嶺,閩越王的弟弟餘善殺死了郢,投降了漢朝,於是停止了討伐行動。

漢天子派莊助去向南越王講明朝廷的意思,趙胡深深叩頭說:「天子是為臣發兵討伐閩越的,就是臣死了也無法報答天子的恩德!」趙胡就派太子嬰齊到朝廷去充當宿衛。

他又對莊助說:「國家剛剛遭受敵人的侵略,請使者先走吧。

趙胡正在日夜準備行裝,去京城朝見天子。」

莊助離開後,他的大臣向趙胡進諫說:「漢朝發兵誅殺郢,也是用這個行動來警告南越。

而且先王過去曾說過,事奉天子,只希望不要失禮,重要的是不可因為一愛一聽使者的好話而去朝見天子。

要是去朝見天子就不能再回來了,這是亡國的形勢啊。」

於是趙胡就以生病為借口,最終也沒去朝見漢天子。

過了十多年,趙胡真病得很嚴重,太子嬰齊請求回國。

趙胡死了,加給他文王的謚號。

嬰齊代立為南越王之後,就把他祖先的武帝印璽藏了起來。

嬰齊到長安做宿衛時,取了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了兒子叫趙興。

待到他即位為王,便向漢天子上書,請求立妻子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

漢朝屢次派使者婉轉勸告嬰齊去朝拜天子,嬰齊喜歡恣意殺人,懼怕進京朝拜天子,會被強迫比照內地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托辭,竟未去朝見天子,只派遣兒子次公入京當了宿衛。

嬰齊死去,加給他明王的謚號。

太子趙興代立為南越王,他母親當了太后。

太后在沒嫁給嬰齊做妾時,曾經同霸陵人安國少季通一奸一。

等到嬰齊死後,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朝派安國少季前去規勸南越王和王太后,讓他們比照內地的諸侯,進京朝拜天子。

命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傳這個意思,讓勇士魏臣等輔助不足之處,衛尉路博德率兵駐守在桂陽,等待使者。

南越王年輕,王太后是中原人,曾同安國少季通一奸一,此次安國少季來當使者,又和她通一奸一。

南越國的人們多半知道這事,大多不依附王太后。

太后害怕發生動亂,也想依靠漢朝的威勢,屢次勸說南越王和群臣請求歸屬漢朝。

於是就通過使者上書天子,請求比照內地諸侯,三年朝見天子一次,撤除邊境的關塞。

於是天子答應了他們的要求,把銀印賜給南越丞相呂嘉,也賜給內史、中尉、大傅等官印,其餘的官職由南越自己安置。

廢除他們從前的黥刑和劓刑,用漢朝的法律,比照內地的諸侯。

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

南越王及王太后整治行裝和貴重財物,為進京朝見天子做準備。

南越丞相呂嘉年齡很大,輔佐過三位國王,他的宗族內當官做長吏的就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王女做妻子,女的都嫁給王子及其兄弟宗室之人,同蒼梧郡的秦王有聯姻關係。

他在南越國內的地位非常顯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親信,在得民心方面超過了南越王。

南越王要上書漢天子,他屢次建議王放棄這個舉動,王沒聽。

他產生了背叛王的念頭,屢次托病不去會見漢朝使者。

使者都留意呂嘉的言行,因為形勢的關係,沒有誅殺呂嘉。

南越王和王太后也怕呂嘉首先發難,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漢朝使者的權勢,計劃殺死呂嘉等人。

宴席上,使者都面朝東,太后面朝南,王面朝北,丞相呂嘉和大臣都面朝西,陪坐飲酒。

呂嘉的弟弟當將軍,率兵守候在宮外。

飲酒當中,太后對呂嘉說:「南越歸屬漢朝,是國家的利益,而丞相嫌這樣做不利,是什麼原因?」

王太后想以此激怒漢朝使者。

使者猶豫不決,終究沒敢動手殺呂嘉。

呂嘉看到周圍人不是自己的親信,隨即站起身走了出去。

王太后發怒了,想用矛撞擊呂嘉,王,阻止了太后的行為。

呂嘉就出去了,並把弟弟的兵士分來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處周圍,托病不肯去會見王和使者。

呂嘉就暗中同大臣們準備發動叛亂。

王一向無意殺害呂嘉,呂嘉知道這一點,因此幾個月過去了,叛亂仍沒發生。

王太后有一婬一亂行為,南越國的人都不歸附她,她想獨自一殺害呂嘉,又沒有能力做成這件事。

漢天子聽說呂嘉不服從南越王,王和太后力弱勢孤,不能控制呂嘉,使者又膽怯而無決斷的能力。

又認為王和太后已經歸附漢朝,獨有呂嘉作亂,不值得發兵,想派莊參率兩千人出使南越。

莊參說:「若是為友好談判而去,幾個人就足夠了;若是為動武而去,兩千人不足以幹出大事來。」

莊參推辭不肯去,天子罷免了莊參的官。

郟地壯士、原濟北王的相韓千秋奮然說道:「這麼一個小小的南越,又有王和太后做內應,獨有丞相呂嘉從中破壞,我願意得到二百個勇士前往南越,一定殺死呂嘉,回來向天子報告。」

於是天子派遣韓千秋和王太后的弟弟樛樂,率兵二千人前往南越。

他們進人南越境內,呂嘉等終於造反了,並向南越國的人下令說:「國王年輕,,太后是中國人,又同漢朝使者有一婬一亂行為,一心想歸屬漢朝,把先王的珍寶重器全部拿去獻給漢天子,諂媚漢天子;帶走很多隨從的人,走到長安,便把他們賣給漢人作僮僕。

她只想得到自己逃脫一時的好處,沒有顧及到趙氏的國家政權,沒有為後世永久之計而謀劃的意思。」

於是呂嘉就同他弟弟率兵攻擊並殺害了南越王。

王太后和漢朝的使者。

他又派人告知蒼梧秦王和各郡縣官員,立明王的長子與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兒子術陽侯趙建德當南越王。

這時韓千秋的軍隊進入南越境內,攻破幾個小城鎮。

以後,南越人徑直讓開道路,供給飲食,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走到離番禺四十里的地方,南越用兵攻擊韓千秋等,於是把他們全部消滅。

呂嘉讓人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封上,放置到邊塞之上說了些好聽的騙人的話向漢朝謝罪,同時派兵守衛在要害的地方。

於是天子說:「韓千秋雖然沒有成功,但也夠得上軍人的先鋒之冠了。」

天子封韓千秋的兒子韓延年為成安侯。

樛樂,他姐姐是王太后,她首先願意歸屬漢朝,因此封樛樂的兒子樛廣德為龍亢侯。

天子就發佈赦令說:「天子衰微,諸侯極力征討,人們就諷刺大臣不知討伐叛賊。

如今呂嘉、趙建德等造反,很安然地自立為王。

我命令罪人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十萬人前去討伐他們。」

元鼎五年(前112)秋天,衛尉路博德當了伏波將軍,率兵走出桂陽,直下匯水;主爵都尉楊僕當了樓船將軍,走世豫章,直下橫浦;原來歸降漢朝被封侯的兩個南越人當了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走出零陵,然後一軍直下離水,一軍直抵蒼梧;讓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的兵卒,直下牂柯江。

最後都在番禺會師。

元鼎六年(前111)冬天,樓船將軍率領一精一銳兵卒,首先攻下了尋陝,然後攻破石門,繳納了南越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前推進,挫敗南越的先頭部隊,率數萬大軍等候伏波將軍。

伏波將軍率領被赦的罪人,道路遙遠,正巧又誤了會師的日期,因此同樓船將軍會師的才有一千餘人,於是一同前進。

樓船將軍在前邊,直打到番禺。

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防守。

樓船將軍自己選擇有利的地方,駐兵在番禺的東南面;伏波將軍駐軍在番禺西北邊。

正趕上天黑了,樓船將軍攻擊並打敗了南越人,放大火燒番禺城。

南越人平時就聽到過伏波將軍的大名,如今天黑,不知道他有多少軍隊。

伏波將軍就安營紮寨,派使者招來那些投降的人,賜給他們印,又放他們回去招降別的人。

樓船將軍奮力攻擊,焚燒敵人,反而驅趕亂兵跑入伏波將軍的營中來投降。

黎明時分,城中的敵兵都投降了伏波將軍。

呂嘉和趙建德已在夜裡同幾百個部下逃入大海,乘船西去。

伏波將軍又乘機詢問已投降的南越貴人,才知道呂嘉的去向,派人去追捕他。

原校尉現為伏波將軍的司馬之官的蘇弘捕到趙建德,被封為常海侯;南越人郎官都稽抓到呂嘉,被封為臨蔡侯。

蒼梧王趙光,同南越王同姓,聽說漢朝軍隊已到,同南越名字叫定的揭陽縣令,自己決定歸屬漢朝;南越桂林郡監居翁,告知甌駱歸降漢朝。

他們都被封了侯。

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的軍隊,以及馳義侯所謂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已經被平定了。

於是漢朝在此設置了九個郡。

伏波將軍增加了封邑,樓船將軍的軍隊攻破敵人的堅固防守,因而被封為將梁侯。

從趙佗最初稱王以後,傳國五世,共九十三年,南越國就滅亡了。

太史公說:「尉佗當上南越王,本是由於任囂的提拔和勸說。

正趕上漢朝初步安定,他被封為諸侯。

隆慮侯領兵伐南越,碰上酷暑潮一濕的氣侯,士卒多染上疾病,無法進軍,致使趙佗越發驕傲。

由於同甌駱互相攻擊,南越國勢動搖。

漢朝的大軍壓境,南越太子嬰齊只得前往長安當宿衛。

後來南越亡國,徵兆就在嬰齊娶了樛氏女。

呂嘉小小的忠誠,致使趙佗斷絕了王位的繼承人。

樓船將軍放縱一欲一望,變得怠惰傲慢,放一蕩惑亂。

伏波將軍大志不順,智謀思慮越來越豐富,因禍得福。

可見成敗的轉換,就同糾墨一樣,難以預料。

【原文】【註解】

南越王尉佗者1,真定人也,姓趙氏。

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2,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民3,與越雜處十三歲。

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4、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5,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6。

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7,吾欲興兵絕新道8,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

且番禺負山險9,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書十,行南海尉事。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11):「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一黨一為假守(12)。

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13)。

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14),和集百越(15),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16)。

1南越:一作「南粵」,是越人的一支。

又是南越王趙佗所建的國名。

其地在今廣東與廣西一帶,南至今越南中部,北至今湖南南部。

尉:都尉。

秦時在南越設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長官不稱守,而稱尉。

趙佗曾任南海郡尉。

2略定:攻取平定。

楊越:南越人所居住之地屬古九州之一的楊州,故稱楊越。

3謫徙:被判刑而遷徙。

4劉季:即劉邦,其字叫季。

5中國:指中原地區。

6畔:通「叛」。

7盜兵:強盜之兵。

這是趙佗對秦末反秦義軍的誣蔑稱呼。

8絕:斷絕。

新道:秦朝所修的通到南越的道路。

9番禺:地名。

負:背負。

此指背後緊一靠著。

十被:加。

「被佗書」,就是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之意。

(11)移檄:傳遞檄文。

橫浦:關名。

陽山:關口名。

湟溪谷:關名。

(12)一黨一:一黨一羽、親信。

假守:代理長官。

(13)釋:放。

弗誅:不殺。

(14)剖符:符是古代君臣間的一種信物,皇帝分封諸侯或封賞功臣,或遣將出征等,將金、玉、銅、木製成的一符一分為二,君臣各持其半,以備合符相驗。

此處的剖符就是漢朝確認趙佗為南越王的一種表示。

(15)和集:通「和輯」,和睦安定。

百越:指南越的各個分支。

(16)長沙:漢代封國名。

高後時1,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2。

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3,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為功也。」

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

高後遣將軍隆慮侯灶往擊之4。

會暑濕,士卒大疫5,兵不能逾嶺6。

歲余,高後崩,即罷兵7。

佗因此以兵威邊8,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9,役屬焉,東西萬餘裡。

乃乘黃屋左纛十,稱制(11),與中國侔(12)。

及孝文帝元年(13),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14),喻盛德焉。

乃為佗親塚在真定(15),置守邑(16),歲時奉祀(17),召其從昆弟(18),尊官厚賜一寵一之。

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19),先帝時習使南越(20)。

乃召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

因讓佗自立為帝(21),曾無一介之使報者(22)。

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23),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24),前日高後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後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塚,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

且南方卑濕,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25),其西甌駱一裸一國亦稱王(26)。

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願長為藩臣(27),奉貢職(28)。

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並世。

皇帝,賢天子也。

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

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

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29)。

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30),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31)。

至建元四年卒(32)。

1高後:即呂後。

漢高祖死後,她把持了朝中實權,前後長達十六年。

2有司:掌管具體工作的官吏。

禁:禁止。

關市:在邊境所設的貿易市場。

3使物:使者與物資。

4灶:人名,即周灶。

5大疫:重病。

6嶺:指陽山嶺,是南嶺的一部分。

7罷兵:停止軍事行動。

8因此:乘此機會。

威邊:在邊境顯示軍威。

9賂遺(wei,魏):賄賂。

閩越:越人的一支。

漢初其首領無諸封為閩越王。

後來分為東越和繇兩部分。

甌:即西甌,越人的一支。

駱:即駱越,越人的一支。

十黃屋:以黃綢做車蓋的裡子。

左纛(dao,道):插在車廂左邊的用旄牛尾或雉尾裝飾的旗子。」

黃屋左纛」都是秦漢時皇帝的車飾。

(11)稱制:自稱皇帝,發號施令。

(12)侔:相等。

(13)孝文帝元年:即公元前一七九年。

(14)代:代國。

漢文帝劉恆未當皇帝前被封為代王,呂後死後,周勃等平定了諸呂之亂,擁戴劉恆為帝,他便從代國來到西漢京城長安。

(15)乃:就。

佗親:指趙佗的父母親。

塚:墳墓。

(16)守邑:猶「守塚」,指守墓的人家。

(17)奉祀:舉行祭祀。

(18)從昆弟:堂兄弟。

(19)言:推薦。

好畤:縣名。

(20)先帝:指漢高祖劉邦。

習使:屢次出使。

(21)讓:責備。

(22)曾:竟然。

一介:一位。

(23)書:奏書。

謝:道歉,謝罪。

(24)大長老夫:趙佗自稱其身世,意謂我是個年老的大君長。

(25)人眾:民眾,百姓。

(26)甌駱:西甌和駱越。

一裸一國:赤身****的國家。

因其地炎熱,人們穿衣少,故稱為一裸一國。

(27)藩臣:屬國之臣。

(28)奉貢職:遵從納貢的職責。

(29)朝請:漢時諸侯王朝見天子,在春天時叫朝,在秋天時叫請。

(30)居國:在國內。

故:原來的。

(31)稱王:自稱為王。

朝命:朝廷的命令。

(32)建元四年:即公元前一四○年。

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佗孫胡為南越王。

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1,胡使人上書曰:「兩越俱為藩臣,毋得擅興兵相攻擊。

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唯天子詔之。」

於是天子多南越義2,守職約,為興師,遣兩將軍往討閩越3。

兵未逾嶺4,閩越王弟餘善殺郢以降,於是罷兵。

天子使莊助往諭意南越王5,胡頓首曰:「天子乃為臣興兵討閩越,死無以報德!」遣太子嬰齊入宿衛。

6。

謂助曰:「國新被寇7,使者行矣。

胡方日夜裝入見天子8。

助去後,其大臣諫胡曰:「漢興兵誅郢,亦行以驚動南越9。

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無失禮,十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11)。

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

於是胡稱病,竟不入見。

後十餘歲,胡實病甚,太子嬰齊請歸。

胡薨,謚為文王(12)。

1此時:指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

2多:讚美。

3兩將軍:指王恢和韓安國。

建元六年八月,武帝派大行王恢和大農令韓安國前去討伐閩越王郢。

4逾:越過。

嶺:指陽山嶺。

5諭:說明白。

6宿衛:宮中的侍衛。

7被:遭。

寇:侵害。

8裝:整裝待發。

9行以:猶「以行」,用這行動。

十期:希望。

無:通「毋」,不要。

(11)說(yue,月):喜歡。

好語:動聽的言辭。

(12)謚:古代君王和高官死後,根據他一生的事跡所加給他的稱號。

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1。

嬰齊其入宿衛在長安時,取邯鄲樛氏女2,生子興。

及即位,上書請立樛氏女為後3,興為嗣4。

漢數使使者風諭嬰齊,嬰齊尚樂擅殺生自恣5,懼入見要用漢法6,比內諸侯7,固稱病8,遂不入見。

遣子次公入宿衛。

嬰齊薨,謚為明王。

1先:祖先。

璽:皇帝的印章。

「藏璽」就是去掉私自稱帝的帝號的意思,表示不再稱帝。

2取:同「娶」。

樛(jiū,揪)氏女:姓的人家的女兒。

3後:王后。

4嗣:指王位繼承人。

5尚樂:喜歡。

殺生:指殺人。

恣:放縱。

6:要:要挾,強迫。

7比:比況,比照。

內諸侯:內地諸侯。

8固:通「故」。

太子興代立,其母為太后。

太后自未為嬰齊姬時,嘗與霸陵人安國少季通1。

及嬰齊薨後,元鼎四年2,漢使安國少季往諭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內諸侯;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3,勇士魏臣等輔其缺4,衛尉路博德將兵屯桂陽5,待使者。

王年少,太后中國人也,嘗與安國少季通,其使,復私焉6。

國人頗知之,多不附太后7。

太后恐亂起,亦欲倚漢威,數勸王及群臣求內屬。

即因使者上書8,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9。

於是天子許之,賜其丞相呂嘉銀印,及內史、中尉、大傅印十,余得自置。

除其故黥劓刑(11),用漢法,比內諸侯。

使者皆留填撫之(12)。

王、王太后飭治行裝重繼(13),為入朝具(14)。

其相呂嘉年長矣,相三王,宗族官仕為長吏者七十餘人(15),男盡尚王女(16),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蒼梧秦王有連(17)。

其居國中甚重,越人信之,多為耳目者,得眾心愈於王(18)。

王之上書,數諫止王,王弗聽。

有等畔心(19),數稱病不見漢使者。

使者皆注意嘉,勢未能誅(20)。

王、王太后亦恐嘉先事發(21),乃至酒,介漢使者權(22),謀誅嘉等。

使者皆東鄉(23),太后南鄉,王北鄉,相嘉、大臣皆西鄉,侍坐飲。

嘉弟為將,將卒居宮外(24)。

酒行,太后謂嘉曰:「南越內屬,國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25),何也?」

以激怒使者。

使者狐疑相仗(26),遂莫敢發。

嘉見耳目非是(27),即起而出。

太后怒,欲?嘉以矛(28),王止太后。

嘉遂出,分其弟兵就捨(29),稱病,不肯見王及使者。

乃陰與大臣作亂。

王素無意誅嘉(30),嘉知之,以故數月不發。

太后有一婬一行,國人不附,欲獨誅嘉等,力又不能。

1安國少季:人名。

安國為複姓。

通:通一奸一。

2元鼎四年:即公元前一一三年。

元鼎,武帝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

3辯士:善於言談和辯論的人。

宣:宣讀,傳達。

4輔:輔助。

缺:缺失、不足。

《漢書·南越傳》作「決」,決策。

也通。

5將:率領。

屯:駐軍。

6復私焉:又與太后通一奸一。

7附:依附。

8因:通過。

9除:撤掉。

邊關:邊境上的關塞。

十大傅:即太傅。

(11)黥:古代的一種刑法。

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再塗上墨,所以又叫「墨刑」。

劓:古代的一種刑法,割掉犯人的鼻子。

(12)填撫:安一撫。

填,通「鎮」。

之:代指南越。

(13)飭(chi,斥)治:整治。

重繼(zī,資):貴重的財物。

繼,通「資」。

(14)具:準備。

(15)相三王:輔佐三位國王。

官仕:當官。

(16)尚:娶公主為妻。

(17)及:同。

蒼梧秦王:即趙光。

他是越人之王,居住於漢朝所設的蒼梧郡,自稱秦王。

有連:有婚姻關係。

(18)眾心:民眾之心。

(19)畔:通「叛」。

(20)勢:形勢。

此指被形勢所限。

(21)先事發:在事前首先發難。

(22)介:憑借。

(23)東鄉:面朝東。

此「鄉」字和以下幾個「鄉」字均同「向」。

(24)將:率。

(25)相君:對丞相的尊稱。

苦:不滿意。

便:利。

(26)相仗:相持。

(27)耳目非是:在跟前的人皆不同於以往。

(28)?:小矛。

這裡指用矛戟沖一刺。

(29)分其弟兵:把他弟弟的兵分出一部分。

就捨:安排在住處附近。

(30)素:一向。

天子聞嘉不聽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無決。

又以為王、王太后已附漢,獨呂嘉為亂,不足以興兵,欲使莊參以二千人往使。

參曰:「以好往1,數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無足以為也。」

辭不可2,天子罷參也。

郟壯士故濟北相韓千秋奮曰3:「以區區之越4,又有王、太后應,獨相呂嘉為害,願得勇士二百人,必斬嘉以報。」

於是天子遣千秋與王太后弟樛樂將二千人往。

入越境,呂嘉等乃遂反5,下令國中曰:「王年少。

太后,中國人也,又與使者亂,專欲內屬,盡持先王寶器入獻天子以自媚,多從人,行至長安,虜賣以為僮僕6。

取自脫一時之利7,無顧趙氏社稷、為萬世慮計之意。」

乃與其弟將卒攻殺王、太后及漢使者。

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8。

而韓千秋兵入,破數小邑。

其後越直開道給食9,未至番禺四十里,越以兵擊千秋等,遂滅之。

使人函封漢使者節置塞上十,好為謾辭謝罪(11),發兵於要害處。

於是天子曰:「韓千秋雖無成功,亦軍鋒之冠(12)。」

其子延年為成安侯。

樛樂,其姊為王太后,首願屬漢,封其子廣德為龍亢侯。

乃下赦曰:「天子微(13),諸侯力政(14),譏臣不討賊(15)。

今呂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16),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往討之(17)。」

1以好往:為友好而前往。

2辭:推辭。

不可:不同意。

3郟:地名。

故:以前的。

濟北:封國名。

相:指諸侯國的丞相。

奮:奮發。

4區區:小小的。

5乃:就。

遂:終於。

6虜賣:掠賣。

7自脫:自己逃脫。

8長男:長子。

越妻子:南越人的妻子(不同於樛氏女,樛為中國人)的兒子。

此指明王嬰齊的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兒子,即建德。

他後來降漢,始被封為術陽侯,此處是追記。

9直:徑直。

開道:讓開道路。

給(jǐ,已)食:供給飲食。

這是為引敵深入,以便聚殲。

十函封:用木匣裝好封上。

節:符節,使者信物。

(11)謾辭:騙人的文辭。

(12)軍鋒:軍中的先鋒。

(13)微:衰弱。

(14)力政:大力用兵打仗。

政,通「征」。

或釋為極力干預政事,亦通。

(15)譏臣:諷刺大臣們。

(16)暈如:「安然的樣子。

(17)樓船:水軍。

師:軍隊。

元鼎五年秋1,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匯水2;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橫浦3;故歸義越侯二人為戈船、下厲將軍4,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抵蒼梧5;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6,發夜郎兵7,下牂柯江。

鹹會番禺8。

元鼎六年冬,樓船將軍將一精一卒先陷尋陝9,破石門,得越船粟十,因推而前(11),挫越鋒,以數萬人待伏波。

伏波將軍將罪人,道遠,會期後(12),與樓船會乃有千餘人,遂俱進。

樓船居前,至番禺。

建德、嘉皆城守。

樓船自擇便處,居東南面,伏波居西北面。

會暮,樓船攻敗越人,縱火燒城。

越素聞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

伏波乃為營,遣使者招降者,賜印,復縱令相招(13)。

樓船力攻燒敵,反驅而入伏波營中(14)。

犁旦(15),城中皆降伏波。

呂嘉、建德已夜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16),以船西去。

伏波又因問所得降者貴人。

以知呂嘉所之(17),遣人追之。

以其故校尉司馬蘇弘得建德(18),封為海常侯;越郎都稽得嘉(19),封為臨蔡侯。

蒼梧王趙光者,越王同姓,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20),自定屬漢(21),越桂林監居翁(22),諭甌駱屬漢(23)。

皆得為侯。

戈船、下厲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

遂為九郡。

伏波將軍益封(24)。

樓船將軍兵以陷堅為將梁侯(25)。

自尉佗初王后,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26)。

1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三年。

2匯水:古水名。

一作「洭水」,《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作「湟水」。

3橫浦:關名。

4歸義:歸向大義,此指投降漢朝。

越侯:被封侯的南越人。

二人:指降漢的越人嚴和甲。

嚴為戈船將軍。

甲為下厲將軍。

戈船、下厲:皆為將軍名號。

5或:有的人。

離水:即今漓江。

抵:至。

6馳義侯:南越人,其名為遺。

因:憑借。

7發:派出。

夜郎:古代西南夷中最大的一支。

漢武帝元鼎六年於其所君地設牂柯郡。

8鹹:全。

會:會師。

9將:率。

陷:攻下。

尋狹:《漢書》作「尋?」,通「尋峽」,即湞陽峽,趙佗在湞水上所修的險要關口。

十船粟:船與粟米。

(11)因:乘機。

推而前:向前推進。

(12)會:恰巧。

期後:過了約定的期限。

(13)縱:放。

令:命令。

相招:招降越人將士。

(14)反:反而。

驅:驅趕。

(15)犁旦:黎明。

(16)亡:逃跑。

(17)之:往。

(18)故校尉:原來的校尉。

建德:南越王趙建德。

(19)越郎:南越的郎官。

都稽:人名。

(20)及:同。

定:揭陽縣令的名。

(21)自定:自己安定百姓。

屬漢:歸屬於漢。

(22)桂林監:南越所設的掌管桂林郡的官名。

居翁:人名,姓居名翁。

(23)諭:告知。

(24)益封:增加食邑戶數。

(25)陷堅:攻破敵人的中堅力量。

(26)五世:五代。

歲:年。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囂。

遭漢初定1,列為諸侯。

隆慮離濕疫2,佗得以益驕。

甌駱相攻,南越動搖。

漢兵臨境,嬰齊入朝。

其後亡國,征自樛女3;呂嘉小忠,令佗無後4。

樓船從欲5,怠傲失惑6;伏波困窮7,智慮愈殖8,因禍為福9。

成敗之轉,譬若糾墨十。

1遭:遇。

2隆慮:指隆慮侯周灶。

離:通「罹」,遭遇。

濕疫:指天熱地濕,疾病盛行的情況。

3征:徵兆。

4後:指後繼君王。

5樓船:指樓船將軍楊僕。

從:通「縱」,放縱。

6怠傲:怠惰驕傲。

失惑:放一蕩惑亂。

失,通「泆」。

據《漢書·酷吏傳·楊僕傳》記載,漢武帝曾令楊僕伐東越,楊僕自誇伐南越之功,遭武帝訓斥。

《史記·朝鮮列傳》載楊僕與荀彘共擊朝鮮,楊僕擅自行動,而不與荀彘同心合作,造成重大損失,被判死罪,贖為庶民。

此句所言當指上述諸事。

7伏波:指路博德。

困窮:不得志。

8殖:繁殖,增益。

9因:由。

禍福:指路博德的曲折經歷。

據《史紀》、《漢書》記載,路博德於元狩四年因打匈奴有功被封為邳離侯,元鼎六年因打南越有功而益封,太初元年因罪失侯,三年後又被任為強一弩一都尉,駐軍居延至死。

十糾墨:三股繩擰到一起稱「糾」,二股繩擰到一起稱纆(mo,末)。

墨,通「纆」。

此句意謂禍福成敗,猶如幾股繩一搓一在一起,可以互相轉換位置,難以預料。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