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東越列傳第五十四:【說明】本文記述東越的變遷史實,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史記白話文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王延海譯注

【說明】

本文記述東越的變遷史實,可分為兩部分。

前段寫秦末漢初時,東越由郡縣變為閩越國和東海國,句踐的後裔無諸成為閩越王,搖成為東海王。

後來,東海王助漢誅殺叛亂首領吳王濞而遷處江淮間。

餘善殺閩越王郢而得立東越王。

第二段寫餘善謀反而被殺,東越國重新變為郡縣,其民遷處江淮間。

文中揭示了東越與中原的歷史淵源和密切關係,表現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逐漸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反映了作者維護中央政權的大一統思想。

文章敘事有分有合,主線分明,重點突出。

文字樸實而簡煉,在平淡中顯示出特異的風采。

【譯文】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踐的後代,姓騶。

秦朝吞併天下後,都被廢除王號,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

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

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佈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

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

漢王五年(前202)時,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

漢惠帝三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於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

過了幾代人之後,到漢景帝三年(前154)時,吳王劉濞謀反,想讓閩越跟隨他反叛漢朝,閩越不肯採取行動,只有東甌跟隨吳王造反。

等到吳國被攻破,東甌接受了漢朝的重金收買,在丹徒殺死了吳王劉濞,因此都沒有被誅殺,回到了自己的國中。

吳王的兒子子駒逃亡到閩越,怨恨東甌殺了他父親,經常勸說閩越去攻打東甌。

到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甌。

東甌糧食用盡了,蒙受困難,將要投降,就派人向漢天子告急。

天子向田蚡詢問此事,田蚡回答說:「越人之間相互攻打,本來是常有的事,其態度又反覆無常,不值得煩擾中國前去救援。

從秦朝就開始拋棄他們,不把他們當做從屬國。」

於是中大夫莊助就詰難田蚡說:「只是擔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薄,不能覆蓋他們;如果真有能力救助他們,為何要拋棄他們呢?而且秦國連整個咸陽都拋棄了,何況是越人呢!如今小一柄一在遇到困難沒辦法時,來向天子告急,天子不去救援,他們將向哪裡去訴苦求救呢?天子又怎樣來養育保護萬國民眾呢?」

天子說:「大尉的主張不值得商議。

我剛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從郡國調動軍隊去打仗。」

於是就派遣莊助拿著符節到會稽去調兵出征。

會稽太守想對抗命令,不給莊助調兵出征,莊助就殺了一位軍司馬,明白地申明天子的旨意,會稽太守才發兵從海上去救援東甌。

軍隊尚未到達東甌,閩越就領兵撤離了。

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國去,於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國來,居住在江淮一帶。

到建元六年(前135),閩越攻打南越。

南越遵守天子的約束,不敢擅自發兵回擊,而把這事報告天子。

天子派遣大行王恢領兵走出豫章,大農韓安國走出會稽,都擔任將軍之職。

他們的軍隊還未越過陽山嶺,閩越王郢就派出軍隊守在險要的地方,對抗漢朝軍隊。

郢的弟弟餘善就和東越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說:「我們的國王因為擅自發兵攻打南越,沒有向天子請示,所以天子派兵來討伐。

如今漢朝軍隊眾多而強大,現在就是僥倖戰勝他們,天子以後必然還會派更多的軍隊來,直到把我們國家消滅為止。

現在如果我們把國王殺了,向天子謝罪,天子要是接受了我們的要求,就能停止戰爭,我們的國家必定會完整保存下來。

如果天子不理睬我們的謝罪表現,我們就奮力戰鬥,要是不能取勝,我們就逃到海裡去。」

大家都說:「好注意!」於是就用鐵把小矛殺死了郢,派使者帶著他的頭送給了大行王恢。

王恢說:「我軍來這裡就是為了誅殺東越王,現在王的頭已經送到,東越也已謝罪,沒有打仗就消除了禍患,沒有比這再大的好處了。」

就用靈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軍事行動,並把情況告知了大農韓安國,又派使者攜帶王的人頭急馳長安,報告天子。

天子下詔書,讓王恢和韓安國的軍隊停止軍事行動,說:「東越王郢等首先作惡,只有無諸的孫子繇君丑沒有參與這個陰謀。」

天子便派郎中將去立丑當越繇王,奉行對閩越王的祭祀之禮。

餘善殺了郢以後,他的威望傳佈全國,國中的百姓多半歸屬於他,他就暗中自立為王。

繇王不能矯正他的民眾的錯誤,使他們保持正道。

天子聽到這事後,認為不值得為餘善的事再興師動眾,說:「餘善屢次同郢陰謀作亂,以後卻首先殺了郢,使漢軍得以避免勞苦。」

於是就立餘善做東越王,同繇王同時並處。

到了元鼎五年(前112),南越造反,東越王餘善向漢朝天子上書,請求率兵八千人跟隨樓船將軍去攻打呂嘉等。

待到他的軍隊到達揭陽時,他就以海上出現大風巨一浪一為借口,不再向前進軍,採取騎牆觀望的態度,暗中又派使者與南越聯繫。

等到漢軍攻陷番禺,東越的軍隊也未到。

這時樓船將軍楊僕派使者向天子上書,願意乘便領兵去攻打東越。

天子說士卒已經勞累疲倦,沒有批准樓船將軍的請求,停止了軍事行動,下令諸位校官,讓他們駐軍在豫章的梅嶺等候命令。

元鼎六年(前111)秋天,餘善聽說樓船將軍請求討伐他,而且漢軍已經進一逼一十東越邊境,將要攻過來了,於是他就造反,派兵到漢軍的必經之路作抵抗。

他還給將軍騶力等加上了「吞漢將軍」的封號,大軍進入白沙、武林和梅嶺,殺了漢軍的三個校尉。

這時,漢朝派遣大農張成、原山州侯劉齒率兵駐守在這裡,不敢去進攻東越的軍隊,退到有利地方,呆在那裡。

後來他們犯了畏懼敵人、怯懦軟弱的罪而被殺。

餘善刻了「武帝」的印璽而自立為皇帝,欺詐他的百姓,說了些虛妄不實的話。

漢天子派遣橫海將軍韓說從句章出發,渡海從東邊進軍;樓船將軍楊僕從武林出發;中尉王溫舒從梅嶺出發;投降漢朝而被封侯的兩個越人做了戈船將軍和下瀨將軍,他們從若邪、白沙出發。

元封元年冬天,這些將軍都領兵進入東越。

東越一向派兵防守在險要的地方,派徇北將軍守衛武林,打敗了樓船將軍的幾個校尉,殺死了長吏。

樓船將軍率領錢塘人轅終古殺了徇北將軍,被封作御兒侯。

他自己的軍隊卻沒有前往武林。

原來的越衍侯吳陽在此之前留在漢朝,漢朝派他回到東越勸說餘善。

餘善不聽勸告。

等到橫海將軍韓說率兵先到了東越,越衍侯吳陽就率領他的邑中的七百人叛變東越,在漢陽攻擊東越。

他同建成侯敖及其部下,同繇王居股商量說:「餘善首先作亂,劫持我們這些人。

如今漢朝大軍已到,兵多勢強,我們設計殺害餘善,各自歸順漢朝的將軍們,或許能僥倖解脫罪過。」

於是大家共同殺了餘善,率領他們的兵士投降了橫海將軍。

因此漢朝封繇王居股當了東成侯,食邑一萬戶;封建成侯敖當了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橫海將軍韓說當了按道侯;封橫海校尉劉福當了繚荌(yīng,英)侯。

劉福是成陽共王劉喜的兒子,原先為海常侯,因為犯法而失掉侯爵。

從前參軍也沒立軍功,因為是宗室子弟的原因而被封侯。

其餘各位將軍都沒有戰功,所以都沒受封。

東越的將軍多軍,在漢軍到來時,放棄了他的軍隊投降了,因而被封為無錫侯。

於是漢天子說東越狹小而多險阻之地,閩越強悍,屢次反覆無常。

因而命令軍官們率領全部東越民眾遷徙到江淮一帶居住。

東越這地方變成了空虛之地。

太史公說:「越國雖然是蠻夷,他的祖先難道對民眾曾經有過很大的功德?不然,為何世代相傳得那麼久遠?經歷了幾代都常常當君王,而句踐竟一度稱霸。

然而餘善竟然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國家被消滅,百姓被遷徙。

他們祖先的後代子孫繇王居股等還被封為萬戶侯,由此可知,東越世世代代都當公侯。

大概這就是大禹所留下的功業吧。

【原文】【註解】

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1,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2,姓鄒氏3。

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4,以其地為閩中郡。

及諸侯畔秦5,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

當是之時,項籍主命6,弗王7,以故不附楚。

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

漢五年8,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9,都東冶十。

孝惠三年(11),舉高帝時財功(12),曰閩君搖寶多,其民便附(13),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後數世,至孝景三年(14),吳王濞反(15),欲從閩越(16),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

乃吳破,東甌受漢購(17),殺吳王丹徙(18),以故皆得不誅(19),歸國(20)。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21),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

至建元三年(22),閩越發兵圍東甌。

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

天子問太尉田蚡,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23)。

自秦時棄弗屬。」

於是中大夫莊助詰蚡曰(24):「特患力弗能救(25),德弗能覆;誠能(26),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27),何乃越也(28)!今小一柄一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29),彼當安所告愬(30)?又何以子萬國乎(31)?」

上曰:「太尉未足與計(32)。

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33)。」

乃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34)。

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兵(35),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36),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未至,閩越引兵而去。

東甌請舉國徙中國(37),乃悉舉眾來(38),處江、淮之間。

1閩越:越人的一支。

東海:指今浙江南部靠海的地區。

搖:人名。

2先:祖先。

後文「奉閩越先」之「先」同此。

3騶:當為「駱」。

按陳直《史記新證》以為「騶為齊大姓,不聞在閩越。

傳文為『駱』字之誤無疑。」

4君長:此指少數民族的首領。

5畔:通「叛」。

6主命:把持向諸侯發佈命令的大權。

7弗王:沒有封無諸和搖為王。

8漢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

按稱漢系從劉邦於公元前二○六年被項羽封為漢王開始。

9王:稱王。

故地:即舊地,原來的地方。

十都:建都城。

(11)孝惠三年:漢惠帝三年(前192)。

(12)舉:列舉。

越功:越國的功勞。

(13)便附:願意歸附。

(14)孝景三年:漢景帝三年(前154)。

(15)吳王濞反:景帝三年正月,吳王濞聯合趙、楚等國發動了所謂斬晁錯、清君側的「七國之亂」。

事詳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欲從閩越:意謂想讓閩越跟隨他造反。

從:隨。

(16)購:以重金收買。

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欲從閩越:意謂想讓閩越跟隨他造反。

從:隨。

(17)以重金收習。

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載:「漢使人以利啗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使人啗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

(18)殺吳王丹徙:即殺吳王於丹徙。

(19)誅:責罰。

(20)歸國:指回到東越本土。

(21)亡走:逃跑。

(22)建元三年:即公元前一三八年。

建元為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23)煩:打擾。

(24)詰:詰難、質問。

(25)特:只是。

患:擔心。

(26)誠:如果。

(27)舉:全部;整個。

(28)何乃:何只。

(29)振:救助。

(30)安所:何處。

愬(su,訴):告。

(31)子:這裡是養育、一愛一護的意思。

(32)與計:同他商量事情。

(33)虎符:兵符,古代調兵遣將的信物。

銅鑄虎形,中分為二,右存於朝廷,左由被遣將帥保存。

有事調遣,合符為證。

(34)以節:猶「持節」。

節為使者信物。

(35)距:通「拒」。

後文「至建元六年」段「閩越王郢發兵距漢」、「公鼎六年秋」段「發兵距漢道」等句中的「距」字均同此。

(36)諭:明告。

意指:此指皇帝的命令。

指:同「旨」。

意圖。

(38)徙中國:遷移到中原地區。

(37)悉:全。

至建元六年,閩越擊南越。

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擊而以聞1。

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農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將軍。

兵未逾嶺,閩越王郢發兵距險。

其弟餘善乃與相2、宗族謀曰:「王以擅發兵擊南越,不請3,故天子兵來誅。

今漢兵眾強,今即幸勝之4,後來益多,終滅國而止。

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一國完5;不聽,乃力戰,不勝,即亡入海。」

皆曰「善」。

即?殺王6,使使奉其頭致大行7。

大行曰:「所為來者誅王。

今王頭至,謝罪,不戰而耘8,利莫大焉。」

乃以便宜案兵告大農軍9,而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

詔罷兩將兵,曰:「郢等首惡十,獨無諸孫繇君丑不與謀焉(11)。」

乃使郎中將立丑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12)。

餘善已殺郢,威行於國(13),國民多屬,竊自立為王。

繇王不能矯其眾持正(14)。

天子聞之,為餘善不足復興師,曰:「餘善數與郢謀亂,而後首誅郢,師得不勞(15)。」

因立餘善為東越王(16),與繇王並處。

1擅:擅自。

聞:把事情報告上級,使上級聽到。

2相:指閩越的丞相。

3不請:指不向漢天子請示。

4幸:僥倖。

5謝:謝罪。

5固:固然。

完:保全完整。

6?:鐵一柄一小矛。

此指以?刺殺。

7奉:通「捧」。

此指送。

致:送到。

大行:指王恢。

8耘:鋤草。

此指消除。

9便宜:方便靈活地處理事情。

案兵:停止軍事活動。

大農軍:指韓安國的軍隊。

十首惡:首先做壞事的人。

此指首先挑一起戰爭的人。

(11)?丑:人名。

與:參加。

(12)奉:侍奉。

(13)威:威望。

行:傳佈。

(14)矯:矯正。

持正:保持正道。

(15)勞:勞苦。

(16)因:於是。

至元鼎五年1,南越反,東越王餘善上書,請以卒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呂嘉等。

兵至揭揚,以海風波為解2,不行,持兩端3,陰使南越4。

及漢破番禺,不至。

是時樓船將軍楊僕使使上書,願便引兵擊東越5。

上曰士卒勞倦,不許6,罷兵,令諸校屯豫章梅領待命7。

元鼎六年秋,餘善聞樓船請誅之,漢兵臨境,且往,乃遂反,發兵距漢道8。

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9,入白沙、武林、梅嶺,殺漢三校尉。

是時漢使大農張成、故山州侯齒將屯十,弗敢擊,卻就便處(11),皆坐畏懦誅(12)。

餘善刻「武帝」璽自立,詐其民,為妄言(13)。

天子遣橫梅將軍韓說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樓船將軍楊僕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14),出若邪、白沙。

元封元年冬(15),鹹入東越。

東越素兵發距險(16),使徇北將軍守武林,敗樓船將軍數校尉,殺長吏。

樓船將軍率錢唐轅終古斬徇北將軍,為御兒侯。

自兵未往(17)。

1元鼎:漢武帝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

2海風波:海風掀起大一浪一。

解:解釋。

此指借口。

3持兩端:採取兩不得罪的政策。

4陰:暗中。

5便:順便。

引兵:領兵。

6許:答應。

7梅領:即梅嶺。

8漢道:漢軍經過的道路。

9號:加封名號。

十故:原來的,從前的。

齒:劉齒。

元朔四年(前125),受封山州侯,元鼎五年(前112)被免去侯爵。

所以這裡稱「故山州侯」。

將屯:率兵駐防。

(11)卻:退。

就:往。

便處:方便有利的地方。

(12)坐:因犯……罪。

畏懦:怯懦懼敵軍。

(13)妄言:虛妄不實的言論。

(14)越侯:降漢後被封為侯的兩個南越人,即嚴和甲。

一任戈船將軍,一任下瀨(一作「下厲」)將軍。

(15)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號(前110-前105)。

(16)素:一向。

(17)自兵:自己的軍隊。

故越衍侯吳陽前在漢1,漢使歸諭餘善,餘善弗聽,及橫海將軍先至,越衍侯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2,攻越軍於漢陽。

從建成侯敖3,與其率4,從繇王居股謀曰:「侯善首惡,劫守吾屬5。

今漢兵至,眾強,計殺餘善,自歸諸將,儻幸得脫6。」

乃遂懼殺餘善,以其眾降橫海將軍,故封繇王居股東成侯,萬戶;封建成侯敖為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橫海將軍說為按道侯;封橫海校尉為繚荌侯。

福者,成陽共王子,故為海常侯,坐法失侯。

舊從軍無功,以宗室故侯。

諸將皆無成功,莫封。

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錫侯。

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7,閩越悍,數反覆。

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

東越地遂虛8。

1越衍侯:指東越衍侯。

2以:猶「率」。

3從:跟,同。

4率:率領。

此指敖所率領的部下官吏。

5劫守:劫持。

吾屬:我們。

6儻:通「倘」,或許。

幸:僥倖。

脫:指逃脫被殺的命運。

7狹:指地勢狹小。

阻:山勢險要。

8虛:空。

太史公曰:「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歷數代常為君王1,句踐一稱伯2。

然餘善至大逆3,滅國遷眾,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猶尚封為萬戶侯,由此知越世世為公侯矣。

蓋禹之餘烈也3。

1歷:經過。

2伯:通「霸」。

3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