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一、說明五臟之氣與外在五官在生理上是密切聯繫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

【本章要點】

一、說明五臟之氣與外在五官在生理上是密切聯繫的,因此從五官的形態可以瞭解人一體的健康狀況。

凡五官端正而豐滿,體質多強壯而少病,能盡終其天年。

二、詳細敘述了五官與五臟之間的聯繫規律,在五臟發生病變時,外在五官可相應的發生變一態,因此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之一。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1五閱,以觀五氣。

五氣者,五臟之使2也,五時之副也。

願聞其五使當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

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

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髒,必當治理。

帝曰:善。

五色獨決於明堂3乎?岐伯曰:五官已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致,故可苦以針。

黃帝曰:願聞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一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

故肺病者,喘一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4其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

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臟腑之在中也,各以次捨,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註釋】

1五官:指眼、耳、鼻、舌、唇。

2五臟之使:奉令出行叫做「使」。

五臟之使,說明面部的氣色是五臟的外在表現。

3明堂:古代政一府講明正教的地方叫明堂,位於四維正中,而鼻在面部正中,稱為明堂。

4埤:卑鄙、低小的意思。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針刺法有五官五閱(五官,即眼、耳、鼻、舌、唇。

閱,是顯現於外面而可以看到的意思。

五官五閱,就是五臟的內在變化在五官方面的表象)法,可用來觀察五種氣色。

五種氣色,是五臟的外在表現,並與五時氣候相配合。

我想知道五臟是怎樣表現在外的。

岐伯回答說:五官是五臟的外部表現。

黃帝說:我想瞭解五臟所表現出的徵象,並將它作為診病的常理。

岐伯回答說:脈象反應在氣口,氣色表現在鼻部,五色的交替顯現,與五時相對應,且各有一定的規律。

由經脈傳入內臟的,必當調治於裡。

黃帝說:好。

那麼五色的表現僅反映在鼻嗎?岐伯回答說:五官之色,已經分明,天庭部位必須開闊飽滿,才可由明堂(鼻)測五色。

若明堂寬闊,頰部和耳門部顯露於外,肌肉高厚隆滿,耳一垂向下向外,明顯開豁,五色正常,五官位置平闊,就可享得百年高壽。

這樣的人患有疾病時,使用針刺一定能治癒,因為其氣血充足,肌肉堅實,腠理緻密。

黃帝說:五官與五臟的關係怎樣?岐伯說:鼻是肺臟的官竅;眼睛是肝臟的官竅;口一唇為脾臟的官竅;舌為心臟的官竅;耳為腎臟的官竅。

黃帝說:由五官可以測知什麼症候呢?岐伯回答說:可以測候五臟的病變。

肺臟有病時喘一息急促,鼻翼扇動,肝臟有病時,眼角發青;脾臟有病時,口一唇發黃;心臟有病時,則舌卷而短縮,兩顴紅赤;腎臟有病時,兩顴及額部發黑。

黃帝說:五臟的脈象正常時,五色的表現也就正常,有的人氣色和正常人一樣,但一旦有病則會較嚴重,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說:五官功能失常,天庭不開闊,明堂狹小,頰部和耳門部狹窄不顯,肌肉瘦削,耳一垂和耳上角向外反出。

即使平時色脈正常,也是很衰弱的,何況患有疾病呢!

黃帝說:五色顯現於明堂,通過觀察可推知五臟之氣的變化,那麼在明堂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定的顯像嗎?岐伯說:臟腑在胸腹的裡面,且各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反映在明堂的五色,也有左右上下一定的長度。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