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色:因文中主要闡述了通過觀察面部五色的變化來診斷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色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五色

【題解】五色,系指面部青、赤、黃、白、黑五種色澤。

因文中主要闡述了通過觀察面部五色的變化來診斷疾病,故稱為"五色"。

【原文】雷公問於黃帝日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黃帝日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雷公日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日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1],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雷公日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日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日官五色奈何?黃帝日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提要】本段說明了顏面各部的名稱,提出了五色主病的重要學術觀點。

【註釋】[1]王宮在於下極張介賓注"下極居兩目之中,心之部也,心為君主,故日王宮"。

【白話解】雷公向黃帝問道青、赤、黃、白、黑五色變台垮曲油從日日皆幸事。

黃帝回答說明堂就是鼻,闕就是兩眉之間的部位,庭就是前額部,蕃就是兩頰的外側,蔽是耳前方的部位。

以上所談到的明堂、闕、庭、蕃、蔽這些部位的正常現象應該是端正、寬大、豐滿,遠離十步以後還能看得清楚。

如果觀察到某個人有以上的表現,他的壽命一定會達到一百歲。

雷公問怎樣辨別面部五官的表象呢?黃帝回答說鼻的正常表現應是鼻骨高起,端正而平直。

五臟在面部的相應部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面部的中央。

六腑在面部的相應部位,列於五臟部位的兩旁。

頭面的情況反映在兩眉之間和前額,心的情況反映在兩目之間的下極。

胸腹中的五臟安定平和,五臟真氣所化生的五色,正常地反映到面部,不出現異常的色澤,鼻部的色澤也明潤。

所以辨別臟腑的情況,怎麼能不辨別面部五官的表現呢!雷公問您能給我講講不從觀察五官診察疾病的情況嗎?黃帝回答說五色在面部的表現,有其固定的位置。

如果在某個部位出現色澤隱晦如陷骨中的,就必定是發生了疾病。

如果五色出現在相乘的部位上,即子色出現在母位,即使病情很重也不會死亡。

雷公問怎樣通過觀察五色來診察疾病呢?黃帝回答說青色和黑色主痛,黃色和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這就是通過觀察五色變化來推斷疾病的大概情況。

【原文】雷公日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日外內皆在焉。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髒,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提要】本段提出了色脈結合診病的觀點。

【白話解】雷公問怎樣判斷疾病是在逐漸加重,或是在減輕呢?黃帝回答說疾病在人一體的表裡內外都可以發生,對疾病進退的推斷,不但要運用色診,還要結合脈診。

切按病人的寸口脈,脈象滑、小、緊而沉,為一陰一邪侵入五臟,疾病逐漸加重。

人迎脈大,緊而浮,為一陽一邪侵入六腑,疾病逐漸加重。

寸口脈浮滑,五臟的一陰一邪逐漸消退,疾病一天一天減輕。

人迎脈沉滑,六腑的一陽一邪逐漸消退,病情也一天一天好轉。

寸口脈沉滑,五臟的一陰一邪逐漸亢盛,疾病一天一天加重。

人迎脈浮滑而盛大,六腑的一陽一邪逐漸亢盛,疾病也一天一天加重。

如果人迎脈和寸脈的脈象浮沉、大小都一樣,說明臟腑一陽一邪亢盛,疾病便難於治癒。

疾病發生在五臟,如果脈象沉而大,為正氣充足,疾病就容易治癒。

如果脈象細小,是正氣不足,疾病就難以治癒。

疾病發生在六腑,若脈象浮大,為正氣充足,疾病就容易治癒。

若見小脈,為正氣虛不能抗邪,病難治。

人迎脈盛大堅實,主感受寒邪的外感病。

寸口脈盛大堅實,主飲食不節的內傷病。

【原文】雷公日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日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藏部口],有外部有內部也。

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一陰一,後治其一陽一,反者益甚。

其病生於一陽一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一陽一氣之並也,可變而已。

雷公日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日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痺。

在地為厥,此其常也。

各以其色言其病。

【提要】主要論述了根據五色部位的移轉來判斷病證一性一質與病邪的傳變。

【註釋】[1]藏部即髒部,指五色所主的臟腑部位。

【白話解】雷公問如何根據面部的色澤變化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呢?黃帝說面部色澤明潤而含蓄,病輕。

色澤沉滯而枯槁,病重。

五色從下向上蔓延,病情就逐漸加重。

五色從上向下,像雲霧消散一樣逐漸消退的,疾病將要痊癒。

五色在面部的表現,均與臟腑所主相應部位有關,整個面部分為內外,內部歸屬五臟,外部歸屬六腑。

如果五色的變化是從外部開始,逐漸發展到內部,則疾病的發生,是從六腑開始,而逐漸影響到五臟。

五色的變化從內部開始,逐漸發展到外部,疾病則是從五臟開始,逐漸影響到六腑。

疾病由五臟影響到六腑,應當首先治療五臟,然後治療六腑,違背這個原則疾病就會加重。

疾病是由六腑而影響到五臟,就應當首先治療六腑,然後治療五臟,違背這個原則,疾病也會加重。

若脈象滑大或是長脈,為邪氣從外侵襲人一體。

表現目有所見的幻視和有厭惡感的一精一神異常,則是由於一陽一邪侵入一陽一分而一陽一氣過盛引起的,治療時應根據前面所述的原則靈活變通,疾病才能痊癒。

雷公問我聽說很多種疾病都是由風邪引起的,氣血逆亂的痺證、厥證是由寒邪、濕邪引起的,應當怎樣進行鑒別呢?黃帝回答說一般通過觀察兩眉問的色澤來鑒別,色澤浮露潤澤是風邪引起的變化,沉滯晦濁主痺證,若色澤沉滯晦濁出現在地閣,則主厥證。

這是一般規律,都是根據色澤的不同變化來診斷疾病的。

【原文】雷公日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日大氣[1]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日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日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提要】本段論述了黑色出於庭、赤色出兩顴且大如拇指等兩種病象,在疾病預後診斷上的價值。

【註釋】[1]大氣即大邪之氣,指非常厲害的病邪。

【白話解】雷公問人未患疾病卻突然死亡,是什麼原因呢?黃帝回答說這是由於劇烈的邪氣乘人一體正氣虛弱之時侵入臟腑,所以沒有明顯的疾病徵象就突然死亡。

雷公又問疾病稍微好轉卻又突然死亡,怎樣才能解釋這種情況呢?黃帝回答說兩顴出現拇指大小的赤色,即使疾病稍微好轉,仍然會突然死亡。

天庭出現拇指大小的黑色,雖然沒有明顯疾病徵象,也會突然死亡。

【原文】雷公再拜日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日察色以言其時。

雷公日善乎願卒聞之。

黃帝日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一乳一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1]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

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

有部分,用一陰一和一陽一,用一陽一和一陰一,當明部分,萬舉萬當。

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一女異位,故日一陰一陽一,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提要】本段闡述了臟腑、肢一體等發生病變時,在面部各自分佈位置的反映。

【註釋】[1]巨分為上下牙一床一大分處。

【白話解】雷公拜了兩拜說講得好啊!上述所言突然死亡的時間有規律嗎?黃帝回答說通過觀察五色出現在面部的位置,按照五行生剋乘侮的原則,就可以推測死亡的時間。

雷公說好啊!我想聽您詳細地談一談。

黃帝道臟腑肢一體與面部各位置的關係是天庭反映頭面的狀況;眉心的上部反映咽喉的狀況;兩眉之間反映肺的狀況;兩目之間反映心的狀況;兩目之間正下方的鼻柱部位,則反映肝的狀況;肝所主部位的左面,反映膽的狀況;鼻頭反映脾的狀況;鼻翼反映胃的狀況;面頰的中央部位,反映大腸的狀況;挾大腸所主部位的外側,反映腎的狀況;在身一體上腎與臍正相對,所以腎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臍的狀況;鼻頭的外側上方,反映小腸的狀況;鼻頭下方的人中溝,反映膀一胱和子一宮的狀況;兩顴反映肩部的狀況;兩顴的外側反映臂的狀況;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手的狀況;內眼角的上方,反映胸部和一乳一房的狀況;面頰外側耳邊的上方,反映背的狀況;沿著頰車向下,反映大一腿的狀況;上下牙一床一中間的部位,反映膝的狀況;膝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小腿的狀況;小腿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足的狀況;角的大紋處,反映大一腿內側的狀況;面頰下方曲骨的部位,反映膝部臏骨的狀況。

以上就是五臟、六腑和肢一體在面部的對應部位。

五臟六腑和肢一體發生病變,在相應的部位便會出現色澤異常。

全身在面部所主的位置確定後,就能夠正確地診斷疾病了。

在治療時,一陰一衰而導致一陽一盛的,應當補一陰一以配一陽一。

一陽一衰而導致一陰一盛者,則應當助一陽一以和一陰一。

明確了人一體各部與面部位置的關係和一陰一陽一盛衰狀況,辨證治療就一定會恰當。

左右是一陰一陽一升降的道路,所以辨別色澤在面部左右上下的移動,是辨別一陰一陽一盛衰的重要規律。

男子和女子面部色澤上下移動的診斷意義是不同的,男子左為逆右為順,女子右為逆左為順,這是因為男一女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不同。

【按語】面部的臟腑肢節分部理論即面部全息理論,能有效指導臨一床一診治。

現代有些針灸家創立的"面針",也是應用這一理論的結果。

可見這一理論的科學價值,並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原文】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

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

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一卵一痛其圜直為一莖一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瘸一陰一之屬也。

女子在於面王,為膀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員左右,各如其色形。

其隨而下至胝,為一婬一,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右為右。

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

別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髒,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

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提要】本段論述了根據面部色澤變化來判斷疾病,辨別病位的深淺、病程的長短和疾病的防治的內容。

【白話解】在色診的運用上,除了明確人一體各部與面部相應位置的關係外,還要審察面部色澤的榮潤與晦暗,才能稱其為高明的醫生。

面色沉滯晦暗的,主在裡、在髒的病變。

浮露而鮮明的,主在表、在腑的病變。

黃色和赤色主風病,青色和黑色主痛證,白色主寒證。

在瘡瘍等外科疾病中,局部色澤黃潤,軟如脂膏者,是成膿的表現;局部顏色深紅,是血瘀未成膿的表現。

疼痛劇烈的,可以形成肢一體拘攣。

若寒邪甚,可出現皮膚麻痺不仁。

人一體發生病變,面部就會出現相應位置的色觀察面色的潤澤與晦暗,就能推測疾病預後的好壞。

觀察五色的散漫和聚結,則能瞭解病程的長短。

觀察五色出現在面部的位置,便能判斷疾病發生的部位。

醫生聚一精一會神地分析色澤的變化,就可以瞭解疾病以往的情況和當前的發展變化。

如果不細緻入微地觀察色澤的變化,連正常和異常都不能分辨清楚。

只有專心致志地分析研究,才能知道新病、舊病、及其發展變。

化的規律。

面色不呈現應有的明潤,卻見沉滯枯槁,病情嚴重。

面色雖然不明潤光澤,但是沒有沉滯枯槁現象的,病情不重。

色散漫不聚的,病邪也會逐漸消散,即使氣滯不通而引起疼痛,也不會形成積聚一類的病變。

腎臟的邪氣侵犯心臟,是因為心先患虛證,腎臟的邪氣才乘虛侵入心臟,此時腎所主的黑色會出現在面部心所主兩目間的部位上。

一般發生疾病後,如果病色不出現在本髒所主的部位,均可以依次類推。

男子病色出現在鼻頭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牽引一睪一丸也會發生疼痛。

如果病色出現在人中溝上,主陰一頸疼痛,出現在人中溝上部則表現為陰一頸根一部疼痛,出現在人中溝下部的則陰一頸頭部疼痛。

這些都屬於狐疝、一陰一囊腫大等疾病。

女子病色出現在鼻頭上,主膀一胱和子一宮的病變。

病色散漫不收者,為氣滯引起的疼痛。

病色摶聚不散,為血液凝結而形成積聚。

積聚的表現,有的是方,有的是圓,有的在左邊,有的在右邊,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隨之下移到唇部,則表明患有自一婬一、帶下污濁等病變。

若兼見唇色潤澤如脂膏樣者,為暴飲暴食、飲食不潔之物所引起的疾病。

面部色澤的異常變化與體內疾病發生的部位是一致的,病色出現在左側,就表明左側有病。

病色出現在右側,說明是右側有病。

面部色澤異常,例如聚結不散或散漫不艙筆不蒂蚩的硼費鉚在而郝的篡一窖估錯能劃斷瘴病的位置。

所謂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黃色。

在正常情況下,深淺適中而充滿,分別表現在各自的部位上。

異常情況下,色澤會發生變化,如赤色出現在心所主的部位;象榆莢一樣大小,主心發生病變。

如果出現在鼻頭,說明疾病在近日內就會發生。

病色的形狀,上部呈尖銳狀的,表明頭面部正氣虛弱,邪氣有向上發展的趨勢。

下部呈尖銳狀的,則身一體下部正氣虛弱,邪氣有向下發展的趨勢。

左側或右側呈尖銳狀,與上部和下部的診斷意義一致。

把面部五色同五臟相互聯繫,青色屬肝,赤色屬心,白色屬肺,黃色屬脾,黑色屬腎,五臟又同外在組織相合,肝同筋相合,心同脈相合,肺同皮相合,脾同肉相合,腎同骨相合,所以各組織也分別同五色相聯繫。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