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田儋列傳第三十四:【說明】本傳是秦末和楚漢相爭之際齊國田氏家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史記白話文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張連科譯注

【說明】

本傳是秦末和楚漢相爭之際齊國田氏家族的一篇合傳,以田儋在反秦戰爭中首難建齊,故以「田儋列傳」名篇。

在《史記》中,和其它的《列傳》相比較,篇幅較短。

但容量較大,它寫了當時田氏家族的十幾個人物,描繪了當時齊魯大地上多起重大事件。

這篇列傳以齊國的興衰成敗作為主線,並以此統領全篇。

由於本篇所寫的人物多、事件多,倘若沒有一條主線的話,很容易使人讀後感到枝葉繁生,不著邊際,而司馬遷在描寫的時候抓住了齊國興衰成敗這一線索,圍繞這一線索來展開矛盾衝突和故事情節。

這是本篇的第一個特點。

本篇的第二個特點是,描寫的人物雖多,但集中筆墨,重點突出。

主要寫了三個人物,即田儋、田榮和田橫。

對於田儋,重點寫他起事時的足智多謀,剛勇果斷。

他借殺死犯罪家奴要報告官府得知為由,殺死狄城守令,迅速起兵以響應陳涉。

對於田榮,雖然也表現了他的勇敢堅強,但主要寫他對個人恩怨斤斤計較,不能以大局為重,最後以此而失敗。

在田儋、田榮、田橫三個人物當中,司馬遷最敬仰,因而描繪用力也最多的是田橫。

在田橫的苦心經營之下,齊國由原來千瘡百孔、破落不堪的海隅之地,成為一個有千里之地、二十萬一精一兵的強大諸侯國。

當時,酈食其曾這樣對高祖劉邦說道:「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

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

(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田橫在楚漢相爭之際的作用,是牽制了楚王項羽,並在客觀上為漢王劉邦最後平定天下開闢了道路。

但田橫的失誤在於他太誠實了,他相信了酈食其的話,解除了歷下的守備,這樣就使韓信的偷襲一舉得逞,而齊國也由此一敗塗地。

另外,漢朝統一天下的大勢又確實是不可阻擋的。

所以,當時在田橫的面前就只有兩條路,一是投降,一是死亡。

如果投降了漢朝,田橫能夠有高官厚祿,富貴如故,但是他卻寧願選擇了死亡。

司馬遷用濃墨重彩,滿懷同情地寫他的死。

在死之前他從容、鎮定地洗沐一新,然後自刎。

更為可悲可歎的是他的兩個隨從和五百部下,知道田橫自一殺而死之後,也都和他一樣,從容慷慨地自一殺就義。

作者司馬遷受過宮刑,更反覆思考過死和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他在最後飽含深情地慷慨歎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

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

這是多麼深重的歷史遺憾!

【譯文】

田儋是狄縣人,戰國時齊王田氏的同族。

田儋的堂弟、田榮的弟弟田橫,是當地有勢力的人物,而且宗族強盛,很得人心。

在陳涉開始起兵自稱楚王的時候,派遣周市攻取並平定了魏地,向東打到狄縣,狄縣固守縣城。

田儋假裝綁住自己的家奴,帶領著手下的年輕人去縣府,稱在拜見縣令之後殺死有罪的家奴。

在拜見縣令的時候,他們乘機殺死他,然後又召集有勢力的官吏和年輕人說:「各地諸侯都已經反秦自立,齊地是古代封建的諸侯國,而我田儋,是齊王田氏的同族,應當為王。」

於是,田儋自立為齊王,並且起兵攻打周市。

周市的軍隊撤走以後,田儋乘機帶兵東進,奪取並平定了齊國故地。

秦將章邯帶兵在臨濟圍攻魏王咎,情況緊急,魏王派人到齊國來求救。

齊王田儋帶領軍隊援救魏國。

章邯在夜間讓兵馬口中銜枚,趁夜幕的掩護進行偷襲,把齊魏聯軍打得大敗,在臨濟城下殺死田儋。

田儋的堂弟田榮收集田儋的餘部向東逃跑到了東阿。

齊國人聽說田儋戰死的消息之後,於是就擁立以前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假為齊王,田角為丞相,田間為大將,以此來抗拒諸侯。

田榮在敗逃東阿的時候,章邯進行圍追阻截。

項梁聽說田榮情況危急,於是就領兵來到東阿城下,並且一舉擊敗章邯。

章邯往西逃跑,項梁則乘勝追擊。

但田榮對齊人立田假為齊王一事非常氣憤,於是就帶兵回去,攻擊追逐齊王田假,田假逃到楚國,丞相田角逃到趙國;田角的弟弟田間在此以前已到趙國求救,也就留在趙國不敢回去了。

田榮於是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自任丞相,田橫為大將,平定了齊地。

項梁追擊章邯以後,章邯的軍隊反倒日漸強盛,於是項梁就派遣使者通報齊國和趙國,要兩國共同發兵攻打章邯。

田榮說:「如果楚國殺死田假,趙國殺死田角、田間,那我們才肯出兵。」

楚懷王說:「田假是我們同盟國的君王,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來投靠我們,殺了他是不合道義的。」

趙國也不願意用殺田角、田間來和齊國作交易。

齊國人說:「手被蝮蛇咬了就要砍掉手,足被蝮蛇咬了就要砍掉足。

為什麼呢?因為倘若不這樣的話,就要害及全身。

而現在田假、田角、田間對於楚國、趙國來說,並不是手足骨肉之親,為什麼不殺掉他們呢?況且若是秦朝再得志於天下的話,那麼不僅我們要身受其辱,而且連祖墳恐怕也要被人挖出呢。」

楚國、趙國都不肯依從齊國,齊國也非常生氣,最終也不肯出兵援救。

章邯果然擊敗了楚軍,並且殺了項梁,楚軍往東潰逃,而章邯也就乘機渡過黃河,圍攻趙國的巨鹿。

項羽前往援救趙國,由此也就非常怨恨田榮。

項羽已經保全了趙國,又降服了章邯等秦朝將領,西向入咸陽進行殺戮,滅了秦朝,然後又分封諸侯王。

於是他把齊王田市改封為膠東王,治所在即墨。

齊國將領田都因跟隨項羽共同救趙,接著又進軍關中,因此項羽立田都為齊王,治所在臨淄。

前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他在項羽正渡河救趙的時候,接連攻下了濟北城池多座,然後帶兵投降了項羽,項羽因此立田安為濟北王,治所在博陽。

田榮因為違背項羽不肯出兵援助楚、趙兩國攻打秦朝,因此不能被封為王;趙國將領陳余也因為失職,沒有被封為王,這兩個人都很怨恨項羽。

項羽既已回到楚國,所封諸侯也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

田榮派人帶兵幫助陳余,讓他在趙地反叛項羽,田榮自己也發兵抗擊田都,田都逃到楚國。

田榮扣留了齊王田市,不讓他到膠東的治所。

田市手下的人說:「項羽強大而凶暴,而您作為齊王,應該到自己的封國膠東去,若是不去的話,一定有危險。」

田市非常害怕,於是就逃跑去膠東。

田榮得知後勃然大怒,急忙帶人追趕齊王田市,在即墨把他殺死了。

回來又攻打濟北王田安,並且把他殺死。

於是,田榮就自立為齊王,全部佔有了三齊之地。

項羽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惱怒,於是就起兵北伐齊國。

齊王田榮被打得大敗,逃跑到平原,平原人把田榮殺死了。

其後項羽就燒燬蕩平了齊國都城的城郭,所過之處都大加屠戮,齊國人無法忍受,互相聚集起來反叛他。

田榮的弟弟田橫,收募起齊國的散兵,得到好幾萬人馬。

反過頭來在城陽攻打項羽。

而在這時,漢王劉邦帶領諸侯的軍隊擊敗楚軍,進入彭城。

項羽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放開齊軍回去,在彭城對漢兵發起攻擊,接著就是與漢軍的多次交鋒,在滎陽相持不下。

因此田橫再次得以收復齊國大小城邑,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田橫自為丞相輔佐他,並專斷國政,所有政事,無論大小,皆由田橫決定。

田橫平定齊國三年之後,漢王劉邦派酈食其到齊國,向齊王田廣和丞相田橫遊說,要他們歸順漢朝。

田橫認為此事可行,就解除了齊國在歷下對漢軍的防備。

漢將韓信本來帶兵將要向東攻打齊國。

齊國起初曾派華無傷、田解一帶領軍隊在歷下駐紮以抗拒漢軍,等到漢使者到來,就廢棄了守城的戰備,放任兵士飲酒,並派使者與漢朝講和。

但漢將韓信在平定了趙國、燕國之後,用蒯通的計策,越過平原,突然出擊,打敗了齊國在歷下駐紮的守軍,接著又攻入臨淄。

齊王田廣、丞相田橫見漢軍突然出現,非常生氣,認為自己被酈生出賣了,立刻烹殺酈生。

齊王田廣往東逃到高密,丞相田橫逃到博陽,守相田光逃向城陽,將軍田既帶領軍隊駐守膠東。

這時,楚國派來龍且帶領軍隊救助齊國,齊王田廣與龍且在高密會師。

漢將韓信與曹參在高密大破齊楚聯軍,殺死楚將龍且,俘虜齊王田廣。

漢將灌嬰繼續追擊,又俘虜了齊國守相田光。

灌嬰繼續進軍,到達博陽。

而田橫聽到齊王田廣已死,就自立為齊王,轉過來與灌嬰交戰。

在嬴下,田橫的軍隊被灌嬰打得大敗。

田橫逃到梁地,投歸彭越。

這時,彭越擁兵梁地,在楚漢之間保持中立,又像為了漢王,又像為了楚王。

韓信在殺死了楚將龍且之後,接便命令曹參繼續向膠東進軍,在這裡大敗田既並在戰鬥中殺死了他;韓信又命灌嬰追擊齊將田吸,在千乘將他擊敗並斬殺他。

這樣,韓信便平定了齊地,向劉邦上書,請立自己為齊國假王,劉邦也就因勢立韓信為齊王。

過後一年多,漢王劉邦消滅了項羽,就自立為皇帝,封彭越為梁王。

田橫害怕被殺,就帶領他的部下五百多人逃入海中,居住在一個小島之上。

漢高祖劉邦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認為田橫兄弟本來就平定了齊國,齊國的賢士大都依附於他,如今要讓他流落在海中而不加以收攬的話,以後恐怕難免有禍患。

因此就派使者赦免田橫之罪並且召他入朝,田橫卻辭謝說:「我曾經烹殺了陛下的使者酈生,現在我又聽說酈生的弟弟酈商是一個很有才能的漢朝將領,所以我非常害怕,不敢奉詔進京,請求您允許我做一個平民百姓,呆在這海島上。」

使者回來報告,高祖立刻下詔給衛尉酈商說:「齊王田橫將要到京,誰要敢動一下他的隨從人員,立刻滿門抄斬!」接著又派使者拿著符節把皇帝下詔指示酈商的情況原原本本地高知田橫,並且說:「田橫若是來京,最大可以封為王,最小也可以封為侯;若是不來的話,將派軍隊加以誅滅。」

田橫於是和他的兩個門客一塊乘坐驛站的馬車前往洛陽。

在離洛陽三十里遠,有一個叫一屍一鄉的地方,這一天田橫等人來到此地驛站。

田橫對漢使說:「作為人臣拜見天子應該沐浴一新。」

於是就住下來。

田橫對他的門客說:「我田橫起初和漢王都是南面稱孤的王,而現在漢王做了天子,而我田橫卻成了亡國奴,而要北面稱臣侍奉他,這本來就是莫大的恥辱了。

更何況我烹殺了人家的兄長,再與他的弟弟來並肩侍奉同一個主子,縱然他害怕皇帝的詔命,不敢動我,難道我於心就毫不羞愧嗎?再有,皇帝陛下召我來京的原因,不過是想見一下我的面貌罷了。

如今皇帝就在洛陽,現在我割下我的頭顱,快馬飛奔三十里的功夫,我的容貌還不會改變,還是能夠看一下我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說完之後,就自刎了,命兩個門客手捧他的頭,跟隨使者飛馳入朝,奏知漢高祖。

漢高祖說道:「哎呀!能有此言此行,真是了不起呀!從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個人接連為王,難道不是賢能的人嗎!」漢高祖忍不住為他流下了眼淚。

然後高祖拜田橫的兩個門客為都尉,並且派兩千名士卒,以諸侯王的喪禮安葬了田橫。

安葬完田橫之後,兩個門客在田橫墓旁挖了個洞,然後自刎,倒在洞裡,追隨田橫死去。

漢高祖聽說此事之後,大為吃驚,認為田橫的門客都是賢才。

高祖聽說田橫手下還有五百人在海島上,又派使者召他們進京。

進京之後,這五百門客聽到田橫已死,他們也都自一殺。

由此更可以瞭解田橫兄弟確實是能夠得到賢士擁戴的人。

太史公說:蒯通的計謀實在是厲害呀!它既搞亂了齊國而又驕縱壞了淮陰侯,最後又害死了田橫、韓信這兩個人!蒯通擅長於縱橫之說,曾寫書論戰國時期的權變方策,總共八十一篇。

蒯通與齊國人安期生要好,安期生曾謀求項羽任用他,但項羽不能採用他的策謀。

後來項羽又想封他們二人爵位,但他們不肯受爵,就逃走了。

田橫節一操一高尚,賓客仰慕他的高義而願意隨他去死,這難道還不是至為賢能的人嗎?我根據事實把他的事跡記錄在這裡。

但是非常可惜,當時沒有善於繪畫的人,沒有把他的容貌和業績描畫下來,什麼原因呢?

【原文】【註解】

田儋者,狄人也。

故齊王田氏族也1。

儋從弟田榮2,榮弟田橫,皆豪3,宗強,能得人。

陳涉之初起王楚也4,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

田儋詳為縛其奴5,從少年之廷,欲謁殺奴6。

見狄令,因擊殺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7,儋,田氏,當王。」

遂自立為齊王,發兵以擊周市。

周市軍還去,田儋因率兵東略定齊地。

1故齊王:從前的齊王,即春秋末年和戰國時期的齊王。

2從弟:堂弟。

3豪:強橫有勢力的人。

4本句指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涉率領戍卒反秦,自立為王,國號為「楚」的時候。

5詳:通「佯」,假裝。

6欲謁殺奴:想報告官府之後,殺掉有罪的家奴。

《集解》引服虔語云:「古殺奴婢皆當告官。

儋欲殺令,故詐縛奴而以謁也。」

謁(ye,業),拜見。

7古之建國:古代因受封而建立的國家。

秦將章邯圍魏王咎於臨濟,急。

魏王請救於齊,齊王田儋將兵救魏。

章邯夜銜枚擊1,大破齊、魏軍,殺田儋於臨濟下。

儋弟田榮收儋余兵東走東阿。

齊人聞王田儋死,乃立故齊王建之弟田假為齊王,田角為相,田間為將,以距諸侯2。

1枚:古代行軍時,士卒口銜的用以防止喧嘩的器一具,形狀如筷子。

3距:通「拒」,抵抗。

田榮之走東阿,章邯追圍之。

項梁聞田榮之急,乃引兵擊破章邯軍東阿下。

章邯走而西,項梁因追之。

而因榮怒齊之立假,乃引兵歸,擊逐齊王假。

假亡走楚1。

齊相角亡走趙;角弟田間前求救趙,因留不敢歸。

田榮乃立田儋子市為齊王,榮相之,田橫為將,平齊地。

項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項梁使使告趙齊,發兵共擊章邯。

田榮曰:「使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肯出兵。」

楚懷王曰:「田假與國之王2,窮而歸我3,殺之不義。」

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4。

齊曰「蝮螫手則斬手5,螫足則斬足。

何者?為害於身也。

今田假、田角、田間於楚、趙,非直手足戚也6,何故不殺?且秦復得志於天下,則?齕用事者墳墓矣7。」

楚、趙不聽,齊亦怒,終不肯出兵。

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巨鹿。

項羽往救趙,由此怨田榮。

1假亡走楚:田假逃跑到楚國。

2與國:相與同盟、患難相救的友好國家。

3窮:困窘,處境艱難。

4市:交易,做買賣。

5蝮:蝮蛇,一種毒蛇。

螫:毒蟲刺人。

6手足戚: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7?齕(yǐhe,倚河):側齒咬,引申為毀傷。

用事者:掌權的人,指反秦起義的首領們。

項羽既存趙1,降章邯等,西屠咸陽,滅秦而立侯王也,乃徙齊王田市更王膠東2,治即墨3。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入關,故立都為齊王,治臨淄。

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4,引兵降項羽,項羽立田安為濟北王,治博陽。

田榮以負項梁不肯出兵助楚、趙攻秦,故不得王;趙將陳余亦失職,不得王:二人俱怨項羽。

1存趙:保全了趙國,使之沒被秦軍攻陷。

2徙(xǐ,洗):遷移,調動。

3治:指王都和地方官署所在地。

4下:攻克。

項王既歸,諸侯各就國1,田榮使人將兵助陳余,令反趙地,而榮亦發兵以距擊田都,田都亡走楚。

田榮留齊王市,無令之膠東2。

市之左右曰:「項王強一暴,而王當之膠東,不就國,必危。」

市懼,乃亡就國。

田榮怒,追擊殺齊王市於即墨,還攻殺濟北王安。

於是田榮乃自立為齊王,盡並三齊之地。

項王聞之,大怒,乃北伐齊。

齊王田榮兵敗,走平原,平原人殺榮。

項王遂燒夷齊城郭3,所過者盡屠之。

齊人相聚畔之4。

榮弟橫,收齊散兵,得數萬人,反擊項羽於城陽。

而漢王率諸侯敗楚,入彭城。

項羽聞之,乃?齊而歸5,擊漢於彭城,因連與漢戰,相距滎陽。

以故田橫復得收齊城邑,立田榮子廣為齊王,而橫相之,專國政,政無鉅細皆斷於相。

1就國:到達自己的封地。

2之:到,往。

3燒夷:燒平。

4畔:通「叛」。

背叛。

5?(shi,是):通「釋」。

放棄。

橫定齊三年,漢王使酈生往說下齊王廣及其相國橫1。

橫以為然,解其歷下軍。

漢將韓信引兵且東擊齊2。

齊初使華無傷、田解軍於歷下以距漢,漢使至,乃罷守戰備,縱酒,且遣使與漢平3。

漢將韓信已平趙、燕,用蒯通計,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因入臨淄。

齊王廣、相橫怒,以酈生賣己,而亨酈生4。

齊王廣東走高密,相橫走博(陽),守相田光走城陽,將軍田既軍於膠東。

楚使龍且救齊,齊王與合軍高密。

漢將韓信與曹參破殺龍且,虜齊王廣。

漢將灌嬰追得齊守相田光。

至博(陽),而橫聞齊王死,自立為齊王,還擊嬰,嬰敗橫之軍於嬴下。

田橫亡走梁,歸彭越。

彭越是時居梁地,中立,且為漢,且為楚。

韓信已殺龍且,因今曹參進兵破殺田既於膠東,使灌嬰破殺齊將田吸於千乘。

韓信遂平齊,乞自立為齊假王5,漢因而立之。

1酈生:指酈食其。

2且:將要。

3平:媾和。

4亨:通「烹」,指古時一種用鼎鍋煮死犯罪的酷刑。

5乞:請求。

假王:暫時行使權力的諸侯王。

後歲余,漢滅項籍,漢王立為皇帝,以彭越為梁王。

田橫懼誅,而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居島中。

高帝聞之,以為田橫兄弟本定齊,齊人賢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後恐為亂,乃使使赦田橫罪而召之。

田橫因謝曰1:「臣亨陛下之使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島中。」

使還報,高皇帝及詔衛尉酈商曰:「齊王田橫即至,人馬從者敢動搖者致族夷2!」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3,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

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雒陽4。

1謝:推辭。

2族夷:滿門抄斬。

3持節:手持皇帝的符節。

既代表皇帝又能證明自己的身份。

4乘傳:乘坐驛站的專用馬車。

詣:到……。

未至三十里,至一屍一鄉廄置1,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

止留。

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2,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3,其恥固已甚矣。

且吾亨人之兄,與其弟並肩而事其主,縱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動我,我獨不愧於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

今陛下在洛陽,今斬吾頭,馳三十里間,形容尚未能敗4,猶可觀也。」

遂自剄5,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高帝。

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6!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為都尉,發卒二千人,以王者禮葬田橫。

既葬,二客穿其塚旁孔7,皆自剄,下從之8。

高帝聞之,乃大驚,以田橫之客皆賢。

吾聞其餘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一殺。

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

1廄置:馬房。

2南面彌孤:面朝南稱王。

3北面事之:因臣子拜見皇帝皆面朝北,北雲作為臣子侍奉皇帝。

4敗:壞,變質。

5自剄:自己以刀割頸而死。

6以:代指原因,緣故。

7塚:墳墓。

8下從之:倒進墳坑中陪葬。

太史公曰: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1,其卒亡此兩人2!蒯通者,善為長短說3,論戰國之權變4,為八十一首。

通善齊人安期生,安期生嘗干項羽5,項羽不能用其筴6。

已而項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

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7。

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

1驕淮陰:驕縱壞了淮陰侯韓信。

2卒:最終。

3善為長短說:想把事情說長就能證明長,想把事情說短就能證明它短。

意即縱橫捭闔,能言善辯。

4權變:機變,隨機應變。

5干:求取。

6筴:通「策」。

8列:敘述,論列。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