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
三王世家第三十
劉軍譯注
【說明】
本世家在寫法上不同於其他諸篇世家:只載述關於孝武帝封立三個兒子劉閎、劉旦和劉胥的疏奏策文而不及三王行一事。
這是因為「燕齊之事,無足采者。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
在世襲的封建社會,太子繼承帝位、其他皇子分封為王是法定的常規。
但孝武要封子為列侯,在群臣多次力諫的情況下,才同意封子為王。
他這種「卑讓自貶」的作法,在封建帝王中確屬罕見。
孝武帝之所以要封子為列侯,大概鑒於皇子為王「奉承天子」、「尊宗廟重社稷」者少,擾亂朝綱謀反危國者多的歷史教訓。
所以在封子為王時,又「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人民之輕重,為作策以申戒之」。
皇子受封為王后的表現,恰恰與孝武帝的願望相反:除齊王劉閎中年早夭,沒有違背策意外,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都私通叛一黨一,陰謀造反,結果被迫自一殺,封國被廢除。
孝武帝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由此可見一斑。
孝武帝共有六個兒子,為什麼只有三王寫入「世家」?這是因為趙婕妤所生弗陵後為昭帝,自然不應當列入世家。
李夫人所生髆,受封於天漢四年,所以不見本「世家」。
衛皇后所生戾太子,前因其為太子,自然不應當列入世家。
後太子被廢,作者不補出,是出於避諱的原因。
【譯文】
「大司馬臣霍去病昌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錯一愛一,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
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
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
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號位設師傅官,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號,但不敢越職進奏。
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
希望陛下鑒察。
霍去病昌死再拜進奏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日,御史臣霍光兼尚書令上奏未央宮。
皇帝下詔道:「下交御史辦理。」
元狩六年(前117)三月戊申朔日,乙亥,御史臣霍光兼尚書令、左右丞非,下批給御史的文書到達,說:「丞相臣莊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太常臣趙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並兼宗正職務臣任安昌死上奏:大司馬霍去病上疏說:『承蒙陛下錯一愛一,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
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在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
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竟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
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號位設師傅官。
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號,但不敢越職進奏。
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
希望陛下鑒察。
』皇帝下詔道:『交下御史辦理。
』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等商議:古來分地立國,同時建立諸侯國以尊奉天子,這是尊崇宗廟,重視社稷的原因。
現在臣霍去病上疏,不忘其職責,用以宣揚皇恩,稱道天子謙讓自貶,為天下事煩勞,思慮皇子未封號位。
臣莊青翟、臣張湯等應奉義遵職,卻愚昧癡呆而不及事。
如今正是盛夏吉時,臣莊青翟、臣張湯等冒死請立皇子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
冒死請求確定所封給他們的國名。」
皇帝下詔示道:「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所有姬姓並列,有子爵、男爵、附庸。
《禮記》說:『支子不得奉祭宗廟。
』你們說並建諸侯國用來重社稷,我沒聽說過。
再說上天並不是為君王而降生百姓。
我德行淺薄,海內上下未能協和,卻勉強使未習教義的皇子做諸侯王,那麼大臣對他能起什麼勸勉作用?應重新討論,以列侯封賜他們。」
三月丙子日又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冒死進諫: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諫議大夫博士臣安等商議說:我們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姬姓並列,來奉侍天子。
康叔憑借其祖父和父親而顯貴。
伯禽憑借周公受封,他們都是建國的諸侯,以傅相為輔佐。
百官遵奉法令,各守其職。
國家的統系便完備無缺了。
我們私下認為並建諸侯之國之所以能重社稷的原因,是因為天下諸侯各按它的職責向天子朝貢奉祭。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這是禮制所規定的。
封建諸侯,使他們守住藩國,帝王就能借此扶德施化。
陛下奉承天意統轄天下,光大先聖的遺業,尊賢禮士,聖功顯赫,扶持興起即將滅絕之國。
使蕭何的後代繼續受封在酇邑,褒揚公孫弘等群臣。
昭示六親的尊卑之序,表明上天施予之屬,使諸侯王封君能夠推私恩分給子弟戶邑,賜號尊建一百多個諸侯王。
然而卻以皇子為列侯,這就尊卑相逾越,列位失序,不能將基業傳給子孫萬代。
臣等請求立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
三月丙子日,進奏未央宮。
皇帝下詔批示道:「康叔有十個兄弟而獨被尊貴的原因,是褒揚有德之人。
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
其他公侯用一毛一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別。
『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嚮往』,我對他們很敬仰。
以此來壓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
四月戊寅日,進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冒死諫言:臣青翟等與諸位列侯、二千石級官吏、諫大夫、博士臣慶等商議:冒死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
皇帝命道:『康叔有十個兄弟而獨被尊貴的原因,是褒揚有德之人。
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
其他公侯用一毛一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別。
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嚮往,我對他們很敬仰。
以此來壓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
』臣青翟、臣張湯、博士臣將行等聽說康叔兄弟有十人,武王繼位,周公輔佐成王,其他八人都因為祖父和父親的尊貴建為大國。
康叔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在魯封國,那是因為封爵位時,還沒成年。
後來康叔扞止祿父之難。
伯禽消滅淮夷之亂。
從前五帝各有不同的體制,周朝有五等爵位,春秋只有三等爵位,都是根據時代不同而安排尊卑之序。
高皇帝撥亂反正,昭示至德,安定海內,分封諸侯,爵位分為二等。
皇子有的尚在繈褓之中也立為諸侯王,以承繼天子,作為萬世的法則,不可改變。
皇帝躬行仁義,親播聖德,文治武功互相配合。
彰揚慈一愛一孝親的德行,廣拓進賢唯能的道路。
對內褒揚有德行之人,對外討伐強一暴之賊。
北臨翰海,西至月氏(zhī,支),匈奴、西域,舉國貢奉傚法。
車輿兵械的費用,不向百姓賦?。
盡朝中府庫所藏獎賞將士,開啟宮禁的倉庫賑濟貧民,戍卒減少一半。
百蠻夷狄的君長,無不聞風嚮慕,承受漢朝的教化屈首稱讚。
遠方異域,不辭輾轉翻譯前來朝拜,聖上恩澤遍及邊遠地方。
所以四方珍禽異獸不斷送來,嘉禾米谷豐收,天道感應甚為彰著。
如今諸侯支子都封為諸侯王,而皇子卻賜封列侯,臣青翟、臣張湯等私下反覆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使天下百姓失望,這是不可以的。
臣請求立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
「四月癸未日,進奏未央宮,奏章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丞相臣青翟、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趙充、太子少傅臣任安行宗正事昌死進言:臣青翟等以前進奏大司馬臣霍去病上疏說,皇子未有封號王位,臣謹與御史大夫臣張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諫議大夫、博士臣慶等昌死請立皇子臣劉閎為諸侯王。
陛下謙讓自己的文治武功、責己甚懇切,談到皇子未習教義。
群臣的建議,儒者都稱揚其說,有時卻拂逆其心。
陛下堅決推辭,不予同意,只許封皇子為列侯。
臣青翟等私下與列侯臣蕭壽成等二十七人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
高皇帝創建天下,為漢太祖,封子孫為王,擴大支輔勢力。
不改先帝的法則,用以顯彰先帝至尊。
臣請求陛下令史官選擇吉日,開列禮儀奉上,令御史呈上地圖,其他都照以前舊例。」
皇上下詔批示道:「可以。」
四月丙申日,進奏未央宮:「太僕臣公孫賀代理御史大夫官職昌死進言:太常臣趙充說通過占卜得知四月二十八日乙時,可以立諸侯王。
臣昌死進呈地圖,請給所立封國命名。
關於儀式另行上奏。
臣昌死請求。」
皇上下詔批示道:「立皇子劉閎為齊王,劉旦為燕王,劉胥為廣陵王。」
四月丁酉日,進奏未央宮。
元狩六年(前117)四月初一(戊寅),到癸卯日,御史大夫張湯下達丞相,丞相下達中二千石級官員,二千石級官員下達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達有關辦事人員。
按照命令行一事。
「元狩六年(前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史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閎為齊王。
聖旨道:嗚呼,兒子劉閎,接受這包一皮一皮青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東方,世代為漢藩籬輔臣。
嗚呼,你要念此勿忘!要敬受我的詔令,要想到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
人能一愛一好善德,才能昭顯光明。
若不圖德義,就會使輔臣懈怠。
竭盡你的心力,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祿。
如有邪曲不善,就會傷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
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齊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齊王的策文。
「元狩六年(前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旦為燕王。
聖旨道:嗚呼,兒子劉旦,接受這包一皮一皮黑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北方,世代為藩籬輔臣。
嗚呼!葷(xūn,勳)粥(yu,育)氏有虐一待老人的禽一獸之心,到處侵略掠奪,加以一奸一殺邊民。
嗚呼!我命大將率軍往征其罪,他們的萬夫頭領,千夫頭領,共有三十二帥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而逃。
葷粥遷於漠北,北方因此安定。
竭盡你的心力,不要與人結怨,不要做敗德之事,不要廢棄武備。
士民未經教習,不得從軍出征。
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燕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燕王的策文。
「元狩六年(前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史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胥為廣陵王。
聖旨道:嗚呼,兒子劉胥,接受這包一皮一皮紅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你國家,封在南方,世代為漢藩籬輔臣。
古人有言:『大江以南,五湖之間,這一帶的人輕浮。
楊州是保衛中原的邊疆,三代時為王畿外圍之地,但政教不能到達。
』嗚呼!竭盡你的心力,要小心戒慎,百姓才會柔順。
不要童蒙無知,不要好軼樂馳騁遊獵,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法則行一事。
《尚書》上說:『臣子不對百姓作威作福,就不會有後辱。
』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便陵王你一定要戒慎。」
以上是廣陵王的策文。
太史公說:古人有句話說:「一愛一他就希望他富有,親他就希望他尊貴。」
所以君王裂土建國,分封子弟,用來褒揚親屬,分序骨肉,尊崇祖先,顯貴同族,使同姓之人散佈於天下。
因此國勢必然強大,王室必然安定。
從古到今,由來已久了。
歷代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不必論述。
燕王齊王受封之事,不值得采寫。
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謙恭禮讓,群臣堅守道義,文辭燦然照人,很值得觀賞,因此將此附在世家裡。
褚少孫先生說:我很幸運能憑借文學成為侍郎,喜歡閱覽太史公的列傳。
傳中稱道《三王世家》文辭可觀,但尋找三王世家始終沒有得到。
私下在喜歡舊事的長者那裡取得他們所保存的封策書,把其中的有關事跡編寫出來以便傳下去,使後世之人能知道賢主的旨意。
聽說孝武帝的時候,同一天拜封三子為王:封一個皇子在齊,一個皇子在廣陵,一個皇子在燕。
各自按皇子才力智能,及土地的貧瘠和肥沃,人民的輕浮和莊重,為之作策文來告誡他們:「世代為漢的藩屬輔臣,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諸王一定要戒慎。」
一個賢明的國君的所做所為,本來就不是孤陋寡聞之人所能理解的,如果不是博聞強記,君子是不能透徹理解他的深意的。
至於詔書的次序分段,語言的上下行文,策文的參差長短,都有深意,別人是不能理解的。
謹論定編次這些本稿詔書,編列於下,使讀者能自己通解它的宗旨。
王夫人是趙國人,與衛夫人同受武帝的一寵一幸,而生了劉閎。
劉閎將立為王時,他的母親生病,武帝親自前去探問。
問道:「兒子應當封王,你想把他封在哪裡?」
王夫人說:「有陛下在,我又有什麼可說的呢。」
武帝說:「雖然如此,就你的願望來說,想封他到什麼地方為王?」
王夫人說:「希望封在雒陽。」
武帝說:「雒陽有武庫敖倉,是天下要衝之地,是漢朝的大都城。
從先帝以來,沒有一個皇子封在雒陽為王的。
除了雒陽,其他地方都可以。」
王夫人沒有作聲。
武帝說:「關東的國家,沒有比齊國更大的。
齊國東邊靠海,而且城郭大,古時只臨菑(zī,資)城就有十萬戶,天下肥沃的土地沒有比齊國更多的了。」
王夫人以手擊頭,感謝道:「太好了。」
王夫人病筆武帝很哀痛,派使者去祭拜道:「皇帝謹派使者太中大夫明捧著璧玉一塊,賜封夫人為齊王太后。」
皇子劉閎為齊王,年紀小,沒有兒子,立王以後,不幸早死,封國廢絕,變為郡。
世人說齊地不宜封王。
所謂「受此土」的意思,即諸侯王開始受封時,一定受土於天子祭祀土神的地方,回到封國再建立自己的國社,每年祭祀它。
《春秋大傳》記載:「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為青色,南方為赤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
所以將分封於東方的取青土,分封於南方的的取赤土,分封於西方的取白土。
分封於北方的取黑土,分封於中央京畿的取黃土。
各取自己的色土,用白茅草包一皮一皮裹起來,封好以後以之為社。
這就是最初受封於天子的情形。
這叫做主土。
對於主土,要建立社壇祭祀它。
「朕承祖考」的意思,「祖」是祖先,「考」是先父。
「維稽古」的意思,「維」是忖度,是考慮,「稽」是應當,即應當順從古人之道的意思。
齊地的人多變一奸一詐,不通禮義,所以天子告誡齊王說:「敬受朕的詔令,要想到天命是固定不變的。
人能一愛一好善德,才能昭顯光明。
若不圖道義,則使輔臣懈怠。
竭盡你的心力,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祿。
如有邪曲不善,就會傷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
齊王到了封國,左右大臣能以禮義維繫護持,不幸齊王中年夭折。
然而他一生無過失,遵照了給他的策文之意。
古書上說「靛(dian店)青從藍草中提取,而顏色比藍草更青」,指的是教化使之如此。
富有遠見的賢主,有獨到的真知灼見:警誡齊王對內要謹慎;警誡燕王不要與人結怨,不要做敗德之事;警誡廣陵王對外要謹慎,不要作威作福。
廣陵在吳越之地,這個地方的人一精一明而輕浮,所以天子告誡廣陵王說:「江湖之間,這一帶的人輕浮。
楊州是保衛中原的邊疆,三代之時迫使他們隨從中原風俗服飾,但政教不大達到,只能用心意來駕御罷了。
不要童蒙無知,不要貪圖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照法則行一事。
不要好逸樂馳騁遊獵過度安樂,而接近小人。
經常想到法度,就不會有羞辱之事了。」
三江、五湖一帶有魚鹽的收益,銅山的財富,是天下人所羨慕的。
所以天子告誡說「臣不作福」,其用意是說不要濫用財貨錢幣,賞賜過分,以此來樹立聲謄,使四方之人前來歸附。
又說「臣不作威」的用意,是不讓他利用當地人的輕浮而背棄禮義。
適逢孝武帝去世,孝昭帝繼位,對前朝廣陵王劉胥,多多賜賞金錢財物,價值三千多萬,增加封地百里,食邑萬戶。
又適逢昭帝去世,宣帝初即位,因骨肉恩情,施行道義,在本始元年(前73)中,割裂漢地,全用來分封廣陵王劉胥的四個兒子:一個封為朝陽侯;一個封為平曲侯;一個封為南利侯;最受一寵一愛一的小兒子劉弘,立為高密王。
此後劉胥果然作威作福,派使者勾結楚王。
楚王揚言說:「我的祖先元王,是高祖的小一弟一弟,封有三十二城。
現在封地城邑越來越少,我要與廣陵王共同起兵。
擁立廣陵王為皇上,我要恢復當年元王封給我楚王的三十二城,像元王時一樣。」
這件事被發覺,公卿官史請求執行誅罰。
天子因骨肉之故,不忍心對劉胥執法,下詔書不處治廣陵王,只誅殺了惡首楚王。
古書上說:「蓬草生長在麻中,不必扶持自然挺一直;白沙處在污泥中,與污泥同黑」,指的是水土教化使它如此的。
此後劉胥又祈神降殃禍謀劃反叛,結果事發自發,封國被廢除。
燕國的土地貧瘠,北近匈奴,這一帶的人勇敢但缺少謀略,所以天子告誡燕王說「葷粥氏沒有孝行而有禽一獸之心,以盜竊侵犯邊民為事。
朕命將軍往征其罪,統帥萬人的將官,統帥千人的將官,三十二個君長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而逃。
葷粥氏遠涉他處,北方因此安定。」
「悉若心,無作怨」的用意,是不讓他隨從當地習俗而產生怨恨。
「無俷德」的用意,是不讓燕王背棄恩德。
「無廢備」的用意,是不要削減軍備,而要經常防備匈奴。
「非教士不得從征」的用意,是說凡不習禮義之士,不得召之身邊使用。
正逢武帝年老,而太子不幸早亡,還沒有再立太子,劉旦派使者前來上書,請求到長安來擔任皇上的宿衛。
武帝看到他的信,扔到地上,發怒說:「生子應當把他放到齊魯禮義之地,竟將他放在燕趙之地,果然有爭奪之心,不謙讓的端倪表現出來了。」
於是派人在宮闕之下斬了劉旦的使者。
適逢武帝駕崩,昭帝新登位,劉旦果然生怨而責恨議事大臣。
劉旦自以為當立長子,與齊王之子劉澤等人圖謀叛亂,揚言說:「我哪裡能讓弟弟在!如今登位的是大將軍的兒子。」
想要發兵。
事情被發覺,應該處死。
昭帝本於骨肉恩情予以寬容,就把這件案子壓下來不讓張揚。
公卿派大臣請求處理,朝廷派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兩個御史,一齊到燕國去,諷勸曉諭燕王。
到了燕國,各在不同的時間,輪流去會見並責問燕王。
宗正是執掌劉氏皇族戶籍的,首先會見燕王,給他列舉昭帝確實是武帝兒子的事實。
之後,侍御史再去見燕王,用國法責備他,問道:「燕王你欲要起兵造反,罪狀甚明,應當辦罪。
漢朝有大法,諸王只要犯下一點兒小罪過,就得依法判處,怎能寬恕大王你。」
用法律條文使他恐懼震動。
燕王情緒逐漸低落,心裡恐懼。
公戶滿意熟悉儒經義理,最後會見燕王,引述古今道義,國家大禮,言辭華美,喻理莊正。
對燕王說:「古來天子,在朝內必有異姓大夫,這是用來匡正王族子弟的;在朝外有同姓大夫,用來匡正姓諸侯。
周公輔佐成王,誅殺了他兩個弟弟,所以天下太平。
武帝在時,還能寬容大王。
現今昭帝剛繼位,年幼,春秋正富,尚未親自執政,一切大權委任大臣。
古來誅殺懲罰不褊袒內親外戚,所以天下太平。
現在大臣輔佐政事,奉行法律率直辦事,不敢有所褊袒,恐怕不能寬恕你燕王。
大王可要自己謹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
這時燕王劉旦才恐懼認罪,叩頭認錯。
大臣們想使他們骨肉和好,不忍用法律制裁他。
後來劉旦又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揚言說「我是次太子,太子不在了,我應當繼位,大臣們壓抑我」等等。
大將軍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們商議道:「燕王劉旦不改過歸正,仍舊為惡不改。」
於是按法直斷,將行誅殺懲罰。
劉旦自一殺,封國被廢,正如給他的策文所指出的。
有關官員請求處死劉旦的妻子和兒女。
昭帝因為他們是骨肉之親,不忍執法,寬赦了劉旦的妻子兒女,削為平民。
古籍說「蘭根和白芷,把它浸泡在臭水裡,君子人就不再接近它,平民也不再佩帶它」,這是浸泡使它如此的。
宣帝新登位,廣推恩澤,弘揚德化,在本始元年(前73年)中又都賜封燕王劉旦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封為安定侯;把燕王原來的太子劉建封為廣陽王,讓他承奉燕王的祭祀。
【原文】【註解】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1:陛下過聽2,使臣去病待罪行間3。
宜專邊塞之思慮4,暴骸中野無以報5,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6,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7,損郎員8。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9,至今無號位師傅官十。
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
臣竊不勝犬馬心(11),昧死願陛下詔有司(12),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唯陛下幸察(13)。
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14)。
制曰(15):「下御史(16)。」
1昧死:冒死,不避死罪。
再拜:一拜之後,接著再拜一次,表示恭敬。
疏:向皇帝陳述意見的奏章。
2過聽:誤聽。
意思是因誤聽而錯用無才之人。
謙辭,相當於「承蒙錯一愛一」。
3待罪:供職的謙辭。
行間:行伍之間,即軍中。
4邊塞之思慮:即思慮邊塞,思慮邊防事務。
5中野:荒野之中。
6惟:思,考慮。
干:打擾,干預。
7貶:減少。
8損:減少。
9勝衣:謂兒童稍長,能穿戴成|人的衣冠。
十號:封號。
位:爵位。
師傅官:教導輔佐皇子的官員。
(11)犬馬心:為主人效犬馬之勞的心思。
謙辭。
(12)有司:指有關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13)幸:對方這樣做使自己感到幸運。
敬辭。
(14)守:官吏試用或兼理稱「守」。
(15)制:皇帝命令。
(16)下:下交。
六年三月戊申朔1,乙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丞非2,下御史書到,言:「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3:大司馬去病上疏曰:『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
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
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
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願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唯願陛下幸察。
』制曰『下御史』。
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等議4:古者裂地立國,並建諸侯以承天子5,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6。
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職,因以宣恩7,乃道天子卑讓自貶以勞天下8,慮皇子未有號位。
臣青翟、臣湯等宜奉義遵職,愚憧而不逮事9。
方今盛夏吉時,臣青翟、臣湯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昧死請所立國名。」
1六年:指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
2丞:指尚書左右丞。
3行:兼代官職。
中(zhong,眾)二千石、二千石:均指官職品級。
5承:尊奉。
6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
封建帝王以天下為一家所有,世代相傳,故以宗廟為朝廷或國家的代稱。
7宣恩:宣揚皇恩。
8卑讓:卑恭謙讓。
勞天下:為天下事煩勞。
9憧:癡呆,愚蠢。
制曰:「蓋聞周封八百,姬姓並列1,或子、男、附庸2。
《禮》『支子不祭』3。
雲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朕無聞焉。
且天非為君生民也。
朕之不德,海內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強君連城4,即股肱何勸5?其更議以列侯家之6。」
1姬侯:周朝王族姓姬。
2或:有。
子、男:封爵名。
附庸:附屬於諸侯的小一柄一。
3《禮》:《禮記》,儒家經典之一。
支子:古代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及繼承先祖嫡系之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
4強:勉強。
君:統治。
連城:城邑相連,此指諸侯國。
5股肱:大一腿和胳膊,喻輔佐君主的大臣。
勸:勉勵。
6列侯:一般的侯爵,食祿而不建國。
家:以……為家。
諸侯王封邑稱國,列侯食邑稱家。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諫大夫博士臣安等議曰:伏聞周封八百1,姬姓並列,奉承天子。
康叔以祖考顯2,而伯禽以周公立3,鹹為建國諸侯,以相傅為輔4。
百官奉憲5,各遵其職,而國統備矣。
竊以為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諸侯各以其職奉貢祭。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禮也。
封建使守藩國6,帝王所以扶德施化。
陛下奉承天統,明開聖緒7,尊賢顯功,興滅繼絕。
續蕭文終之後於酇8,褒厲群臣平津侯等9。
昭六親之序十,明天施之屬,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11),錫號尊建百有餘國(12)。
而家皇子為列侯,則尊卑相踰,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統於萬世(13)。
臣請立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1伏聞:聽說。
伏,謙敬詞。
2康叔:周文王少子,原封於康,故稱康叔。
考:死去的父親。
3伯禽:周公長子,封為魯公。
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因封邑在周,故稱周公。
4相傅:即傅相。
輔導國君和諸侯之官。
5奉憲:遵奉法令。
6藩國:亦作「蕃國」,古代稱分封及臣服的各國為藩國。
7明開聖緒:光大先聖的遺業。
8蕭文終:即蕭何。
死後謚為文終侯。
9厲:同「勵」。
平津侯:指公孫弘。
十六親:六種親屬,包一皮一皮括血親和姻親兩類,古說不一,其一指父、母、兄、弟、妻、子。
(11)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12)錫:通「賜」。
(13)垂統:把基業傳給後代子孫。
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1,褒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2,故魯有白牡、騂則之牲3。
群公不一毛一4,賢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向之』5,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1親屬:此指兄弟。
2周公祭天命郊:周成王為褒揚周公的功德,特許周公在外祭祀天神。
3白牡:白色公畜。
騂剛:古代祭祀用的赤色牛。
4不一毛一:指一毛一色不純的祭牲。
5高山仰之,景行向之:語本《詩·小雅·車轄》。
高山,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喻行為正大光明。
後因以「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四月戊寅,奏未央宮。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青翟等與列侯、吏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慶等議:昧死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
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褒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故魯有白牡、騂剛之牲。
群公不一毛一,賢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向之」,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臣青翟、臣湯、博士臣將行等伏聞康叔親屬有十,武王繼體1,周公輔成王2,其八人皆以祖考之尊建為大國。
康叔之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據國於魯,蓋爵命之時,未至成|人。
康叔後扞祿父之難3,伯禽殄淮夷之亂4。
昔五帝異制5,周爵五等6,春秋三等7,皆因時而序尊卑。
高皇帝撥亂世反諸正8,昭至德9,定海內,封建諸侯,爵位二等十。
皇子或在襁褓而立為諸侯王(11),奉承天子,為萬世法則,不可易。
陛下躬親仁義,體行聖德(12),表裡文武(13)。
顯慈孝之行,廣賢能之路。
內褒有德,外討強一暴。
極臨北海(14),西(湊)〔溱〕月氏(15),匈奴、西域,舉國奉師(16)。
輿械之費(17),不賦於民。
虛御府之藏以賞元戎(18),開禁倉以振貧窮(19),減戍卒之半。
百蠻之君(20),一靡一不鄉風(21),承流稱意(22)。
遠方殊俗,重譯而朝(23),澤及方外(24)。
故珍獸至,嘉谷興(25),天應甚彰(26)。
今諸侯支子封至諸侯王,而家皇子為列侯,臣青翟、臣湯等竊伏孰計之,皆以為尊卑失序,使天子失望,不可。
臣請立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四月癸未,奏未央宮,留中不下(27)。
1繼體:繼位。
2成王:周成王。
3扞(han,悍):抵禦。
祿父之難:祿父(商紂之子武庚,字祿父)在武王滅商後,受封為殷君,仍都朝歌,周派管叔、蔡叔監視他。
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不服,武庚乘機勾結管、蔡叛周。
事見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
4殄:消滅。
淮夷之亂:淮夷、徐戎兩地反叛,伯禽興師伐之於肸(xī,西)。
5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有三說。
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二、伏羲、炎帝、黃帝、少皞、顓頊;三、少皞、顓頊、高辛、唐堯、虞舜。
異制:體制各不相同。
6五等:公、侯、伯、子、男。
7三等:公、侯、伯。
8撥:治理。
9昭:彰明,顯示。
十二等:指王和列侯。
(11)襁褓:裹嬰兒的小布被,引申為嬰兒時期。
(12)體行:身一體力行。
(13)表裡:內外互相配合。
(14)極:邊境,邊遠的盡頭。
(15)溱(zhēn,真):通「臻」,至,到。
(16)奉師:貢奉傚法。
(17)輿械:指車輛和武器等軍用裝備。
(18)御府:皇帝的府庫。
元戎:大的兵車,此指將士。
(19)禁倉:宮禁的倉庫。
振:通「賑」。
(20)百蠻:指華夏族以外的各部族。
(21)鄉:同「向」,面向。
(22)承流:承受漢朝的教化。
(23)重譯:輾轉翻譯。
遠方言語不通,故必須輾轉翻譯才能通其意。
(24)方外:中原以外的地區,邊遠的地方。
(25)嘉:美好。
(26)天應:天道感應。
(27)留中不下: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承相臣青翟、太僕臣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言:臣青翟等奏大司馬臣去病上疏言,皇子未有號位,臣謹與御史大夫臣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慶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閎等為諸侯王。
陛下讓文武1,躬自切2,及皇子未教。
群臣之議,儒者稱其術3,或悖其心。
陛下固辭弗許,家皇子為列侯。
臣青翟等竊與列侯臣壽成等二十七人議,皆曰以為尊卑失序。
高皇帝建天下,為漢太祖,王子孫,廣支輔4。
先帝法則弗改,所以宣至尊也。
臣請令史官擇吉日,具禮儀上5,御史奏輿地圖6,他皆如前故事7。」
制曰:「可。」
1讓:謙讓,辭讓。
2切:懇切,深切。
3術:學說,理論。
4廣:擴大,增加。
5具:開列。
6輿地圖:即地圖。
7故事:舊例,先例,即先前舊有的典章制度。
四月丙申。
奏未央宮。
「太僕臣賀行御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1,可立諸侯王。
臣昧死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
禮儀別奏。
臣昧死請。」
制曰:「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
四月丁酉,奏未央宮。
六年四月戊寅朔2,癸卯御史大夫湯下丞相3,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4。
如律令5。
1卜入:通過占卜求得。
2六年:指元狩六年(前117)。
3下:下達。
4丞書從事:指郡國主辦文書的助理官員。
當用者:有關辦事人員。
5如律令:按照命令行一事。
「維六年四月乙巳1,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閎為齊王。
曰:於戲2,小子閎,受茲青社3!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4,封於東土,世為漢藩輔。
於戲念哉!抱朕之詔,惟命不於常5。
人之好德,克明顯光6,義之不圖7,俾君子怠8。
悉爾心,允執其中9,天祿永終十。
厥有?不臧(11),乃凶於而國,害爾躬。
於戲,保國艾民(12),可不敬與!王其戒之(13)。」
右齊王策(14)。
1維:發語詞。
2於戲:同「嗚呼」。
3青社:古代諸侯受封時,由皇帝授予代表其封國方位的某一色土,作為分得土地的象徵。
齊國在東方,東方配青色,所以授予青土立社。
4稽:考證,根據。
5常:固定不變。
6克:能。
7義之不圖:不圖德義。
8君子:有德者。
9允執其中: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
允,誠實,真實。
十天祿:天賜的福祿。
永終:長久,永久。
(11)厥:句首助詞。
?:通「愆」。
過失,罪過。
臧:善。
(12)艾:養護。
(13)其:一定,必須。
(14)右:舊時書寫格式,豎行從右至左排列,所以稱上文為右。
策:策書。
漢朝皇帝封土授爵、任免三公的文書。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旦為燕王。
旦:於戲,小子旦,受茲玄社1!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
於戲!葷粥氏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一奸一巧邊萌2。
於戲!朕命將率徂征厥罪3,萬夫長,千夫長4,三十有二君皆來5,降期奔師6。
葷粥徙域7,北州以綏8。
悉爾心,毋作怨,毋俷德9。
毋乃廢備。
非教士不得從征。
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右燕王策。
1玄社:燕國在北方,北方配玄色,所以授予玄土立社。
2巧:虛浮不實,偽詐。
萌:通「氓」,百姓。
3徂:往。
4萬夫長,千夫長:分指統率萬人與千人的將領。
5三十有二君:指當時來投降的三十二帥。
6期:通「旗」。
7徙域:指匈奴徙於漠北。
8綏:安定。
9俷(fei),費):廢毀,敗壞。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胥為廣陵王。
曰:於戲,小子胥,受茲赤社1!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南土,世為漢藩輔。
古人有言曰:『在江之南,五湖之間2,其人輕心。
楊州保疆,三代要服3,不及以政。
』於戲!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4,毋侗好軼5,毋邇宵人6,維法維則。
《書》雲7:『臣不作威,不作福,一靡一有後羞。
』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右廣陵王策。
1赤社:廣陵國在南方,南方配赤色,所以授予赤土立社。
2五湖:《索隱》按:「五湖者,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
或曰太湖五百里,故曰五湖也。」
3三代:指夏、商、週三代。
要服:古五服之一。
《書·禹貢》:「五百里要服。」
孔傳:「綏服外之五百里,要束以文教。」
五服,古代王畿外圍的地方,以五百里為率,視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其名稱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4惠:柔順。
5侗:童蒙無知。
6宵:通「小」。
7《書》:即《尚書》,其書有「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句。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一愛一之欲其富,親之欲其貴」。
故王者疆土建國1,封立子弟,所以褒親一親,序骨肉,尊先祖,貴支體2,廣同姓于天下也。
是以形勢強而王室安。
自古至今,所由來久矣。
非有異也,故弗論箸也3。
燕齊之事,無足采者。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是以附之世家。
1疆土:分劃土地。
疆,界限。
2支體:比喻同族。
支,同「肢」。
3箸:同「著」。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學為侍郎,好覽觀太史公之列傳。
傳中稱《三王世家》文辭可觀,求其世家終不能得。
竊從長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書,編列其事而傳之,令後世得觀賢主之指意1。
1指意:即旨意,意圖。
指,通「旨」。
蓋聞孝武帝之時,同日而俱拜三子為王:封一子於齊,一子於廣陵,一子於燕。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1,人民之輕重2,為作策以申戒之3。
謂王:「世為漢藩輔,保國治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強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4。
至其次序分絕5,文字之上下,簡之參差長短6,皆有意,人莫之能知。
謹論次其真草詔書7,編於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說之。
1剛柔:指貧瘠和肥沃。
2輕重:輕浮和莊重。
3申:告誡。
4究竟:終極,窮盡。
5分絕:劃分隔斷,即分段。
6簡:書簡。
此指策文。
7草:本稿。
草,初稿。
王夫人者,趙人也,與衛夫人並幸武帝,而生子閎。
閎且立為王時1,其母病,武帝自臨問之。
曰:「子當為王,欲安所置之?」
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
帝曰:「雖然,意所欲,欲於何所王之?王夫人曰:「願置之雒陽。」
武帝曰:「雒陽有武庫敖倉2,天下衝厄3,漢國之大都也。
先帝以來,無子王於雒陽者。
去雒陽,余盡可。」
王夫人不應。
武帝曰:「關東之國無大於齊者。
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菑中十萬戶,天下膏腴地莫盛於齊者矣。」
王夫人以手擊頭,謝曰:「幸甚。」
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拜之曰:「皇帝謹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4,賜夫人為齊王太后。」
子閎王劉,年少,無有子,立,不幸早死,國絕,為郡。
天下稱齊不宜王雲。
1且:將。
2敖倉:秦代在敖山上所置穀倉。
故址在今河南鄭州西北邙山上。
中原漕糧集中於此,再西運關中,北輸邊塞,是當時最重要的糧倉。
漢魏均因仍之。
3厄:阻塞,險要的(地勢)。
4奉:兩手捧著。
所謂「受此土」者,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1。
《春秋大傳》曰:「天子之國有泰社2。
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
故將封於東方者取青土,封於南方者取赤土,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黃土。
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為社。
此始受封於天子者也。
此之為主土。
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朕承祖考」,祖者先也,考者父也。
「維稽古」,維者度也,念也,稽者當也,當順古之道也。
1祠:祭祀。
2泰社:由帝王為百官和兆民所立祭祀土神的地方。
也作「大社」、「太社」。
齊地多變詐,不習於禮義,故戒之曰「恭朕之詔,唯命不可為常。
人之好德,能明顯光。
不圖於義,使君子怠慢。
悉若心1,信執其中2,天祿長終。
有過不善,乃凶於而國,而害於若身。」
齊王之國3,左右維持以禮義,不幸中年早夭。
然全身無過,如其策意。
1若:你。
2信:的確,確實。
3之:往……,到……。
傳曰:「青採出於藍,而質青於藍」者1,教使然也。
遠哉賢主,昭然獨見:誡齊王以慎內;誡燕王以無作怨,無俷德;誡廣陵王以慎外,無作威與福。
1傳:指有關文字記載。
青:靛(dian,店)青,一種染料。
藍:草名,指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按,《荀子·勸學》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句。
夫廣陵在吳越之地1,其民一精一而輕,故誡之曰「江湖之間,其人輕心。
楊州葆疆2,三代之時,迫要使從中國俗服3,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
無侗好佚,無邇宵人,維法是則。
無長好佚樂馳騁弋獵一婬一康4,而近小人。
常念法度,則無羞辱矣。」
三江5、五湖有魚鹽之利,銅山之富,天下所仰。
故誡之曰「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財幣,厚賞賜,以立聲譽,為四方所歸也。
又曰「臣不作威」者,勿使因輕以倍義也6。
1吳越:指春秋時的吳國與越國。
2葆:通「保」。
3要:要挾,迫使。
4長:疑為衍文。
一本無該字。
一婬一:過度。
康:安樂。
5三江:指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
一說泛指許多江河。
6倍:背向,背著。
這裡是「違背」的意思。
會孝武帝崩,孝昭帝初立,先朝廣陵王胥,厚賞賜金錢財幣,直三千餘萬1,益地百里,邑萬戶。
會昭帝崩,宣帝初立,緣恩行義2,以本始元年中3,裂漢地,盡以封廣陵王胥四子:一子為朝陽候;一子為平曲候;一子為南利候;最一愛一少子弘,立以為高密王。
1直:同「值」。
2緣:因。
3本始元年:前73年。
本始,漢宣帝第一個年號(前73—前70)。
其後胥果作威福,通楚王使者1。
楚王宣言曰:「我先元王2,高帝少弟也。
封三十二城。
今地邑益少,我欲與廣陵王共發兵雲。
[立]廣陵王為上,我復王楚三十二城,如元王時。」
事發覺,公卿有司請行罰誅。
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於胥,下詔書無治廣陵王,獨誅首惡楚王。
傳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3。
其後胥復祝詛謀反4,自一殺,國除。
1楚王:劉延壽。
2元王:楚元王劉交。
3教化:環境影響。
4祝詛:祈神降殃禍於人。
燕土?埆1,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慮2,故誡之曰「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一獸心,以竊盜侵犯邊民。
朕詔將軍往征其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
葷粥徙域遠處,北州以安矣。」
「悉若心,無作怨」者,勿使從俗以怨望也。
「無俷德」者,勿使(上)[王]背德也。
「無廢備」者,無乏武備,常備匈奴也。」
「非教士不得從征」者,言非習禮義不得在於側也。
1?埆(qiāoque,敲卻)土地瘠薄。
2慮:謀略,謀劃。
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衛於長安1。
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爭心,不讓之端見矣2。」
於是使使即斬其使者於闕下3。
1宿衛:在宮禁中值宿警衛。
2端:苗頭。
3闕下:宮闕之下。
闕,皇宮前兩邊的樓台式建築物,以中間有道路,故稱「闕」。
會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1。
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2,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今立者乃大將軍子也。」
欲發兵。
事發覺,當誅。
昭帝緣恩寬忍,抑案不揚。
公卿使大臣請3,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御史二人,偕往使燕,風喻之4。
到燕,各異日,更見責王。
宗正者,主宗室諸劉屬籍5,先見王,為列陳道昭實武帝子狀。
待御史乃復見王,責之以正法,問:「王欲發兵罪名明白,當坐之6。
漢家有正法,王犯纖介小罪過7,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
驚動以文法。
王意益下,心恐。
公戶滿意習於經術8,最後見王,稱引古今通義9,國家大禮,文章爾雅十。
謂王曰:「古者天子必內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
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
武帝在時,尚能寬王。
今昭帝始立,年幼,富於春秋,未臨政(11),委任大臣。
古者誅罰不阿親戚(12),故天下治。
方今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
王可自謹,無自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於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
大臣欲和合骨肉,難傷之以法。
1望:埋怨,責恨。
2齊王:此指以前的齊懿王劉壽。
3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稱。
泛指朝廷大臣。
4風喻:諷勸曉諭。
風,通「諷」。
5屬籍:家族的名冊。
6坐:因犯……罪(或錯誤)。
7纖介:細微。
8經術:猶經學,即研究經書,為其訓詁,或發揮經中義理的學問。
9通義:謂適用於一般的道理與法則。
十文章:此指言辭。
爾:華麗。
雅:正,合乎規範。
(11)臨政:親自掌政。
(12)阿:偏袒。
其後旦復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當立,大臣共抑我」云云。
大將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議曰:「燕王旦不改過悔正,行惡不變。」
於是修法直斷,行罰誅。
旦自一殺,國除,如其策指。
有司請誅旦妻子。
孝昭以骨肉之親,不忍致法,寬赦旦妻子,免為庶人1。
傳曰「蘭根與白芷2,漸之滫3可,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4,所以漸然也。
1庶人:平民。
2蘭根、白芷:均香草名。
3漸:浸染。
滫(xiǔ,朽):淘米水,引申為髒水、臭水。
4服:佩帶。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盡按封燕王旦兩子:一子為安定候;立燕故太子建為廣陽王,以奉燕王祭祀。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