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由於本篇重點在於論述正常人不進飲食後死亡的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

【題解】平人即正常的人,絕谷指不飲不食。

由於本篇重點在於論述正常人不進飲食後死亡的日期及其機理,以突出說明胃腸攝取飲食,補充營養是維持生命的關鍵,故以"平人絕谷"名篇。

【原文】黃帝日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日臣請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逕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鬥,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洩氣,出其一精一微,愫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逕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迴腸大四寸,逕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鬥,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逕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1],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一精一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一精一氣也。

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鬥,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後[2],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爺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一精一氣津一液皆盡故也。

【提要】本文承上篇之後,對腸胃的長度與容量等又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並分析了平人絕谷七日而死的原因。

【註釋】[1]五丈八尺四寸此數加上上篇唇至齒長九分,齒至會厭長三寸半,咽門至胃長一尺六寸,共為六丈又四寸四分,這樣與上篇之總數相符。

[2]日再後是一日兩次大便的意思。

【白話解】黃帝說正常的人七天不飲食就會死亡,我想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伯高說請允許我談一談其中的道理。

胃的周長是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二尺六寸,其形彎曲,能容納三斗五升飲食,在通常情況下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就滿了。

上焦具有輸布一精一氣的功能,也就是能夠將中焦化生的一精一微物質布散全身,其中包括運行快速滑利的一陽一氣,其餘部分在下焦灌注到諸腸當中。

小腸的周長是二寸半,直徑八分又三分之一分,長三丈二尺,能容納二斗四升食物和六升三合又三分之二合水。

迴腸的周長是四寸,直徑一寸又三分之一寸,長二丈一尺,能容納一斗食物和七升半水。

直一腸的周長是八寸,直徑二寸又三分之二寸,長二尺八寸,能容納食物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

腸胃的總長度,共計五丈八尺四寸,能容納九斗二升一合又三分之二合飲食物,這就是腸胃能容納飲食物的總數量。

健康的人並不是上面所講的那樣,而是在胃中充滿飲食物的時候,腸中是空虛無物的,當腸中充滿飲食物的時候,胃中又沒有飲食物了。

這樣,腸胃總是處於充滿和空虛交替的狀態,這樣氣才能夠布散全身上下暢行。

五臟功能正常,血脈調和通暢,一精一神才能旺盛。

所以說神就是由飲食物的一精一微物質所化生。

在人的腸胃中,一般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

健康人每天大便二次,每次排一洩約二升半,一天就排一出五升,七天共排一出三斗五升,這樣原來存留在腸胃的飲食物都排一洩完了。

因此健康人七天不進飲食就會死亡,這是飲食物化生的一精一。

微物質以及津一液消耗枯竭的緣故。

【按語】本篇關於腸胃的解剖與上篇大致相同,詳述了腸胃的大小、長度和生理功能,其中關於正常人七日不食而死的機理在於"水谷一精一氣津一液皆盡故",是為了說明胃腸攝取飲食、補充營養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關鍵。

本篇還提出了"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一精一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一精一氣也"的觀點,強調了保持胃腸消化系統通暢對人一體健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於臨一床一的治療養。

生康復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篇還可與《難經四十三難》的有關內容互參。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