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
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
王淑艷譯注
【說明】
在這篇列傳裡,主要記述了商鞅事秦變法革新、功過得失以及卒受惡名於秦的史實,傾注了太史公對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評態度。
然而,商鞅變法卻是我國歷史上成功的一例。
孝公當政,已進入七雄爭霸的戰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相互攻伐,鬥爭異常激烈,誰想立於不敗之地,誰就得尋求自強的途徑。
商鞅就是順應歷史的潮流,三見孝公,說以強國之術,使孝公「不自知膝之前於席,語數日不厭。」
君臣默契,奠定了變法成功的基礎。
記述變法的矛盾衝突是本文一大特點。
變法未行,就遭到守舊派的公然反對。
商鞅與甘龍、杜摯面對面的鬥爭,其焦點就集中在「法古」、「循禮」還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衝突上;變法實行,眾皆嘩然,「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商鞅卻立木懸賞,取信於民;刑太子師,以肅其法。
變法十年,「秦民大悅」,「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國家日益強盛。
率師包一皮一皮圍安邑,俘魏公子卬,迫使魏國割地遷都,亦是變法極富成效的佐證。
他悲劇的結局乃是與守舊派鬥爭的延續。
與趙良一席談話,其禍已萌,但商鞅終未採納趙良言,受制於自己的變法,作繭自縛,以至車裂族滅,並非偶然。
從章法結構上看,前有蓄勢,後有照應,通篇以變法作骨。
始言商鞅「好刑名法術之學」,為變法作了輔墊;繼而「鞅欲變法」,導出革新與守舊的鬥爭;「卒定變法之令」,具體記載了新法的內容;「於是太子犯法」,刑黥太子師傅、以嚴法令;而終以「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
材料取捨緊緊圍繞變法之骨,使得骨堅而肉豐、血脈貫通而主題突出。
《商君列傳》乃歷史實錄,當是不言而喻的。
而強烈的文學色彩特別是適當的小說因素,更突出了這篇記載的本質真實。
本文調動了誇張、比照、對偶、排比、形容、描寫等多種文學手段,析理透闢、深刻,語言生動形象。
而這些文學手段多著眼於人物一精一神世界
的刻畫和細節的描寫,使人物更為豐滿、靈動、傳神,而又不失歷史的真實。
商君逃難一節,《戰國策》並沒記載。
恐怕是出於太史公的虛構,這一細節顯然又是後世小說創作中的「誤會法」,運用誤會,生發矛盾,引起戲劇一性一效果。
這類細節不僅不傷害歷史的真實,而且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本質彰明、突出,增強了歷史感,從而給人以更生動、更形象、更深刻的印記。
【譯文】
商君,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
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
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
正趕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說:「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
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
魏惠王聽後默默無言。
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
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
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
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
我當先忠於君後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
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
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
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
終於沒有離開魏國。
惠王離開後,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塗了嗎?」
公叔座死後不久,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向東收復失地,他就西去秦國,依靠孝公的一寵一臣姓景的太監求見孝公。
孝公召見衛鞅,讓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國家大事,孝公一邊聽一邊打瞌睡,一點也聽不進去。
事後孝公遷怒景監說:「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傢伙,這種人怎麼能任用呢!」景監又用孝公的話責備衛鞅。
衛鞅說:「我用堯、舜治國的方法勸說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領會。」
過了幾天,景監又請求孝公召見衛鞅。
衛鞅再見孝公時,把治國之道說的淋一漓盡致,可是還合不上孝公的心意。
事後孝公又責備景監,景監也責備衛鞅。
衛鞅說:「我用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勸說大王而他聽不進去。
請求他再召見我一次。」
衛鞅又一次見到孝公,孝公對他很友好,可是沒任用他。
會見退出後,孝公對景監說:「你的客人不錯,我可以和他談談了。」
景監告訴衛鞅,衛鞅說:「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去說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準備採納了。
果真再召見我一次,我就知道該說些什麼啦。」
於是衛鞅又見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的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
景監說:「您憑什麼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們國君高興極了。」
衛鞅回答說:「我勸大王採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大王說:『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麼能叫我悶悶不樂地等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辦法勸說他,他才特別高興。
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
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
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
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
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
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
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
孝公說:「講的好。」
甘龍說:「不是這樣。
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
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
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
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
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
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
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
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
倣傚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
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倣傚舊法度。
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
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
孝公說:「講的好。」
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
不告發一奸一惡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一奸一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一奸一惡的人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
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不分居的,賦稅加倍。
有軍功的人,各按標準升爵受賞;為私事鬥毆的,按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
致力於農業生產,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
因從事工商業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
王族裡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
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佔有土地、房產,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
有軍功的顯赫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新法準備就緒後,還沒公佈,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一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
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
又宣佈「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
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
事後就頒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
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
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
將依新法處罰太子。
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裡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
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鬥,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
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衛鞅說:「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
此後,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
於是衛鞅被任命為大良造。
率領著軍隊圍攻魏國安邑,使他們屈服投降。
過了三年,秦國在咸陽建築宮廷城闕,把國都從雍地遷到咸陽。
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一居一室。
把零星的鄉鎮村莊合併成縣,設置了縣令、縣丞,總共合併劃分為三十一個縣。
廢除井田重新劃分田塍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
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
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
過了五年,秦國富強,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第二年,齊國軍隊在馬陵打敗魏軍,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射殺將軍龐涓。
下一年,衛鞅勸孝公說:「秦和魏的關係,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兼併了秦國,就是秦國吞併了魏國。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建都安邑,與秦國以黃河為界而獨立據有崤山以東的地利。
形勢有利就向西進犯秦國,沒利時就向東擴展領地。
如今憑借大王聖明賢能,秦國才繁榮昌盛。
而魏國往年被齊國打得大敗,諸侯們都背叛了他,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
魏國抵擋不住秦國,必然要向東撤退。
一向東撤退,秦國就佔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統一天下的帝王偉業啊!」孝公認為說得對。
就派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
魏國派公子卬領兵迎擊。
兩軍相拒對峙,衛鞅派人給魏將公子卬送來一封信,寫道:「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
魏公子卬認為衛鞅說的對。
會盟結束,喝酒,而衛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襲擊並俘虜了魏公子卬,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垮了魏軍後,押著公子卬班師回國。
魏惠王的軍隊多次被齊、秦擊潰,國內空虛,一天比一天消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讓河西地區奉獻給秦國做為媾和的條件。
魏國就離開安邑,遷都大梁。
梁惠王后悔地說:「我真後悔當初沒採納公叔座的意見啊。」
衛鞅打敗魏軍回來以後,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叫做商君。
商君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親國戚都怨恨他。
趙良去見商君。
商君說:「我能見到你,是由於孟蘭皋的介紹,現在我們交個朋友,可以嗎?」
趙良回答說:「鄙人不敢奢望。
孔子說過:『推薦賢能,受到人民擁戴的人才會前來;聚集不肖之徒,即使能使成王業的人也會引退。
』鄙人不才,所以不敢從命。
鄙人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不該佔有的職位而佔有它叫做貪位,不該享有的名聲而享有它叫做貪名。
』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誼,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貪位又貪名了。
所以不敢從命。」
商鞅說:「您不高興我對秦國的治理嗎?」
趙良說:「能夠聽從別人的意見叫做聰,能夠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夠自我克制叫做強。
虞舜曾說過:『自我謙虛的人被人尊重。
』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張去做,無須問我了。」
商鞅說:「當初,秦國的習俗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開,男一女老少同一居一室。
如今我改變了秦國的教化,使他們男一女有別,分居而住,大造宮廷城闕,把秦國營建的像魯國、魏國一樣。
您看我治理秦國,與五羖大夫比,誰更有才幹?」
趙良說:「一千張羊皮比不上一領狐腋貴重,一千個隨聲附合的人比不上一個人正義直言。
武王允許大臣們直言諫諍,國家就昌盛,紂王的大臣不敢講話,因而滅亡。
您如果不反對武王的做法,那麼,請允許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責備,可以嗎?」
商君說:「俗話說,外表上動聽的話好比是花朵,真實至誠的話如同果實,苦口相勸、聽來逆耳的話是治病的良藥,獻媚奉承的話是疾病。
您果真肯終日正義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藥了。
我將拜您為師,您為什麼又拒絕和我交朋友呢!」趙良說:「那五羖大夫,是楚國偏僻的鄉下人。
聽說秦穆公賢明,就想去當面拜見,要去卻沒有路費,就把自己賣給秦國人,穿著粗布短衣給人家餵牛。
整整過了一年,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把他從牛嘴下面提拔起來,凌駕於萬人之上,秦國人沒有誰不滿意。
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東討伐過鄭國,三次擁立晉國的國君,一次出兵救楚。
在境內施行德化。
巴國前來納貢;施德政於諸侯,四方少數民族前來朝見。
由余聽到這種情形,前來敲門投奔。
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載於史冊,藏於府庫,他的德行施教於後代。
五羖夫死時,秦國不論男一女都痛哭流涕,連小孩子也不唱歌謠,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發出相應的呼聲。
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
如今您得以見秦王,靠的是秦王一寵一臣景監推薦介紹,這就說不上什麼名聲了。
身為秦國國相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說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了。
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
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邊的行為比命令百姓更為迅速。
如今您卻違情背理地建立權威變更法度,這不是對百姓施行教化啊。
您又在商於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來一逼一十迫秦國的貴族子弟。
《詩經》上說:『相鼠還懂得禮貌,人反而沒有禮儀,人既然失去了禮儀,為什麼不快快地死呢。
』照這句詩看來,實在是不能恭維您了。
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八年了,您又殺死祝歡而用墨刑懲處公孫賈。
《詩經》上說:『得到人心的振興,失掉人心的滅亡。
』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
您一出門,後邊跟著數以十計的車輛,車上都是頂盔貫甲的衛士,身強力壯的人做貼身警衛,持矛一操一戟的人緊一靠您的車子奔隨。
這些防衛缺少一樣,您必定不敢出門。
《尚書》上說:『憑靠施德的昌盛,憑靠武力的滅亡。
』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會消亡一樣危險,您還打算要延年益壽嗎?那為什麼不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還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才,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
您還要貪圖商於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政教為榮一寵一,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捨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所要拘捕您的人難道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像抬起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但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
五個月之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
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
商君逃跑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
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一件店主要連帶判罪。」
商君長長地歎息說:「唉呀!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離開秦國潛逃到魏。
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
商君打算到別的國家。
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
於是把商君送回秦國。
商君再回到秦國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
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一屍一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於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說:商君,他的天一性一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考察他當初用帝王之道遊說孝公,憑藉著虛飾浮說,不是他自身的資質。
再說憑靠著國君一寵一臣太監的推薦,等到被任用,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卬,不聽趙良的規勸,足以證明商君殘忍少恩了。
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的書籍,其內容和他本身的作為相類似。
但最終還是在秦國落得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緣故的呀!
【原文】【註解】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1,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學2,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3。
會座病4,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5,將奈社稷何6?」
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
王嘿然7。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王許諾而去。
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8,王色不許我9。
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
王許我。
汝可疾去矣十,且見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1庶孽:旁支側出或妾生之子。
2刑名之學:戰國時以申不害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張循名責實,以推行法治,強化上下關係。
刑,通「形」。
指形體或事實。
名,指言論或主張。
3進:推薦、保舉。
4會:適逢,正趕上。
5有如不可諱:倘有不測。
不可諱,亦作「不諱」。
死亡的婉轉說法。
諱,忌諱,隱瞞。
6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國家怎麼辦呢?有托付何人的意思。
社稷:國家政權的代稱。
社,土地神。
稷,谷神。
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以代稱國家。
7嘿:同「默」。
8言:指推舉。
若:你。
9色:臉色,神情。
十疾:快,迅速。
?禽:同「擒」拘捕,捕捉。
?悖:荒唐,糊塗。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1,東復侵地2,乃遂西入秦,因孝公一寵一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3。
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4,其志不開悟矣。」
後五日,復求見鞅5。
鞅復見孝公,益愈6,然而未中旨7。
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
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8。
請復見鞅。」
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罷而去。
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
鞅曰:「吾說公以霸道9,其意欲用之矣。
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衛鞅復見孝公。
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十。
語數日不厭。
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
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
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13)。
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14)。」
1繆公之業:指秦穆公修德行武,開拓疆土,爭霸諸侯的事業。
詳見卷五《秦本紀》「孝公元年令」。
繆,通「穆」。
2東復侵地:指原屬晉國的河西地區。
晉獻公死去以後,流亡在外的晉公子夷吾為了爭奪君位「使人請秦,求入晉」,並表示「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及夷吾立為晉君,「背約不與河西城」。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晉乘秦饑,興兵攻秦,結果晉惠公夷吾反被秦生擒,只好與秦盟,「獻其河西地」。
後來「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強」,把原先割讓給秦國的河西之地,又重新奪回。
見卷五《秦本紀》,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3讓:責備。
4說:規勸,勸說。
帝道:相傳為堯舜等五帝治理國家的方法。
5這一句的意思是景監再向孝公請求召見公孫鞅。
6益愈:反覆前日之論,稍加修正。
由帝道漸入王道。
7未中旨:未能與孝公的心意相合。
8王道:即三王之道。
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
9霸道:即五霸之道。
指以尊王攘夷為號召的齊桓、晉文之道。
五霸,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秦穆公、晉文公、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
他們多憑借武力威勢治理國家,開拓疆土。
十膝之前於席:身上跪在蓆子上向前膝行。
膝,通「膝」。
古人席地而坐,膝蓋挨著蓆子。
?三代:指夏、商、週三個朝代。
?邑邑:同「悒悒」。
鬱悶不樂。
(13)說:同「悅」。
愉快,喜悅。
(14)比德:比量德行。
孝公既用衛鞅1,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衛鞅曰:「疑行無名2,疑事無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3;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4。
愚者暗於成事5,知者見於未萌6。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7。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8;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
聖人不易民而教9,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十,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
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13);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14)。」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15)。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16)。」
孝公曰:「善。」
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1衛鞅:商鞅為衛國人,故稱。
下句「恐天下議己」,是說孝公欲從商鞅之言而變法,可是又怕天下議論他,不是說商鞅「恐天下議己」。
2疑:猶豫不定。
3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超出常人的人本來要被世俗非難的。
4敖:通「謷」。
嘲笑。
《商君書》或作「驁」,或作「訾」。
「驁」通「訾」。
「訾」,譭謗。
5暗:不清楚,不明白。
6知:通「智」。
未萌:未發露、察覺。
7慮:事先謀劃、創始。
8法:傚法。
故:指成法。
9易民:改變民風民俗。
十緣:依照,沿襲。
?王:成王,統一天下。
?五伯:即五霸。
(13)制:被制約。
(14)不肖:不成材,沒出息。
(15)器:指古代標誌名位、爵號的器物。
(16)多:推重,讚揚。
令民為什伍1,而相牧司連坐2。
不告一奸一者腰斬,告一奸一者與斬敵首同賞,匿一奸一者與降敵同罰。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3,倍其賦。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4;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業5,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6。
事末利及怠而貧者7,舉以為收孥8。
宗室非有軍功論9,不得為屬籍十。
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1什伍:戶籍編製,十家為什,五家為伍。
2牧司:檢舉,監督。
連坐:一人犯法,其他人連帶治罪。
坐,因犯……罪。
3分異:分家另過。
這是為繁殖人口,發展生產。
4率:標準。
5僇力:即「戮力」。
盡力,致力於。
6復其身:免其本身勞役或賦稅。
復,免除。
7事末利:從事工商業。
末,非根本,不重要的事物。
古代以農業為本,以工商業為末。
8收孥:拘摯本人一妻子,沒收為官奴婢。
孥,奴婢。
9宗室:此指王族。
十屬籍:家族的名冊,譜牒。
?差次:等級次序。
差,等。
分別等級。
名:佔有。
?芬華:比喻顯榮。
即顯赫榮耀。
令既具1,未布2,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3,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4,以明不期。
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5,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於是太子犯法。
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將法太子6。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師公孫賈7。
明日,秦人皆趨令8。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9,盡遷之於邊城。
其後民莫敢議令。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
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十,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平斗桶權衡丈尺。
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13),諸侯畢賀。
1具:準備就緒。
2布:頒布,公佈。
3國都市南門:指都城後邊市場南門。
古代國都建制:前朝,後市,左祖、右社。
4輒:就。
金:古代貨幣單位。
5期年:一整年。
6法:處罰、治罪。
7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額上刺字,再塗以墨。
8趨令:遵照新法執行。
9亂化:擾亂教化。
十冀闕:古代宮庭外公佈法令的門闕。
冀,記。
出列教令,當記於門闕。
(11)阡陌:縱橫交錯的田塍。
南北叫阡,東西稱陌。
封:聚土作為標誌。
疆:劃定疆界。
(12)劓: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罰。
(13)致胙: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賜給諸侯,表示榮一寵一的特殊禮遇。
其明年,齊敗魏兵於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將軍一寵一涓1。
其明年,衛鞅說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
何者?魏居領阨之西2,都安邑3,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4。
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5。
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
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6,可因此時伐魏。
魏不支秦,必東徙。
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7,此帝王之業也。」
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
軍既相距8,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9:「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為然。
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十,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1見卷五《秦本紀》、卷四十四《魏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2領阨:山嶺險要處。
領,通「嶺」。
阨,通「隘」,狹隘,險要。
3都安邑:建都安邑,亦即以安邑為都城。
4界河:以黃河為界。
5病:與上句「利」對舉。
6畔:通「叛」。
7鄉:同「向」。
8相距:兩軍接近,尚未交戰。
距,通「拒」,抵禦。
9遺:致送,贈予。
書:信。
十數:屢次、頻繁。
?三家分晉以後,河西之地屬魏。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1。
趙良見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見也,從孟蘭皋2。
今鞅請得交,可乎?」
趙良曰:「僕弗敢願也。
孔丘有言曰:『推賢而戴者進3,聚不肖而王者退。
』僕不肖,故不敢受命。
僕聞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
』僕聽君之義,則恐僕貪位貪名也。
故不敢聞命。」
商君曰:「子不說吾治秦與?」
趙良曰:「反聽之謂聰4,內視之謂明5,自勝之謂強6。
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7。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8,無為問僕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一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
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9?」
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十;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13)。
君若不非武王乎,則僕請終日正言而無誅(14),可乎?」
商君曰:「語有之矣,貌言華也(15),至言實也(16),苦言藥也(17),甘言疾也(18)。
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
鞅將事子(19),子又何辭焉!」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
聞秦繆公之賢而願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20),被褐食牛(21)。
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22),秦國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23),三置晉國之君(24),一救荊國之禍(25)。
發教封內(26),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27)。
由余聞之(28),款關請見(29)。
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一操一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
五羖大夫死,秦國男一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30)。
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31),非所以為名也。
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
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32),是積怨畜禍也。
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33)。
今君又左建外易(34),非所以為教也。
君又南面而稱寡人(35),日繩秦之貴公子(36)。
《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37),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38)。
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
《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39)此數事者,非所以得人也。
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40),持矛而一操一闒戟者旁車而趨(41)。
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42)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43),勸秦王顯巖一穴一之士(44),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將貪商於之富,一寵一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45),秦國之所以收君者(46),豈其微哉(47)?亡可翹足而待。」
商君弗從。
1怨望:怨恨。
望,埋怨責備。
2從孟蘭皋:經由孟蘭皋的介紹。
3戴者:指善於治理政事而受到百姓一愛一戴的人。
4反聽: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
5內視:自我省察。
6自勝:自我克制。
7自卑:謙虛,卑下自守。
尚:尊重。
8前一「道」為遵循。
後一道為主張、道理。
9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我和五羖大夫比,誰更賢能。
孰與,用於比較,與……比,哪個……。
五羖(gǔ,股)大夫:即秦名相百里奚。
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被晉所俘虜,隨秦穆公夫人即晉公子夷吾的姐姐隨嫁到秦,後逃離秦國,在宛地被楚人捉獲。
穆公聞其賢,就用五張黑色的公羊皮把他贖回,與談三日,穆公大悅,「授之國政」。
這與下文趙良所云頗不同。
見卷五《秦世家》參見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原文「伊尹為庖,百里奚為虜」段關於百里奚的注文。
十掖:同「腋」。
胳肢窩。
?諾諾:答應之一聲,有順從、附合的意思。
?諤諤:直言的樣子。
(13)這兩句的意思是,武王讓大臣們直言諫諍,國家就昌盛;紂王的大臣們不敢提意見,因而滅亡。
墨墨:通「默默」。
不言,無聲息。
(14)誅:責怪。
(15)貌言華:表面上動聽而實際虛浮的話。
(16)至言:真實的話。
(17)苦言:逆耳的話。
(18)甘言:獻媚奉承的話。
(19)事:師事。
(20)粥(yu,育):通「鬻」。
賣。
(21)被:同「披」。
穿。
食:給……吃。
(22)加:凌駕。
百姓:指貴族。
(23)東伐鄭:據《左傳》載,魯僖公三十二年,駐軍於鄭而代鄭設防的秦國大夫杞子派人送回信息,說鄭國讓他負責掌管北門的鎖鑰,如果秘密派軍前來,鄭國就可以得到了。
於是,秦穆公召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孟明等三人東襲鄭。
其事在三十三年。
及至孟明等到了滑國,發現鄭國已有所防備,怕「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就滅滑而還。
按這次秦「東伐鄭」,《左傳》不及百里奚本人事,只載當初被百里奚推薦的蹇叔曾諫穆公不要「勞師以襲遠」。
卷五《秦本紀》述及百里奚與蹇叔哭送出師事,卷三十九《晉世家》、卷四十二《鄭世家》則未及其事。
(24)三置晉國之君:卷五《秦本紀》載,秦穆公九年(前651),晉獻公去世,發生裡克之亂,流亡在梁的晉公子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穆公許之,使百里奚將兵送夷吾歸國為君,是為晉惠公。
秦穆公二十三年,在秦國做人質的晉公子圉聽說晉君病,怕晉君去世以後他仍被留在秦國,而晉「更立他子」為君,於是逃離秦國歸晉。
轉年,秦穆公二十三年,晉惠公去世(《春秋》在明年,《左傳》在是年)子圉立為晉君,後謚為懷公。
秦怨恨圉逃跑歸國,於是迎送當時流亡在楚的另一位晉公子重耳歸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此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事。
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25)一救荊國之禍:當指晉楚城濮之戰。
據《左傳》載,魯僖公二十七年(是年亦秦穆公二十七年,即前633年)冬,楚成王與陳、蔡、鄭等國圍宋,宋派人到晉國告急。
轉年春二月,晉用先軫謀與秦、齊結成抗楚聯盟,秦穆公派其子甯(ning,佞)率師參戰。
夏四月晉、宋、齊、秦抗楚盟軍大敗楚師於城濮,從而保衛了宋國,制止了楚國的北侵。
荊國,即楚國。
救荊國之禍,即救楚伐宋之禍。
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又《索隱》謂救荊國之禍「朝周是也」。
此說也不無根據,蓋此戰結束以後,晉文公、齊孝公、宋成公、蔡莊公等盟踐,以尊周室。
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按晉城濮之戰大敗楚師,似與百里奚相秦並無多大關係,此戰主要是晉和晉名將先軫在起作用。
又,由初置晉國之君的秦穆公九年中經「一救荊國之禍」的秦穆公二十八年,到「東伐鄭」的秦穆公三十三年,其間有二十四年之久,與上文「相秦六七年」不合。
又,梁玉繩《史記志疑》云:「奚之為相,未知的在秦穆公何年。」
卷五《秦本紀》載:秦穆公「以五羖羊皮」贖百里奚入秦,是其五年事(前655),穆公與「語三日」,大悅,於是「授之國政」。
據此,百里奚相秦,大概就在是年吧。
當時百里奚「年已七十餘」。
由「年已七十餘」而「授之國政」的秦穆公五年到「東伐鄭」的秦穆公二十三年,則百里奚當已近百歲,甚或已逾百歲。
所以,判斷趙良的話是否合於史實,太史公的記述是否確鑿,百里奚的年齡因素是不容忽視的。
(26)發教:施行德化。
封內:境內。
(27)八戎:泛指諸戎部族及其國家。
(28)由余聞之:卷五《秦本紀》載,由余的先人原系晉人,所以,他會說晉國話。
我王「聞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
後由余降秦,「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上句「八戎來服」,蓋指此。
(29)款關:叩關,即入關求見。
款,叩,敲。
(30)相杵:搗米時發出相應的呼聲。
(31)嬖:一寵一愛一,一寵一幸。
主:薦主,保舉的人。
(32)駿刑:嚴峻的刑罰。
駿,通「峻」。
(33)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邊的行為比命令更迅速。
(34)左建外易:違情背理地建立權威,改變法制。
左,失正。
外,失中。
(35)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
寡人,君之謙稱。
指商鞅被封商於之地,號商君。
(36)繩:約束,糾正。
引申為一逼一十迫。
(37)以上四句詩出自《詩經·鄘風·相鼠》第三章。
遄,快,迅速。
(38)為壽:敬酒,致禮。
此引申為褒揚,恭維。
(39)以上二句詩,《詩經》未載。
可能是逸詩。
(40)駢脅:肌肉壯健,不顯脅骨。
驂乘:乘車時居於右者,即陪乘。
多指警衛人員。
(41)闒(xī,希):長戟。
旁:同「傍」。
依傍,靠近。
(42)《書》曰二句;《尚書》裡沒有。
《索隱》謂此是《周書》之言,孔子所刪之餘。
(43)鄙:邊邑。
此指偏遠僻靜的地方。
(44)顯:顯揚。
引申為重用。
巖一穴一之士:隱居山林的賢能之士。
(45)捐賓客:捨棄賓客。
這是對死亡的委婉說法。
(46)收:逮捕,拘壓。
(47)微:少。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關下,欲捨客舍1。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2,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3。
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4!」去之魏。
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
商君欲之他國。
魏人曰:「商君,秦之賊。
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
遂內秦5。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6。
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7。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8,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1捨:住。
後一「捨」為旅店。
2客人:旅店主人。
3舍人:住店的人。
驗:憑證。
路引一類的身份一證一件。
坐之:即店主人與住店的人一起判罪。
4敝:通「弊」。
弊病,害處。
5內:同「納」。
交納。
6徒屬:封邑中的部屬。
7卷十五《六國年表》謂商君死彤地。
8車裂:古代酷刑,以車撕一裂人一體。
俗叫五馬分一屍一。
徇:示眾。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1。
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2,挾持浮說,非其質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3。
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一事相類。
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4!
1天資:天一性一。
刻薄:殘忍少恩。
2跡:考察,追究。
干:求取,這裡是遊說的意思。
3發明:證明,說明。
4有以:有緣故,有因由。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