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說明】這是一篇關於張良的傳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記白話文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徐世英譯注

【說明】

這是一篇關於張良的傳記。

文中圍繞張良一生的經歷,描述了他在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尖銳的軍事鬥爭中的超群才幹,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後不爭權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為,生動地刻畫了張良的為人及其一性一格特徵,使這一歷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青年時代的張良是一個血氣方剛的豪俠人物,他不惜家財為韓報仇,行刺秦始皇。

但司馬遷又通過張良遇見圯上老人的情節,刻畫了張良的隱忍,這是早年張良一性一格的又一個側面。

張良追隨劉邦以後,處處表現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高超謀略,如設計擊敗秦軍,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爭取黥布、彭越,籠絡韓信,進而滅楚等。

劉邦稱帝后,他建議封賞與劉邦有宿怨的雍齒,從而安定了人心,加強了內部一團一結。

他是劉邦智囊一團一中的核心人物,為劉邦出了很多主意,劉邦對他則言聽計從。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成了對古今高明軍師的共同贊語。

明哲保身是張良後半生一性一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在群臣爭功的情況下,他「不敢當三萬戶」;劉邦對他的封賞,他極為知足;他稱病杜門不出,行「道引」、「辟榖」之術;他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處處表現得急流勇退。

因此,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未傷豪一毛一。

司馬遷通過上述情節,把張良刻畫成了一個城府極深、明哲保身的典型。

我們如果把張良和《淮陰侯列傳》中那位工於謀天下、拙於謀自身的韓信相比,就可看出司馬遷筆下劉邦的兩位大功臣形成了多麼巨大的反差。

此外,司馬遷在本篇的寫實中夾雜了一些傳奇一性一的描寫,如張良「東見倉海君」、「得力士」,遇圯上老人授書,十三年後取比城山下黃石祭祀,張良「學辟榖,道引輕身」,「欲從赤松子游」等,撲朔迷一離,亦真亦幻,為本篇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

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

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

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

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

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

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一浪一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

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

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閒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

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

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

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

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

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裡相會。」

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

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

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

老人離去,並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

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

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

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

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十年以後就會發跡。

十三年後小伙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

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

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

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

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

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

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

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

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

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

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

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

項梁擁立了楚懷王。

張良於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

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

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穎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餘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

沛公於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入武關。

沛公想用兩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嶢關的軍隊,張良勸告說:「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

我聽說嶢關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以利相誘。

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預備吃的東西,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掛旗幟,作為疑兵,叫鸝食(yi,義)其(jī,機)帶著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將領。」

秦軍的將領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聯合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秦將的計劃。

張良說:「這只是嶢關的守將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

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著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

沛公於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

然後追擊敗軍到藍田,第二次交戰,秦兵終於崩潰。

沛公於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入秦宮,那裡的宮室、帳幕、狗馬、貴重的寶物、美一女數以千計,沛公的意圖是想留下住在宮裡。

樊噲勸諫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

張良說:「秦朝正因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夠來到這裡。

替天下剷除凶殘的暴政,應該以清廉樸素為本。

現在剛剛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樂,這正是人們說的『助桀為虐』。

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噲的意見。」

沛公這才回車駐在霸上。

項羽來到鴻門下,想要攻打沛公,項伯於是連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裡會見張良,想讓張良跟他一起離開。

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

於是就將情況全都告訴了沛公。

沛公非常吃驚,說:「對此將怎麼辦呢?」

張良說:「沛公果真想背叛項羽嗎?」

沛公說:「淺薄無知的小人教我封鎖函谷關不要讓諸侯們進來,說這樣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聽從了這種意見。」

張良說:「沛公自己揣度(duo,奪)一下能夠打退項羽嗎?」

沛公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本來是不能夠的。

現在該怎麼辦呢?」

張良於是堅決邀請項伯見沛公。

項伯會見了沛公。

沛公與項伯同飲,為他敬酒祝福,並結為親家。

沛公請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羽,沛公之所以封鎖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的強盜。

等到沛公會見項羽以後,取得了和解,這些情況記載在《項羽本記》中。

漢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漢王,統治巴蜀地區。

漢王賞賜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鬥,張良把它們都贈送給了項伯。

漢王也因此讓張良厚贈項伯,使項伯代他請求漢中地區。

項王應允了漢王的請求,漢王於是得到了漢中地區。

漢王到封國去,張良送到褒中,漢王讓張良返回韓國。

張良便勸告漢王說:「大王為何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內心。」

漢王便讓張良返回韓國。

漢王行進中,燒斷了所經過的的棧道。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隨自己一起東去。

張良向項王解說到:「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沒有返回的意思了。」

張良便把齊王田榮反叛之事上書報告項王。

項王由此不再擔憂西邊的漢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齊國。

項王終於不肯派韓王回韓國,於是把他貶為侯,又在彭城殺了他。

張良逃跑,抄小路隱秘地回到漢王那裡,漢王這時也已回軍平定三秦了。

漢王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著東征楚國。

到了彭城,漢軍戰敗而歸。

行至下邑,漢王下馬倚著馬鞍問道:「我打算捨棄函谷關以東等一些地方作為封賞,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

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

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

漢王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

如果要捨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麼楚國就可以打敗了。」

漢王於是派隨何去遊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聯絡彭越。

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派韓信率兵攻打他,乘勢攻佔了燕、代、齊、趙等國的領地。

而最終擊潰楚國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多病,不曾獨立帶兵作戰,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臣子,時時跟從漢王。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漢王緊急地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削弱楚國的勢力。

酈食其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後人於杞國。

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後人於宋國。

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後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

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後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願做陛下的臣民。

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

漢王說:「好。

趕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帶著這些印出發了。」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謁見漢王。

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過來!有一個客人為我設計削弱楚國的勢力。」

接著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然後問道:「在你看來這事怎樣?」

張良說:「是誰替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

漢王說:「為什麼呢?」

張良回答說:「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

接著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後代於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於死命。

當前陛下能制項籍於死命嗎?」

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

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後代於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

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

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

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後,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築比干的墳墓。

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築聖人的墳墓,在賢人里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

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

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台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

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

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

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

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

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

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

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

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

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

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

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

再說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捨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

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

當前只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後代重新屈服並跟隨楚國,陛下怎麼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採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獃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於是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信。

漢四年(前203),韓信攻下齊國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大怒。

張良勸告漢王,漢王才派張良授予韓信「齊王信」的印信,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面,戰事失利而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原已約好前來,但沒有到。

張良向漢王進計,漢王採用了他的計策,諸侯才都來到。

此事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六年(前201)正月,封賞功臣。

張良不曾有戰功,高帝說:「出謀劃策於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這就是子房的功勞。

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

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

陛下採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只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

於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經封賞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

皇上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

皇上說:「這些人在說什麼?」

留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商議反叛呀。」

皇上說:「天下已接近安定,為什麼還要謀反呢?」

留侯說:「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著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所親近一寵一幸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

如今軍官們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的,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懷疑到平生的過失而至於遭受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了。」

皇上於是憂心忡忡地說:「這件事該怎麼辦呢?」

留侯說:「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

皇上說:「雍齒與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

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

留侯說:「現在趕緊先封賞雍齒來給群臣看,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麼每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

於是皇上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緊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

群臣吃過酒後,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擔憂了。」

劉敬勸告高帝說:「要以關中為都城。」

皇上對此心有疑慮。

左右的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皇上定都洛陽,他們說:「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

留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幾百里方圓,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裡不是用武之地。

關中東面有崤山、函谷關,西面有隴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圓千里,南面有富饒的巴、蜀兩郡,北面有利於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方一面控制諸侯。

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送物資。

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對的。」

於是高帝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

留侯跟隨高帝入關。

他體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術,不食五穀,閉門不出有一年多。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

很多大臣進諫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確定不移的想法。

呂後很驚恐,不知該怎麼辦。

有人對呂後說:「留侯善於出謀劃策,皇上信任他。」

呂後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說:「您一直是皇上的謀臣,現在皇上打算更換太子,您怎麼能墊高枕頭睡大覺呢?」

留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採用了我的計謀。

如今天下安定,由於偏一愛一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同我一樣的有一百多人進諫又有什麼益處。」

呂澤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

留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爭辯的。

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

這四個人已經年老了,都認為皇上對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們按照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子。

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

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壁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要謙恭,並預備安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

來了以後,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著入朝,叫皇上見到他們,那麼皇上一定會感到驚異並詢問他們。

一問他們,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麼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

於是呂後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

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十一年(前196),黥布反叛,皇上患重病,打算派太子率兵前往討伐叛軍。

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我們之所以來,是為了要保全太子,太子如若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

於是勸告建成侯說:「太子率兵出戰,如立了功,那麼權位也不會高過太子;如無功而返,那麼從這以後就是遭受禍患了。

再說跟太子一起出征的各位將領,都是曾經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如今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有什麼兩樣,他們決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不能建功是必定的了。

我們聽說『一愛一其母必抱其子』,現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於我的一愛一子之上』,顯然,趙王如意取代太子的寶位是必定的了。

您何不趕緊請呂後打機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天下的猛將,很會用兵,現今的各位將領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黥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

皇上雖然患病,還可以勉強地乘坐輜車,躺著統轄軍隊,眾將不敢不盡力。

皇上雖然受些辛苦,為了妻兒還是要自己奮發圖強一下。

』」於是呂澤立即在當夜晉見呂後,呂後找機會向皇上哭訴,說了四個人授意的那番話。

皇上說:「我就想到這小子本來不能派遣他,老子自己去吧。」

於是皇上親自帶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

留侯患病,自己勉強支撐起來,送到曲郵,謁見皇上說:「我本應跟從前往,但病勢沉重。

楚國人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國人鬥個高低。」

留侯又趁機規勸皇上說:「讓太子做將軍,監守關中的軍隊吧。」

皇上說:「子房雖然患病,也要勉強在臥一床一養病時輔佐太子。」

這時叔孫通做太傅,留侯任少傅之職。

漢十二年(前195),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

留侯勸諫,皇上不聽,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事例進行勸說,死命爭保太子。

皇上假裝答應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

等到安閒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

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鬚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

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幹什麼的?」

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皇上於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自願跟隨我兒交遊呢?」

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願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

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一愛一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拚死效力的。

因此我們就來了。」

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理保護太子吧。」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

皇上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

呂後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了哭泣起來,皇上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

皇上唱道:「天鵝高飛,振翅千里。

羽翼已成,翱翔四海。

翱翔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短箭,何處施用!」皇上唱了幾遍,戚夫人一抽一泣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束。

皇上最終沒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留侯跟隨皇上進攻代國,在馬邑城下出妙計,以及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他跟皇上平常隨便談論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於不是關於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記載。

留侯宣稱道:「我家世代為韓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財,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之舌為帝王統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非常滿足了。

我願丟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隨赤松子去遨遊。」

張良於是學辟榖學術,行道引輕身之道。

正值高帝駕崩,呂後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

過後八年,留侯去世,定謚號叫文成侯。

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張子房當初在下邳橋上遇見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別後十三年他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

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

以後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日蔡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蔡祀黃石。

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太史公說:學者大多說沒有鬼神,然而又說有一精一怪。

至於像留侯遇見老丈贈書的事,也夠神奇的了。

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皇上說:「出謀劃策於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

我原以為此人一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

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

對於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原文】【註解】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

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歲,秦滅韓。

良年少,未宦事韓。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

東見倉海君。

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一浪一沙中,誤中副車1。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1副車:皇帝的侍從車輛。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2,欲毆之。

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隨目之。

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後十年興。

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不復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3。

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

英伯常殺人4,從良匿。

1圯(yi,夷):橋。

2鄂:通「愕」。

3《太公兵法》:相傳為姜太公作的一部兵書。

4常:通「嘗」,曾經。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

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

沛公拜良為廄將。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及沛公之薛,見項梁。

項梁立楚懷王。

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一黨一。」

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

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穎川1。

1遊兵:流動不定的部隊。

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

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

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未可輕。

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1。

願沛公且留壁2,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3。」

秦將果畔4,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

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

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5。」

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

(遂)[逐]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

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

樊噲諫沛公出捨。

沛公不聽。

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6。

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一藥苦口利於病7』,願沛公聽樊噲言。」

沛公乃還軍霸上。

1賈豎:對商人的鄙稱。

2壁:軍營。

3啖:利誘,引一誘。

4畔:通「叛」。

5解:同「懈」,懈怠。

6縞素:「縞」和「素」都是白絹,這裡比喻清白儉樸。

資:憑借。

7毒一藥:藥物的一種,常指藥一性一猛烈的藥。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

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乃具以語沛公。

沛公大驚,曰:「為將柰何1?」

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2?」

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3,秦地可盡王,故聽之。」

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

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

今為柰何?」

良乃固要項伯4。

項伯見沛公。

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

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

及見項羽後解,語在《項羽》事中。

1柰:通「奈」。

2倍:通「背」。

邪:同「耶」。

3鯫生:淺薄無知的人。

距:通「拒」,抵禦。

這裡指把守、封鎖。

內:同「納」,接收。

4要:通「邀」。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

漢王賜良金百溢1,珠二鬥,良具以獻項伯。

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

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

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2,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乃使良還。

行,燒絕棧道。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

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

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

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

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

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

至彭城,漢敗而還。

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卻3;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

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

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1溢:通「鎰」,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

2棧道:在險絕的地方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

3卻(xi,細):通:「隙」,隔閡,裂痕。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1。

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

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

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2,願為臣妾3。

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4。」

漢王曰:「善。

趣刻印5,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

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

具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

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漢王曰:「何哉?」

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6,度能制桀之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也。

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7。

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8。

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9?」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

發鉅橋之粟,散鹿台之錢,以賜貧窮十。

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

殷事已畢,偃革為軒(11),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

休馬華山之陽,未以無所為。

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

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

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

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12),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漢王輟食吐哺(13),罵曰:「豎儒(14),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1橈:削弱。

2鄉風:歸順,服從。

鄉,通「向」。

3臣妾:奴隸(男奴為「臣」,女奴為「妾」),這裡指臣民。

4斂衽:提起衣襟夾在帶間,以示敬意。

5趣:通「促」,趕快。

6此處所云與卷二《夏本紀》所記略有不同,《夏本紀》云:「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

7「武王伐紂」兩句所指之事,見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

8「武王入殷」四句所指之事,見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

閭:里巷的大門。

9式:通「軾」。

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

這裡指乘車時扶著軾敬禮。

十「發鉅橋之粟」三句所指之事,見《尚書·武成》,又見卷四《周本紀》。

鉅橋,紂的糧倉所在地。

鹿台,為紂所築。

(11)偃:停止,廢止。

革:革車,即兵車。

軒:大夫以上的貴族乘坐的車子。

(12)橈(nao,撓):屈服。

(13)輟:中止。

哺:咀嚼著的食物。

(14)豎儒:對讀書人的鄙稱。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

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1。

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2,諸侯期不至3。

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

語在《項籍》事中。

1《淮陰》:指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2壁:營壘,這裡指堅守營壘。

3期:約會。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擇齊三萬戶。」

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

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1,上曰:「此何語?」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上曰:「天下屬安定2,何故反乎?」

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3,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一愛一,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上乃憂曰:「為之柰何?」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

上曰:「雍齒與我故4,數嘗窘辱我。

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1復道:樓閣間上下兩層架空的通道,即「天橋」。

2屬:即將。

3屬:類,輩。

下文「我屬」之「屬」同此。

4故:指有故怨。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

上疑之。

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1,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2,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3。

此所謂金城千里4,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留侯從入關。

留侯一性一多病,即道引不食谷5,杜門不出歲余。

1苑:養禽一獸植樹木的地方,這裡指放牧之處。

2漕挽:運輸糧餉(水運為「漕」,陸運為「挽」)。

3委輸:運送(把東西放在車船上叫「委」,轉運到他處交卸叫「輸」)。

4金城:堅固的城池。

5道引:亦作「導引」,一種活動肢一體的養生術(行道引之術時,不食五穀)。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諫爭1,未能得堅決者也。

呂後恐,不知所為。

人或謂呂後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

呂後乃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

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一愛一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

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2,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一愛一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3,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於是呂後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1爭:同「諍」,規勸。

2侮:輕慢。

3安車:用一匹馬拉的乘車。

高官告老或徵召有得望的人,常賜乘安車。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

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

太子將兵,事危矣。」

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

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無功必矣。

臣聞『母一愛一者子抱』1,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一愛一子之上』,明乎其太子位必矣。

君何不急請呂後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2,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上雖病,強載輜車3,臥而護之4,諸將不敢不盡力。

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後,呂後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

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5,而公自行耳。」

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

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

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

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

上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

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1意思是說母親被一寵一愛一,孩子就常常被抱。

此句或為當時的俗諺。

《韓非子·備內》引彼時俗語云:「其母好者其子抱」。

語意略同。

2等夷:同輩。

3輜車:一種有帷扒車。

4護:統轄。

5惟:考慮。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

上詳許之1,猶欲易之。

及燕2,置酒,太子侍。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曰,衣冠甚偉。

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

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3,今公保自從吾兒游乎?」

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竅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一愛一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呂後真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4,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5,尚安所施!」歌數闋6,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之,罷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1詳:通「佯」,假裝。

2燕:通「宴」,安閒。

3辟:同「避」,躲避。

4翮(he,何):鳥翅。

5矰繳:系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

6闋:樂曲每次終止為一闋。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一愛一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1。」

乃學辟榖2,道引輕身3。

會高帝崩,呂後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4,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

後八年卒,謚為文成侯。

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5。

留侯死,並葬黃石(塚)。

每上塚伏臘6,祠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7,國除。

1「欲從」句:意謂想成仙。

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其事見《列仙傳》。

2辟榖:施行「道引」這一養生術時,不食五穀,可以長生。

3輕身:使身一體輕輕飛昇。

道家認為不食五穀,服藥行氣,可以飄然成仙。

4白駒過隙:形容時光過得快,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

或謂「白駒」指日影,意謂時光就像陽光穿過牆壁上的細縫那樣迅疾。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亦有是語,均語出《莊子·知北遊》。

5葆:通「寶」。

祠:祭祀。

6伏臘:秦漢時,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臘日,都是節日,合稱「伏臘」。

7不敬:也叫「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罪名很大。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高祖離困者數矣1,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2。

蓋孔子曰:「以貌取人3,失之子羽。」

留侯亦云。

1離:通「罹」,遭遇。

2好:容貌美。

3以貌取人:以外貌作為品評人才的標準。

春秋時期魯國人澹台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

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不願收他為弟子,「既已受業」,發現他表現還挺不錯,於是說了這話。

見《大戴禮·五帝德》,又見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