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一、具體記述了人一體各部分骨骼的長短尺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骨度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骨度

【本章要點】

一、具體記述了人一體各部分骨骼的長短尺寸。

二、說明經脈的長度是以骨度為依據的。

三、認為外形大小與內在臟器有關。

例如胸部與肺,上腹部與胃,下腹部與腸等,其大小、長短都是密切相關的。

【原文】

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

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1。

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

腰圍四尺二寸。

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

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缺盆以下至骨曷骨虧,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

骨曷骨虧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

橫骨,長六寸半。

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

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

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

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

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

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

兩顴之間,相去七寸。

兩一乳一之間,廣九寸半。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2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之七。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註釋】

1度:指大小、長短、寬窄。

這裡指骨度。

即用骨骼作為標尺來衡量人一體經脈的長短。

2膂骨:指脊椎骨。

【譯文】

黃帝問伯高道:《脈度》章所說經脈的長短,是如何確定的呢?伯高說:應當先測量骨節的大小、寬狹、長短,從而就可以測定經脈的長度。

黃帝道:想聽聽關於一般人的骨度,成一人以七尺五寸長計算,其骨節的大小、長短各是多少?伯高說:頭顱大骨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

頭髮所覆蓋的部位,顱至項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以下至頤長一尺,後髮際至頤共二尺二寸,君子則折中各一尺一寸。

喉結以下至缺盆中央長四寸,缺盆以下至劍骨突長九寸,如果超過九寸的是肺大,不滿九寸的是肺小。

劍骨突以下至天樞長八寸,超過八寸的是胃大,不滿八寸的是胃小。

天樞向下至恥骨長六寸半,超過六寸半的是迴腸寬而長,不滿六寸半的是迴腸狹而短。

恥骨橫長為六寸半,橫骨的上緣向下至膝內輔骨的上緣長一尺八寸,內輔骨上緣向下至內輔骨下緣長三寸半,內輔骨下緣向下至內踝骨尖長一尺三寸,內踝骨尖至足底長三寸。

膝膕窩向下至足跗兩踝之周圍所屬長一尺六寸,跗屬向下至足底長三寸。

以上這些骨的尺寸數字,粗一大的會超過,細小的會不及。

兩側頭角向下至柱骨長一尺,肩骨行至腋中盡處長四寸,腋部向下至軟肋長一尺二寸,軟肋向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向下至膝蓋中央長一尺九寸,膝向下至外踝骨尖長一尺六寸,外踝骨尖向下至小趾側後的京骨長三寸,京骨向下至足底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部之間寬九寸,耳前當兩耳門之間寬一尺三寸,兩顴骨之間寬七寸,兩一乳一之間寬九寸半,兩髀之間寬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

肩峰至肘關節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關節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中指本節至中指端長四寸半。

項後髮際向下至背骨第一節的大椎處長二寸半,大椎骨向下至尾骶骨共二十一節長三尺,上面的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零數在下,所以上七節共長九寸八分七厘。

以上所述是一般人骨的長度,根據這個標準,然後來確定經脈的長短。

所以說經脈在人一體中,其浮於表面,堅實明顯而粗一大的多血,細小而隱於內的多氣。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