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一、說明十二經脈之氣和四時、五行的變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亂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五亂

【本章要點】

一、說明十二經脈之氣和四時、五行的變化相應,次序分明,經氣和順,營衛相隨。

二、經脈營衛之氣受到病邪的干擾,發生逆亂,從而便產生疾病。

由於擾亂的部位不同,反映的病症亦有所區別。

三、文中分述了「五亂」的發病症狀和刺治方法。

【原文】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為四時。

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一陰一陽一已知,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為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一陰一,濁氣在一陽一,營氣順脈,衛氣逆行1 ,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是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

願聞其道。

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一陰一心主之俞;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一陰一滎,足少一陰一俞,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一陰一陽一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一陽一滎腧;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一陽一明少一陽一之滎腧。

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2。

補瀉無形,謂之同一精一。

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註釋】

1逆行:衛氣屬一陽一,正常是日行於一陽一,夜行於一陰一。

逆行即白天行於一陰一分,晚行於一陽一分,不按常規。

2徐入徐出,謂之導氣:進針和出針都應緩慢的針刺方法,即平補平瀉法。

【譯文】

黃帝說:人身的十二經脈,其屬一性一分別與五行相合,又與四時相應,但不知因何失調而引起脈氣運行的逆亂?又是什麼緣故保證了它的正常運行?岐伯說:五行的內在聯繫是有一定順序的,四時氣候的變化是有季節之分別的,大凡經脈的運行,與四時五行的規律相適應,就可保持正常的活動,違反了這個規律,就會引起運行的逆亂。

黃帝說:什麼才是相互順應的呢?岐伯說:十二經脈,與十二個月相應。

十二個月分為四時,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其氣候各不相同。

人一體營氣與衛氣,是內外相隨,一陰一陽一互相協調的,清氣與濁氣不致互相幹憂,這樣就能順應四時而保持健康。

黃帝說:什麼是逆亂的反常情況呢?岐伯說:清之營氣本在一陰一分,濁之衛氣本在一陽一分,營氣在脈內順脈而行,衛氣在脈外與脈逆行。

如果清濁之氣受邪干犯而亂於胸中的,就叫做「大悗」。

亂於心,可見心中煩擾,沉默不言,低頭靜伏而不欲動;亂於肺,可見俯仰不安,喘一息喝喝有聲,兩手按於胸前而呼吸;亂於腸胃,則發為霍亂;亂於手臂與足脛,就會見四肢厥冷;亂於頭,就會見厥氣上逆,頭重眩暈,甚至仆倒。

黃帝說:上述五種逆亂的病症,刺治時有一定的原則嗎?岐伯說:營衛之氣的往來運行,都有一定的規律,能掌握這種規律,實是養生的要點。

黃帝道:對。

請你講講治療的原則。

岐伯說:氣亂於心,取治手少一陰一心經與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的「輸」一穴一神門、大陵。

氣亂於肺,取手太一陰一經的「滎」一穴一魚際和足少一陰一經的「輸」一穴一太溪。

氣亂於腸胃,取足太一陰一、足一陽一明的經一穴一太白、陷谷;如果不能見效的,可以取用足三里一穴一。

氣亂於頭,取天柱、大杼二一穴一;如果病仍不減,再取足太一陽一經的「滎」一穴一通谷與「輸」一穴一束骨。

氣亂於手臂與足脛,應先刺淤結不通的血脈,以後再取一陽一明、少一陽一兩經的「滎」一穴一與「輸」一穴一;

黃帝說:補洩的手法怎樣呢?岐伯說:慢進針,慢出針,以導引逆亂的經氣,使其恢復正常,這叫做「導氣」。

這種補和洩,手法輕巧無形,其總的目的都在調和一精一氣。

因為這些病症,並不屬於有餘的實症和不足的虛症,而僅是氣機一時的混亂而致違逆。

黃帝說:這是很恰當的道理!論證也很明白!讓我把它著在珍貴的玉版上,命名為「治亂」。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