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二:疾病的傳變,有一定的次序,但五志或碎發之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

一:四時五臟脈象的不同,是受著氣候影響的緣故,也就是人一體適應氣候的表現.但由於病邪趁襲和正氣虛實的變化,可以形成太過與不及的現象,並舉出了太過與不及的病症.

二:疾病的傳變,有一定的次序,但五志或碎發之病,與外感六一婬一的傳變不同.

三:詳細描寫了真髒脈象,並根據真髒脈的出現,預決死期.同時又解釋了真髒脈的出現,所以會導致死亡的道理.

四:臨證要在病邪由淺入深的過程中,掌握及時治療,否則病邪深入,不僅療效不高,疾病發展,預後就不一良.

五:診斷運用望、聞、問、切、四診,要從病人身上去體驗,並要把氣候的變化和周圍環境都結合起來分析.

六:說明五虛、五實的症狀和預後,並指出實者能夠邪去,虛者胃氣恢復,便能轉危為安.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黃帝問道:春時的脈象如弦,怎樣才算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岐伯回答說:春脈主應肝臟,屬東方之木。

在這個季節裡,萬物開始生長,因此脈氣來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所以叫做弦,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帝曰:何如而反?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脈氣來,應指實而有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來不實而微弱,這叫做不及,主病在裡。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春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記憶力衰退,一精一神恍惚,頭昏而兩目視物眩轉,而發生巔頂疾病;其不及會使人胸部作痛,牽連背部,往下則兩側脅助部位脹滿。

帝曰:善。

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黃帝道:講得對!夏時的脈象如鉤,怎樣才算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岐伯說:夏脈主應心臟,屬南方之火,在這個季節裡,萬物生長茂盛,因此脈氣來時充盛,去時輕微,猶如鉤之形象,所以叫做鉤脈,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帝曰:何如而反?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脈氣來盛去亦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氣來時不盛,去時反充盛有餘,這叫做不及,主病在裡。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夏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一婬一;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洩。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身一體發一熱,皮膚痛,熱邪侵一婬一成瘡;不及會使人心虛作煩,上部出現咳嗽涎沫,下部出現失氣下洩。

帝曰:善。

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黃帝道:講得對!秋天的脈象如浮,怎樣才算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岐伯說:秋脈主應肺臟,屬西方之金,在這個季節裡,萬物收成,因此脈氣來時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所以叫做浮。

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帝曰:何如而反?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曰:其氣來一毛一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一毛一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說:其脈氣來浮軟而中央堅,兩旁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脈氣來浮軟而微,這叫做不及,主病在裡。

黃帝道:秋脈太過於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

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氣逆,背部作痛,慍慍然鬱悶而不舒暢;其不及會使人呼吸短氣,咳嗽氣喘,其上逆而出一血,喉間有喘一息聲音。

帝曰:善。

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黃帝道:講得對!冬時的脈象如營,怎樣才算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

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含藏也。

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岐伯說:冬脈主應腎臟,屬北方之水,在這個季節裡,萬物閉藏,因此脈氣來時沉而搏手,所以叫做營。

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帝曰:何如而反?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脈來如彈石一般堅一硬,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去虛數,這叫做不及,主病在裡。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冬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一便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一精一神不振,身一體懈怠,脊骨疼痛,氣短,懶於說話;不及則使人心如懸,如同腹中飢餓之狀,季脅下空軟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脹滿,小一便變常。

帝曰:善。

黃帝道:講得對!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黃帝道:春夏秋冬四時的脈象,有逆有從,其變化各異,但獨未論及脾脈,究竟脾脈主何時令?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傍者也。

岐伯說:脾脈屬土,位居中央為孤髒,以灌溉四旁。

帝曰:然而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黃帝道:脾脈的正常與異常可以得見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岐伯說:正常的脾脈不可能見到,有病的脾脈是可以見到的。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黃帝道:有病的脾脈怎樣?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來如水之流散,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來尖銳如鳥之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髒,中央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先生說脾為孤髒,位居中央屬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過和不及各發生什麼病變?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一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不及則使人九竅不通,名叫重強。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

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黃帝驚悟書肅然起立,敬個禮道:很好!我懂得診脈的要領了,這是天下極其重要的道理。

《五色》、《脈變》、《揆度》、《奇恆》等書,闡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總的一精一神在於一個「神」字。

神的功用運轉不息,向前而不能回卻,倘若回而不轉,就失掉它的生機了。

極其重要的道理,往往跡象不顯而盡於微妙,把它著錄在玉版上面,藏於樞要內府,每天早上誦讀,稱它為《玉機》。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捨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

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五臟疾病的傳變,是受病氣於其所生之髒,傳於其所勝之髒,病氣留捨於生我之髒,死於我所不勝之髒。

當病到將要死的時候,必先傳行於相剋之髒,病者乃死。

這是病氣的逆傳,所以會死亡。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捨於腎,至肺而死。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捨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捨於心,至肝而死。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捨於脾,至心而死。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捨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例如,肝受病氣於心臟,而又傳行於脾臟,其病氣留捨於腎臟,傳到肺臟而死。

心受病氣於脾臟,其病氣留捨於肝臟,傳到肝臟而死。

肺受病氣於腎臟,傳行於肝臟,病氣留捨於脾臟,傳到心臟而死。

以一日一一夜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屬五臟,就可以推測死後的早晚時間。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

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

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

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其所勝之次。

黃帝道:五臟是相通連的,病氣的轉移,都有一定的次序。

假如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時機,那麼三個月或六個月,或三天,或六天,傳遍五臟就當死了,這是相剋的順傳次序。

故曰:別於一陽一者,知病從來;別於一陰一者,知死生之期。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所以說:能辨別三一陽一的,可以知道病從何經而來;能辨別三一陰一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這就是說,知道他至其所不勝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風為六一婬一之首,所以說它是百病之長。

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一毛一畢直,皮膚閉而為熱。

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盛痺不仁腫病,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捨於肺,名曰肺痺,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痺,腹中熱,煩心,出黃。

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

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

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風寒中人,使人毫一毛一直豎,皮膚閉而發一熱,在這個時候,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至風寒入於經絡,發生麻痺不仁或腫痛等症狀,此時可用湯熨(熱敷)及火罐、艾炙、針刺等方法來祛散。

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氣內傳於肺,叫做肺痺,又叫做肝厥,發生脅痛、吐食的症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行於脾,叫做脾風,發生黃,腹中熱,煩心,小一便黃色等症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再不治,就會傳行於腎,叫做疝疸,少腹煩熱疼痛,小一便色白而混濁,又叫做盅病,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或用一藥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腎傳心,發生筋脈牽引拘攣,叫做瘛病,在這個時候,可用至法,或用一藥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後,當要死亡。

倘若病邪由腎傳心,心又復反傳於肺臟,發為寒熱,發當三日即死,這是疾病傳行的一般次序。

然其捽髮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假如驟然爆發的病,就不必根據這個相傳的次序而治。

有些病不依這個次序傳變的,如憂、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這個次序相傳,因而使人生大病了。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

傳,乘之名也。

如因喜極傷心,心虛則腎氣相乘;或因大怒,則肝氣乘脾;或因悲傷,則肺氣乘肝;或因驚恐,則腎氣虛,脾氣乘腎;或因大憂,則肺氣內虛,心氣乘肺。

這是無志激動,使病邪不以次序傳變的道理。

所以病雖有五,及其傳化,就有五五二十五變。

所謂傳化,就是相乘的名稱。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氣滿,喘一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髒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軟弱,大一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呼吸時身一體振動,為期六個月就要死亡。

見了真髒脈,就可以預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氣滿,喘一息不便,內痛引肩頸,期一月死。

真髒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軟弱,大一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胸中疼痛,牽引肩項,為期一個月就要死亡.見了真髒脈,就可以預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氣滿,喘一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

真髒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軟弱,大一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脫肉破胭,真髒脈現,十個月之內就要死亡。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

真髒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髒,乃予之期日。

大骨軟弱,大一肉瘦削,兩肩下垂,骨髓內消,動作衰頹,真髒脈未出現,為期一年死亡,若見到真髒脈,就可以預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胭脫肉,目眶陷。

真髒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大骨軟弱,大一肉瘦削,胸中氣滿,腹中痛,心中氣鬱不舒,肩項身上俱熱,破膕脫肉,目眶下陷,真髒脈出現,一精一脫目不見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見人,是一精一未全脫,到了它所不聲勝之時,便死亡了。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墮溺,不可為期。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髒雖不見,猶死也。

如果正氣暴虛,外邪陡然中人,倉卒獲病,五臟氣機閉塞,週身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從高墮下,或落水淹溺一樣,猝然的病變,就無法預測死期了。

其脈息絕而不至,或跳動異常疾數,一呼脈來五、六至,雖然形肉不脫,真髒不見,仍然要死亡的。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纍纍然,色赤黑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一毛一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一毛一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諸真髒脈者,皆死不治也。

肝臟之真髒脈至,中外勁急,如象按在刀口上一樣的鋒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樣硬直,面部顯青白顏色而不潤澤,毫一毛一枯焦乃死。

肺臟的真髒脈至,大而空虛,好像一毛一羽著人皮膚一般地輕虛,面部顯白赤。

顏色而不潤澤,毫一毛一枯焦,就要死亡。

腎臟的真髒脈至,搏手若索欲斷,或如以指彈石一樣堅實,面部顯黑黃顏色而不潤澤,毫一毛一枯焦,就要死亡。

脾臟的真髒脈至,軟弱無力,快慢不勻,面部顯黃青顏色而不潤澤,毫一毛一枯焦,就要死亡。

凡是見到五臟真髒脈,皆為不治的死侯。

黃帝曰:見真髒曰死,何也?

黃帝道:見到真髒脈象,就要死亡,是什麼道理?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髒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一陰一,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一陰一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一陰一也。

故邪氣勝者,一精一氣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一陰一,故真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髒也,故曰死。

岐伯五臟的營養,都賴於胃腑水谷之一精一微,因此胃是五臟的根本。

故五臟之髒脈氣,不能自行到達於手太一陰一寸口,必須賴借胃氣的敷布,才能達於手太一陰一。

所以五臟之氣能夠在其所主之時,出現於手太一陰一寸口,就是有了胃氣。

如果邪氣勝,必定使一精一氣衰。

所以病氣嚴重時,胃氣就不能與五臟之氣一起到達手太一陰一,而為某一髒真髒脈象單獨出現,真髒獨見,是邪氣勝而髒氣傷,所以說是要死亡的。

帝曰:善。

黃帝道:講得對!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黃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診察形體盛衰,氣之強弱,色之潤枯,脈之虛實,病之新久,然後及時治療,不能錯過時機。

病人形七相稱,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潤鮮明,病亦易愈;脈搏與四時相適應,亦為可治;脈來弱而流利,是有胃氣的現象,病亦易治,必須抓緊時間,進行治療。

形氣不相稱,此謂難治;面色枯槁,沒有光澤,病亦難愈;脈實而堅,病必加重;脈與四時相逆,為不可治。

必須審察這四種難治之證,清楚地告訴病家。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

所謂脈與四時相逆,是春見到肺脈,夏見到腎脈,秋見到心脈,冬見到脾脈,其脈皆懸絕無根,或沉澀不起,這就叫做逆四時。

未有髒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如五臟脈氣不能隨著時令表現於外,在春夏的時令,反見沉澀的脈象,秋冬的時令,反見浮大的脈象,這也叫做逆四時。

病熱脈靜;洩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熱病脈宜洪大而反靜;洩瀉脈應小而反大;脫血脈應虛而反實;病在中而脈不實堅;病在外而脈反堅實。

這些都是症脈相反,皆為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黃帝道:我聽說根據虛實的病情可以預決死生,希望告訴我其中道理!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岐伯說:五實死,五虛亦死。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黃帝道:請問什麼叫做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岐伯說:脈盛是心受邪盛,皮熱是肺受邪盛,腹脹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腎受邪盛,悶瞀是肝受邪盛,這叫做五實。

脈細是心氣不足,皮寒是肺氣不足,氣少是肝氣不足,洩利前後是腎氣不足,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這叫做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黃帝道:五實、五虛,有時亦有痊癒的,又是什麼道理?

岐伯曰:漿粥入胃,洩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岐伯說:能夠吃些粥漿,慢慢地胃氣恢復,大便洩瀉停止,則虛者也可以痊癒。

如若原來身熱無汗的,而現在得汗,原來二便不通的,而現在大小一便通利了,則實者也可以痊癒。

這就是五虛、五實能夠痊癒的機轉。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