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說明】這篇本紀記載的是秦氏族從興起、發展到稱霸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

史記白話文

《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

解惠全白銀亮譯注

【說明】

這篇本紀記載的是秦氏族從興起、發展到稱霸天下、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

秦本為地處偏遠的西方的一個部落,其遠祖多以馴獸駕車見長,從虞舜到周代屢屢有功:柏翳(yi,益)佐禹治水,舜賜姓嬴氏;費昌為湯駕車敗桀於鳴條,中潏(jue,決)在西戎為殷保西部邊境,造父(fǔ,甫)為周繆(mu,穆)王架車,日驅千里以救周亂,其族由此為趙氏,周宣王時秦仲為西垂大夫,襄公救周難,又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建立了秦國。

秦國本為西方一個小一柄一,各方面都比較落後,到後來相當強大了,還被中原各國視為戎狄,不讓它參與盟會。

但秦國一方面在戎族地區擴充土地,一方面與中原各國來往,通婚,吸取中原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強國。

這篇本紀主要取材於《左傳》、《國語》和《戰國策》,通篇以秦為中心,同時把周王室和其他各諸侯國的情況穿插一進去,條分縷析,勾勒出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軍事形勢和社會概貌。

秦國的發展與強盛,起關鍵作用的是有幾代勵一精一圖治、開明能幹的君王,而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人的事跡刻意敘寫,如繆(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而且抓住了他們廣招賢才、知人善任的特點,潑墨重寫,這一歷史時期許多著名的謀臣武將都在這篇裡出現過,這不僅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也為後面有關的各篇列傳提一供了總的背景。

在這些敘寫中尤以繆公寫得生動真切,如他以五張羊皮贖來百里傒(奚),百里傒又向他推薦蹇(jiǎn,簡)叔;與晉惠公戰於韓地,在關鍵時刻鄉民報食馬之德;秦晉殽(崤)之戰後,繆公的自責、為戰死的將士築墳發喪,作誓「今後世以記余過」,以及對孟明等將領的寬容與信用;誘降由余,伐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等等,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感情。

其他如商鞅、張儀、司馬錯、樗(chū,初)裡疾、甘茂、白起、王翦、范睢等人也都為秦國做出過重大貢獻。

只是由於全書的體例和安排,在本篇中雖屢提及,而沒有詳述。

司馬遷在《秦本紀》中,如此詳細得當地敘寫與描繪,著意揭示秦之由弱變強,「文勢如階級」,一層緊一層,可以說為始皇帝最後一統天下,做了令人信服的、合理的鋪墊。

正如李景星在《史記評議》中所說:此篇特別出色處,「中間敘繆公之霸,曲折頓挫,採用《左》、《國》,而能脫《左》、《國》之間架也。

後路敘孝公之強,並列山東諸國形勢,為春秋變為戰國一大關鍵,且為秦人蠶食併吞伏根。

用筆如張強一弩一,一絲不懈也。」

《索隱》以為秦在始皇稱帝以前只是諸侯國,不當立為本紀,而應降為世家。

歸有光等則以為《秦本紀》與《秦始皇本紀》本應為一篇,正如《周本紀》記事是從後稷開始一樣,只是由於篇幅過長才分為兩篇的。

(均見《會注考證》引)我們認為後一種看法較為合理,看來司馬公如此安排還是頗費了一番匠心的。

【譯文】

秦的祖先,是顓頊帝的後代孫女,名叫女修。

女修織布的時候,有一隻燕子掉落一顆蛋,女修把它吞一食了,生下兒子,名叫大業。

大業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兒,名叫女華。

女華生下大費,大費輔助夏禹治理水土。

治水成功後,舜帝為表彰禹的功勞,賜給他一塊黑色的玉圭。

禹接受了賞賜,說:「治水不是我一個人能完成的,也是因為有大費做助手。」

舜帝說:「啊!大費,你幫助禹治水成功!我賜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飄帶。

你的後代將會興旺昌盛。」

於是把一個姓姚的美一女嫁給他。

大費行拜禮接受了賞賜,為舜帝馴養禽一獸,禽一獸大多馴服,這個人就是柏翳(yi,益)。

舜帝賜他姓嬴。

大費生有二個兒子,一個名叫大廉,這就是鳥俗氏;另一個叫若木,這就是費氏。

費氏的玄孫叫費昌,他的子孫有的住在中原地區,有的住在夷狄那裡。

費昌正處在夏桀的時候,他離開夏國,歸附了商湯,給商湯駕車,在鳴條打敗了夏桀。

大廉的玄孫叫孟戲、中衍,身一體長得很像鳥,但說人話。

太戊帝聽說了他們,想讓他們給自己駕車,就去占卜,卦相吉利,於是把他們請來駕車,並且給他們娶了妻子。

自太戊帝以後,中衍的後代子孫,每代都有功勞,輔佐殷國,所以嬴姓子孫大多顯貴,後來終於成了諸侯。

中衍的玄孫叫中潏(jue,決),住在西部戎族地區,保衛西部邊疆。

中潏生了蜚(fēi,非)廉。

蜚廉生了惡來。

惡來力氣大,蜚廉善奔跑。

父子倆都憑才能力氣事奉殷紂王。

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把惡來也一併殺了。

當時,蜚廉為紂出使北方,回來時,因紂已死,沒有地方稟報,就在霍太山築起祭壇向紂王報告,祭祀時獲得一幅石棺,石棺上刻的字說:「天帝命令你不參與殷朝的災亂,賜給你一口石棺,以光耀你的氏族。」

蜚廉死後,就埋葬在霍太山。

蜚廉還有個兒子叫季勝。

季勝生了孟增。

孟增受到周成王的一寵一幸,他就是宅皋狼。

皋狼生了衡父。

衡父生了造父。

造父因善於駕車得到周繆王的一寵一幸。

周繆王獲得名叫驥、溫驪、驊(hua,華)騮(liu,留)、騄(lu,祿)耳的四匹駿馬,駕車到西方巡視,樂而忘返。

等到徐偃王作亂時,造父給繆王駕車,兼程驅趕回周朝,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亂。

繆王把趙城封給造父,造父族人從此姓趙。

自蜚廉生季勝以來一經過五代直到造父時,才另外分出來居住在趙城。

春秋晉國大夫越衰(cuī,崔)就是他的後代。

惡來革,是蜚廉的兒子,死得早。

他有個兒子叫女防。

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幾,太幾生了大駱,大駱生了非子。

因為造父受到周王的恩一寵一,他們都承蒙恩蔭住在趙城,姓趙。

非子居住在犬丘,喜一愛一馬和其他牲口,並善於飼養繁殖。

犬丘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周孝王,孝王召見非子,讓他在汧(qiān,千)河、渭河之間管理馬匹。

馬匹大量繁殖。

孝王想讓非子做大駱的繼承人。

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妻子,生了兒子成,成做了繼承人。

申侯就對孝王說:「從前我的祖先是酈山那兒的女兒,她做了西戎族仲衍的曾孫胥軒的妻子,生了中潏,因為與周相親而歸附周朝,守衛西部邊境,西部邊境因此和睦太平。

現在我又把女兒嫁給大駱為妻,生下成作繼承人。

申侯與大駱再次聯姻,西戎族都歸順,這樣,您才得以稱王。

希望您考慮一下吧。」

於是孝王說:「從前伯翳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獲得土地的封賜,受賜姓嬴。

現在他的後代也給我馴養繁殖馬匹,我也分給他土地做附屬國吧。」

賜給他秦地作為封邑,讓他接管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

但也不廢除申侯女兒生的兒子做大駱的繼承人,以此來與西戎和好。

秦嬴生了秦侯。

秦侯在位十年去世。

秦侯生公伯。

公伯在位三年去世。

公伯生秦仲。

秦仲即位三年,周厲王無道,有的諸侯背叛了他。

西戎族反叛周王朝,滅了犬丘大駱的全族。

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後,任用秦仲當大夫,討伐西戎。

西戎殺掉了秦仲。

秦仲即位為侯王二十三年,死在西戎手裡。

秦仲有五個兒子,大兒子叫莊公。

周宣王召見莊公兄弟五人,交給他們七千兵卒,命令他們討伐西戎,把西戎打敗了。

周宣王於是再次賞賜秦仲的子孫,包一皮一皮括他們的祖先大駱的封地犬丘在內,一併歸他們所有,任命他們為西垂大夫。

莊公居住在他們的故地西犬丘,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叫世父。

世父說:「西戎殺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決不回家。」

於是率兵去攻打西戎,把繼承人的位置讓給他弟弟襄公。

襄公做了太子。

莊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太子襄公繼位。

襄公元年(前777),襄公把他妹妹繆嬴嫁給西戎豐王做妻子。

襄公二年(前776),西戎包一皮一皮圍犬丘,世父反擊,最後被西戎俘虜。

過了一年多,西戎放還世父。

七年(前771)春,周幽王因一寵一愛一褒姒(si,似)而廢除太子宜臼,把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立為繼承人,周幽王多次舉烽火把諸侯騙來京師,以求褒姒一笑,諸侯們因此背叛了他。

西戎的犬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酈山下殺死了幽王。

秦襄公率兵營救周朝,作戰有力,立了戰功。

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襄公帶兵護送了周平王。

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

平王說:「西戎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西戎,西戎的土地就歸秦國。」

平王與他立下誓約,賜給他封地,授給他爵位。

襄公在這時才使秦國成為諸侯國,跟其他諸侯國互通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

又用黑鬃赤身的小馬、黃牛、公羊各三匹,在西畤祭祀天帝。

十二年(前766),他討伐西戎,到達岐山時,在那裡去世了。

他生了文公。

文公元年(前765),文公住在西垂宮。

三年(前763),文公帶著七百名兵卒到東邊去打獵。

四年(前762),他們到達汧、渭兩河的交會之處。

文公說:「從前,周朝把這裡賜給我的祖先秦嬴做封邑,後來我們終於成了諸侯。」

於是占卜這裡是否適宜居住,占卜的結果說吉利,就在這裡營造起城邑。

十年(前756),開始建造祭天地的鄜(fū,夫)畤,用牛羊豬三種牲畜舉行祭祀。

十三年(前753),開始設立史官記載大事,百姓大多受到教化。

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

於是文公就收集周朝的遺民歸為己有,地盤擴展到岐山,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

十九年(前747),得到一塊名叫「陳寶」的異石。

二十年(前746),開始設立誅滅三族的刑罰。

二十七年(前739),砍伐南山的大梓樹,梓樹中竄出一頭大青牛逃進了豐水。

四十八年(前718),文公的太子去世,賜謚號為竫(jing,靜)公。

竫公的長子立為太子,他是文公的孫子。

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竫公的兒子登位,這就是寧公。

寧公二年(前714),寧公遷居到平陽,派遣軍隊征伐蕩社。

三年(前713),與西戎的一支亳(bō,伯)部落作戰,亳王逃往西戎,於是滅了蕩社。

四年(前712),魯公子翬(huī,揮)殺死了他的君王隱公。

十二年(前704),寧公攻打蕩氏,攻了下來。

寧公從十歲開始登上王位,在位十二年去世,葬在西山。

他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武公為太子;武公的弟弟德公,與武公是同母兄弟;寧公之妾魯姬子生了出子。

寧公去世後,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太子,擁立出子為君主。

出子六年(前6一98),三父等人又一起派人殺害了出子。

出子五歲即位,在位六年被殺。

三父等人又擁立了原太子武公。

武公元年(前6一97),征伐彭戲氏,到了華山下,住在平陽的封宮裡。

三年(前6一95),殺了三父等人,夷滅了他們的三族,因為他們殺了出子。

鄭國的高渠瞇殺了他的君主昭公。

十年(前688),攻打邽、冀戎兩地的戎族,並開始在杜、鄭兩地設縣,滅了小虢(guo,國)。

十三年(前685),齊國人管至父、連稱等殺了他們的君主襄公,擁立公孫無知。

晉國滅了霍、魏、耿三國。

齊國雍廩殺死無知、管至父等人,擁立齊桓公。

齊國、晉國成了強國。

十九年(前679),晉國的曲沃武公滅掉晉侯緡(min,民),開始做了晉侯。

齊桓公在鄄(juan,倦)地稱霸。

二十年(前678),秦武公去世,葬在雍邑平陽。

這時開始用人殉葬,給武公殉葬的有六十六人。

武公有個兒子,名叫白。

白沒有被立為君,被封在平陽。

立武公的弟弟德公做了國君。

德公元年(前677),開始住進雍城的大鄭宮。

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

占卜居住在雍地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到黃河邊上去飲馬。

梁伯、芮(rui,銳)伯來朝見。

二年(前676),開始規定伏日,殺狗祭祀以祛除熱毒邪氣。

德公到三十三歲才登位,在位兩年去世。

他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宣公,次子成公,少子穆公。

長子宣公繼位。

宣公元年(前675),衛國燕國攻打周王室,把惠王趕出朝廷,擁立王子穨(tui,頹)為帝。

三年(前673),鄭伯、虢叔殺死了王子穨,送惠王返回朝中。

四年(前672),秦國修建密畤。

與晉國在河陽作戰,戰勝了晉軍。

十二年(前664),宣公去世。

他生了九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宣公的弟弟成公。

成公元年(前663),梁伯、芮伯來朝見。

齊桓公征伐山戎,軍隊駐紮在孤竹。

成公在位四年去世。

他有七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成公的弟弟繆(mu,穆)公。

繆公任好元年(前659),繆公親自率兵征伐茅津,取得勝利。

四年(前656),從晉國迎娶了妻子,他是晉太子申生的姐姐。

這年,齊桓公攻打楚國,打到邵陵。

五年(前655),晉獻公滅了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xī,奚),這是由於事先晉獻公送給虞君白玉和良馬以借道伐虢,虞君答應了。

俘獲了百里傒之後,用他做秦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

百里傒逃離秦國跑到宛(yuān,淵)地,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他。

繆公聽說百里傒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心楚國不給,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傒逃到這裡,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

楚國就答應了,交出百里傒。

在這時,百里傒已經七十多歲。

繆公解除了對他的禁錮,跟他談論國家大事。

百里傒推辭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裡值得您來詢問?」

繆公說:「虞國國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國了。

這不是您的罪過。」

繆公堅決詢問。

談了三天,繆公非常高興,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號稱五羖(gǔ,谷)大夫。

百里傒謙讓說:「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簡)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沒有人知道。

我曾外出遊學求官,被困在齊國,向?(zhi,至)地的人討飯吃,蹇叔收留了我。

我因而想事奉齊國國君無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過了齊國發生政變的那場災難,於是到了周朝。

周王子穨喜一愛一牛,我憑著養牛的本領求取祿位,穨想任用我時,蹇叔勸阻我,我離開了穨,才沒有跟穨一起被殺;事奉虞君時,蹇叔也勸阻過我。

我雖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實在是心裡喜歡利祿和爵位,就暫時留下了。

我兩次聽了蹇叔的話,都得以逃脫險境;一次沒聽,就遇上了這次因虞君亡國而遭擒的災難: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

於是繆公派人帶著厚重的禮物去迎請蹇叔,讓他當了上大夫。

秋天,繆公親自帶兵攻打晉國,在河曲與晉交戰。

晉國驪姬製造了內亂,太子申生被驪姬所害,死在新城,公子重耳、夷吾出逃。

九年(前651),齊桓公在葵丘與各地諸侯會盟。

晉獻公去世。

立驪姬的兒子奚齊,他的臣子裡克殺了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又殺死了卓子和荀息。

夷吾派人請秦國幫他回晉國。

繆公答應了,派百里傒率兵去護送夷吾。

夷吾對秦國人說:「我如果真能登位,願意割讓晉國的河西八座城給秦國。」

等到他回到晉國登上了君位,卻派丕鄭去向秦國道歉,違背了諾言,不肯給秦國河西八座城,並且殺了裡克。

丕鄭聽說此事,十分害怕,就跟秦繆公商議說:「晉國人不想要夷吾為君,實際上想立重耳為君。

現在夷吾違背諾言而且殺了裡克,都是呂甥、郤(xi,細)芮的主意。

希望您用重利趕快把呂甥、郤芮叫到秦國來,如果呂、郤兩人來了,那麼再送重耳回國就方便了。」

繆公答應了他,就派人跟丕鄭一起回晉國去叫呂甥、郤芮。

呂、郤等人懷疑丕鄭有詐謀,就報告夷吾,殺死了丕鄭。

丕鄭的兒子丕豹逃奔到秦國,勸繆公說:「晉國君主無道,百姓不親附他,可以討伐他了。」

繆公說:「百姓如果不認為合適,不擁護晉君,他們為什麼能殺掉他們的大臣呢?既然能殺死他們的大臣,這正是由於晉國上下還是協調的。」

繆公不公開聽從丕豹的計謀,但在暗中卻重用他。

十二年(前648),齊國管仲、隰朋去世。

晉國大旱,派人來秦國請求援助糧食。

丕豹勸說繆公不要給,要繆公趁著晉國荒歉去攻打它。

繆公去問公孫支,公孫支說:「荒歉與豐收是交替出現的事,不能不給。」

又問百里傒,百里傒說:「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麼罪?」

繆公採納百里傒、公孫支的意見,最後還是給晉國糧食了。

水路用船,陸路用車給晉國運去糧食,從雍都出發,源源不斷地直到絳(jiang,降)城。

十四年(前646),秦國發生饑荒,請求晉國援助糧食。

晉國就此事徵求群臣的意見。

虢射說:「趁著秦國鬧饑荒去攻打它,可以大獲成功。」

晉君聽從了他的意見。

十五年(前645)晉國發動軍隊攻打秦國。

繆公也發兵,讓丕豹率領大軍,親自前往迎擊。

九日壬戌日,與晉惠公夷吾在韓地交戰。

晉君甩下自己的部隊獨自往前衝,跟秦軍爭奪財物,回來的時候,駕車的戰馬陷到深泥裡。

繆公與部下縱馬驅車追趕,沒能抓到晉君,反而被晉軍包一皮一皮圍了。

晉軍攻擊繆公,繆公受了傷。

這時,曾在岐山下偷吃繆公良馬的三百多個鄉下人不顧危險驅馬衝入晉軍,晉軍的包一皮一皮圍被衝開,不僅使繆公得以脫險,反而又活捉了晉君。

當初,繆公丟失了一匹良馬,岐山下的三百多個鄉下人一塊兒把它抓來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們,要加以法辦。

繆公說:「君子不能因為牲畜的緣故而傷害人。

我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灑,會傷人。」

於是就賜酒給他們喝,並赦免了他們。

這三百人聽說秦國要去攻打晉國,都要求跟著去。

在作戰時,他們發現繆公被敵包一皮一皮圍,都高舉兵器,爭先死戰,以報答吃馬肉被赦免的恩德。

於是繆公俘虜了晉君回到秦國,向全國發佈命令:「人人齋戒獨宿,我將用晉君祭祀上帝。」

周天子聽說此事,說「晉君是我的同姓」,替晉君求情。

夷吾的姐姐是秦繆公的夫人,她聽到這件事,就穿上喪服,光著腳,說:「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以致還得讓君上下命令殺他,實在有辱於君上。」

繆公說:「我俘獲了晉君,以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可是現在天子來求情,夫人也為此事而憂愁。」

於是跟晉君訂立盟約,答應讓他回國,並給他換了上等的房舍住宿,送給他牛羊豬各七頭,以諸侯之禮相待。

十一月,送晉君夷吾回國;夷吾獻出晉國河西的土地,派太子圉(yǔ,語)到秦國作人質。

秦國把同宗的女兒嫁給子圉。

這時候,秦國的地盤向東已經擴展到黃河。

十八年(前642),齊桓公去世。

二十年(前640),秦國滅了梁、芮二國。

二十二年(前638),晉公子圉聽說晉君生病,說:「梁國是我母親的家鄉,秦國卻滅了它。

我兄弟眾多,如果父君百年後,秦國必定留住我,晉國也不會重視我,而改立其他公子。」

於是子圉逃離秦國,回到晉國。

二十三年(前637),晉惠公去世,子圉即位為君。

秦君對圉的逃離十分惱恨,就從楚國迎來晉公子重耳,並把原來子圉的妻子嫁給重耳。

重耳起而推辭不肯,後來就接受了。

繆公對重耳更加以禮厚待。

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國派人告訴晉國大臣,要送重耳回國。

晉國答應了,於是派人護送重耳回到晉國。

二月,重耳登位成為晉君,這就是晉文公。

文公派人殺了子圉。

子圉就是晉懷公。

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帶,借助狄人的軍隊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鄭國。

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晉國、秦國通告了發生禍難的情況。

秦繆公率兵幫助晉文公護送周襄王回朝,殺死襄王的弟弟帶。

二十八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打敗楚軍。

三十年(前630),繆公幫助晉文公包一皮一皮圍了鄭國。

鄭國派人對繆公說:「滅掉鄭國,其結果是使晉國實力增強,這對晉國是有利的,而對秦國卻無利。

晉國強大了,就會成為秦國的憂患。」

繆公於是撤軍,返回秦國。

晉國也只好撤軍。

三十二年(前628)冬,晉文公去世。

鄭國有個人向秦國出賣鄭國說:「我掌管鄭國的城門,可以來偷襲鄭國。」

繆公去問蹇叔、百里傒,兩個人回答說:「路經數國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襲擊別人,很少有佔便宜的。

再說,既然有人出賣鄭國,怎麼知道我國的人就沒有把我們的實情告訴鄭國呢?不能襲擊鄭國。」

繆公說:「你們不懂得,我已經決定了。」

於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率兵。

軍隊出發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對著軍隊大哭。

繆公聽說了,生氣地說:「我派兵出發,你們卻攔著軍隊大哭,這是為什麼?」

二位老人說:「為臣不敢阻攔軍隊。

部隊要走了,我倆的兒子在軍隊中也將前往;如今我們年歲已大,他們如果回來晚了,恐怕就見不著了,所以才哭。」

二位老人退回來對他們的兒子說:「你們的部隊如果失敗,一定是在殽山的險要處。」

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國軍隊向東進發,穿過晉國,從周朝都城北門經過。

周朝的王孫滿看見了秦國的軍隊以後說:「秦軍不懂禮儀,不打敗仗還等什麼!」軍隊開進到滑邑,鄭國商人弦高帶著十二頭牛準備去周朝都城出賣,碰見了秦軍,他害怕被秦軍殺掉或俘虜,就獻上他的牛,說:「聽說貴國要去討伐鄭國,鄭君已認真做了防守和抵禦的準備,還派我帶了十二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

秦國的三位將軍一起商量說:「我們要去襲擊鄭國,鄭國現在已經知道了,去也襲擊不成了。」

於是滅掉滑邑。

滑邑是晉國的邊境城邑。

這時候,晉文公死了還沒有安葬。

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剛剛喪父,趁我辦喪事的時候攻破我國的滑邑。」

於是把喪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軍作戰,發兵在殽山阻截秦軍。

晉軍發起攻擊,把秦軍打得大敗,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

晉軍俘獲了秦軍三位將軍返回都城。

晉文公的夫人是秦繆公的女兒,他替秦國三位被俘的將軍求情說:「繆公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希望您放他們回國,好讓我國國君能親自痛痛快快地煮掉他們。」

晉君答應了,放秦軍三位將軍歸國。

三位將軍回國後,繆公穿著白色喪服到郊外迎接他們,向三人哭著說:「寡人因為沒有聽從百里傒、蹇叔的話,以致讓你們三位受了屈辱,你們三位有什麼罪呢?你們要拿出全部心力洗雪這個恥辱,不要鬆懈。」

於是恢復了三個人原來的官職俸祿,更加厚待他們。

三十四年(前626),楚國太子商臣殺了他的父親楚成王,接替了王位。

秦繆公這時候再次派孟明視等率兵攻打晉國,在彭衙交戰。

秦軍作戰不利,撤軍返回。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

由余,祖先是晉國人,逃亡到戎地,他還能說晉國方言。

戎王聽說繆公賢明,就派由余去觀察秦國。

秦繆公向他炫示了宮室和積蓄的財寶。

由余說:「這些宮室積蓄,如果是讓鬼神營造,那麼就使鬼神勞累了;如果是讓百姓營造的,那麼也使百姓受苦了。」

繆公覺得他的話奇怪,問道:「中原各國借助詩書禮樂和法律處理政務,還不時地出現禍亂呢,現在戎族沒有這些,用什麼來治理國家,豈不很困難嗎!」由余笑著說:「這些正是中原各國發生禍亂的根源所在。

自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也只是實現了小的太平。

到了後代。

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一婬一逸。

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

上下互相怨恨,篡奪屠一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於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

而戎族卻不是這樣。

在上一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一體一樣,無須瞭解什麼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啊。」

繆公退朝之後,就問內史王廖說:「我聽說鄰國有聖人,這將是對立國家的憂患。

現在由余有才能,這是我的禍害,我該怎麼辦呢?」

內史王廖說:「戎王地處偏僻,不曾聽過中原地區的樂曲。

您不妨試試送他歌舞伎女,藉以改變他的心志。

並且為由余向戎王請求延期返戎,以此來疏遠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同時留住由余不讓他回去,以此來延誤他回國的日期。

戎王一定會感到奇怪,因而懷疑由余。

他們君臣之間有了隔閡,就可以俘獲他了。

再說戎王喜歡上音樂,就一定沒有心思處理國事了。」

繆公說:「好。」

於是繆公與由余座席相連而坐,互遞杯盞一塊兒吃喝,向由余詢問戎地的地形和兵力,把情況瞭解得一清二楚,然後命令內史王廖送給戎王十六名歌一妓一。

戎王接受,並且非常喜一愛一迷戀,整整一年不曾遷徙,更換草地,牛馬死了一半。

這時候,秦國才讓由余回國。

由余多次向戎王進諫,戎王都不聽,繆公又屢次派人秘密邀請由余,由余於是離開戎王,投降了秦國。

繆公以賓客之禮相待,對他非常尊敬,向他詢問應該在什麼樣的形勢下進攻戎族。

三十六年(前624),繆公更加厚待孟明等人,派他們率兵進攻晉國,渡過黃河就焚燬了船隻,以示決死戰鬥,結果把晉國打得大敗,奪取了王官和鄗(jiāo,郊)地,為殽山戰役報了仇。

晉國軍隊都據城防守,不敢出戰。

於是繆公就從茅津渡過黃河,為殽山戰役犧牲的將士築墳,給他們發喪,痛哭三天。

向秦軍發誓說:「喂,將士們!你們聽著,不要吵嚷,我向你們發誓。

我要告訴你們,古人辦事虛心聽取老年人的意見,所以不會有什麼過錯。」

繆公反覆思考自己不採納蹇叔、百里傒的計謀而造成的過失,因此發出這樣的誓言,讓後代記住自己的過失。

君子們聽說這件事,都為之落淚,說:「啊!秦繆公待人真周到,終於得到了孟明等人勝利的喜慶。」

三十七年(前623),秦國採用由余的計謀攻打戎王,增加了十二個屬國,開避了千里疆土,終於稱霸於西戎地區。

周天子派召(shao,紹)公過帶著鉦(zhēng,征)、鼓等軍中指揮用的器物去向繆公表示祝賀。

三十九年(前621),秦繆公去世,安葬在雍。

陪葬的人達一百七十七人,秦國良臣子輿氏名叫奄息、仲行、鍼虎的三個人也屬陪葬者之列。

秦國人為他們悲痛,並為此而作了一首題為《黃鳥》的詩。

君子說:「秦繆公擴展疆土,增加屬國,在東方征服了強大的晉國,在西方稱霸了西戎,但是他沒有成為諸侯的盟主,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死了就置百姓於不顧,還拿他的良臣為自己殉葬。

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尚且遺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而他沒有做到這些,更何況還奪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良臣呢?由此可以斷定秦國不可能再東進了。」

繆公的兒子有四十人,他的太子?(yīng,嬰)繼承王位,這就是康公。

康公元年(前620)。

前一年,繆公去世的時候,晉襄公也去世了。

晉襄公的弟弟叫雍,是秦國之女所生,住在秦國。

晉卿趙盾想擁立他為君,派隨會來接他,秦國派兵把雍護送到令狐。

而晉國已立了襄公的兒子,反倒來攻打秦軍,秦軍戰敗,隨會逃奔到秦國。

二年(前619),秦攻打晉國,攻佔了武城,為令狐之戰報了仇。

四年(前617),晉國攻打秦國,攻佔了少梁。

六年(前615),秦國攻打晉國,攻佔了羈(jī,基)馬。

兩軍在河曲交戰,把晉軍打得大敗。

晉國人擔心隨會在秦國會給晉國造成禍患,就派魏讎(shou,壽)余詐稱叛晉降秦,與隨會共謀返晉,用蒙騙手段籠住了隨會,隨會於是回到晉國。

康公在位二十年去世,兒子共公繼位。

共公二年(前607),晉國的趙穿殺了他的君主靈公。

三年(前606),楚莊王強大起來,向北進兵,一直深入到洛邑,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圖謀奪取周朝的政權。

共公在位五年去世,兒子桓公繼位。

桓公三年(前601),晉軍打敗秦軍,俘虜了秦國的將領赤。

十年(前594),楚莊王征服鄭國,往北又在黃河岸上打敗了晉軍。

就在這個時候,楚國稱霸,召集各諸侯舉行盟會。

二十四年(前580),晉厲公剛剛即位,與秦桓公訂立了以黃河為界的盟約。

桓公回國後就背棄了盟約,與狄人合謀一塊兒攻打晉國。

二十六年(前578),晉國率領諸侯攻打秦國,秦軍敗逃,晉軍一直追趕到涇水邊上才返回。

桓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兒子景公繼位。

景公四年(前573),晉國的欒書殺了他的君主厲公。

十五年(前562),秦軍救鄭國,在櫟(li,力)邑打敗晉軍。

這時候,晉悼公成為盟主。

十八年(前559),晉悼公強大起來,多次召集諸侯會盟,率領諸侯攻打秦國,打敗了秦軍。

秦軍敗逃,晉兵在後面追趕,一直渡過涇水,追到棫林才返回。

二十七年(前550),秦景公到了晉國,與晉平公訂立盟約,不久就背叛了盟約。

三十六年(前541),楚國公子圍殺了他的君主自立為王,這就是楚靈王。

秦景公的同母兄弟後子鍼(zhēn,針)得一寵一,而且富有,有人說壞話誣陷他,他害怕被殺,就逃奔到晉國,帶著錙重車上千輛。

晉平公說:「您這樣富有,為什麼還要逃亡呢?」

後子鍼回答說:「秦君無道,我害怕被殺害。

想等到他的繼承人登位再回去。」

三十九年(前538),楚靈王強大起來,在申地與諸侯會盟,做了盟主,殺了齊國的慶封。

景公在位四十年去世,兒子哀公繼位。

後子鍼又回到秦國。

哀公八年(前529),楚國公子棄疾殺了楚靈王,自立為王,這就是平王。

十一年(前526)楚平王來迎娶秦女做太子建的妻子。

回到楚國,平王見女子漂亮,就自己娶了她。

十五年(前522),楚平王想殺死太子建,建逃跑了;伍子胥逃奔到吳國。

晉國國君家族的權力削弱,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個家族世代為晉卿,勢力強大,想策動內戰,因此好長時間秦、晉兩國沒有打仗。

三十一年(前506),吳王闔閭(helǘ,合陽平呂)與伍子胥攻打楚國,楚王逃往隨地,吳軍於是進入郢都。

楚國大夫申包一皮一皮胥來秦國告急求援,一連七天不吃飯,日夜哭泣。

於是秦國就派兵車五百輛去援救楚國,打敗了吳國軍隊。

吳軍撤走了,楚昭王才得以重回郢都。

哀公在位三十六年去世。

太子名叫夷公,夷公早死,沒能繼位,夷公的兒子繼位,這就是惠公。

惠公元年(前500),孔子代理魯國國相的職務。

五年(前496),晉卿中行氏、范氏反叛晉國,晉君派智氏和趙簡子討伐他們,范氏、中行氏逃到齊國。

惠公在位十年去世,兒子悼公繼位。

悼公二年(前489),齊國大臣田乞殺了他的國君孺子,立孺子的哥哥陽生為君,這就是齊悼公。

六年(前485),吳軍打敗齊軍。

齊國人殺了悼公,立他的兒子簡公為君。

九年(前482),晉定公與吳王夫差在黃池會盟,爭做盟主,最終是讓吳王佔了先。

吳國強盛,欺凌中原各國。

十二年(前479),齊國田常殺了齊簡公,立他的弟弟平公為君,田常當了國相。

十三年(前478),楚國滅掉陳國。

秦悼公在位十四年去世,兒子厲共公繼位。

孔子在悼公十二年去世。

厲共公二年(前475),蜀人前來進獻財物。

十六年(前461),在黃河旁挖掘壕溝。

派兵兩萬去攻打大荔國,攻佔了大荔王城邑。

二十一年(前456),開始設置頻陽縣。

晉國攻佔了武城。

二十四年(前453),晉國發生內亂,智伯被殺,把智伯的領地分給趙氏、韓氏、魏氏。

二十五年(前452),智開帶領邑人來投奔秦國。

三十三年(前444),攻打義渠戎族,俘虜了戎王。

三十四年(前443),發生日食。

厲共公去世,他的兒子躁公繼位。

躁公二年(前441),南鄭邑反叛。

十三年(前430),義渠來攻打秦國,到了渭南。

十四年(前429),躁公去世,他的弟弟懷公繼位。

懷公四年(前425),庶長晁和大臣圍攻懷公,懷公自一殺。

懷公太子名叫昭子,死得早,大臣們就擁立太子昭子的兒子為君,這就是靈公。

靈公,是懷公的孫子。

靈公六年(前419),晉國在少梁築城,秦軍攻打晉國。

十三年(前412),秦國在籍姑築城。

靈公去世,兒子獻公沒能繼位,立子靈公的叔父悼子,這就是簡公。

簡公是昭子的弟弟,懷公的兒子。

簡公六年(前409),開始讓官吏帶劍。

在洛水邊挖了壕溝。

在重泉築城。

十六年(前399),簡公去世,兒子惠公繼位。

惠公十二年(前388),兒子出子出生。

十三年,攻打蜀國,攻佔了南鄭。

惠公去世,出子繼位。

出子二年(前385),庶長改從河西迎接靈公的兒子獻公回國,立他為君。

殺了出子和他的母親,把他們的一屍一體沉入深淵。

秦國在這以前頻繁更換君主,君臣之間關係不協調,所以晉國的力量又強起來,奪去了秦國河西的土地。

獻公元年(前384),廢止了殉葬的制度。

二年(前383),在櫟陽築城。

四年正月庚寅日,孝公出生。

十一年(前374),周朝太史簷(dān,擔),拜見獻公說:「周與秦本來是合在一起的,後來秦分了出去,分開五百年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將會有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

十六年(前36一9),桃樹冬天開了花。

十八年(前367),櫟陽上空下了黃金雨。

二十一年(前364),與魏國在石門交戰,殺了魏兵六萬人,天子送來繡有花紋的禮服祝賀。

二十三年(前362),與魏國在少梁交戰,俘虜了魏將公孫痤。

二十四年(前361),獻公去世,兒子孝公繼位,這時孝公已經二十一歲了。

孝公元年(前361),黃河和殽山以東有六個強國,秦孝公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並立。

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一柄一。

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

魏國修築長城,從鄭縣築起,沿洛河北上,北邊據有上郡之地。

楚國的土地從漢中往南,據有巴郡、黔中。

周王室衰微,諸侯用武力相征伐,彼此爭殺吞併。

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諸侯們象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

孝公於是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了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向全國發佈命令說:「從前,我們繆公在岐山、雍邑之間,實行德政、振興武力,在東邊平定了晉國的內亂,疆土達到黃河邊上;在西邊稱霸於戎狄,拓展疆土達千里。

天子賜予霸主稱號。

諸侯各國都來祝賀,給後世開創了基業,盛大輝煌。

但是就在前一段厲公、躁公、簡公、出子的時候,接連幾世不安寧,國家內有憂患,沒有空暇顧及國外的事,結果晉國攻奪了我們先王河西的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獻公即位,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並且想要東征,收復繆公時的原有疆土,重修繆公時的政令。

我緬懷先君的遺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

賓客和群臣中有誰能獻出高明的計策,使秦國強盛起來,我將讓他做高官,分封給他土地。」

於是便發兵東進,圍攻陝城,西進殺了戎族的獂(huan,環)王。

衛鞅聽說頒布了這個命令,就來到西方的秦國,通過景監求見孝公。

二年(前360),周天子送來祭肉。

三年(前359),衛鞅勸說孝公實行變法,制訂刑罰,在國內致力於農耕,對外鼓勵效死作戰,給以各種獎罰。

孝公認為這個辦法很好。

但甘龍、杜摯等人不同意,雙方為此而爭辯起來。

最後孝公採用衛鞅的新法,百姓對此抱怨不休;過了三年,百姓反而覺得適應了。

於是孝公任命衛鞅擔任左庶長。

此事記載在《商君列傳》裡。

七年(前355),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

八年(前354),秦國與魏國在元裡交戰,取得勝利。

十年(前352),衛鞅任大良造,率兵包一皮一皮圍了魏國安邑,使安邑歸服了。

十二年(前350),修造咸陽城,築起了公佈法令的門闕,秦國就遷都到咸陽。

把各個小鄉小村合併為大縣,每縣設縣令一人,全國共有四十一個縣。

開闢田地,廢除了井田制下的縱橫交錯的田埂。

這時秦國東邊的地界已經越過了洛水。

十四年(前348),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

十九年(前343),天子賜予霸主稱號。

二十年(前342),諸侯都來祝賀。

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與諸侯在逢澤會盟,朝見天子。

二十一年(前341),齊國在馬陵打敗魏國。

二十二年(前340),衛鞅攻打魏國,俘虜了魏公子卬(ang,昂)。

秦孝公封衛鞅為列侯,號為商君。

二十四年(前338),秦國與魏軍在岸門作戰,俘虜了魏國將軍魏錯。

秦孝公去世,兒子惠文君繼位。

這一年,殺了衛鞅。

衛鞅剛在秦國施行新法時,法令行不通,太子觸犯了禁令。

衛鞅說:「法令行不通,根源起自國君的親族。

國君果真要實行新法,就要從太子做起。

太子不能受刺面的墨刑,就讓他的師傅代受墨刑。」

從此,法令順利施行,秦國治理得很好。

等到孝公去世,太子登位,秦國的宗室大多怨恨衛鞅,衛鞅逃跑,於是定他有反叛之罪,最後處以五馬分一屍一之刑,在都城示眾。

惠文君元年(前337),楚國、韓國、趙國、蜀國派人來朝見。

二年(前336),周天子前來祝賀。

三年(前335),惠文君年滿二十,舉行冠禮。

四年(前334),天子送來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

齊國、魏國稱王。

五年(前333),陰晉人犀首任大良造。

六年(前332),魏國把陰晉送給秦國,陰晉改名為寧秦。

七年(前331),公子卬與魏作戰,俘虜了魏將龍賈,殺了八萬人。

八年(前330),魏國把河西之地送給秦國。

九年(前329),秦軍渡過黃河,攻佔了汾陰、皮氏。

秦王與魏王在應邑會盟。

秦軍包一皮一皮圍了焦城,使焦城歸降了。

十年(前328),張儀做了秦相。

魏國把上郡十五縣送給秦國。

十一年(前327),在義渠設縣。

把焦城、曲沃歸還給魏國,義渠國君稱臣。

把少梁改名為夏陽。

十二年(前326),效仿中原各國,初次舉行十二月的臘祭。

十三年(前325),四月戊午日,魏君稱王,即魏襄王;韓君也稱王,即韓宣惠王。

秦君派張儀攻取陝縣,把那裡的居民趕出去交給魏國。

?十四年(前324),改為後元元年。

二年(前323),張儀與齊國和楚國的大臣在嚙(nie,聶)桑會盟。

三年(前322),韓國、魏國的太子前來朝見。

張儀擔任魏國國相。

五年(前320),惠文王巡遊到北河。

七年(前318),樂池作了秦相。

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帶領匈奴一起進攻秦國。

秦國派庶長疾與他們在修魚交戰,俘虜了韓國將軍申差,打敗趙國公子渴和韓國太子奐(huan,換),殺了八萬二千人。

八年(前317),張儀再次擔任秦相。

九年(前316),司馬錯攻打蜀國,滅掉了蜀國。

攻佔了趙國的中都、西陽。

十年(前315),韓國太子蒼來作人質。

攻佔了韓國石章。

打敗了趙國的將軍泥。

攻佔了義渠的二十五座城邑。

十一年(前314),秦將樗(chū,初)裡疾攻打魏國焦城,使焦城降服了。

在岸門打敗了韓軍,殺了一萬人,韓將犀首逃跑。

公子通被封為蜀侯。

燕軍把君位讓給他的大臣子之。

十二年(前313),秦王與梁王在臨晉會盟。

庶長疾進攻趙國,俘虜了趙國將軍莊。

張儀任楚相。

十三年(前312),庶長章在丹陽攻擊楚國軍隊,俘虜了楚將屈丐,殺了八萬人;又攻入楚國的漢中,奪取了六百里土地,設置了漢中郡。

楚軍包一皮一皮圍了朝國的雍氏,秦國派遣庶長疾幫助韓國向東攻打齊國,又派到滿幫助魏國攻打燕國。

十四年(前311),攻打楚國,攻佔了召陵。

戎族的丹國、犁國向秦國稱臣,蜀相陳莊殺死蜀侯前來投降。

惠王去世,兒子武王繼位。

韓國、魏國、齊國、楚國、趙國都歸服秦國。

武王元年(前310),武王與魏惠王在臨晉會盟。

殺了蜀相陳莊。

張儀、魏章都離開秦國往東到魏國去了。

秦軍攻打義渠國、丹國、犁國。

二年(前309),開始設置丞相,樗裡疾、甘茂分別擔任左右丞相。

張儀死在魏國。

三年(前308),秦王與韓襄王在臨晉城外會盟。

南公揭去世,樗裡疾擔任韓相。

武王對甘茂說:「我想開一條哪怕只能容車子通過的路,到達洛陽,看一看周王的都城,即使死了也不遺憾了。」

那年秋天,派甘茂和庶長封攻打宜陽。

四年(前307),攻佔了宜陽,殺了六萬人。

渡過黃河,在武遂築城。

魏國太子來朝見。

秦武王有力氣,喜好角力,所以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yue,悅)都做了大官。

武王說孟說舉鼎比力氣,折斷了膝蓋骨。

八月,武王去世;孟說被滅族。

武王娶魏國女子做王后,沒有生兒子。

武王死後,立了他的異母弟弟,這就是昭襄王。

昭襄王的母親是楚國人,姓羋(mǐ,米),稱為宣太后。

武王死時,昭襄王在燕國做人質,燕國人送他回國,他才得以繼位。

昭襄王元年(前306),嚴君疾擔任相。

甘茂離開秦國到魏國去了。

二年(前305),彗星出現。

庶長壯和大臣、諸侯、公子造反,都被殺,牽連到惠文王后也不得善終。

悼武王后離開秦國回魏國了。

三年(前304),昭襄王舉行冠禮,與楚王在黃棘會盟,把上庸還給楚國。

四年(前303),攻佔了蒲阪。

彗星出現。

五年(前302),魏王來應亭朝見,秦國又把蒲阪交還給魏國。

六年(前301),蜀侯煇(huī,輝)反叛,司馬錯平定了蜀國。

庶長奐攻打楚國,殺了兩萬人。

涇陽君被抵押在齊國做人質。

那一年發生了日食,白晝有如黑夜一樣昏暗。

七年(前300),攻佔了新城。

樗裡子去世。

八年(前299),派將軍羋戎攻打楚國,攻戰了新市。

齊國派章子,魏國派公孫喜,韓國派暴鳶(yuān,淵),一塊兒進攻楚國的方城,俘獲唐眛。

趙國攻破了中山國,中山國君出逃,最後死在齊國。

魏公子勁、韓公子長被封為諸侯。

九年(前298),孟嘗君薛文來秦國當丞相。

庶長奐攻打楚國,攻佔了八座城,殺了楚將景快。

十年(前297),楚懷王來秦朝見,秦國扣留了他。

薛文因為金受在昭王面前說了壞話,被免了相職。

樓緩擔任了丞相。

十一年(前296),齊國、韓國、魏國、趙國、宋國、中山五國共同攻打秦國,軍隊開到鹽氏就退了回去。

秦國送給韓國、魏國黃河北邊以及封陵的土地,與韓、魏講和。

這一年出現了彗星。

楚懷王逃到趙國,趙國不敢收留,又讓他回到秦國,不久他就死了,秦國把他送還給楚國安葬。

十二年(前295),樓緩被罷免,穰(rang,瓤)侯魏冉擔任丞相。

秦國送給楚國五萬石糧食。

十三年(前294),向壽進攻韓國,攻佔了武始。

左更白起攻打新城。

五大夫呂禮出亡逃到魏國。

任鄙擔任漢中郡守。

十四年(前293),左更白起在伊闕攻擊韓國和魏國,殺了二十四萬人,俘虜了公孫喜,攻克五座城。

十五年(前292),大良造白起攻打魏國,攻佔了垣城,又還給了魏國。

進攻楚國,攻佔了宛城。

十六年(前291),左更錯攻佔了軹城和鄧城。

魏冉被免除丞相職務。

把公子市(fu,伏)封在宛,公子悝(kuī,虧)封在鄧,魏冉封在陶,他們都成了諸侯。

十七年(前290),城陽君來朝見,東周國也來朝見。

秦國把垣城改為蒲阪、皮氏。

秦王到了宜陽。

十八年(前289),左更錯攻打垣城、河雍,折斷橋樑攻佔了兩地。

十九年(前288),秦昭王稱西帝,齊閔王稱東帝,不久都又取消了帝號。

呂禮回來自首。

齊國攻破宋國,宋王逃到魏國,死在溫地。

任鄙去世。

二十年(前287),秦王前往漢中,又到了上郡、北河。

二十一年(前286),左更錯進攻魏國河內。

魏國獻出了安邑。

秦國趕走城中的魏國居民,然後招募秦國人遷到河東地區定居,並賜給爵位,又把被赦免的罪人遷到河東。

涇陽君被封在宛。

二十二年(前285),蒙武攻打齊國。

在河東設置了九個縣。

秦王與楚王在宛城會盟,秦王與趙王在中陽會盟。

二十三年(前284),都尉斯離與韓國、趙國、魏國及燕國一起進攻齊國,在濟水西岸打敗齊軍。

秦王與魏王在宜陽會盟,與韓王在新城會盟。

二十四年(前283),秦王與楚王在鄢城會盟,又在穰城會盟。

秦國攻取魏國的安城,一直打到國都大梁,燕國、趙國援救魏國,秦軍撤離。

魏冉被免去丞相職務。

二十五年(前282),秦攻佔趙國兩座城。

秦王與韓王在新城會盟,與魏王在新明邑會盟。

二十六年(前281),赦免罪人,把他們遷往穰城。

侯魏冉恢復丞相職位。

二十七年(前280),左更錯攻打楚國。

赦免了罪犯並把他們遷往南陽。

白起攻打趙國,奪取代地的光狼城。

又派司馬錯從隴西出發,通過蜀地攻打楚國的黔中,攻佔下來。

二十八年(前279),大良造白起進攻楚國,攻佔了鄢城、鄧城,赦免罪人遷往那裡。

二十九年(前278),大良造白起進攻楚國,攻佔了郢都,改為南郡,楚王逃跑了。

周君來秦。

秦王與楚王在襄陵會盟。

白起被封為武安君。

三十年(前277),蜀守張若進攻楚國,奪取巫郡和江南,設置黔中郡。

三十一年(前276),白起攻打魏國,攻佔了兩座城。

楚國人在江南反秦。

三十二年(前275),丞相穰侯進攻魏國,一直攻到大梁,打敗暴鳶,殺了四萬人,暴鳶逃跑了,魏國給秦國三個縣請求講和。

三十三年(前274),客卿胡陽進攻魏國的卷城、蔡陽、長社,都攻了下來。

在華陽攻打芒卯,打敗了他,殺了十五萬人。

魏國把南陽送給秦國請求講和。

三十四年(前273),秦國把上庸給了韓國和魏國,設立一個郡,讓南陽被免罪的臣民遷往那裡居住。

三十五年(前272),幫助韓國、魏國、楚國攻打燕國,開始設置南陽郡。

三十六年(前271),客卿灶進攻齊國,攻佔了剛、壽兩地,送給了穰侯。

三十八年(前26一9),中更胡陽進攻趙國的閼(yān,煙)與,沒有攻下。

四十年(前267),悼太子死在魏國,運回國葬在芷陽。

四十一年(前266)夏天,攻打魏國,攻佔了邢丘、懷兩地。

四十二年(前265),安國君立為太子。

十月,宣太后去世,埋葬在芷陽酈山。

九月,穰侯離開都城到陶地去了。

四十三年(前264),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攻下九座城,殺了五萬人。

四十四年(前263),進攻韓國的南陽,攻了下來。

四十五年(前262),五大夫賁(bēn,奔)攻打韓國,攻下了十座城。

葉陽君悝離開都城前往封國,沒有到那裡就死了。

四十七年(前260),秦國攻打韓國的上一黨一,上一黨一卻投降了趙國,秦國因此去攻打趙國,趙國出兵反擊秦軍,兩軍相持不下。

秦派武安君白起攻擊趙國,在長平大敗趙軍,四十多萬降卒全部被活埋。

四十八年(前259)十月,韓國向秦獻出垣雍。

秦軍分為三部分:武安君率軍回國;王齕(he,和)帶兵攻打趙國的皮牢,攻了下來;司馬梗率軍向北,平定太原,全部佔領了韓國的上一黨一。

正月,軍隊停止戰鬥,駐守在上一黨一。

這年十月,五大夫陵進攻趙國的邯鄲。

四十九年(前258)正月,增加兵力幫助五大夫陵。

陵作戰不力,被免職,王齕替代他帶兵。

這年十月,將軍張唐攻打魏國,蔡尉把防守的地盤丟一了,張唐回來就斬了他。

五十年(前257)十月,武安君白起犯了罪,被免職降為士兵,貶謫到陰密。

張唐進攻鄭,攻了下來。

十二月,增派軍隊駐紮在汾城旁邊。

武安君白起有罪,自一殺而死。

王齕攻打邯鄲,沒打下來,撤軍離去,返回投奔駐紮在汾城旁的軍隊。

兩個月以後,攻打魏軍,殺了六千人,魏軍和楚軍落水漂流死在黃河中的有兩萬多人。

又進攻汾城。

接著又跟隨張唐攻下了寧新中,把寧新中改名為安陽。

開始修造蒲津橋。

五十一年(前256),將軍摎(jiū,糾)進攻韓國,攻佔了陽城、負黍,殺了四萬人。

攻打趙國,攻佔了二十多個縣,斬獲首級九萬。

西周君武公背叛秦國,和各諸侯訂約聯合率領天下的一精一銳部隊出伊闕進攻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的交通被阻斷。

秦國於是派將軍摎進攻西周。

西周君跑到秦國來自首,叩頭認罪,願意接受懲處,並全部獻出他的三十六個城邑和三萬人口。

秦王接受了這些城邑和人口,讓西周君回西周去了。

五十二年(前255),周地的民眾向東方逃亡,周朝的傳國寶器九鼎運進了秦國。

周朝從這時候起就滅亡了。

五十三年(前254),天下都來歸服。

魏國落在最後,秦國就派將軍摎去討伐魏國,攻佔了吳城。

韓王來朝見;魏王也把國家托付給秦國聽從命令了。

五十四年(前253),秦王在雍城南郊祭祀上帝。

五十六年(前251)秋天,昭襄王去世,兒子孝文王登位。

追尊生母唐八子為唐太后,與昭襄王合葬一處。

韓王穿著孝服前來祭弔,其他諸侯也都派他們的將相前來祭弔,料理喪事。

孝文王元年(前250),大赦罪人,論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毀掉王家的園囿。

孝文王服喪期滿,十月己亥日登位,第三天辛丑日去世,兒子莊襄王繼位。

莊襄王元年(前249),大赦罪人,論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廣施德惠,厚待宗親族屬,對民眾施以恩澤。

東周君與諸侯圖謀反秦,秦襄王派相國呂不韋前去討伐,全部兼併了東周的土地。

秦國沒有斷絕周朝的祭祀,把陽人聚這塊地盤賜給周君,讓他來祭祀周朝的祖先。

秦王派蒙驁進攻韓國,韓國獻出成皋、鞏縣。

秦國國界伸展到大梁,開始設置三川郡。

二年(前248),秦王又派蒙驁攻打趙國,平定了太原。

三年(前247),蒙驁進攻魏國的高都、汲縣,攻了下來。

蒙驁又進攻趙國的榆次、新城、狼孟,攻佔了三十七座城。

四月間發生日食。

王齕攻打上一黨一,開始設置太原郡。

魏將無忌率五國的軍隊反擊秦軍,秦軍退到黃河以南。

蒙驁打了敗仗,解脫圍困撤離了。

五月丙午日,莊襄王去世,兒子嬴政登位,這就是秦始皇帝。

秦王嬴政登位二十六年才併吞了天下,設立三十六郡,號稱始皇帝。

始皇五十一歲去世,兒子胡亥登位,就是二世皇帝。

三年(前207),諸侯紛紛起來反叛秦朝,趙高殺死二世,擁立子嬰為皇帝。

子嬰即位一個多月,諸侯殺了他,於是滅掉了秦朝。

這些都記載在《始皇本記》中。

太史公說:「秦國的祖先姓嬴。

他的後代分封各地,各自以所封國名作為姓氏,有徐氏、郯(tan,談)氏、莒(jǔ,舉)氏、終黎氏、運奄氏、菟(tu,途)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而秦國因為它的祖先造父封在趙城,所以是趙氏。

【原文】【註解】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

女修織,玄鳥隕一卵一1,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大業取少典之子2,曰女華。

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

已成,帝錫玄圭3。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

帝舜曰:「咨爾費4,贊禹功5,其賜爾皂游6。

爾後嗣將大出7。」

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8。

舜賜姓嬴氏。

1玄鳥:燕子。

玄:黑色。

按:秦之祖先為吞燕一卵一所生的傳說,與《殷本紀》所記商之祖先的傳說類似。

2取:同「娶」。

子:指女兒。

3錫:賜,賜予。

玄圭:黑色的玉圭。

舜賜玄圭事見《夏本紀》。

4咨:歎詞。

爾:你。

5讚:幫助。

6其:表示勸勉,可不譯。

皂游(liu,流):旌旗上的黑色飄帶。

游,同「旒」。

7後嗣:後代。

出:顯,指昌盛。

8柏翳(yi,益):即伯益。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

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1,或在夷狄。

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2。

以敗桀於鳴條。

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

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3,吉,遂致使御而妻之。

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1或:有的。

中國:指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2御:駕車。

3卜之使御:為讓他們駕車這件事而進行占卜。

其玄孫曰中潏1,在西戎,保西垂2。

生蜚廉。

蜚廉生惡來。

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

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3,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4,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5,賜爾石棺以華氏6」。

死,遂葬於霍太山。

蜚廉復有子曰季勝。

季勝生孟增。

孟增幸於周成王7,是為宅皋狼8。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9,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十,西巡狩(11),樂而忘歸。

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12),別居趙。

趙衰其後也。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13)。

有子曰女防。

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

以造父之一寵一,皆蒙趙城(14),姓趙氏。

1中譎:《集解》引徐廣曰:「一作『仲滑』。」

2垂:邊境。

3此句「石」或「使」字之誤。

《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水經·汾水注》述此事云『飛廉先為紂使北方』,《御覽》引《史記》亦曰『時飛廉為紂使北方』,傳寫誤使為石。」

4為壇:築祭壇。

5銘:刻,這裡指石棺上刻著的字。

帝:天帝。

處父(fǔ,甫):蜚廉的字。

與:參加,參與。

6華氏:使氏族顯耀。

華,顯貴,顯要。

7幸:一寵一幸。

8宅皋狼:名號。

《正義》曰:「孟增居皋狼而生衡父。」

皋狼,縣名,在今山西離石縣西北。

9周繆王:即周穆王。

十驥、溫驪、驊騮、騄耳:都是良馬名。

駟: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

(11)巡狩: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叫巡狩。

(12)已:同「以」。

(13)蚤:通「早」。

(14)蒙:受,承。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1。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2,馬大蕃息3。

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4。

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5,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今我復與大駱妻6,生適子成。

申駱重婚7,西戎皆服,所以為王。

王其圖之。」

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

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8。」

邑之秦9,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十,以和西戎。

秦嬴生秦侯。

秦侯立十年,卒。

生公伯。

公伯立三年,卒。

生秦仲。

1息:繁殖。

2主:掌管,主管。

3蕃息:繁殖。

「蕃」「息」同義。

4適嗣:即嫡子,正妻所生的兒子。

按:非子不是嫡子,本不能做繼承人。

5酈山之女:一娘一家住酈山的女子。

6與大駱妻:意思是把女兒嫁給大駱為妻。

7重婚:再次聯姻。

8附庸:附屬於諸侯的小一柄一。

9邑之秦:賜他秦地做封邑。

十申侯之女子:申侯女兒的兒子。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

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1。

西戎殺秦仲。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

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

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2,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於是復予秦仲後3,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1誅:討伐。

2昆弟:兄弟。

3予:給,給與。

莊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

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1,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2。」

遂將擊戎。

讓其弟襄公。

襄公為太子。

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3。

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4。

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

歲余,復歸世父。

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5,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6,諸侯叛之。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

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7。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功逐戎,即有其地。」

與誓,封爵之8。

襄公於是始國9,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十,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11),祠上帝西畤(12)。

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生文公。

1大父:祖父。

2不敢:不應,不能。

3代:接替,繼任。

4豐王:當是指佔據豐地的西戎之地的西戎之王。

5用:因。

6數欺諸侯:具體所指幽王數舉烽火,戲一弄諸侯,取一悅褒姒事。

詳見《周本紀》。

7以兵:率兵。

8封爵之:賜給他封地、授給他爵位。

9國:指使秦成為諸侯國。

十聘享:聘問獻納。

諸侯之間通向修好為聘,諸侯向天子獻納方物為享。

(11)騮駒:黑鬃赤身的小馬。

羝(dī,低)羊:公羊。

(12)祠:祭祀。

西畤:在西縣所築的祭天地之處。

畤,祭處,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壇。

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四年,至汧渭之會1。

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

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2。

十年,初為鄜畤3,用三牢4。

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5,民多化者。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

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十九年,得陳寶6。

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7。

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8。

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為竫公。

竫公之長子為太子,是文公孫也。

五十年,文公卒。

葬西山。

竫公子立,是為寧公。

1會:會合處。

2營邑:營造城邑。

3鄜(fū,夫)畤:在鄜縣所築的祭天地之處。

4三牢:指牛、羊、豬。

牢,祭祀用的犧牲。

5史:史官。

6陳寶:傳說中的一塊異石。

《索隱》引《漢書·郊祀志》云:「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來,若雄雉,其聲殷殷雲,野雞夜鳴,以一牢祠之,號曰陳寶。」

又引蘇林云:「質如石,似肝。」

7三族:所指說法不一。

《集解》引張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又引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

8「伐南山」二句:豐,豐水。

特,公牛。

這是一個傳說。

《正義》引《括地誌》云:「大梓樹在岐州陳倉縣南十里倉山上。

《錄異傳》云:『秦文公時,雍南山有大梓樹,文公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

時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曰:「秦若使人被發,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困耶?」

樹神無言。

明日,病人語聞,公如其言伐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豐水中,使騎擊之,不勝。

有騎墮地復上,發解,牛畏之,入不出,胡置發頭。

漢、魏、晉因之。

武都郡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

』」又《會注考證》云:「大梓、豐、大特,蓋戎名。」

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

遣兵伐蕩社1。

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

四年,魯公子翬弒其君隱公。

十二年,伐蕩氏,取之。

寧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

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為太子。

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出子2。

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為君3。

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出子4。

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

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1蕩社:《索隱》:「西戎之君號曰亳(bo,勃)王,蓋成湯之胤(後裔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