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二:討論了調攝一精一神在養生和防病方面的重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

一:論述湯液醛醋的製造和應用.

二:討論了調攝一精一神在養生和防病方面的重要意義.

三:指出病者與醫生的標本關係,醫患的密切合作對於治療的重要一性一.

四:討論水腫病的病機、症狀、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黃帝問道:用五穀來做成湯液及醪醴,應該怎樣?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岐伯回答說:必須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稈作燃料,因為稻米之氣完備,稻稈又很堅勁。

帝曰:何以然?

黃帝問道:何以見得?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岐伯說:稻稟天地之和氣,生長於高下適宜的地方,所以得氣最完;收割在秋時,故其桿堅實。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

黃帝道:上古時代有學問的醫生,製成湯液和醪醴,但雖然制好,卻備在那裡不用,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古代有學問的醫生,他做好的湯液和醪醴,是以備萬一的,因為上古太和之世,人們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雖製成了湯液,還是放在那裡不用的。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到了中古代,養生之道稍衰,人們的身心比較虛弱,因此外界邪氣時常能夠乘虛傷人,但只要服些湯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黃帝道:現在的人,雖然服了湯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這是什麼緣故呢?

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一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

岐伯說:現在的人和中古時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一藥物內服,砭石、針灸外治,其病才能痊癒。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應者何?

黃帝道:一個病情發展到了形體弊壞、氣血竭盡的地步,治療就沒有辦法見效,這裡有什麼道理?

岐伯曰:神不使也。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的神氣,已經不能發揮他的應有作用的關係。

帝曰:何謂神不使?

黃帝道:什麼叫做神氣不能發生他的應有作用?

岐伯曰:針石道也。

一精一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一精一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

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一精一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說:針石治病,這不過是一種方法而已。

現在病人的神氣已經散越,志意已經散亂,縱然有好的方法,神氣不起應有作用,而病不能好。

況且病人的嚴重情況,是已經達到一精一神敗壞,神氣離去,容衛不可以再恢復的地步了。

為什麼病情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的呢?由於不懂得養生之道,嗜好欲一望沒有窮盡,憂愁患難又沒有止境,以致於一個人的經氣敗壞,容血枯澀,衛氣作用消失,所以神氣失去應有的作用,對治療上的方法以失卻反應,當然他的病就不會好。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一精一,必先入結於皮膚。

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黃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一精一微難測,但大致情況,是避先侵襲於皮膚,所謂表證。

現在經過醫生一看,都說是病已經成,而且發展和預後很不好,用針石不能治癒,吃湯藥亦不能達到病所了。

現在醫生都能懂得法度,一操一守術數,與病人像親戚兄弟一樣親近,聲音的變化每日都能聽到,五色的變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卻醫不好,這是不是治療的不早呢?

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為本,醫生為標,病人與醫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一服,道理就在這裡。

帝曰:其有不從毫一毛一而生,五臟一陽一以竭也,津一液充郭,其魄獨居,孤一精一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黃帝道:有的病不是從外表毫一毛一而生的,是由於五臟的一陽一氣衰竭,以致水氣充滿於皮膚,而一陰一氣獨盛,一陰一氣獨居於內,則一陽一氣更耗於外,形體浮腫,不能穿原來的衣服,四肢腫急而影響到內臟,這是一陰一氣格拒與於內,而水氣弛張於外,對這種病的治療方法怎樣呢?

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剌其處,以復其形。

開鬼門,潔淨府,一精一以時服;五一陽一已布,疏滌五臟,故一精一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岐伯說:要平復水氣,當根據病情,衡量輕重,驅除體內的積水,並叫病人四肢做些輕微運動,令一陽一氣漸次宣行,穿衣服帶溫暖一些,助其肌表之一陽一,而一陰一凝易散。

用繆刺方法,針刺腫處,去水以恢復原來的形態。

用發汗和利小一便的方法,開汗孔,瀉膀一胱,使一陰一精一歸於平復,五臟一陽一氣輸布,以疏通五臟的鬱積。

這樣,經氣自會生成,形體也強盛,骨骼與肌肉保持著常態,正氣也就恢復正常了。

帝曰:善。

黃帝道:講得很好。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