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說明】本篇是淮南厲王劉長及其子劉安、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史記白話文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史有為譯注

【說明】

本篇是淮南厲王劉長及其子劉安、劉賜的合傳。

劉長是漢高祖的小兒子,漢文帝同父異母的兄弟。

他因驕橫無度,參與謀反,獲罪被捕,在押往流放地蜀郡的途中絕食身亡。

之後劉安繼封淮南王,劉賜封廬江王轉徙衡山王。

劉安為報父仇,串通劉賜密謀反叛,事洩後二人皆自一殺國除。

按《史記》體例,寫諸侯王生平當立「世家」,而這裡降為列傳,乃是對劉長父子的叛逆之罪表示貶抑。

這種變通處置之法,與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相同,都反映了作者維護漢家一統,反對分裂割據的政治態度。

通篇命意一線到底,是本傳寫法上很明顯的一個特色。

這一貫串全篇的主旨就是揭露劉長父子的悖亂之罪。

據此,傳文既詳盡陳述他們先後謀反的事實經過,同時又揭示了促成其叛逆與覆亡的種種原因。

總的看,寫作角度單一,筆墨是非常集中的。

比如淮南王劉安雅一愛一文學,曾召集眾多賓客編著《淮南子》,這部書雖是反映西漢前期哲學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但是因與主旨無關被略去不述;而劉安整個蓄意謀反的過程,從起念頭,到動手製造兵器,到案查地圖加緊策劃,到與伍被反覆相商,到屢次作賊心虛欲發又止,到終因內亂導致陰謀敗露——則一步步寫來,不厭其詳,非常周全。

其中,記述謀臣伍被言論計謀的筆墨很多,充分表現了他在劉安謀反一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同樣,為了說明淮南厲王劉長膽敢謀反並非偶然,作者也詳述了他多年來如何在漢文帝的姑息寬容之下越來越狂妄自大,藐視漢家王法的行徑。

總之,由於作者善剪裁,繁簡有致,使得這篇篇幅很長,頭緒紛繁,歷時漢初五朝七十餘年的三人合傳,寫得眉目清晰,不枝不蔓,而且文氣順暢、緊湊,讀來全無拖沓及蕪雜瑣碎之感。

本傳雖用一意到底的順敘法寫成,但文筆仍不乏變化。

寫劉安、劉賜的謀反事均用正筆,寫劉長叛逆事則借大臣們上呈的奏章道出,用的是側筆。

寫劉安和劉賜也同中有異,前者多記言語對話,而且敘議交錯,開合有致。

敘事中插一入的兩大段伍被口若懸河的議論文字,感情飽滿,氣勢酣暢,富於文采,為全文增輝。

其後寫劉賜事則只用簡潔的語言敘述,就明顯不同了。

【譯文】

淮南厲王劉長,是漢高祖的小兒子。

他母親是過去趙王張敖的妃嬪。

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從東垣(yuan,原)縣經過趙國,趙王把厲王的母親獻給他。

她受到皇上一寵一幸,懷下一身孕。

從此趙王張敖不敢讓她住在宮內,為她另建外宮居住。

次年趙相貫高等人在柏人縣謀弒高祖的事情被朝廷發覺,趙王也一併被捕獲罪,他的母親、兄弟和妃嬪悉遭拘捕,囚入河內郡官府。

厲王母親在囚禁中對獄吏說:「我受到皇上一寵一幸,已有身孕。」

獄吏如實稟報,皇上正因趙王的事氣惱,沒有理會厲王母親的申訴。

厲王母親的弟弟趙兼拜託辟陽侯審食其(yijī,亦基)告知呂後,呂後妒嫉,不肯向皇上進言求情,辟陽侯便不再盡力相勸。

厲王母親生下王后,心中怨恨而自一殺。

獄吏抱著厲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後悔莫及,下令呂後收養他,並在真定縣安葬了厲王的母親。

真定是厲王母親的故鄉,她的祖輩就居住在那裡。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qing,晴)布謀反,皇上遂立兒子劉長為淮南王,讓他掌管昔日黥布領屬的四郡封地。

皇上親自率軍出征,剿滅了黥布,於是厲王即淮南王位。

厲王自幼喪母,一直依附呂後長大,因此孝惠帝和呂後當政時期他有倖免遭政治禍患。

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陽侯而不敢發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視與皇上關係最親,驕橫不遜,一再違法亂紀。

皇上念及手足親情,時常寬容赦免他的過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國入朝,態度甚為傲慢。

他跟隨皇上到御苑打獵,和皇上同乘一輛車駕,還常常稱呼皇上為「大哥」。

厲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奮力舉起重鼎,於是前往辟陽侯府上求見。

辟陽侯出來見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鐵椎(chui,垂)捶擊辟陽侯,又命隨從魏敬殺死了他。

事後厲王馳馬奔至宮中,向皇上袒身謝罪道:我母親本不該因趙國謀反事獲罪,那時辟陽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呂後的幫助,但他不力爭,這是第一樁罪;趙王如意母子無罪,呂後蓄意殺害他們,而辟陽侯不盡力勸阻,這是第二樁罪;呂後封呂家親戚為王,意欲危奪劉氏天下,辟陽侯不挺身抗爭,這是第三樁罪。

我為天下人殺死危害社稷的一奸一臣辟陽侯,為母親報了仇,特來朝中跪伏請罪。」

皇上哀憫厲王的心願,出於手足親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

這一時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懼怕厲王,因此厲王返國後越發驕縱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一事,出入宮中皆號令警戒清道,還稱自己發佈的命令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聲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厲王讓無官爵的男子組成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議,策劃用四十輛大貨車在谷口縣謀反起事,並派出使者前往閩越、匈奴各處聯絡。

朝廷發覺此事,治罪謀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來到長安。

「丞相臣張包一皮一皮、典客臣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冒死罪啟奏:淮南王劉長廢棄先帝文法,不服從天子詔令,起居從事不遵法度,自製天子所乘張黃緞傘扒的車駕,出入模仿天子聲威,擅為法令,不實行漢家王法。

他擅自委任官吏,讓手下的郎中春任國相,網羅收納各郡縣和諸侯國的人以及負罪逃亡者,把他們藏匿起來安置住處,安頓家人,賜給錢財、物資、爵位、俸祿和田宅,有的人爵位竟封至關內侯,享受二千石的優一寵一。

淮南王給予他們不應得到的這一切,是想圖謀不軌。

大夫但與有罪失官的開章等七十人,夥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謀反,意欲危害宗廟社稷。

他們讓開章去密報劉長,商議使人聯絡閩越和匈奴發兵響應。

開章赴淮南見到劉長,劉長多次與他晤談宴飲,還為他成家娶妻,供給二千石的薪俸。

開章教人報告大夫但,諸事已與淮南王談妥。

國相春也遣使向但通報。

朝中官吏發覺此事後,派長安縣縣尉奇等前去拘捕開章。

劉長藏人不交,和原中尉(jiān,尖)忌密議,殺死開章滅口。

他們置辦棺槨(guǒ,果)、喪衣、包一皮一皮被,葬開章於肥陵邑,而欺騙辦案的官員說『不知道開章在哪裡』。

後來又偽造墳塚(zhǒng,腫),在墳上樹立標記,說『開章一屍一首埋在這裡』。

劉長還親自一殺過無罪者一人;命令官吏論罪殺死無辜者六人;藏匿逃亡在外的死刑犯,並抓捕未逃亡的犯人為他們頂罪;他任意加人罪名,使受害者無處申冤,被判罪四年勞役以上,如此者十四人;又擅自赦免罪人,免除死罪者十八人。

服四年勞役以下者五十八人;還賜爵關內侯以下者九十四人。

前些時劉長患重病,陛下為他憂煩,遣使臣賜贈信函、棗脯。

劉長不想接受賜贈,便不肯接見使臣。

住在廬江郡內的南海民造反,淮南郡的官兵奉旨征討。

陛下一體恤淮南民貧苦,派使臣賜贈劉長布帛五千匹,令轉發出征官兵中的辛勞窮苦之人。

劉長不想接受,謊稱『軍中無勞苦者』。

南海人王織上書向皇帝敬獻玉璧,忌燒了信,不予上奏。

朝中官員請求傳喚忌論罪,劉長拒不下令,謊稱『忌有病』。

國相春又請求劉長准許自己,劉長大怒,說『你想背叛我去投靠漢廷』,遂判處春死罪。

臣等請求陛下將劉長依法治罪。」

皇上下詔說:「我不忍心依法制裁淮南王,交列侯與二千石官商議吧。」

「臣倉、臣敬、臣逸、臣福、臣賀冒死罪啟奏:臣等已與列侯和二千石官吏臣嬰等四十三人論議,大家都說『劉長不遵從法度,不聽從天子詔命,竟然暗中網羅一黨一徒和謀反者,厚待負罪逃亡之人,是想圖謀不軌』。

臣等議決應當依法制裁劉長。」

皇上批示說:「我不忍心依法懲處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廢掉他的王位吧。」

「臣倉等冒死罪啟奏:劉長犯有大死之罪,陛下不忍心依法懲治,施恩赦免,廢其王位。

臣等請求將劉長遣往蜀郡嚴道縣邛(qiong,窮)崍山郵亭,令其妾媵(ying,映)有生養子女者隨行同一居,由縣署為他們興建屋舍,供給糧食、柴草、蔬菜、食鹽、豆豉、炊具食具和席蓐(ru,人)。

臣等冒死罪請求,將此事佈告天下。」

皇上頒旨說:「准請供給劉長每日食肉五斤,酒二鬥。

命令昔日受過一寵一幸的妃嬪十人隨往蜀郡同住。

其他皆准奏。」

朝廷盡殺劉長的同謀者,於是命淮南王啟程,一路用輜(zī,資)車囚載,令沿途各縣遞解人蜀。

當時袁盎權諫皇上說:「皇上一向驕一寵一淮南王,不為他安排嚴正的太傅和國相去勸導,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

再說淮南王一性一情剛烈,現在粗一暴地摧折他,臣很擔憂他會突然在途中身染風寒患病而死。

陛下若落得殺弟的惡名如何是好!」皇上說:「我只是讓他嘗嘗苦頭罷了,就會讓他回來的。」

沿途各縣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開囚車的封門,於是淮南王對僕人說:「誰說你老子我是勇一猛的人?我哪裡還能勇一猛!我因為驕縱聽不到自己的過失終於陷入這種困境。

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鬱悶!」於是絕食身亡。

囚車行至雍縣,縣令打開封門,把劉長的死訊上報天子。

皇上哭得很傷心,對袁盎說:「我不聽你的勸告,終至淮南王身死。」

袁盎說:「事已無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寬解。」

皇上說:「怎麼辦好呢?」

袁盎回答:「只要斬丞相、御史來向天下人謝罪就行了。」

於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問各縣押送淮南王而不予開封進食者,一律棄市問斬。

然後按照列侯的禮儀在雍縣安葬了淮南王,並安置三十戶人家守塚祭祀。

孝文帝八年(前172),皇上憐憫淮南王,淮南王有兒子四人,年齡都是七、八歲,於是封其子劉安為阜陵侯,其子劉勃為安陽侯,其子劉賜為陽周侯,其子劉良為東城侯。

孝文帝十二年(前168),有百姓作歌歌唱淮南厲王的遭遇說:「一尺麻布,尚可縫;一斗谷子,尚可舂(chōng,沖)。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皇上聽到後,就歎息說:「堯舜放逐自己的家人,周公殺死管叔蔡叔,天下人稱讚他們賢明。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能不因私情而損害王朝的利益。

天下人難道認為我是貪圖淮南王的封地嗎?」

於是徙(xǐ,洗)封城陽王劉喜去統領淮南王的故國,而謚(shi,是)封已故淮南王為厲王,並按諸侯儀制為他建造了陵園。

孝文帝十六年(前164),皇上遷淮南王劉喜復返城陽故地。

皇上哀憐淮南厲王因廢棄王法圖謀不軌,而自惹禍患失國早死,便封立他的三個兒子:阜陵侯劉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劉勃為衡山王,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他們都重獲厲王時封地,三分共享。

東城侯劉良此前已死,沒有後代。

孝景帝三年(前154),吳楚七國舉兵反叛,吳國使者到淮南聯絡,淮南王意欲發兵響應。

淮南國相說:「大王如果非要發兵響應吳王,臣願為統軍將領。」

淮南王就把軍隊交給了他。

淮南國相得到兵權後,指揮軍隊據城防守叛軍,不聽淮南王的命令而為朝廷效勞;朝廷也派出曲城侯蠱捷率軍援救淮南:淮南國因此得以保全。

吳國使者來到廬江,廬江王不肯響應,而派人與越國聯絡。

吳國使者往衡山,衡山王效忠朝廷,堅守城池毫無二心。

孝景帝四年(前153),吳楚叛軍已被破敗,衡山王入朝,皇上認為他忠貞守信,便慰勞他說:「南方之地低窪潮一濕。」

改任衡山王掌管濟水以北的地區,以此作為褒獎。

他去世後便賜封為貞王。

廬江王的封地鄰近越國,屢次派遣使臣與之結交,因此被北遷為衡山王,統管長江以北地區。

淮南王依然如故。

淮南王劉安的一性一情喜好讀書彈琴,不一愛一射獵放狗跑馬,他也想暗中做好事來安一撫百姓,流播美譽於天下。

他常常怨恨厲王之死,常想反叛朝廷,但是沒有機會。

到了孝武帝建元二年(前139),淮南王入京朝見皇上。

與他一向交好的武安侯田蚡(fen,墳),當時做太尉。

田蚡在霸上迎侯淮南王,告訴他說:「現今皇上沒有太子,大王您是高皇帝的親孫,施行仁義,天下無人不知。

假如有一天宮車晏駕皇上過世,不是您又該誰繼位呢!」淮南王大喜,厚贈武安侯金銀錢財物品。

淮南王暗中結交賓客,安一撫百姓,謀劃叛逆之事。

建元六年(前135),慧星出現,淮南王心生怪異。

有人勸說淮南王道:「先前吳軍起兵時,慧星出現僅長數尺,而兵戰仍然血流千里。

現在慧星長至滿天,天下兵戰應當大興。」

淮南王心想皇上沒有太子,若天下發生變故,諸侯王將一齊爭奪皇位,便更加加緊整治兵器和攻戰器械,積聚黃金錢財賄贈郡守、諸侯王、說客和有奇才的人。

各位能言巧辯的人為淮南王出謀劃策,都胡亂編造荒誕的邪說,阿諛逢迎淮南王。

淮南王心中十分歡喜,賞他們很多錢財,而謀反之心更甚。

淮南王有女兒名劉陵,她聰敏,有口才。

淮南王喜一愛一劉陵,經常多給她錢財,讓她在長安刺探朝中內情,結交皇上親近的人。

元朔三年(前126),皇上賞賜淮南王几案手杖,恩准他不必入京朝見。

淮南王王后名荼(tu,圖),淮南王很一寵一幸她。

王后生太子劉遷,劉遷娶王皇太后外孫修成君的女兒做妃子。

淮南王策劃製造謀反的器一具,害怕太子的妃子知道後向朝中洩露機密,就和太子策劃,讓他假裝不一愛一妃子,三個月不和她同席共寢。

於是淮南王佯裝惱怒太子,把他關起來,讓他和妃子同一居一室三月,而太子始終不親近她。

妃子請求離去,淮南王便上奏朝廷致歉,把她送回一娘一家。

王后荼、太子劉遷和女兒劉陵受淮南王一寵一愛一,專擅國權,侵奪百姓田地房宅,任意加罪拘捕無辜之人。

元朔五年(前124),太子學習使劍,自以為劍術高超,無人可比。

聽說郎中雷被劍藝一精一湛,便召他前來較量。

雷被一次二次退讓之後,失手擊中了太子。

太子動怒,雷被恐懼。

這時凡想從軍的人總是投奔京城,雷被當即決定去參軍奮擊匈奴。

太子劉遷屢次向淮南王說雷被的壞話,淮南王就讓郎中令斥退罷免了他的官職,以此儆(jǐng,井)示後人。

於是雷被逃到長安,向朝廷上書申訴冤屈。

皇上詔令廷尉、河南郡審理此事。

河南郡議決,追捕淮南王太子到底,淮南王、王后打算不遣送太子,趁機發兵反叛。

可是反覆謀劃猶豫,十幾天未能定奪。

適逢朝中又有詔令下達,讓就地傳訊太子。

就在這時,淮南國相惱怒壽春縣丞將逮捕太子的命令扣下不發,控告他犯有「不敬」之罪。

淮南王請求國相不追究此事,國相不聽。

淮南王便派人上書控告國相,皇上將此事交付廷尉審理。

辦案中有線索牽連到淮南王,淮南王派人暗中打探朝中公卿大臣的意見,公卿大臣請求逮捕淮南王治罪。

淮南王害怕事發,太子劉遷獻策說:「如果朝廷使臣來逮捕父王,父王可叫人身穿衛士衣裳,持戟站立庭院之中,父王身邊一有不測發生,就刺殺他,我也派人刺死淮南國中尉,就此舉兵起事,尚不為遲。」

這時皇上不批准公卿大臣的奏請,而改派朝中中尉殷宏赴淮南國就地向淮南王詢問查證案情。

淮南王聞訊朝中使臣前來,立即按太子的計謀做了準備。

朝廷中尉到達後,淮南王看他態度溫和,只詢問自己罷免雷被的因由,揣度不會定什麼罪,就沒有發作。

中尉還朝,把查詢的情況上奏。

公卿大臣中負責辦案的人說:「淮南王劉安阻撓雷被從軍奮擊匈奴等行徑,破壞了執行天子明確下達的詔令,應判處棄市死罪。」

皇上詔令不許。

公卿大臣請求廢其王位,皇上詔令不許。

公卿大臣請求削奪其五縣封地,皇上詔令削奪二縣。

朝廷派中尉殷宏去宣佈赦免淮南王的罪過,用削地以示懲罰。

中尉進入淮南國境,宣佈赦免淮南王。

淮南王起初聽說朝中公卿大臣請求殺死自己,並不知道獲得寬赦削地,他聽說朝廷使臣已動身前來,害怕自己被捕,就和太子按先前的計謀準備刺殺他。

待到中尉已至,立即祝賀淮南王獲赦,淮南王因此沒有起事。

事後他哀傷自己說:「我行仁義之事卻被削地,此事太恥辱了。」

然而淮南王削地之後,策劃反叛的陰謀更為加劇。

諸位使者從長安來,製造荒誕騙人的邪說,凡聲稱皇上無兒,漢家天下不太平的,淮南王聞之即喜;如果說漢王朝太平,皇上有男兒,淮南王就惱怒,認為是胡言亂語,不可信。

淮南王日夜和伍被、左吳等察看地圖,部署進軍的路線。

淮南王說:「皇上沒有太子,一旦過世,官中大臣必定徵召膠東王,要不就是常山王,諸侯王一齊爭奪皇位,我可以沒有準備嗎?況且我是高祖的親孫,親行仁義之道,陛下待我恩厚,我能忍受他的統治;陛下萬世之後,我豈能事奉小兒北向稱臣呢!」

淮南王坐在東宮,召見伍被一起議事,招呼他說:「將軍上殿。」

伍被不高興地說:「皇上剛剛寬恕赦免了大王,您怎能又說這亡國之話呢!臣聽說伍子胥勸諫吳王,吳王不用其言,於是伍子胥說『臣即將看見麋(mi,迷)鹿在姑蘇台上出入遊蕩了』。

現在臣也將看到宮中遍生荊棘,露水沾濕衣裳了。」

淮南王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關押了三個月。

然後淮南王又把伍被召來問道:「將軍答應寡人嗎?」

伍被回答:「不,我只是來為大王籌劃而已。

臣聽說聽力好的人能在無聲時聽出動靜,視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徵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聖人做事總是萬無一失。

從前周文王為滅商紂率周族東進,一行動就功顯千代,使周朝繼夏、商之後,列入『三代』,這就是所謂順從天意而行動的結果,因此四海之內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追隨響應他。

這是千年前可以看見的史實。

至於百年前的秦王朝,近代的吳楚兩國,也足以說明國家存亡的道理。

臣不敢逃避伍子胥被殺害的厄運,希望大王不要重蹈吳王不聽忠諫的覆轍。

過去秦朝棄絕聖人之道,坑殺儒生,焚燒《詩》《書》,拋棄禮義,崇尚偽詐和暴力,憑借刑罰,強迫百姓把海濱的谷子運送到西河。

在那個時候,男子奮力耕作卻吃不飽糟糠,女子織布績麻卻衣不蔽體。

秦皇派蒙恬修築長城,東西綿延數千里,長年戍邊、風餐露宿的士兵常常有數十萬人,死者不可勝數,僵一屍一暴野千里,流血遍及百畝,百姓氣力耗盡,想造反的十家有五。

秦皇帝又派徐福入東海訪求神仙和珍奇異物,徐福歸來編造假話說:『臣見到海中大神,他問道:「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臣嗎?」

臣答道:「是的。」

「你來尋求何物?」

臣答:「希望求得延年益壽的仙藥。」

海神說:「你們秦王禮品菲薄,仙藥可以觀賞卻不能拿取。」

當即海神隨臣向東南行至蓬萊山,看到了用靈芝草築成的宮殿,有使者膚色如銅身形似龍,光輝上射映照天宇。

於是臣兩拜而問,說:「應該拿什麼禮物來奉獻?」

海神說:「獻上良家男童和女一童以及百工的技藝,就可以得到仙藥了。」

』皇帝大喜,遣發童一男童女三千人,並供給海神五穀種籽和各種工匠前往東海。

途中徐福覓得一片遼闊的原野和湖澤,便留居那裡自立為王不再回朝。

於是百姓悲痛思念親人,想造反的十家有六。

秦皇帝又派南海郡尉趙佗(tuo,馱)越過五嶺攻打百越。

趙佗知道中原疲敝已極,就留居南越稱王不歸,並派人上書,要求朝廷徵集無婆家的婦女三萬人,來替士兵縫補衣裳。

秦皇帝同意給他一萬五千人。

於是百姓人心離散猶如土崩瓦解,想造反的十家有七。

賓客對高皇帝說:『時機到了。

』高皇帝說:『等等看,當有聖人起事於東南方。

』不到一年,陳勝吳廣揭竿造反了。

高皇帝自豐邑沛縣起事,一發倡議全天下不約而同的響應者便不可勝數。

這就是所謂踏到了縫隙窺伺到時機,借秦朝的危亡而舉事。

百姓期望他,猶如乾旱盼雨水,所以他能起於軍伍而被擁立為天子,功業高於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恩德流被後世無窮無盡。

如今大王看到了高皇帝得天下的容易,卻偏偏看不到近代吳楚的覆亡麼?那吳王被賜號為劉氏祭酒,頗受尊一寵一,又被恩准不必依例入京朝見,他掌管著四郡的民眾,地域廣至方圓數千里,在國內可自行冶銅鑄造錢幣,在東方可燒煮海水販賣食鹽,溯江而上能采江陵木材建造大船,一船所載抵得上中原數十輛車的容量,國家殷富百姓眾多。

吳王拿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宗室貴族和朝中大臣,唯獨不給皇戚竇氏。

反叛之計謀劃已成,吳王便發兵西進。

但吳軍在大梁被攻克,在狐父被擊敗,吳王逃奔東歸,行至丹徒,讓越人俘獲,身死絕國,令天下人恥笑。

為什麼吳楚有那樣眾多的軍隊都不能成就功業?實在是違背了天道而不識時勢的緣故。

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吳楚的十分之一,天下安寧卻比秦皇帝時代好萬倍,希望大王聽從臣下的意見。

若大王不聽臣的勸告,勢必眼見大事不成言語卻已先自洩露天機。

臣聽說箕子路過殷朝故都時心中很悲傷,於是作「麥秀之歌」,這首歌就是哀痛紂王不聽從王子比干的勸諫而亡國。

所以《孟子》說『紂王貴為天子,死時竟不及平民』。

這是因為紂王生前早已自絕於天下人,而不是死到臨頭天下人才背棄他。

現在臣也暗自悲哀大王若拋棄了諸侯國君的尊貴,朝廷必將賜給絕命之書,令大王身先群臣,死於東宮。」

於是,伍被怨哀之氣鬱結胸中而神色黯然,淚水盈眶而滿面流淌,即刻站起身,一級級走下台階離去了。

淮南王有個庶出的兒子名叫劉不害,年紀最大,淮南王不喜一愛一他,王后和太子也都不把他視為兒子或兄長。

劉不害有兒子名叫劉建,他才高負氣,時常怨恨太子不來問候自己的父親;又埋怨當時諸侯王都可以分封子弟為諸侯,而淮南王只有兩個兒子,一個當了太子,唯獨劉建父親不得封侯。

劉建暗中結交人,想要告發擊敗太子,讓他的父親取而代之。

太子知悉此事,多次拘囚並拷打劉建。

劉建盡知太子意欲殺害朝廷中尉的陰謀,就讓和自己私交很好的壽春縣人莊芷(zhǐ,止)在元朔六年(前123)向天子上書說:「毒一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如今淮南王的孫子劉建才能高,淮南王后荼和荼的兒子太子劉遷常常妒忌迫害他。

劉建父親劉不害無罪,他們多次拘囚想殺害他。

今有劉建人在,可召來問訊,他盡知淮南王的隱密。」

書奏上達,皇上將此事交付廷尉,廷尉又下達河南郡府審理。

這時,原辟陽侯的孫子審卿與丞相公孫弘交好,他仇恨淮南厲王殺死自己的祖父,就極力向公孫弘構陷淮南王的罪狀,於是公孫弘懷疑淮南王有叛逆的陰謀,決意深入追究查辦此案。

河南郡府審問劉建,他供出了淮南王太子及其朋一黨一。

淮南王擔憂事態嚴重,意欲舉兵反叛,就向伍被問道:「漢朝的天下太平不太平?」

伍被回答:「天下太平。」

淮南王心中不悅,對伍被說:「您根據什麼說天下太平?」

伍被回答:「臣私下觀察朝政,君臣間的禮義,父子間的親一愛一,夫妻間的區別,長幼間的秩序,都合乎應有的原則,皇上施政遵循古代的治國之道,風俗和法度都沒有缺失。

滿載貨物的富商周行天下,道路無處不暢通,因此貿易之事盛行。

南越稱臣歸服,羌僰(bo,搏)進獻物產,東甌(ōu,歐)內遷降漢,朝廷拓廣長榆塞,開闢朔方郡,使匈奴折翅傷翼,失去援助而萎一靡一不振。

這雖然還不趕不上古代的太平歲月,但也算是天下安定了。」

淮南王大怒,伍被連忙告謝死罪。

淮南王又對伍被說:「崤山之東若發生兵戰,朝廷必使大將軍衛青來統兵鎮壓,您認為大將軍人怎樣?」

伍被說:「我的好朋友黃義,曾跟隨大將軍攻打匈奴,歸來告訴我說:『大將軍對待士大夫有禮貌,對士卒有恩德,眾人都樂意為他效勞。

大將軍騎馬上下山岡疾駛如飛,才能出眾過人。

』我認為他武藝這般高強,屢次率兵征戰通曉軍事,不易抵擋。

又謁者曹梁出使長安歸來,說大將軍號令嚴明,對敵作戰勇敢,時常身先士卒。

安營紮寨休息,井未鑿通時,必須士兵人人喝上水,他才肯飲。

軍隊出征歸來,士兵渡河已畢,他才過河。

皇太后賞給的錢財絲帛,他都轉賜手下的軍官。

即使古代名將也無人比得過他。」

淮南王聽罷沉默無語。

淮南王眼看劉建被召受審,害怕國中密謀造反之事敗露,想搶先起兵,但是伍被認為難以成事,於是淮南王再問他道:「您以為當年吳王興兵造反是對還是錯?」

伍被說:「我認為錯了。

吳王富貴已極,卻做錯了事,身死丹徒,頭足分家,殃及子孫無人倖存。

臣聽說吳王后悔異常。

希望大王三思熟慮,勿做吳王所悔恨的蠢事。」

淮南王說:「男子漢甘願赴死,只是為了自己說出的一句話罷了。

況且吳王哪裡懂得造反,竟讓漢將一日之內有四十多人闖過了成皋關隘。

現在我令樓緩首先扼住成皋關口,令周被攻下穎川郡率兵堵住轘轅關、伊闕關的道路,令陳定率南陽郡的軍隊把守武關。

河南郡太守只剩有洛陽罷了,何足擔憂。

不過,這北面還有臨晉關、河東郡、上一黨一郡和河內郡、趙國。

人們說『扼斷成皋關口,天下就不能通行了』。

我們憑借雄據三川之地的成皋險關,招集崤山之東各郡國的軍隊響應,這樣起事,您以為如何?」

伍被答道:「臣看得見它失敗的災禍,看不見它成功的福運。」

淮南王說:「左吳、趙賢、朱驕如都認為有福運,十之有九會成功。

您偏偏認為有禍無福,是為什麼?」

伍被說:「受大王一寵一信的群臣中平素能號令眾人的,都在前次皇上詔辦的罪案中被拘囚了,餘下的已沒有可以倚重的人。」

淮南王說:「陳勝、吳廣身無立錐之地,聚集起一千人,在大澤鄉起事,奮臂大呼造反,天下就群起響應,他們西行到達戲水時已有一百二十萬人相隨。

現今我國雖小,可是會用兵器打仗者十幾萬,他們絕非被迫戍邊的烏合之眾,所持也不是木一弩一和戟一柄一,您根據什麼說起事有禍無福?」

伍被說:「從前秦王朝暴虐無道,殘害天下百姓。

朝廷征發民間萬輛車駕,營建阿房宮,收取百姓大半的收入作為賦稅,還徵調家居閭左在貧民去遠戌邊疆,弄得父親無法保護兒子平安,哥哥不能讓弟弟過上安逸生活,政令苛嚴刑法峻急,天下人忍受百般熬煎幾近枯焦。

百姓都廷頸盼望,側耳傾聽,仰首向天悲呼,捶胸怨恨皇上,因而陳勝大呼造反,天下人立刻響應。

如今皇上臨朝治理天下,統一海內四方,泛一愛一普天黎民,廣施德政恩惠。

他即使不開口講話,聲音傳播也如雷霆般迅疾;詔令即使不頒布,而教化的飛速推廣也似有神力;他心有所想,便威動萬里,下民響應主上,就好比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一般。

而且大將軍衛青的才能不是秦將章邯、楊熊可比的。

因此,大王您以陳勝、吳廣反秦來自喻,我認為不當。」

淮南王說:「假如真像你說的那樣,不可以僥倖成功嗎?」

伍被說:「我倒有一條愚蠢的計策。」

淮南王說:「怎麼辦呢?」

伍被答道:「當今諸侯對朝廷沒有二心,百姓對朝廷沒有怨氣。

但朔方郡田地廣闊,水草豐美,已遷徙的百姓還不足以充實開發那個地區。

臣的愚計是,可以偽造丞相、御史寫給皇上的奏章,請求再遷徙各郡國的豪強、義士和處以耏(nai,奈)罪以上的刑徒充邊,下詔赦免犯人的刑罪,凡家產在五十萬錢以上的人,都攜同家屬遷往朔方郡,而且更多調發一些士兵監督,催迫他們如期到達。

再偽造宗正府左右都司空、上林苑和京師各官府下達的皇上親發的辦案文書,去逮捕諸侯的太子和一寵一幸之臣。

如此一來就會民怨四起,諸侯恐懼,緊接著讓搖唇鼓舌的說客去鼓動說服他們造反,或許可以僥倖得到十分之一的成功把握吧!」淮南王說:「此計可行。

雖然你的多慮有道理,但我以為成就此事並不至於難到如此程度。」

於是淮南王命令官奴入宮,偽造皇上印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史、中二千石、京師各官府令和縣丞的官印,鄰近郡國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以及朝廷使臣和法官所戴的官帽,打算一切按伍被的計策行一事。

淮南王還派人假裝獲罪後逃出淮南國而西入長安,給大將軍和丞相供事,意欲一旦發兵起事,就讓他們立即刺殺大將軍衛青,然後再說服丞相屈從臣服,便如同揭去一塊蓋布那麼輕而易舉了。

淮南王想要發動國中的軍隊,又恐怕自己的國相和大臣們不聽命。

他就和伍被密謀先殺死國相與二千石大臣,為此假裝宮中失火,國相、二千石大臣必來救火,人一到就殺死他們。

謀議未定,又計劃派人身穿抓捕盜賊的兵卒的衣服,手持羽檄,從南方馳來,大呼「南越兵入界了」,以藉機發兵進軍。

於是他們派人到廬江郡、會稽郡實施冒充追捕盜賊的計策,沒有立即發兵。

淮南王問伍被說:「我率兵向西挺一進,諸侯一定該有響應的人;要是沒人響應怎麼辦?」

伍被回答說:「可向南奪取衡山國來攻打廬江郡,佔有尋陽的戰船,守住下雉的城池,扼住九江江口,阻斷豫章河水北入長江的彭蠡湖口這條通道,以強弓勁一弩一臨江設防,來禁止南郡軍隊沿江而下;再東進攻佔江都國、會稽郡,和南方強有力的越國結交,這樣在長江淮水之間屈伸自如,猶可拖延一些時日。」

淮南王說:「很好,沒有更好的計策了。

要是事態危急就奔往越國吧。」

於是廷尉把淮南王孫劉建供詞中牽連出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事呈報了皇上。

皇上派廷尉臨趁前去拜見淮南國中尉的機會,逮捕太子。

廷尉臨來到淮南國,淮南王得知,和太子謀劃,打算召國相和二千石大臣前來,殺死他們就發兵。

召國相入宮,國相來了;內史因外出得以脫身。

中尉則說:「臣在迎接皇上派來的使臣,不能前來見王。」

淮南王心想只殺死國相一人而內史、中尉不肯前來,沒有什麼益處,就罷手放走了國相。

他再三猶豫,定不下行動的計策。

太子想到自己所犯的是陰謀刺殺朝廷中尉的罪,而參與密謀的人已死,便以為活口都堵住斷絕,就對父王說:「群臣中可依靠的先前都拘捕了,現今已沒有可以倚重舉事的人。

您在時機不成熟時發兵,恐怕不會成功,臣甘願前往廷尉處受捕。」

淮南王心中也暗想罷手,就答應了太子的請求。

於是太子刎頸自一殺,卻未能喪命。

伍被獨自往見執法官吏,告發了自己參與淮南王謀反的事情,將謀反的詳情全盤供了出來。

法吏因而逮捕了太子、王后,包一皮一皮圍了王宮,將國中參與謀反的淮南王的賓客全部搜查抓捕起來,還搜出了謀反的器一具,然後書奏向上呈報。

皇上將此案交給公卿大臣審理,案中牽連出與淮南王一同謀反的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強有幾千人,一律按罪刑輕重處以死刑。

衡山王劉賜,是淮南王的弟弟,被判同罪應予收捕,負責辦案的官員請求逮捕衡山王。

天子說:「侯王各以自己的封國為立身之本,不應彼此牽連。

你們與諸侯王、列侯一道去跟丞相會集商議吧。」

趙王彭祖、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商議後,都說:「淮南王劉安極其大逆無道,謀反之罪明白無疑,應當誅殺不赦。」

膠西王劉端發表意見說:「淮南王劉安無視王法肆行邪惡之事,心懷欺詐,擾亂天下,迷惑百姓,背叛祖宗,妄生邪說。

《春秋》曾說『臣子不可率眾作亂,率眾作亂就應誅殺』。

劉安的罪行比率眾作亂更嚴重,其謀反態勢已成定局。

臣所見他偽造的文書、符節、印墨、地圖以及其它大逆無道的事實都有明白的證據,其罪極其大逆無道,理應依法處死。

至於淮南國中官秩二百石以上和比二百石少的官吏,宗室的一寵一幸之臣中未觸犯法律的人,他們不能盡責匡正阻止淮南王的謀反,也都應當免官削奪爵位貶為士兵,今後不許再當官為吏。

那些並非官吏的其它罪犯,可用二斤八兩黃金抵償死罪。

朝廷應公開揭露劉安的罪惡,好讓天下人都清楚地懂得為臣之道,不敢再有邪惡的背叛皇上的野心。」

丞相公孫弘、廷尉張湯等把大家的議論上奏,天子便派宗正手持符節去審判淮南王。

宗正還未行至淮南國,淮南王劉安已提前自刎而死。

王后荼、太子劉遷和所有共同謀反的人都被滿門殺盡。

天子因為伍被勸阻淮南王劉安謀反時言詞雅正,說了很多稱美朝政的話,想不殺他。

廷尉張湯說:「伍被最先為淮南王策劃反叛的計謀,他的罪不可赦免。」

於是殺了伍被。

淮南國被廢為九江郡。

衡山王名劉賜,王后乘舒生了三個孩子,長男劉爽立為太子,二兒劉孝,三女劉無采。

又有姬妾徐來生兒女四人,妃嬪厥姬生兒女二人。

衡山王和淮南王兩兄弟在禮節上相互責怪抱怨,關係疏遠,不相和睦。

衡山王聞知淮南王製造用於叛逆謀反的器一具,也傾心結交賓客來防範他,深恐被他吞併。

元光六年(前129),衡山王入京朝見,他的謁者衛慶懂方術,想上書請術事奉天子。

衡山王很惱怒,故意告發衛慶犯下死罪,用嚴刑拷打一逼一十他認可。

衡山國內史認為不對,不肯審理此案。

衡山王便指使人上書控告內史,內史被迫辦案,但直言衡山王理屈。

衡山王又多次侵奪他人田產,毀壞他人墳墓闢為田地。

有關部門長官請求逮捕並追究衡山王的罪責,天子不同意,只收回他原先可以自行委任本國官秩二百石以上的官吏的權力,改為由天子任命。

衡山王因此心懷憤恨,和奚慈、張廣昌謀劃,四處訪求諳熟兵法和會觀測星象以占卜吉凶的人,他們日夜鼓動衡山王密謀反叛之事。

王后乘舒死了,衡山王立徐來為王后。

厥姬也同時得到一寵一幸。

兩人互相嫉妒,厥姬就向太子說王后徐來的壞話。

她說:「徐來指使婢女用誣蠱(gǔ,古)邪術殺害了太子的母親。」

從此太子心中怨恨徐來。

徐來的哥哥來到衡山國,太子與他飲酒,席間用刀刺傷了王后的哥哥。

王后怨恨惱怒,屢次向衡山王詆毀太子。

太子的妹妹劉無採出嫁後被休歸一娘一家,就和奴僕通一奸一,又和賓客通一奸一。

太子屢次責備劉無采,無采很惱火,不再和太子來往。

王后得知此事,就慇勤關懷無采。

無采和二哥劉孝因年少便失去母親,不免依附王后徐來,她就巧施心計一愛一護他們,讓他們一起譭謗太子,因此衡山王多次毒打太子。

元朔四年(前125)中,有人殺傷王后的繼母,衡山王懷疑是太子指使人所為,就用竹板毒打太子。

後來衡山王病了,太子經常聲稱有病不去服侍。

劉孝、王后、劉無采都說他的壞話:「太子其實沒病,而自稱有病,臉上還帶有喜色。」

衡山王大怒,想廢掉他的太子名份,改立其弟劉孝。

王后知道衡山王已決意廢除太子,就又想一併也廢除劉孝。

王后有一個女僕善於跳舞,衡山王一寵一愛一她,王后打算讓女僕和劉孝私通來沾污陷害他,好一起廢掉太子兄弟而把自己的兒子劉廣立為太子。

太子劉爽知道了王后的詭計,心想王后屢次誹謗自己不肯罷休,就算計與她發生一奸一情來堵她的口。

一次王后飲酒,太子上前敬酒祝壽,趁勢坐在了王后的大一腿上,要求與她同宿。

王后很生氣,把此事告訴了衡山王。

於是衡山王召太子來,打算把他捆起來毒打。

太子知道父王常想廢掉自己而立弟弟劉孝,就對他說:「劉孝和父王一寵一幸的女僕通一奸一,無采和奴僕通一奸一,父王打起一精一神加餐吧,我請求給朝廷上書。」

說罷背向衡山王離去了。

衡山王派人去阻止他,不能奏效,就親自駕車去追捕太子。

太子亂說壞話,衡山王便用鐐銬把他囚禁在宮中。

劉孝越來越受到衡山王的親近和一寵一幸。

衡山王很驚異劉孝的才能,就給他佩上王印,號稱將軍,讓他住在宮外的府第中,給他很多錢財,用以招攬賓客。

登門投靠的賓客,暗中知道淮南王、衡山王都有背叛朝廷的謀劃,就日夜奉迎鼓勵衡山王。

於是衡山王指派劉孝的賓客江都人救赫、陳喜製造戰車和箭支,刻天子印璽和將相軍吏的官印。

衡山王日夜訪求像周丘一樣的壯士,多次稱讚和例舉吳楚反叛時的謀略,用它規範自己的謀反計劃。

衡山王不敢倣傚淮南王希冀篡奪天子之位,他害怕淮南王起事吞併自己的國家,認為等待淮南王西進之後,自己可乘虛發兵平定並佔有長江和淮水之間的領地,他期望能夠如願。

元朔五年(前124)秋,衡山王將入京朝見天子。

經過淮南國時,淮南王竟說了些兄弟情誼的話,消除了從前的嫌隙,彼此約定共同製造謀反的器一具。

衡山王便上書推說身一體有病,皇上賜書准許他不入朝。

元朔六年(前123)中,衡山王指使人上書皇上請求廢掉太子劉爽,改立劉孝為太子。

劉爽聞訊,就派和自己很要好的白嬴前往長安上書,控告劉孝私造戰車箭支,還和淮南王的女侍通一奸一,意欲以此挫敗劉孝。

白嬴來到長安,還沒來得及上書,官吏就逮捕了他,因他與淮南王謀反事有牽連予以囚禁。

衡山王聽說劉爽派白嬴去上書,害怕他講出國中不可告人的隱秘,就上書反告太子劉爽干了大逆不道的事應處死罪,朝廷將此事下交沛郡審理。

元狩元年(前122)冬,負責辦案的公卿大臣下至沛郡搜捕與淮南王共同謀反的罪犯,沒有捕到,卻在衡山王兒子劉孝家抓住了陳喜。

官吏控告劉孝帶頭藏匿陳喜。

劉孝以為陳喜平素屢次和衡山王計議謀反,很害怕他會供出此事。

他聽說律令規定事先自首者可免除其罪責,又懷疑太子指使白嬴上書將告發謀反之事,就搶先自首,控告救赫、陳喜等人參與謀反。

廷尉審訊驗證屬實,公卿大臣便請求逮捕審訊衡山王。

天子說:「不要逮捕。」

他派遣中尉司馬安、大行令李息赴衡山國就地查問衡山王,衡山王一一據實做了回答。

官吏把王宮都包一皮一皮圍起來嚴加看守。

中尉、大行還朝,將情況上奏,公卿大臣請求派宗正、大行和沛郡府聯合審判衡山王。

衡山王聞訊便刎頸自一殺。

劉孝因主動自首謀反之事,被免罪;但他犯下與衡山王女侍通一奸一之罪,仍處死棄市。

王后徐來也犯有以誣蠱謀殺前王后乘舒罪,連同太子劉爽犯了被衡山王控告不孝的罪,都被處死棄市。

所有參與衡山王謀反事的罪犯一概滿門殺盡。

衡山國廢為衡山郡。

太史公說:《詩經》上說「抗擊戎狄,懲治楚人」,此話不假啊!淮南王、衡山王雖是骨肉至親,擁有千里疆土,封為諸侯,但是不致力於遵守藩臣的職責去輔助天子,反而一味心懷邪惡之計,圖謀叛逆,致使父子相繼二次亡國,人人都不得盡享天年,而受到天下人恥笑。

這不只是他們的過錯,也是當地習俗澆薄和居下位的臣子影響不一良的結果。

楚國人輕捷勇一猛凶悍,喜好作亂,這是早自古代就記載於書的了。

【原文】【註解】

淮南厲王長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1。

高祖八年,從東垣過趙,趙王獻之美人。

厲王母得幸焉,有身。

趙王敖弗敢內宮2,為築外宮而捨之。

及貫高等謀反柏人事發覺3,並逮治王,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內4。

厲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

吏以聞上,上方怒趙王,未理厲王母。

厲王母弟趙兼因辟陽侯言呂後5,呂後妒,弗肯白,辟陽侯不強爭。

及厲王母已生厲王,恚6,即自一殺。

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後母一之,而葬厲王母真定。

真定,厲王母一之家在焉,父世縣也7。

1美人:漢代妃嬪稱號。

2內:同「納」,接納。

3此指趙相貫高等人陰謀殺害漢高祖劉邦的未遂事件。

謀弒在高祖八年(前199),敗露在高祖九年(前198),詳見卷八《高祖本紀》。

系:拘囚。

5辟陽侯:名審食其,因奉侍呂後獲一寵一。

6恚:怨恨。

7父世縣:《漢書·淮南王傳》作「母家縣」,即一娘一家所在的故鄉,此指厲王母親的父祖輩居住的縣分。

高祖十一年(十)〔七〕月,淮南王黥布反1,立子長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2。

上自將兵擊滅布,厲王遂即位3。

厲王蚤失母4,常附呂後,孝惠、呂後時以故得幸無患害,而常心怨辟陽侯,弗敢發。

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為最親,驕蹇5,數不奉法。

上以親故,常寬赦之。

三年,入朝。

甚橫。

從上入苑囿獵6,與上同車,常謂上「大兄」。

厲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請辟陽侯。

辟陽侯出見之,即自袖鐵椎椎辟陽侯7,令從者魏敬剄之8。

厲王乃馳走闕下9,肉袒謝曰十:「臣母不當坐趙事,其時辟陽侯力能得之呂後,弗爭,罪一也。

趙王如意子母無罪,呂後殺之(11),辟陽侯弗爭,罪二也。

呂後王諸呂,欲以危劉氏,辟陽侯弗爭(12),罪三也。

臣謹為天下誅賊臣辟陽侯,報母一之仇,謹伏闕下請罪。」

孝文傷其志,為親故,弗治,赦厲王。

當是時,薄太后及太子諸大臣皆憚厲王(13),厲王以此歸國益驕恣,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14),稱制(15),自為法令,擬於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16),以?車四十乘反谷口(17),令人使閩越、匈奴。

事覺,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淮南王至長安。

1黥布:本名英布,因受黥刑而改姓。

高祖十一年(前196),黥布舉兵反,高祖率軍親征,次年黥佈兵敗被殺。

詳見卷九十一《黥布列傳》。

2四郡:即九江、衡山、廬江和豫章郡,皆為淮南王封地。

3按:此段與以下三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四段。

4蚤:通「早」。

5驕蹇:傲慢,不順從。

6苑囿(you,又):供帝王畜養禽一獸和遊獵的風景園林。

7椎:一同「槌」,捶擊用具,「鐵椎」即是;一同「捶」,擊打,「椎辟陽侯」之「椎」即是。

8剄(jǐng,井):以刀割脖子。

9闕下:宮闕之下,指朝廷。

十肉袒:脫一去上衣,一裸一露身一體的一部分。

(11)劉邦生前很一寵一愛一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戚夫人與呂後爭立太子,使呂後極為怨恨。

惠帝元年(前194)十二月呂後先以毒酒殺如意,然後對戚夫人濫施酷刑,百般殘害,詳見卷九《呂太后本紀》。

(12)惠帝死後,呂後專權,擅改高祖舊制,先後分封侄子呂台、呂產、呂祿等為諸侯王。

當時辟陽侯審食其被擢為左丞相,得呂後重用。

詳見卷九《呂太后本紀》。

(13)憚:畏懼。

(14)警蹕:警戒清道,斷絕行人,是帝王出入時的規制。

(15)制:帝王的命令。

(16)男子:漢代對無官爵成年男一性一的稱呼。

柴武:一作「陳武」,其子「柴奇」一作「陳奇」。

(17)?車:馬駕的運貨大車。

「丞相臣張倉、典客臣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昧死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無度,為黃屋蓋乘輿1,出入擬於天子,擅為法令,不用漢法2。

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為丞相3,聚收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4,匿與居,為治家室,賜其財物爵祿田宅,爵或至關內侯,奉以二千石5,所不當得,欲以有為。

大夫但、士五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6,欲以危宗廟社稷。

使開章陰告長,與謀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

開章之淮南見長,長數與坐語飲食,為家室娶婦,以二千石俸奉之7。

開章使人告但,已言之王。

春使使報但等。

吏覺知,使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

長匿不予,與故中尉忌謀,殺以閉口。

為棺槨衣衾8,葬之肥陵邑,謾吏曰『不知安在9』。

又詳聚土十,樹表其上(11),曰:『開章死(12),埋此下』。

及長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為亡命棄市罪詐捕命者以除罪(13);擅罪人,罪人無告劾(14),系治城旦舂以上十四人(15);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舂以下五十八人;賜人爵關內侯以下九十四人。

前日長病,陛下憂苦之,使使者賜書、棗脯。

長不欲受賜,不肯見拜使者。

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

陛下以淮南民貧苦,遣使者賜長帛五千匹,以賜吏卒勞苦者。

長不欲受賜,謾言曰『無勞苦者』。

南海民王織上書獻璧皇帝(16),忌擅燔其書(17),不以聞。

吏請召治忌,長不遣,謾言曰『忌病』。

春又請長,願入見,長怒曰『女欲離我自附漢』(18)。

長當棄市(19),臣請論如法。」

制曰(20):「朕不忍致法於王,其與列侯二千石議。」

1黃屋蓋:亦稱黃屋,帝王車駕上用黃色綢緞做襯裡的車蓋。

乘(sheng,勝)輿:帝王與諸侯乘坐的車子。

2漢法:指中央zheng府的法律,漢:漢家朝廷,相對於諸侯國而言。

3丞相:此指諸侯國國相。

4此句意思是說劉長有意網羅各郡縣和諸侯國的人以及負罪逃亡者。

漢,此指中央zheng府下屬的各郡縣。

5奉:同「俸」。

俸祿。

6大夫但:此時但已有官職,故改稱「大夫」。

士五:有罪失官爵者。

7奉:供給。

8槨:棺外的套棺。

衾:殮一屍一的包一皮一皮被。

9謾:欺騙。

十詳(yang,羊):通「佯」,假裝。

(11)表:標記。

(12)死:「屍」的省文。

屍,即「一屍一」,一屍一體。

(13)亡命棄市罪:指逃亡在外被判處死刑的人。

棄市,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一屍一體棄置在街頭,故「棄市」即指死罪。

詐捕命者以除罪:此指抓捕未逃亡的犯人為判有死罪的逃犯頂罪。

(14)告劾:告發罪狀,此指申冤。

(15)城旦:秦漢的一種刑罰,命男犯服勞役四年,白天戌守,夜晚築城。

舂:漢代的一種徒刑,罰女犯舂米。

(16)璧:平圓而且中心有孔的玉器。

(17)燔:焚燒。

(18)女:同「汝」,你。

(19)當:判罪,處以相當的刑罰。

(20)制:帝王的命令。

「臣倉、臣敬、臣逸、臣福、臣賀昧死言:臣謹與列侯吏二千石臣嬰等四十三人議,皆曰『長不奉法度,不聽天子詔,乃陰聚徒一黨一及謀反者,厚養亡命,欲以有為』。

臣等議論如法。」

制曰:「朕不忍致法於王,其赦長死罪,廢勿王。」

「臣倉等昧死言:長有大死罪,陛下不忍致法,幸赦,廢勿王。

臣請處蜀郡嚴道邛郵,遣其子母從居1,縣為築蓋家室,皆廩食給薪菜鹽豉炊食器席蓐2。

臣等昧死請,請佈告天下。」

制曰:「計食長給肉日五斤3,酒二鬥。

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4。

他可。」

1子母:指妾媵中生有子女者。

2廩食:官府供給糧食。

豉:豆豉,調味用品,用煮熟的大豆發酵製成。

席:用蘆葦、竹篾編織的鋪墊用具。

蓐:草墊、草蓆。

3計食:考慮供給食物。

4才人:漢宮中及國王妃妾的總稱。

盡誅所與謀者。

於是乃遣淮南王,載以輜車1,令縣以次傳2。

是時袁盎諫上曰:「上素驕淮南王,弗為置嚴傅相3,以故至此。

且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死4,陛下為有殺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5,今復之6。」

縣傳淮南王者皆不敢發車封7。

淮南王乃謂侍者曰:「誰謂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

人生一世間,安能邑邑如此8!」乃不食死。

至雍,雍令發封,以死聞。

上哭甚悲,謂袁盎曰:「吾不聽公言,卒亡淮南王。」

盎曰:「不可奈何,願陛下自寬。」

上曰:「為之奈何?」

盎曰:「獨斬丞相、御史以謝天下乃可。」

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諸縣傳送淮南王不發封饋侍者9,皆棄市。

乃以列侯葬淮南王於雍,守塚三十戶十。

1輜車:有帷扒的大車,可載物,也可作臥車。

2此次傳:按順序傳押。

3傅:教導,輔佐帝王或王子的人。

相:此指諸侯國丞相。

4卒:通「猝」,突然。

逢霧露:指身染風寒。

5特:只是。

6今:就要。

復:返回。

7發車封:打開囚車的門封。

8邑邑:同「悒悒」,愁悶不安的樣子。

9饋:給人進食。

十塚:墳墓。

孝文八年,上憐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歲,乃封子安為阜陵侯,子勃為安陽侯,子賜為陽周侯,子良為東城侯。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上聞之,乃歎曰:「堯舜放逐骨肉1,周公殺管蔡2,天下稱聖。

何者?不以私害公。

天下豈以我為貪淮南王地邪?」

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謚淮南王為厲王3,置園復如諸侯儀4。

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復故城陽。

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皆復得厲王時地,參分之5。

東城侯良前薨,無後也。

1相傳舜弟象總是蓄意殺害舜,舜立為天子後,將他放逐。

此見於《孟子·萬章上》和《韓非子·忠孝》,卷一《五帝本紀》不載。

2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周公攝政。

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等人不服,聯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

周公率軍東征,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平定了叛亂。

詳見卷四《周本紀》。

3謚:死後追封的稱號。

4園:陵園。

5參:三。

孝景三年,吳楚七國反1,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兵應之。

其相曰:「大王必欲發兵應吳,臣願為將。」

王乃屬相兵2。

淮南相已將兵,因城守,不聽王而為漢;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

吳使者至廬江,廬江王弗應,而往來使越。

吳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堅守無二心3。

孝景四年,吳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為貞信,乃勞苦之曰:「南方卑濕。」

徙衡山王王濟北,所以褒之。

及薨,遂賜謚為貞王。

廬江王邊越4,數使使相交,故徙為衡山王5,王江北。

淮南王如故。

1吳楚七國反: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與趙、膠東、膠西、葘川、濟南諸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聯合舉兵叛亂。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2屬:交付。

3按:此段與下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二段。

4邊越:邊界與越國相接。

5按:景帝將廬江王遷往衡山國,是防範他和邊遠的越國結交,發展諸侯國勢力,對中央政權造成新的隱患;而衡山國在長江以北,便於朝廷進行控制。

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1,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2,流譽天下。

時時怨望厲王死3,時欲畔逆4,未有因也5。

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

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時為太尉,乃逆王霸上6,與王語曰:「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

即宮車一日宴駕7,非大王當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財物8。

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

建元六年,慧星見,淮南王心怪之。

或說王曰:「先吳軍起時,慧星出長數尺,然尚流血千里。

今慧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

王心以為上無太子,天下有變,諸侯並爭,愈益治器械攻戰具,積金錢賂遺郡國諸侯游士奇材9。

諸辨士為方略者十,妄作妖言,諂諛王,王喜,多賜金錢,而謀反滋甚。

1弋:用繩繫在箭上射獵。

2行陰德:暗中施恩惠於人。

拊循:安一撫。

3怨望:怨恨。

4畔:通「叛」。

5因:機會。

按:此段與以下兩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三段。

6逆:迎。

7晏駕:車駕遲行。

這句是用皇上乘坐宮車延遲起駕婉言其死。

8遺:贈送。

9游士:從事遊說活動的人。

十辨士:能言善辯的人。

放略:計謀。

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辨。

王一愛一陵,常多予金錢,為中詗長安1,約結上左右2。

元朔三年,上賜淮南王幾杖3,不朝4。

淮南王王后荼,王一愛一幸之。

王后生太子遷,遷取王皇太后外孫修成君女為妃5。

王謀為反具6,畏太子妃知而內洩事,乃與太子謀,令詐弗一愛一,三月不同席。

王乃詳為怒太子,閉太子使與妃同內三月,太子終不近妃。

妃求去,王乃上書謝歸去之。

王后荼、太子遷及女陵得一愛一幸王,擅國權,侵奪民田宅,妄致系人7。

1詗(xiong,去聲「兄」):偵察,刺探。

2按:本段與下一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改為二段。

3幾杖:几案和手杖。

4不朝:當時劉安年54歲,皇上照顧他年老,准許他不必按例入京朝見。

5取:同「娶」。

6為反具:製造謀反的器一具。

7此句是說任意加罪拘捕無辜的人。

妄,胡亂行一事,不守法。

致,得到,此指把人抓來。

元朔五年,太子學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雷被巧1,乃召與戲。

被一再辭讓2,誤中太子。

太子怒,被恐。

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被即願奮擊匈奴。

太子遷數惡被於王,王使郎中令斥免3,欲以禁後,被遂亡至長安,上書自明。

詔下其事廷尉、河南。

河南治,逮淮南太子,王、王后計欲無遣太子,遂發兵反,計猶豫,十餘日未定。

會有詔,即訊太子4。

當是時,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5,劾不敬。

王以請相,相弗聽。

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

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漢公卿6,公卿請逮捕治王。

王恐事發,太子遷謀曰:「漢使即逮王,王令人衣衛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7,則刺殺之,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乃舉兵,未晚。」

是時上不許公卿請,而遣漢中尉宏即訊驗王8。

王聞漢使來,即如太子謀計。

漢中尉至,王視其顏色和,訊王以斥雷被事耳,王自度無何,不發。

中尉還,以聞。

公卿治者曰:「淮南王安擁閼奮擊匈奴者雷被等9,廢格明詔十,當棄市。」

詔弗許。

公卿請廢勿王,詔弗許。

公卿請削五縣,詔削二縣。

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罰以削地。

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

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未知得削地,聞漢使來,恐其捕之,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

及中尉至,即賀王,王以故不發。

其後自傷曰:「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

然淮南王削地之後,其為反謀益甚。

諸使道從長安來,為妄妖言,言上無男,漢不治,即喜;即言漢廷治,有男,王怒,以為妄言,非也。

1雷:同「雷」。

2一再:一次二次。

3斥免:斥退免官。

即:就近,此指在淮南國就地審太子案,而不逮至河南郡。

5丞:指縣丞。

留太子逮不遣:把河南郡逮捕太子的命令扣下來不發。

6候伺:窺伺,偵察。

7非是:指不正常的情況。

8訊驗:詢問查證。

9擁閼:阻塞,此指阻撓。

十廢格:阻撓執行詔令。

王日夜與伍被、左吳等案輿地圖1,部署兵所從入。

王曰:「上無太子,宮車即宴駕,廷臣必征膠東王,不即族常山王2,諸侯並爭,吾可以無備乎!且吾高祖孫,親行仁義,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萬世之後,吾寧能北面臣事豎子乎3!」

王坐東宮,召伍被與謀,曰:「將軍上4,」被悵然曰:「上寬赦大王,王復安得此亡國之語乎!臣聞子胥諫吳王5,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台也』6。

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

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

復召曰:「將軍許寡人乎?」

被曰:「不,直來為大王畫耳。

臣聞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故聖人萬舉萬全。

昔文王一動而功顯於千世7,列為三代,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故海內不期而隨。

此千歲之可見者。

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吳楚,亦足以喻國家之存亡矣。

臣不敢避子胥之誅8,願大王毋為吳王之聽。

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9,燔《詩》《書》十,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11)。

當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於糟糠,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12)。

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13),死者不可勝數,僵一屍一千里,流血頃畝(14),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15),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16)?」

臣答曰:「然。」

「汝何求?」

曰:「願請延年益壽藥。」

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

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17),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

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

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18),即得之矣。」

秦皇帝大說(19),遣振男一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20)。

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

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21)。

尉佗知中國勞極(22),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

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

於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

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

』高皇帝曰:『待之,聖人當起東南間。

』不一年,陳勝吳廣發矣。

高皇始於豐沛,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

此所謂蹈瑕候間(23),因秦之亡而動者也。

百姓願之,若旱之望雨,故起於行陳之中而立為天子(24),功高三王(25),德傳無窮。

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夫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26),復不朝,王四郡之眾(27),地方數千里,內鑄消銅以為錢(28),東煮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29),國富民眾。

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獨竇氏不與(30)。

計室謀成,舉兵而西。

破於大梁,敗於狐父,奔走而東,至於丹徒,越人禽之(31),身死絕祀(32),為天下笑。

夫以吳越之眾不能成功者何(33)?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

方今大王之兵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天下安寧有萬倍於秦之時,願大王從臣之計。

大王不從臣之計,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洩也。

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34),於是作《麥秀之歌》(35),是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干也(36)。

故《孟子》曰『紂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是紂先自絕於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

今臣亦竊悲大王棄千乘之君(37),必且賜絕命之書,為群臣先,死於東宮也。」

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38),即起,歷階而去。

1案:考察。

輿地圖:地圖。

2不即:要不就是。

3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

4將軍:依漢制,天子朝中有將軍,諸侯王無權委任。

劉安稱伍被「將軍」,顯露出叛逆之志,故遭伍被拒絕。

5子胥諫吳王:前494年吳王夫差戰敗越王勾踐後,驕縱輕敵,不再防犯越國的復仇之心。

伍子胥屢次直言權諫吳王,吳王均不聽,前473年,越滅吳。

詳見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6麋鹿:一種稀有哺一乳一動物,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頸似駱駝,又名四不像。

姑蘇之台:吳王曾在姑蘇山上建造高台以遊觀太湖。

此句以麋鹿將出沒姑蘇台廢墟的荒涼景象預示吳國的覆亡之兆。

7文王一動:殷紂王當政荒虐無道,周文王為滅商紂率周族東進,自岐山遷都豐邑(今陝西西安灃水西岸)。

詳見卷四《周本紀》。

8子胥之誅:前484年吳王夫差攻齊,伍子胥認為越國才是心腹之患,反對出兵。

吳王戰勝歸來,聽信太宰嚭(pǐ,匹)的讒言,賜伍子胥子刎。

詳見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9術士:儒生。

十《詩》《書》: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