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

黃帝問曰:余聞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天為一陽一,地為一陰一;日為一陽一,月為一陰一;行有分紀,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

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一陰一陽一。

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其氣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一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故形髒四,神髒五,合為九髒以應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闊,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週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髒。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

命曰氣一婬一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

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

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

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

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天地之運,一陰一陽一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一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髒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一陽一中之太一陽一,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一毛一,其充在皮,為一陽一中之太一陰一,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一精一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一陰一中之少一陰一,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一陽一中之少一陽一,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一陰一之類,通於土氣。

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一陽一、二盛病在太一陽一、三盛病在一陽一明、四盛已上為格一陽一。

寸口一盛病在厥一陰一、二盛病在少一陰一、三盛病在太一陰一、四盛已上為關一陰一。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

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一精一氣,則死矣。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體的運行是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人則以九九極數的變化來配合天道的準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一穴一,與天地相應,這些說法,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麼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

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

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

氣數,是標誌萬物化生之用的。

天屬一陽一,地屬一陰一,日屬一陽一,月屬一陰一。

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環周也有一定的道路。

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所以大月、小月和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為一年,由於月份的不足,節氣有盈餘,於是產生了閏月。

確定了歲首冬至並以此為開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氣的盈餘,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以完全計算出來了。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天度,還想知道氣數是怎樣與天度配合的?

岐伯說:天以六六為節制,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環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複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

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而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一陰一陽一。

地的九州,人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天衍生五行,而一陰一陽一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

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一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一體分為九髒,形髒四,神髒五,合成九髒,以應天氣。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說氣的盈餘積累成為閏月,我想聽您講一下是什麼氣?請您來啟發我的蒙昧,解釋我的疑惑!

岐伯說: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論,先師傳授給我的。

黃帝說:就請全部講給我聽。

岐伯說:五日稱為候,三候稱為氣,六氣稱為時,四時稱為歲,一年四時,各隨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別當旺。

木、火、土、金、水五行隨時間的變化而遞相承襲,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循環。

一年分力四時,四時分佈節氣,逐步推移,如環無端,節氣中再分候,也是這樣的推移下去。

所以說,不知當年客氣加臨、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等情況,就不能做個好醫生。

黃帝說:五行的推移,週而復始,如環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行之氣更迭主時,互有勝克,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

黃帝說:平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

黃帝說: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記載。

黃帝說:什麼叫做所勝?

岐伯說: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

同時,時令又依其五行之氣的屬一性一來分別影響各髒。

黃帝說: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情況呢?

岐伯說: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一般從立春開始向下推算。

如果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過,稱為太過,某氣太過就會侵侮其所不勝之氣,欺凌其所勝之氣,這就叫做氣一婬一;時令以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某氣不及,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這就叫做氣迫。

所謂求其至,就是要根據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要謹慎地等候時令的變化,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

如果搞錯了時令或違反了時令與氣候相合的關係,以致於分不出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那麼,當邪氣內擾,病及於人的時候,好的醫生也不能控制了。

黃帝說: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

岐伯說: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中的分佈不能沒有常規。

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象,反常就會使人發生病變,如在某一時令出現的反常氣候,為當旺之氣之所勝者,則其病輕微,若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者,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

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病,則病深重。

黃帝說:好。

我聽說由於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於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

天地的氣運,一陰一陽一的變化,它們對於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

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及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聖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

草木顯現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

人們對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

天供給人們以五氣,地供給人們以五味。

五氣由鼻吸一入,貯藏於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

五味入於口中,貯藏於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一精一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髒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一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生了。

黃帝說:髒像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於面部,其充養的組織在血脈,為一陽一中的太一陽一,與夏氣相通。

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毫一毛一,其充養的組織在皮膚,是一陽一中的太一陰一,與秋氣相通。

腎主蟄伏,是封藏經氣的根本,為一精一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頭髮,其充養的組織在骨,為一陰一中之少一陰一,與冬氣相通。

肝,是罷極之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充養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一陽一中之少一陽一,與春氣相通。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一胱,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像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一精一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一洩,其榮華在口一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屬於至一陰一之類,與土氣相通。

以上十一髒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

人迎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少一陽一;大兩倍,病在太一陽一;大三倍,病在一陽一明;大四倍以上,為一陽一氣太過,一陰一無以通,是為格一陽一。

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一陰一;大兩倍,病在少一陰一;大三倍,病在太一陰一;大四倍以上,為一陰一氣太過,一陽一無以交,是為關一陰一。

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一陰一陽一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

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誌著一陰一陽一極亢,不再能夠達於天地一陰一陽一經氣平調的勝利狀態,會很快死去。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