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
五臟之間有相制而後才有相生,有相生方有相成,本篇首論五臟相制的關係,因而篇名為「五臟生成論」。
文章以五臟為核心,論述五臟與身一體其它組織的聯繫,五臟間的制約關係;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五味太過的的病理變化;五臟的正色、生色與死色;五臟的病理、病證;脈、髓、筋、血與臟腑組織的聯繫;一穴一位在人一體的重要作用,以及脈診的重要一性一、脈色合參的意義等。
新校正云:詳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按此篇雲《五藏生成篇》而不雲論者,蓋此篇直記五藏生成之事,而無問答論議之辭,故不雲論。
後不言論者,義皆仿此。
1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一毛一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一毛一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2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不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
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3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4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所謂五決者,五5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一陰一、巨一陽一,甚則入腎。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一陽一、厥一陰一,甚則入肝。
腹滿月真脹,支鬲月去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
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一陽一、少一陰一。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
能合脈色,可以6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一陰一,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1其主腎也:張志聰注:「五臟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則生化。
心主火而受制於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
下各髒義仿此。
2肉胝月芻:胝(zhī),皮厚;月芻(chū),皮膚皺縮。
肉胝月芻,皮肉粗糙皺縮。
3朝夕:即潮汐,指人身氣血的運行如潮汐一樣時消時漲。
4空:通「孔」,即孔一穴一,為氣血出入之門戶。
5循蒙招尤:指頭目暈眩。
6喘:此處指脈搏跳動急疾如喘。
心臟與脈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面色上,腎水可以制約心火;肺臟與皮膚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毫一毛一上,心火制約肺金;肝臟與筋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爪甲上,肺金製約肝木;脾臟與肌肉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口一唇上,肝木製約脾土;腎與骨骼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上,脾土製約腎水。
正因為如此,所以過多的食鹹味,血脈凝澀不暢,面色發生變化;過多的食苦味,於是皮膚枯槁,汗一毛一脫落;過多的食辛味,於是筋脈拘急,爪甲枯槁;過多的食酸味,於是肌肉粗厚皺縮,口一唇掀起;過多的食甜味,於是骨骼疼痛,頭髮脫落。
這是五味太過所出現的傷害。
所以,心喜歡苦味,肺喜歡辛味,肝喜歡酸味,脾喜歡甜味,腎喜歡鹹味,這是五味與五臟之氣相對應的關係。
五臟的榮色均表現在面部,如果表現出象死草一樣的青色,是死征;表現出象枳實一樣的黃色,是死征;表現出象煙煤一樣的黑色,是死征;表現出象死血一樣的紅色,是死征;表現出象枯骨一樣的白色,是死征。
這是從五種顏色來判斷死亡的情況。
面部顏色青得像翠鳥的羽一毛一一樣,是生色;紅得像雞冠一樣,是生色;黃得像螃蟹的肚皮一樣,是生色;白得像豬油一樣,是生色;黑得像烏鴉的羽一毛一一樣,是生色。
這是從五種顏色來判斷生存的情況。
心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硃砂;肺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一著紅色的東西;肝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一著絳色的東西;脾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一著栝樓子;腎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綢子裹一著紫色的東西,這是五臟健康其色澤表現於外的徵象。
五色,五味與五臟相合的關係,白色、辛味與肺相合,紅色、苦味與心合,青色、酸味與肝相合,黃色、甜味與脾相合,黑色,鹹味與腎相合。
所以,白色與皮一毛一相合,紅色與血脈相合,青色與筋相合,黃色與肌肉相合,黑色與骨相合。
人身很多經脈都注於眼睛,很多骨髓都匯聚於腦,很多筋都聯綴關節,很多血都灌注於心,很多氣都屬於肺主管,而且氣、血、筋、脈、髓的一精一氣,每天如同潮水一般灌注人身四肢及兩腋、兩肘、兩髖、兩?八大關節。
所以,人睡眠的時候,血歸藏於肝臟。
肝臟得到血的滋養,眼睛就能看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就能夠步行;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握物體;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攝拿東西。
睡醒起一床一外出為冷風所吹,血液凝滯於肌膚時,就成為血痺;血液凝滯經脈,血液就運行不暢;血液凝滯於腳,便形成足部逆冷。
這三種情況,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環流於經脈之中的緣故,所以稱它們為痺厥證。
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三處,合為三百六十五處,那十二俞還不包括在其中。
這些部位是衛氣停留之處,也是邪氣停留的場所,也是針刺、砭石除邪的地方。
在開始診斷疾病時,應當以五臟的脈作為綱領。
要掌握疾病開始發生的情況,就必須首先瞭解脈象是否有胃氣。
所說的五決,是指五臟的脈象。
正因為如此,所以頭痛及巔頂的疾病,屬於下虛上實,病在足少一陰一經及足太一陽一經,疾病進一步發展就進入腎臟。
眼睛昏蒙,視物不清,頭部搖動,耳聾不聰,屬於下實上虛,病在足少一陽一經與足厥一陰一經,疾病進一步發展就進入肝臟。
腹部脹滿,支撐胸脅,下肢厥冷,頭部眩暈,病在足太一陽一經與足一陽一明經。
咳嗽氣喘,胸中脹滿,病在手一陽一明經及手太一陰一經。
心煩,頭痛,胸滿,腰脊牽拉痛,病在手太一陽一經及手少一陰一經。
脈體的粗細,脈象的滑一溜艱澀,浮顯沉滯均可以憑手指感覺辨別清楚;五臟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可以類推出來;五臟所反應的聲音,可以憑意識加以辨別;五色的微妙變化,可以憑眼睛進行觀察。
脈診與色診結合起來運用,診斷就不會出現失誤了。
面赤,脈來疾數如喘,脈堅實,診斷為氣積滯於中,時常妨礙飲食,病名為心痺,病因為思慮過度,心氣受傷,邪氣乘虛侵襲人一體。
面白,脈來躁動如喘,浮而大,上部虛下部實,為氣滯於胸中,虛驚而喘,病名為肺痺,病因為外傷寒熱,醉後行一房。
面青,脈來長,左右搏指有力,為氣積滯心下,腹脹支撐兩脅,病名為肝痺。
病因為寒濕所傷,與疝氣的病機相同,同時還有腰痛,腳冷,頭痛等症狀。
面黃,脈來大而虛,為氣積滯於腹中,病人自覺腹中氣逆,病名為厥疝,女子也有這類情況,病因為四肢過度勞累,汗出傷風所致。
面黑,脈來浮大而堅一硬,為氣積滯在小腹及一陰一部,病名為腎痺,病因為用涼水洗澡後即臥所致。
大凡觀察五色,如果面黃目青,或面黃目紅,或面黃目白,或面黃目黑,均為不死的象徵。
而面青目紅,或面紅目白,或面青目黑,或面黑目白,或面紅目青,均為死的徵象。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