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王延海譯注
【說明】
本文記述東越的變遷史實,可分為兩部分。
前段寫秦末漢初時,東越由郡縣變為閩越國和東海國,句踐的後裔無諸成為閩越王,搖成為東海王。
後來,東海王助漢誅殺叛亂首領吳王濞而遷處江淮間。
餘善殺閩越王郢而得立東越王。
第二段寫餘善謀反而被殺,東越國重新變為郡縣,其民遷處江淮間。
文中揭示了東越與中原的歷史淵源和密切關係,表現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逐漸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反映了作者維護中央政權的大一統思想。
文章敘事有分有合,主線分明,重點突出。
文字樸實而簡煉,在平淡中顯示出特異的風采。
【譯文】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踐的後代,姓騶。
秦朝吞併天下後,都被廢除王號,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
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
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佈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
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
漢王五年(前202)時,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
漢惠帝三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於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
過了幾代人之後,到漢景帝三年(前154)時,吳王劉濞謀反,想讓閩越跟隨他反叛漢朝,閩越不肯採取行動,只有東甌跟隨吳王造反。
等到吳國被攻破,東甌接受了漢朝的重金收買,在丹徒殺死了吳王劉濞,因此都沒有被誅殺,回到了自己的國中。
吳王的兒子子駒逃亡到閩越,怨恨東甌殺了他父親,經常勸說閩越去攻打東甌。
到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甌。
東甌糧食用盡了,蒙受困難,將要投降,就派人向漢天子告急。
天子向田蚡詢問此事,田蚡回答說:「越人之間相互攻打,本來是常有的事,其態度又反覆無常,不值得煩擾中國前去救援。
從秦朝就開始拋棄他們,不把他們當做從屬國。」
於是中大夫莊助就詰難田蚡說:「只是擔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薄,不能覆蓋他們;如果真有能力救助他們,為何要拋棄他們呢?而且秦國連整個咸陽都拋棄了,何況是越人呢!如今小一柄一在遇到困難沒辦法時,來向天子告急,天子不去救援,他們將向哪裡去訴苦求救呢?天子又怎樣來養育保護萬國民眾呢?」
天子說:「大尉的主張不值得商議。
我剛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從郡國調動軍隊去打仗。」
於是就派遣莊助拿著符節到會稽去調兵出征。
會稽太守想對抗命令,不給莊助調兵出征,莊助就殺了一位軍司馬,明白地申明天子的旨意,會稽太守才發兵從海上去救援東甌。
軍隊尚未到達東甌,閩越就領兵撤離了。
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國去,於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國來,居住在江淮一帶。
到建元六年(前135),閩越攻打南越。
南越遵守天子的約束,不敢擅自發兵回擊,而把這事報告天子。
天子派遣大行王恢領兵走出豫章,大農韓安國走出會稽,都擔任將軍之職。
他們的軍隊還未越過陽山嶺,閩越王郢就派出軍隊守在險要的地方,對抗漢朝軍隊。
郢的弟弟餘善就和東越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說:「我們的國王因為擅自發兵攻打南越,沒有向天子請示,所以天子派兵來討伐。
如今漢朝軍隊眾多而強大,現在就是僥倖戰勝他們,天子以後必然還會派更多的軍隊來,直到把我們國家消滅為止。
現在如果我們把國王殺了,向天子謝罪,天子要是接受了我們的要求,就能停止戰爭,我們的國家必定會完整保存下來。
如果天子不理睬我們的謝罪表現,我們就奮力戰鬥,要是不能取勝,我們就逃到海裡去。」
大家都說:「好注意!」於是就用鐵把小矛殺死了郢,派使者帶著他的頭送給了大行王恢。
王恢說:「我軍來這裡就是為了誅殺東越王,現在王的頭已經送到,東越也已謝罪,沒有打仗就消除了禍患,沒有比這再大的好處了。」
就用靈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軍事行動,並把情況告知了大農韓安國,又派使者攜帶王的人頭急馳長安,報告天子。
天子下詔書,讓王恢和韓安國的軍隊停止軍事行動,說:「東越王郢等首先作惡,只有無諸的孫子繇君丑沒有參與這個陰謀。」
天子便派郎中將去立丑當越繇王,奉行對閩越王的祭祀之禮。
餘善殺了郢以後,他的威望傳佈全國,國中的百姓多半歸屬於他,他就暗中自立為王。
繇王不能矯正他的民眾的錯誤,使他們保持正道。
天子聽到這事後,認為不值得為餘善的事再興師動眾,說:「餘善屢次同郢陰謀作亂,以後卻首先殺了郢,使漢軍得以避免勞苦。」
於是就立餘善做東越王,同繇王同時並處。
到了元鼎五年(前112),南越造反,東越王餘善向漢朝天子上書,請求率兵八千人跟隨樓船將軍去攻打呂嘉等。
待到他的軍隊到達揭陽時,他就以海上出現大風巨一浪一為借口,不再向前進軍,採取騎牆觀望的態度,暗中又派使者與南越聯繫。
等到漢軍攻陷番禺,東越的軍隊也未到。
這時樓船將軍楊僕派使者向天子上書,願意乘便領兵去攻打東越。
天子說士卒已經勞累疲倦,沒有批准樓船將軍的請求,停止了軍事行動,下令諸位校官,讓他們駐軍在豫章的梅嶺等候命令。
元鼎六年(前111)秋天,餘善聽說樓船將軍請求討伐他,而且漢軍已經進一逼一十東越邊境,將要攻過來了,於是他就造反,派兵到漢軍的必經之路作抵抗。
他還給將軍騶力等加上了「吞漢將軍」的封號,大軍進入白沙、武林和梅嶺,殺了漢軍的三個校尉。
這時,漢朝派遣大農張成、原山州侯劉齒率兵駐守在這裡,不敢去進攻東越的軍隊,退到有利地方,呆在那裡。
後來他們犯了畏懼敵人、怯懦軟弱的罪而被殺。
餘善刻了「武帝」的印璽而自立為皇帝,欺詐他的百姓,說了些虛妄不實的話。
漢天子派遣橫海將軍韓說從句章出發,渡海從東邊進軍;樓船將軍楊僕從武林出發;中尉王溫舒從梅嶺出發;投降漢朝而被封侯的兩個越人做了戈船將軍和下瀨將軍,他們從若邪、白沙出發。
元封元年冬天,這些將軍都領兵進入東越。
東越一向派兵防守在險要的地方,派徇北將軍守衛武林,打敗了樓船將軍的幾個校尉,殺死了長吏。
樓船將軍率領錢塘人轅終古殺了徇北將軍,被封作御兒侯。
他自己的軍隊卻沒有前往武林。
原來的越衍侯吳陽在此之前留在漢朝,漢朝派他回到東越勸說餘善。
餘善不聽勸告。
等到橫海將軍韓說率兵先到了東越,越衍侯吳陽就率領他的邑中的七百人叛變東越,在漢陽攻擊東越。
他同建成侯敖及其部下,同繇王居股商量說:「餘善首先作亂,劫持我們這些人。
如今漢朝大軍已到,兵多勢強,我們設計殺害餘善,各自歸順漢朝的將軍們,或許能僥倖解脫罪過。」
於是大家共同殺了餘善,率領他們的兵士投降了橫海將軍。
因此漢朝封繇王居股當了東成侯,食邑一萬戶;封建成侯敖當了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橫海將軍韓說當了按道侯;封橫海校尉劉福當了繚荌(yīng,英)侯。
劉福是成陽共王劉喜的兒子,原先為海常侯,因為犯法而失掉侯爵。
從前參軍也沒立軍功,因為是宗室子弟的原因而被封侯。
其餘各位將軍都沒有戰功,所以都沒受封。
東越的將軍多軍,在漢軍到來時,放棄了他的軍隊投降了,因而被封為無錫侯。
於是漢天子說東越狹小而多險阻之地,閩越強悍,屢次反覆無常。
因而命令軍官們率領全部東越民眾遷徙到江淮一帶居住。
東越這地方變成了空虛之地。
太史公說:「越國雖然是蠻夷,他的祖先難道對民眾曾經有過很大的功德?不然,為何世代相傳得那麼久遠?經歷了幾代都常常當君王,而句踐竟一度稱霸。
然而餘善竟然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國家被消滅,百姓被遷徙。
他們祖先的後代子孫繇王居股等還被封為萬戶侯,由此可知,東越世世代代都當公侯。
大概這就是大禹所留下的功業吧。
【原文】【註解】
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1,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2,姓鄒氏3。
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4,以其地為閩中郡。
及諸侯畔秦5,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
當是之時,項籍主命6,弗王7,以故不附楚。
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
漢五年8,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9,都東冶十。
孝惠三年(11),舉高帝時財功(12),曰閩君搖寶多,其民便附(13),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後數世,至孝景三年(14),吳王濞反(15),欲從閩越(16),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
乃吳破,東甌受漢購(17),殺吳王丹徙(18),以故皆得不誅(19),歸國(20)。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21),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
至建元三年(22),閩越發兵圍東甌。
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
天子問太尉田蚡,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23)。
自秦時棄弗屬。」
於是中大夫莊助詰蚡曰(24):「特患力弗能救(25),德弗能覆;誠能(26),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27),何乃越也(28)!今小一柄一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29),彼當安所告愬(30)?又何以子萬國乎(31)?」
上曰:「太尉未足與計(32)。
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33)。」
乃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34)。
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兵(35),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36),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未至,閩越引兵而去。
東甌請舉國徙中國(37),乃悉舉眾來(38),處江、淮之間。
1閩越:越人的一支。
東海:指今浙江南部靠海的地區。
搖:人名。
2先:祖先。
後文「奉閩越先」之「先」同此。
3騶:當為「駱」。
按陳直《史記新證》以為「騶為齊大姓,不聞在閩越。
傳文為『駱』字之誤無疑。」
4君長:此指少數民族的首領。
5畔:通「叛」。
6主命:把持向諸侯發佈命令的大權。
7弗王:沒有封無諸和搖為王。
8漢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
按稱漢系從劉邦於公元前二○六年被項羽封為漢王開始。
9王:稱王。
故地:即舊地,原來的地方。
十都:建都城。
(11)孝惠三年:漢惠帝三年(前192)。
(12)舉:列舉。
越功:越國的功勞。
(13)便附:願意歸附。
(14)孝景三年:漢景帝三年(前154)。
(15)吳王濞反:景帝三年正月,吳王濞聯合趙、楚等國發動了所謂斬晁錯、清君側的「七國之亂」。
事詳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欲從閩越:意謂想讓閩越跟隨他造反。
從:隨。
(16)購:以重金收買。
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欲從閩越:意謂想讓閩越跟隨他造反。
從:隨。
(17)以重金收習。
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載:「漢使人以利啗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使人啗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
(18)殺吳王丹徙:即殺吳王於丹徙。
(19)誅:責罰。
(20)歸國:指回到東越本土。
(21)亡走:逃跑。
(22)建元三年:即公元前一三八年。
建元為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23)煩:打擾。
(24)詰:詰難、質問。
(25)特:只是。
患:擔心。
(26)誠:如果。
(27)舉:全部;整個。
(28)何乃:何只。
(29)振:救助。
(30)安所:何處。
愬(su,訴):告。
(31)子:這裡是養育、一愛一護的意思。
(32)與計:同他商量事情。
(33)虎符:兵符,古代調兵遣將的信物。
銅鑄虎形,中分為二,右存於朝廷,左由被遣將帥保存。
有事調遣,合符為證。
(34)以節:猶「持節」。
節為使者信物。
(35)距:通「拒」。
後文「至建元六年」段「閩越王郢發兵距漢」、「公鼎六年秋」段「發兵距漢道」等句中的「距」字均同此。
(36)諭:明告。
意指:此指皇帝的命令。
指:同「旨」。
意圖。
(38)徙中國:遷移到中原地區。
(37)悉:全。
至建元六年,閩越擊南越。
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擊而以聞1。
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農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將軍。
兵未逾嶺,閩越王郢發兵距險。
其弟餘善乃與相2、宗族謀曰:「王以擅發兵擊南越,不請3,故天子兵來誅。
今漢兵眾強,今即幸勝之4,後來益多,終滅國而止。
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一國完5;不聽,乃力戰,不勝,即亡入海。」
皆曰「善」。
即?殺王6,使使奉其頭致大行7。
大行曰:「所為來者誅王。
今王頭至,謝罪,不戰而耘8,利莫大焉。」
乃以便宜案兵告大農軍9,而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
詔罷兩將兵,曰:「郢等首惡十,獨無諸孫繇君丑不與謀焉(11)。」
乃使郎中將立丑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12)。
餘善已殺郢,威行於國(13),國民多屬,竊自立為王。
繇王不能矯其眾持正(14)。
天子聞之,為餘善不足復興師,曰:「餘善數與郢謀亂,而後首誅郢,師得不勞(15)。」
因立餘善為東越王(16),與繇王並處。
1擅:擅自。
聞:把事情報告上級,使上級聽到。
2相:指閩越的丞相。
3不請:指不向漢天子請示。
4幸:僥倖。
5謝:謝罪。
5固:固然。
完:保全完整。
6?:鐵一柄一小矛。
此指以?刺殺。
7奉:通「捧」。
此指送。
致:送到。
大行:指王恢。
8耘:鋤草。
此指消除。
9便宜:方便靈活地處理事情。
案兵:停止軍事活動。
大農軍:指韓安國的軍隊。
十首惡:首先做壞事的人。
此指首先挑一起戰爭的人。
(11)?丑:人名。
與:參加。
(12)奉:侍奉。
(13)威:威望。
行:傳佈。
(14)矯:矯正。
持正:保持正道。
(15)勞:勞苦。
(16)因:於是。
至元鼎五年1,南越反,東越王餘善上書,請以卒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呂嘉等。
兵至揭揚,以海風波為解2,不行,持兩端3,陰使南越4。
及漢破番禺,不至。
是時樓船將軍楊僕使使上書,願便引兵擊東越5。
上曰士卒勞倦,不許6,罷兵,令諸校屯豫章梅領待命7。
元鼎六年秋,餘善聞樓船請誅之,漢兵臨境,且往,乃遂反,發兵距漢道8。
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9,入白沙、武林、梅嶺,殺漢三校尉。
是時漢使大農張成、故山州侯齒將屯十,弗敢擊,卻就便處(11),皆坐畏懦誅(12)。
餘善刻「武帝」璽自立,詐其民,為妄言(13)。
天子遣橫梅將軍韓說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樓船將軍楊僕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14),出若邪、白沙。
元封元年冬(15),鹹入東越。
東越素兵發距險(16),使徇北將軍守武林,敗樓船將軍數校尉,殺長吏。
樓船將軍率錢唐轅終古斬徇北將軍,為御兒侯。
自兵未往(17)。
1元鼎:漢武帝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
2海風波:海風掀起大一浪一。
解:解釋。
此指借口。
3持兩端:採取兩不得罪的政策。
4陰:暗中。
5便:順便。
引兵:領兵。
6許:答應。
7梅領:即梅嶺。
8漢道:漢軍經過的道路。
9號:加封名號。
十故:原來的,從前的。
齒:劉齒。
元朔四年(前125),受封山州侯,元鼎五年(前112)被免去侯爵。
所以這裡稱「故山州侯」。
將屯:率兵駐防。
(11)卻:退。
就:往。
便處:方便有利的地方。
(12)坐:因犯……罪。
畏懦:怯懦懼敵軍。
(13)妄言:虛妄不實的言論。
(14)越侯:降漢後被封為侯的兩個南越人,即嚴和甲。
一任戈船將軍,一任下瀨(一作「下厲」)將軍。
(15)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號(前110-前105)。
(16)素:一向。
(17)自兵:自己的軍隊。
故越衍侯吳陽前在漢1,漢使歸諭餘善,餘善弗聽,及橫海將軍先至,越衍侯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2,攻越軍於漢陽。
從建成侯敖3,與其率4,從繇王居股謀曰:「侯善首惡,劫守吾屬5。
今漢兵至,眾強,計殺餘善,自歸諸將,儻幸得脫6。」
乃遂懼殺餘善,以其眾降橫海將軍,故封繇王居股東成侯,萬戶;封建成侯敖為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橫海將軍說為按道侯;封橫海校尉為繚荌侯。
福者,成陽共王子,故為海常侯,坐法失侯。
舊從軍無功,以宗室故侯。
諸將皆無成功,莫封。
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錫侯。
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7,閩越悍,數反覆。
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
東越地遂虛8。
1越衍侯:指東越衍侯。
2以:猶「率」。
3從:跟,同。
4率:率領。
此指敖所率領的部下官吏。
5劫守:劫持。
吾屬:我們。
6儻:通「倘」,或許。
幸:僥倖。
脫:指逃脫被殺的命運。
7狹:指地勢狹小。
阻:山勢險要。
8虛:空。
太史公曰:「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歷數代常為君王1,句踐一稱伯2。
然餘善至大逆3,滅國遷眾,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猶尚封為萬戶侯,由此知越世世為公侯矣。
蓋禹之餘烈也3。
1歷:經過。
2伯:通「霸」。
3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