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二:針刺補瀉的宜忌和一操一作方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

一:病邪初入人一體,真邪未合,未有定處,及早治療,可以使病盡早痊癒。

二:針刺補瀉的宜忌和一操一作方法。

三:醫生運用針刺,一定要懂得三部九候的診法,結合天地一陰一陽一來分析病情,認識疾病。

突出地說明了「要能治病,必先識病」的道理。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

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

以上調下,以左調右。

有餘不足,補瀉於榮輸,余知之矣。

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

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黃帝問道:我聽說九針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從九篇上加以發揮,演繹成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經完全領會它的一精一神了。

《針經》上說的氣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調下,去左以調右,有餘不足,在滎輸之間進行補瀉,我亦懂得了。

這些變化,都是由於容衛的偏盛、氣血虛實而形成的,並不是邪氣從侵入經脈而發生的病變。

我現在希望知道邪氣侵入經脈之時,病人的症狀怎樣?又怎樣來治療?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岐伯回答說:一個有修養的醫生,再制定治療法則時,必定體察於自然的變化。

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經脈,其間是互相影響,可以比類而論的。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

如天地之氣溫和,則江河之水安靜平穩;天氣寒冷,則水冰地凍,江河之水凝澀不流;天氣酷熱,則江河之水沸騰洋溢;要是暴風驟起,則使江河之水,波濤洶湧。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

因此病邪侵入了經脈,寒則使血行滯澀,熱則使血氣滑一潤流利,要是虛邪賊風的侵入,也就像江河之水遇到暴風一樣,經脈的搏動,則出現波湧隆一起的現象。

雖然血氣同樣依次在經脈中流動。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

其行無常處,在一陰一與一陽一,不可為度。

從而察之,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但在寸口處按脈,指下就感到時大時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氣運行,沒有一定的位置,或在一陰一經或在一陽一經,就應該進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檢查,一旦察之邪氣所在,應急早治療,以阻止它的發展。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

靜以久留,無令邪布。

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

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治療時應在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勿使氣逆,進針後要留針靜侯其氣,不讓病邪擴散;當吸氣時轉念其針,以得氣為目的;然後等病人呼氣的時候,慢慢地起針,呼氣盡時,將針取出。

這樣,大邪之氣盡隨針外洩,所以叫做瀉。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

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黃帝道:不足之虛症怎樣用補法?岐伯說:首先用手撫一摸一穴一位,然後以之按壓一穴一位,再用手指一揉一按周圍肌膚,進而用手指彈其一穴一位,令脈絡怒一張,左手按閉孔一穴一,不讓正氣外洩。

進針方法,是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靜侯其氣,稍久留針,以得氣為目的。

進針侯氣,要象等待貴客一樣,忘掉時間的早晚,當得氣時,要好好保護,等病人吸氣時候,拔一出其針,那末氣就不至外出了;出針以後,應在其孔一穴一上一揉一按,使針一孔關閉,真氣存內,大經之氣留於營衛而不一洩,這便叫做補。

帝曰:候氣奈何?

黃帝道:對邪氣怎樣診侯呢?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捨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岐伯說:當邪氣從絡脈而進入經脈,留捨於血脈之中,這是邪正相爭,或寒或溫,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脈氣波動,忽起忽伏,時來時去,無有定處。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所以說診得洩氣方來,必須按而止之,阻止它的發展,用針瀉之,但不要正當邪氣衝突,遂用瀉法,反十經氣大虛,所以說氣虛的時候不可用瀉,就是指此而言。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因此,診侯邪氣而不能審慎,當大邪之氣已經過去,而用瀉法,則反使真氣虛脫,真氣虛脫,則不能恢復,而邪氣益甚,那病更加重了。

所以說,邪氣已經隨經而去,不可再用瀉法,就是指此而言。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

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

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阻止邪氣,使用瀉法,是間不容髮的事,須待邪氣初到的時候,隨即下針去瀉,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後用瀉法,都是不適時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氣受傷,病就不容易退了。

所以說,懂得用針的,像撥動一弩一機一樣,機智靈活,不善於用針的,就像敲擊木椎,頑鈍不靈了。

所以說,識得機宜的,一霎那時毫不遲疑,不知機宜的,縱然時機以到,亦不會下針,就是指此而言。

帝曰:補瀉奈何?

黃帝道: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曰: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

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岐伯說:應以攻邪為主。

應該及時刺出盛血,以恢復正氣,因為病邪剛剛侵入,流動未有定處,推之則前進,引之則留止,迎其氣而瀉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後,病就立即會好。

帝曰:善。

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黃帝道:講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氣併合以後,脈氣不現波動,那麼怎樣診察呢?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髒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一陰一陽一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

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

奪人正氣,以從為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

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岐伯說:仔細審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虛實而調治。

檢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觀察有無不相稱或特別減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臟腑,待其氣至而刺之。

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則一陰一陽一不能辨別,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從上部脈以診察下,從上部脈以診察上,從中部脈以診察中,結合胃氣多少有無來決定疾病在那一部。

所以說,針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瞭解病脈之處,則雖然有大邪為害,這個醫生也沒有辦法來加以事先防止的。

如果誅罰無過,不當瀉而瀉之,這就叫做「大惑」,反而擾亂臟腑經脈,使真氣不能恢復,把實症當作虛症,邪氣當作真氣,用針毫無道理,反助邪氣為害,剝奪病人正氣,使順症變成逆症,使病人榮衛散亂,真氣散失,邪氣獨存於內,斷送病人的一性一命,給人家帶來莫大的禍殃。

這種不知三部九侯的醫生,是不能夠久長的,因為不知配合四時五行因加相勝的道理,會放過了邪氣,傷害了正氣,以致斷絕病人一性一命。

病邪新侵入人一體,沒有定著一處,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氣而瀉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