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公子列傳第十七:【說明】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公子列傳第十七

史記白話文

公子列傳第十七

張鳳嶺譯注

【說明】

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諸侯,聲震天下,其才德遠遠超過齊之孟嘗、趙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傳》便是司馬遷傾注了高度熱情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專傳。

傳中詳細地敘述了信陵君從保存魏國的目的出發,屈尊求賢,不恥下交的一系列活動,如駕車虛左親自迎接門役侯嬴於大庭廣眾之中,多次卑身拜訪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結交賭徒一毛一公、賣漿者薛公等;著重記寫了他在這些「巖一穴一隱者」的鼎立相助下,不顧個人安危,不謀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竊符救趙」和「卻秦存魏」的歷史大業。

從而,歌頌了信陵君心繫魏國,禮賢下士,救人於危難之中的思想品質。

這也是本傳的主旨所在。

誠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值得注意的是,傳中以大量筆墨描寫了下層社會的幾個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傳),特別是門役侯嬴,他身處市井心懷魏國,才智遠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

如果說,信陵君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竊符救趙」的壯舉而為人們所稱頌的話;那麼,門役侯嬴則是這幕壯舉的總導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

這反映了司馬遷重視人民群眾力量的進步歷史觀。

信陵君的結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廢黜,以致沉湎酒色,終因「病酒」而死。

這既真實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一性一格的弱點,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統治者嫉賢妒能,打擊忠良的醜惡行徑,可以說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某種帶有規律一性一的東西。

這是一篇出色的傳記文學作品。

敘事一精一於選材,信陵君門客三千,才幹非凡,一生的活動千頭萬緒,作者著眼於突出傳旨,選擇了「竊符救趙」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敘事的中心,並圍繞這個中心組織材料,從而將其一生諸多方面的活動凝聚起來,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一性一格,又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使人們在人物的活動中看到歷史,在歷史的發展中瞭解人物,把人物、歷史都寫活了。

刻畫人物一性一格,手法多樣,如刻畫信陵君禮賢下士的品格,有對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繪,也有借助周圍人物的對比烘托。

細節描寫也相當成功,如寫晉鄙合符驗證後的懷疑心理時用「舉手視公子」幾個字加以刻畫,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便把一位嚄宿將當時當地驚奇、自信、決不輕易交出兵權的神態活靈活現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可謂神來之筆。

通篇洋溢著作者對信陵君的敬慕、讚歎和惋惜的感情,不獨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稱「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所謂「無限唱歎,無限低徊」。

茅坤說:「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公得意文。」

(《史記鈔》)可算是知言了。

【譯文】

魏公子叫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弟。

昭王去世後,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當時范睢從魏國逃出到秦國任秦相,因為怨恨魏相魏齊屈打自己幾乎致死的緣故,就派秦軍圍攻大梁,擊敗了魏國駐紮在華陽的部隊,使魏將芒卯戰敗而逃。

魏王和公子對這件事十分焦慮。

公子的為人仁一愛一寬厚禮賢下士,士人無論有無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謙恭有禮地同他們交往,從來不敢因為自己富貴而輕慢士人。

因此方圓幾千里的士人都爭相歸附於他,招徠食客三千人。

當時,諸侯各國因公子賢德,賓客眾多,連續十幾年不敢動兵謀犯魏國。

有一次,公子跟魏王正在下棋,不想北邊邊境傳來警報,說「趙國發兵進犯,將進入邊境。」

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公子勸阻魏王說:「是趙王打獵罷了,不是進犯邊境。」

又接著跟魏王下棋如同沒發生什麼事一樣。

可是魏王驚恐,心思全沒放在下棋上。

過了一會兒,又從北邊傳來消息說:「是趙王打獵罷了,不是進犯邊境。」

魏王聽後大感驚詫,問道:「公子是怎麼知道的?」

公子回答說:「我的食客中有個人能深入底裡探到趙王的秘密,趙王有什麼行動,他就會立即報告我,我因此知道這件事。」

從此以後,魏王畏懼公子賢能,不敢任用公子處理國家大事。

魏國有個隱士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東門的看門人。

公子聽說了這個人,就派人去拜見,並想送給他一份厚禮。

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一操一守,終究不能因我看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財禮。」

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大家來齊坐定之後,公子就帶著車馬以及隨從人員,空出車子上的左位,親自到東城門去迎接侯先生。

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舊的衣帽,就徑直上了車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貴座位,絲毫沒有謙讓的意思,想借此觀察一下公子的態度。

可是公子手握馬韁繩更加恭敬。

侯先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場,希望委屈一下車馬載我去拜訪他。」

公子立即駕車前往進入街市,侯先生下車去會見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瞇縫著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裡,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時暗暗地觀察公子。

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悅。

在這個時候,魏國的將軍、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貴賓坐滿堂上,正等著公子舉杯開宴。

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韁繩替侯先生駕車。

公子的隨從人員都暗自責罵侯先生。

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終不變,才告別了朋友上了車。

到家後,公子領著侯先生坐到上一位上,並向全體賓客讚揚地介紹了侯先生,滿堂賓客無不驚異。

大家酒興正濃時,公子站起來,走到侯先生面前舉杯為他祝壽。

侯先生趁機對公子說:「今天我侯嬴為難公子也夠勁了。

我只是個城東門抱門插關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車馬,親自在大庭廣眾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該再去拜訪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訪他。

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聲,故意讓公子車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訪朋友來觀察公子,結果公子更加謙恭。

街市上的人都以為我是小人,而認為公子是個高尚的人能禮賢下士啊。」

在這次宴會散了後,侯先生便成了公子的貴客。

侯先生對公子說:「我所拜訪的屠夫朱亥,是個賢能的人,只是人們都不瞭解他,所以隱沒在屠夫中罷了。」

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見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謝,公子覺得這個人很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昭王已經在長平大敗趙國軍隊,接著進兵圍攻邯鄲。

公子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給魏王和公子送信來,向魏國請求救兵。

魏王派將軍晉鄙帶領十萬之眾的部隊去救趙國。

秦昭王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派使臣告誡魏王說:「我就要攻下趙國了,這只是早晚的事,諸侯中有誰敢救趙國的,拿下趙國後,一定調兵先攻打它。」

魏王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晉鄙不要再進軍了,把軍隊留在鄴城紮營駐守,名義上是救趙國,實際上是採取兩面倒的策略來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使臣的車子連續不斷地到魏國來,頻頻告急,責備魏公子說:「我趙勝之所以自願依托魏國跟魏國聯姻結親,就是因為公子的道義高尚,能熱心幫助別人擺脫危難。

如今邯鄲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國,可是魏國救兵至今不來,公子能幫助別人擺脫危難又表現在哪裡!再說公子即使不把我趙勝看在眼裡,拋棄我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可憐你的姐姐嗎?」

公子為這件事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王趕快出兵,又讓賓客辯士們千方百計地勸說魏王。

魏王由於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公子的意見。

公子估計終究不能徵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決計不能自己活著而讓趙國滅亡,於是請來賓客,湊集了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賓客趕到戰場上去同秦軍拼一死命,與趙國人一起死難。

公子帶著車隊走過東門時,去見侯先生,把打算同秦軍拼一死命的情況全都告訴了侯先生。

然後向侯先生訣別準備上路,行前侯先生說:「公子努力幹吧,老臣我不能隨行。」

公子走了幾里路,心裡不痛快,自語道:「我對待侯先生算是夠周到的了,天下無人不曉,如今我將要死難可是侯先生竟沒有一言半語來送我,我難道對待他有閃失嗎?」

於是又趕著車子返回來,想問問侯先生。

侯先生一見公子便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公子會回來的。」

又接著說:「公子好客一愛一士,聞名天下。

如今有了危難,想不出別的辦法卻要趕到戰場上同秦軍拚死命,這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飢餓的老虎,有什麼作用呢?如果這樣的話,還用我們這些賓客幹什麼呢?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惱恨我會返回來的。」

公子連著兩次向侯先生拜禮,進而問對策。

侯先生就讓旁人離開,同公子秘密交談,說:「我聽說晉鄙的兵符經常放在魏王的臥室內,在妻妾中如姬最受一寵一愛一,她出入魏王的臥室很隨便,只要盡力是能偷出兵符來的。

我還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死,如姬報仇雪恨的心志積蓄了三年之久,從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為如姬報仇,但沒能如願。

為此,如姬曾對公子哭訴,公子派門客斬了那個仇人的頭,恭敬地獻給如姬。

如姬要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辭的,只是沒有行動的機會罷了。

公子果真一開口請求如姬幫忙,如姬必定答應,那麼就能得到虎符而奪了晉鄙的軍權,北邊可救趙國,西邊能抵禦秦國,這是春秋五霸的功業啊。」

公子聽從了侯嬴的計策,請求如姬幫忙。

如姬果然盜出晉鄙的兵符交給了公子。

公子拿到了兵符準備上路,侯先生說:「將帥在外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有利於國家。

公子到那裡即使兩符相合,驗明無誤,可是晉鄙仍不交給公子兵權反而再請示魏王,那麼事情就危險了。

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這個人是個大力士。

如果晉鄙聽從,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他不聽從,可以讓朱亥擊殺他。」

公子聽了這些話後,便哭了。

侯先生見狀便問道:「公子害怕死呀?為什麼哭呢?」

公子回答說:「晉鄙是魏國勇一猛強悍、富有經驗的老將,我去他那裡恐怕他不會聽從命令,必定要殺死他,因此我難過地哭了,哪裡是怕死呢?」

於是公子去請求朱亥一同前往。

朱亥笑著說:「我只是個市場上擊刀殺生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門問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謝您,是因為我認為小禮小節沒什麼用處。

如今公子有了急難,這就是我為公子殺身效命的時候了。」

就與公子一起上路了。

公子去向侯先生辭行。

侯先生說:「我本應隨您一起去,可是老了心有餘力不足不能成行。

請允許我計算您行程的日期,您到達晉鄙軍部的那一天,我面向北刎頸而死,來表達我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

公子於是上路出發。

到了鄴城,公子拿出兵符假傳魏王命令代替晉鄙擔任將領。

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懷疑這件事,就舉著手盯著公子說:「如今我統帥著十萬之眾的大軍,駐紮在邊境上,這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重任,今天你隻身一人來代替一我,這是怎麼回事呢?」

正要拒絕接受命令。

這時朱亥取出藏在衣袖裡的四十斤鐵椎,一椎擊死了晉鄙,公子於是統帥了晉鄙的軍隊。

然後整頓部隊,向軍中下令說:「父子都在軍隊裡的,父親回家;兄弟同在軍隊裡的,長兄回家;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家去奉養雙親。」

經過整頓選拔,得到一精一兵八萬人。

開跋前線攻擊秦軍。

秦軍解圍撤離而去,於是邯鄲得救,保住了趙國。

趙王和平原君到郊界來迎接公子。

平原君替公子背著盛滿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

趙王連著兩次拜謝說:「自古以來的賢人沒有一個趕上公子的。」

在這個時候,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別人相比了。

公子與侯先生訣別之後,在到達鄴城軍營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頸而死。

魏王惱怒公子盜出了他的兵符,假傳君令擊殺晉鄙,這一點公子也是明知的。

所以在打退秦軍拯救趙國之後,就讓部將帶著部隊返回魏國去,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門客就留在了趙國。

趙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奪取晉鄙軍權從而保住了趙國這一義舉,就與平原君商量,把五座城邑封賞給公子。

公子聽到這個消息後,產生了驕傲自大的情緒,露出了居功自滿的神色。

門客中有個人勸說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記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記的。

別人對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記;公子對別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

況且假托魏王命令,奪取晉鄙兵權去救趙國,這對趙國來說算是有功勞了,但對魏國來說那就不算忠臣了。

公子卻因此自以為有功,覺得了不起,我私下認為公子實在不應該。」

公子聽後,立刻責備自己,好像無地自容一樣。

趙國召開盛大歡迎宴會,趙王打掃了殿堂台階,親自到門口迎接貴客,並執行主人的禮節,領著公子走進殿堂的西邊台階。

公子則側著身一子走一再推辭謙讓,並主動從東邊的台階升堂。

宴會上,公子稱說自己有罪,對不起魏國,於趙國也無功勞可言。

趙王陪著公子飲酒直到傍晚,始終不好意思開口談封獻五座城邑的事,因為公子總是在謙讓自責。

公子終於留在了趙國。

趙王把鄗(hao,耗)邑封賞給公子,這時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還給公子。

公子仍留在趙國。

公子聽說趙國有兩個有才有德而沒有從政的人,一個是一毛一公藏身於賭徒中,一個是薛公藏身在酒店裡,公子很想見見這兩個人,可是這兩個人躲了起來不肯見公子。

公子打聽到他們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這兩個交往,彼此都以相識為樂事,很是高興。

平原君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個舉世無雙的大賢人,如今我聽說他竟然胡來,跟那伙賭徒、酒店夥計交往,公子只是個無知妄為的人罷了。」

平原君的夫人把這些話告訴了公子。

公子聽後就向夫人告辭準備離開這裡,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足了平原君的要求。

現在才知道平原君與人交往,只是顯示富貴的豪放舉動罷了,他不是求取賢士人才啊。

我從在大梁時,就常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有才,到了趙國,我惟恐不能見到他們。

拿我這個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現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這個人不值得結交。」

於是就整理行裝準備離去。

夫人把公子的話全都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聽了自感慚愧便去向公子脫帽謝罪,堅決地把公子挽留下來。

平原君門下的賓客們聽到這件事,有一半人離開了平原君歸附於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歸附在他的門下。

公子的為人使平原君的賓客仰慕而盡都到公子的門下來。

公子留在趙國十年不回魏國。

秦國聽說公子留在趙國,就日夜不停地發兵向東進攻魏國。

魏王為此事焦慮萬分,就派使臣去請公子回國。

公子仍擔心魏王惱怒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處死。」

由於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誰敢勸公子回魏國。

這時,一毛一公和薛公兩人去見公子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只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

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

話還沒說完,公子臉色立即變了,囑咐車伕趕快套車回去救魏國。

魏王見到公子,兩人不禁相對落淚,魏王把上將軍大印授給公子,公子便正式擔任了上將軍這個統帥軍隊的最高職務。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擔任上將軍職務一事通報給各個諸侯國。

諸侯們得知公子擔任了上將軍,都各自調兵遣將救援魏國。

公子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在黃河以南地區把秦軍打得大敗,使秦將蒙驁敗逃。

進而乘勝追擊直到函谷關,把秦軍壓在函谷關內,使他們不敢再出關。

當時,公子的聲威震動天下,各諸侯國來的賓客都進獻兵法,公子把它們合在一起簽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俗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擔憂公子將進一步威脅秦國,就使用了萬斤黃金到魏行一賄,尋找晉鄙原來的那些門客,讓他們在魏王面前進讒言說:「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現在擔任魏國大將,諸侯國的將領都歸他指揮,諸侯們只知道魏國有個魏公子,不知道還有個魏王。

公子也要乘這個時機決定稱王。

諸侯們害怕公子的權勢聲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擁立他為王呢。」

秦國又多次實行反間,利用在秦國的魏國間諜,假裝不知情地請他們向公子祝賀問是否已經立為魏王了。

魏王天天聽到這些譭謗公子的話,不能不信以為真,後來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擔任上將軍。

公子自己明知這是又一次因譭謗而被廢黜,於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裡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痛飲烈一性一酒,常跟女人廝混,這樣日日夜夜尋一歡作樂度過了四年,終於因飲酒無度患病死亡,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驁進攻魏國,攻佔了二十座城邑,開始設立東郡。

從此以後,秦國逐漸地像蠶食桑葉一樣侵佔魏國領土,過了十八年便俘虜了魏王假,屠一殺大梁軍民,毀掉了這座都城。

漢高祖當初地位低賤時,就多次聽別人說魏公子賢德有才。

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後,每次經過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他從擊敗叛將黥布的前線歸來,經過大梁時為公子安置了五戶人家,專門看守他的墳墓,讓他們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說:我經過大梁廢墟時,曾尋訪那個所謂的夷門。

原來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門。

天下諸多公子中也確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夠交結那些隱沒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結下層賤民為恥辱,是很有道理的。

他的名聲遠遠超過諸侯,的確不是虛傳。

因此,高祖每次經過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斷絕。

【原文】【註解】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是時范睢亡魏相秦1,以怨魏齊故2,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3,走芒卯4。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5,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6,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7。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1亡魏:從魏國逃亡。

2以怨魏齊故:因為怨恨魏相魏齊的緣故。

魏齊曾屈打范雎幾乎致死。

3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擊敗魏國駐紮在華陽的軍隊。

梁玉繩《史記志疑》:「(范)睢相在秦昭四十二年(前265),秦圍大梁及破魏華陽二事在昭王三十二、四兩年(前275、前273),其時穰侯相秦也,安得謂因睢怨魏齊而興兵乎?誤矣。」

所言當是。

4走芒卯:使芒卯戰敗而逃。

走,使敗逃。

5仁而下士:仁一愛一而謙恭地對待賢士。

下,降低自己身份,與人交往。

6無:無論。

不肖:沒有才能。

7食客:指投靠強宗族並為其服務以謀取衣食的人。

公子與魏王博1,而北境傳舉烽2,言「趙寇至,且入界3」。

魏王釋博4,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復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

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5,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1博:下棋。

「博」是古代的一種棋類戲術。

2舉烽:發出警報。

古代戍守遇到緊急情況時,即在高架上升起薪火以示報警,稱為「舉烽」。

烽,烽火。

3且:將要、就要。

4釋:放下。

5陰事:秘密的事情。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1。

公子聞之,往請2,欲厚遺之3。

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4,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5,虛左6,自迎夷門侯生7。

侯生攝敝衣冠8,直上載公子上坐9,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轡愈恭十。

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13〕,與其客語,微察公子〔14〕。

公子顏色愈和。

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15〕。

市人皆觀公子執轡。

從騎皆竊罵侯生〔16〕。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17〕。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18〕,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

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19〕。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20〕,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21〕,今公子故過之〔22〕。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

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

公子往數請之〔23〕,朱亥故不復謝〔24〕,公子怪之。

1夷門:大梁城的東門名。

監者:看守城門的人。

2請:拜見。

3遺:贈送,送給。

4脩:通「修」。

絜:通「潔」。

5從:使跟隨,帶著。

6虛左:空出左方的座位。

古代乘車以左位為尊位。

7侯生:即侯嬴。

生,「先生」的省稱。

8攝:整理。

敝:破舊。

9載:乘坐。

十執轡:握著駕車的馬韁繩。

?屠:指宰牲畜的地方。

?枉:委屈。

過:拜訪、探望。

〔13〕俾倪:同「睥睨」,眼睛斜著看,含有高傲之意。

故:故意。

〔14〕微:暗暗地。

〔15〕舉酒:即舉酒開宴之意。

〔16〕從騎:指隨從人員。

〔17〕謝:告辭。

〔18〕遍贊賓客:普遍向賓客讚揚地介紹侯生。

《索隱》:「贊者,告也。

謂以侯生遍告賓客。」

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錄《正義》引劉熙云:「稱人美曰贊。

贊,纂集其美而敘之。」

另一解,把賓客一一稱述於侯生之前。

〔19〕為:難為,使人為難。

〔20〕抱關者:抱門插關的人。

〔21〕有所過:有拜訪朋友的事。

指拜訪朱亥。

另一解,有過分的表示。

〔22〕故:乃,竟然。

另一解,故通「固」,的確。

〔23〕數:多次,屢次。

〔24〕復謝:答謝。

魏安釐王二十年1,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2,又進兵圍邯鄲。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3,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

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4,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5。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6,讓魏公子曰7:「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8,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9,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十。

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13〕,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懼死。

1魏安釐王二十年:即前257年。

2破趙長平軍:指前260年秦將白起在長平圍攻趙軍,射殺趙將趙括,趙兵四十萬人投降,盡被坑殺。

3平原君:即趙公子趙勝。

4壁:紮營駐守。

5持兩端:採取動搖不定的兩面倒的策略。

6冠蓋相屬:形容使臣連續不斷地到來。

冠蓋,古時官員的冠服和他們車乘的篷蓋;屬:連續。

7讓:責備。

8自附:自願依托。

9縱:即使。

十說:勸說,說服。

萬端:各個方面,各種辦法。

?度(duo,奪):揣度,估計。

?計:決計。

〔13〕約:湊集,備辦。

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辭決而行1,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

公子行數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2,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3,我豈有所失哉?」

復引車還,問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

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

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4,譬若以肉投餒虎5,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6?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公子再拜,因問。

侯生乃屏人間語7,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8,而如姬最幸9,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十。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13〕,顧未有路耳〔14〕。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15〕,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16〕。」

公子從其計,請如姬。

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1辭決:告辭訣別。

決,同「訣」,多指不易再見的離別。

2備:完備,周到。

3曾:竟,卻。

4他端:其他辦法。

5餒虎:飢餓的老虎。

6尚安事客:還要賓客幹什麼用?尚,還;安,何;事,用。

7屏人:讓旁人離開。

屏,使退避。

間語:秘密地談話。

間,私。

8兵符:古代調發軍隊的憑證。

用銅鑄成虎形,背有銘文,剖為兩半,右半留中央,左半授予統兵將帥,調兵時由使臣持符驗合後生效,又稱銅虎符。

臥內:臥室。

9幸:受一寵一愛一。

十力:盡力。

?資:蓄積。

?為:對、向。

〔13〕無所辭:沒有可推辭的,不會推辭。

〔14〕顧:只是。

路:指行動的機會。

〔15〕誠:如果。

〔16〕五霸之伐:如同春秋五霸的功績。

五霸,春秋時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

其說不一,通行的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伐,功勞、功績。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1,以便國家2。

公子即合符3,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4,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

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

於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5,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

於是公子請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6,而公子親數存之7,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8。」

遂與公子俱。

公子過謝侯生9。

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

請數公子行日十,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1《孫子兵法·九變篇》:「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將領統兵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不是一切都要請示國君。

2便:便利,有利。

3即:即使。

4復請之:再向魏王請示。

5嚄唶(ze,仄)宿將:勇一猛強悍,富有經驗的老將。

嚄唶,形容氣概豪邁,無所顧忌。

《正義》引《類聲》云:「嚄,大笑。

唶,大呼。」

6市井:市場。

鼓刀:屠宰牲畜時擊刀作聲,稱為「鼓刀」。

7存:問候。

8效命之秋:貢獻生命的時候。

9過謝侯生:去向侯生告辭。

過,去。

十數:計算。

?北鄉自剄:面向北方刎頸自一殺。

鄉,通「向」,面向;剄:用刀割脖子。

?送:致,答謝的意思。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1。

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2,何如哉?」

欲無聽。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3,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

勒兵4,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5。」

得選兵八萬人6,進兵擊秦軍。

秦軍解去7,遂救邯鄲,存趙。

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籣矢為公子先引8。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1矯:假傳(命令)。

2單車:指只有所乘車輛而無隨護的兵車。

3袖:藏在袖中。

4勒:約束、整頓。

5歸養:回家奉養父母。

6選兵:選出的一精一兵。

7解:解除。

8負籣矢:背著盛滿箭支的囊袋。

籣,盛箭的囊袋。

魏王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1,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2,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3。

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

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於是公子自立責,似若無所容者。

趙王埽除自迎4,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5。

公子側行辭讓6,從東階上。

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

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7,以公子退讓也。

公子竟留趙。

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8,魏亦復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趙。

1使將將其軍:前「將」字,將官;後「將」字,率領。

2德:感激。

3驕矜:驕傲自大。

自功:自己認為有功。

4埽:通「掃」。

5引公子就西階:古代迎賓升堂的禮節規定,主人從東階上,賓客從西階上,以示尊敬。

賓客若自謙降低身份,則與主人同從東階升堂。

就,靠近。

6側行:側著身一子走。

表示謙讓。

7口不忍:不好開口。

8湯沐邑:古代天子賜給諸侯的封邑,邑內的收入供諸侯來朝時齋戒自潔之用。

這裡是指供養生活取用的地方。

公子聞趙有處士一毛一公藏於博徒1,薛公藏於賣漿家2,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3。

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4,甚歡。

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5,公子妄人耳6。」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7。

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8,不求士也。

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

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9,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

乃裝為去十。

夫人具以語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

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⒀。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

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⒁。

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⒂,死。」

賓客皆背魏之趙⒃,莫敢勸公子歸。

一毛一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⒄,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⒅,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

語未及卒⒆,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⒇。

1處士:指有才德而未仕或不仕的人。

博徒:聚賭的人。

2賣漿家:出賣酒漿的店家。

3自匿:主動地隱藏起來。

4間步:悄悄地步行。

游:交遊,交往。

5妄:胡亂。

6妄人:無知妄為的人。

7稱:符合,滿足。

8豪舉:豪放的舉動。

另一說,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云:「謂徒以客眾為豪耳。」

9不我欲:即「不欲我」,不要我。

十乃裝為去:於是整理行裝準備離去。

?免冠謝:脫帽謝罪。

?固:堅持、堅決。

⒀傾:倒出來,竭盡。

⒁使使:前「使」字,派遣;後「使」字,使者。

⒂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有敢於替魏王使者通報傳話的。

⒃之:往、到。

⒄恤:體恤,顧念。

⒅夷:平。

⒆卒:結束。

⒇告車趣駕:囑咐車伕趕快套車。

趣,通「促」,急促,趕快。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1。

魏安釐三十年2,公子使使遍告諸侯。

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

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3,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4,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5。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6,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7,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數使反間8,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9。

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

公子自知再以毀廢十,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

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⒀。

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

其後秦稍蠶食魏⒁,十八歲而虜魏王⒂,屠大梁。

1將:指任為上將軍之職。

從「魏王見公子」到「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中華書局本原作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

2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

3振:通「震」。

4名:署名。

5《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6行:行一賄。

7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稱居帝王位為「南面」。

8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

9未:相當於「否」。

十再以毀廢:再次因譭謗而被廢黜。

?謝病:托脫有病。

?醇酒:厚酒,烈一性一酒。

⒀病酒:飲酒過量而病。

⒁稍:漸漸地。

⒂十八歲:指無忌死後十八年即前225年。

魏王:指魏王假。

高祖始微少時1,數聞公子賢。

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2。

高祖十二年3,從擊黥布還4,為公子置守塚五家5,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1微少:微賤。

指劉邦尚未發跡時。

2祠:祭祀。

3高祖十二年:即前195年。

4從擊黥布還:從擊敗叛將黥布的前線回來。

5守塚:看守墳墓。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1,求問其所謂夷門。

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一穴一隱者2,不恥下交,有以也3。

名冠諸侯,不虛耳。

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1墟:廢墟。

2巖一穴一隱者:居在深山野谷的隱士。

這裡泛指住在不被人注意的各個角落的隱士。

3有以:有道理。

以,道理、原因。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