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二:具體闡述針刺必須懂得五個關鍵問題及氣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

一:說明治病之道養生之法均離不開內外環境的統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是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原則.

二:具體闡述針刺必須懂得五個關鍵問題及氣候的重要意義.

三;指出醫務工作者的臨證態度.應該審察至微,全神貫注,小心用針.

黃帝問曰: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君王眾庶,盡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一婬一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

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黃帝問道:天地之間,萬物俱備,沒有一樣東西比人更寶貴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氣和水谷之一精一氣生存,並隨著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而生活著,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願意保全形體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卻因病輕而難於察知,讓病邪稽留,逐漸發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為之甚感憂慮。

我要想解除他們的痛苦,應該怎樣辦才好?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洩;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一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內,血氣爭黑。

岐伯回答說:比如鹽味是鹹的,當貯藏在器一具中的時候,看到滲出一水來,這就是鹽氣外洩;比如琴弦將要斷的時候,就會發出嘶敗的聲音;內部已潰的樹木,其枝葉好像很繁茂,實際上外盛中空,極容易萎謝;人在疾病深重的時候,就會產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這樣的現象,說明內臟已有嚴重破壞,藥物和針灸都失去治療作用,因為皮膚肌肉受傷敗壞,血氣枯槁,就很難挽回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黃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亂疑惑,因治療不當反使病勢加重,又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替代,人們看起來,將要認為我殘忍粗一暴,究竟怎麼好呢?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

天有一陰一陽一,人有十二節。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能經天地一陰一陽一之化者,不失四時。

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岐伯說:一個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關聯的。

人能適應四時變遷,則自然界的一切,都成為他生命的泉源。

能夠知道萬物生長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條件承受和運用萬物。

所以天有一陰一陽一,人有十二經脈;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盛衰。

能夠應天地一陰一陽一的變化,不違背四時的規律,瞭解十二經脈的道理,就能明達事理,不會被疾病現象弄糊塗了。

掌握八風的演變,五行的衰旺,通達病人虛實的變化,就一定能有獨到的見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一吟極微小的動一態,也能夠明察秋毫,洞明底細。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一陰一陽一。

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

萬物並至,不可勝量。

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黃帝道:人生而有形體,離不開一陰一陽一的變化,天地二氣相合,從經緯上來講,可以分為九野,從氣候上來講,可以分為四時,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長,這都是一陰一陽一消長變化的體現。

天地間萬物的生長變化更是不可勝數,根據患者微細呵欠及呻一吟,就能判斷出疾病的虛實變化。

請問運用什麼方法,能夠提綱挈領,來加以認識和處理呢?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一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洩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岐伯說:可根據五行變化的道理來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滅;土被木殖,就能疏鬆;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

這種變化,萬物都是一樣,不勝枚舉。

所以用針刺來治療疾病,能夠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關鍵,但人們都棄余不顧,不懂得這些道理。

所謂五大關鍵:一是要一精一神專一,二是要瞭解養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藥物真正的一性一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臟腑血氣的診斷方法。

能夠懂得這五項要道,就可以掌握緩急先後。

近世運用針刺,一般的用補法治虛,瀉法制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若能按照天地一陰一陽一的道理,隨機應變,那末療效就能更好,如響之應,如影隨形,醫學的道理並沒有什麼神秘,只要懂得這些道理,就能運用自如了。

帝曰:願聞其道。

黃帝道:希望聽你講講用針刺的道理。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伏如橫一弩一,起如發機。

岐伯說:凡用折的關鍵,必先集中思想,瞭解五臟的虛實,三部九侯脈象的變化,然後下針。

還要注意有沒有真髒脈出現,五臟有無敗絕現象,外形與內臟是否協調,不能單獨以外形為依據,更要熟悉經脈血氣往來的情況,才可施針於病人。

病人有虛實之分,見到五虛,不可草率下針治療,見到五實,不可輕易放棄針刺治療,應該要掌握針刺的時機,不然在瞬息之間就會錯過機會。

真刺時手的動作要專一協調,針要潔淨而均勻,平心靜意,看適當的時間,好像鳥一樣集合,氣盛之時,好像稷一樣繁茂。

氣之往來,正如見鳥之飛翔,而無從捉摸一他形跡的起落。

所以用針之法,當氣未至的時候,應該留針侯氣,正如橫一弩一之待發,氣應的時候,則當迅速起針,正如一弩一箭之疾出。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黃帝道:怎樣治療虛症?怎樣治療實症?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岐伯說:刺虛症,須用補法,刺實症,須用瀉法;當針下感到經氣至,則應慎重掌握,不失時機地運用補瀉方法。

針刺無論深淺,全在靈活掌握,取一穴一無論遠近,侯針取氣的掃道是一致的,針刺時都必須一精一神專一,好像面臨萬丈深淵,小心謹慎,又好像手中捉著猛虎那樣堅定有力,全神貫注,不為其他事物所分心。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