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一、具體敘述了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在肘膝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本輸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本輸

【本章要點】

一、具體敘述了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的重要腧一穴一,包括各經井、滎、輸、原、經、合一穴一的名稱與部位。

二、簡介頸項間八一穴一,它們是手足三一陽一經與任、督脈上行頭面所必經之處。

三、論述了臟腑相合的關係及六腑的功能。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1所至。

願聞其解。

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2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輸;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

手太一陰一經也。

心出於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流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輸;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

手少一陰一也。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一毛一3之中也,為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輸;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

足厥一陰一也。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輸;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一陰一之陵泉,一陰一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

足太一陰一也。

腎出於湧一泉,湧一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輸;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4,為經;入於一陰一谷,一陰一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

足少一陰一經也。

膀一胱出於至一陰一,至一陰一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輸;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

足太一陽一也。

膽出於竅一陰一,竅一陰一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輸;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

行於一陽一輔,一陽一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5之端也,為經;入於一陽一之陵泉,一陽一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

足少一陽一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輸;過於沖一陽一,沖一陽一,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於解溪,解溪,上衝一陽一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6,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一陽一明胃脈也。

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一陽一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一陽一,出於關沖,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輸;過於一陽一池,一陽一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輸在於足大趾之前,少一陽一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一陽一,是太一陽一絡也,手少一陽一經也。

三焦者,足少一陽一太一陰一之所將,太一陽一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一陽一,並太一陽一之正7,入絡膀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手太一陽一小腸者,上合手太一陽一,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輸;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一陽一谷,一陽一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

手太一陽一經也。

大腸上合手一陽一明,出於商一陽一,商一陽一,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一陽一溪,一陽一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

手一陽一明也。

是謂五臟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

六腑皆出足之三一陽一,上合於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一陽一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一陽一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一陽一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一陽一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一陽一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一陽一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腋內動脈手太一陰一也,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

刺下關者,欠不能呿。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

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足一陽一明,挾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8中。

手一陽一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頰一寸。

手太一陽一當曲頰。

足少一陽一在耳下曲頰之後。

手少一陽一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足太一陽一挾項大筋之中,髮際。

一陰一尺動脈,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

肝合膽,膽者中一精一之腑。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

腎合膀一胱,膀一胱者津一液之腑也。

少一陽一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髒。

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

夏取諸腧孫絡9肌肉皮膚之上。

秋取諸合,余如春法。

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

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捨,髒之所宜。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註釋】

1高下:高,指頭目;下,指肢一體末端;高下,即人一體上下。

2手魚:指手腕之前,大拇指本節之間的部位,有肥肉隆一起,如魚的形狀,把此部位稱為「手魚」。

3三一毛一:在大腳趾第一節背面,趾甲根之後。

4動而不休:意思是跳動不停,為動脈搏動。

5絕骨:相當於腓骨下端。

6巨虛上廉:指上巨虛一穴一。

巨虛下廉即指下巨虛一穴一。

7太一陽一之正:指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本經。

8膺:指胸前兩旁的高處。

9孫絡:孫有細小之意,絡有網絡之意。

孫絡是最細小的支絡,像網一樣聯繫在諸經之間。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凡是運用針刺,都必須一精一通十二經絡的循行起點和終點。

絡脈別出的地方,井、滎、輸、經、合五腧一穴一留止的部位,六腑與五臟的表裡關係,四時對經氣出入的影響,五臟之氣的流行灌注,經脈、絡脈、孫脈的寬窄程度、淺深情況。

上至頭面、下至足脛的聯繫。

對於這些問題,我希望聽你講解。」

岐伯說:請讓我按次序來說明。

肺所屬經脈的血氣,出於少商一穴一,少商在手大指端外側,為井一穴一,屬木;流行於魚際一穴一,魚際在手魚的邊緣,為滎一穴一;灌注於太淵一穴一,太淵在手魚後一寸的凹陷中,為輸一穴一;經行於經渠一穴一,經渠在腕後寸口中有脈動而不停之處,為經一穴一;匯入於尺澤一穴一,尺澤在肘中有動脈處,為合一穴一。

這是手太一陰一經的五腧一穴一。

心臟所屬經脈的血氣,出於中沖一穴一,中沖在中指之端,為井一穴一,屬木;流行於勞宮一穴一,勞宮在中指本節後手掌中間,為滎一穴一;灌注於大陵一穴一,大陵在掌後腕與臂兩骨之間的凹陷中,為輸一穴一;經行於間使一穴一,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之間。

當本經有病時,在這一部位上會出現反應,無病時就無反應,為經一穴一;匯入於曲澤一穴一,曲澤在肘內側,屈肘時才能取得,為合一穴一。

這是手少一陰一經的五腧一穴一。

肝臟所屬經脈的血氣,出於大敦一穴一,大敦在足大趾尖端及三一毛一之中,為井一穴一,屬木;流行於行間一穴一,行間在足大趾與次趾之間,為滎一穴一;灌注於太沖一穴一,太沖在行間一穴一上二寸凹陷之中,為輸一穴一;經行於中封一穴一,中封在內踝前一寸半凹陷之中,令患者足尖逆而上舉,可見有宛宛陷窩,再令患者將足恢復自如,則進針可通,或令患者將足微搖而取得,為經一穴一;匯入於曲泉一穴一,曲泉在膝內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取之即得,為合一穴一。

這是足厥一陰一經的五腧一穴一。

脾臟所屬經脈的血氣,出於隱白一穴一,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為井一穴一,屬木;流行於大都一穴一,大都在本節之後的凹陷中,為滎一穴一;灌注於太白一穴一,太白在本節後腕骨之下,為輸一穴一;經行於商丘一穴一,商丘在內踝之下凹陷中,為經一穴一;匯入於一陰一陵泉一穴一,一陰一陵泉在膝內側輔骨之下的凹陷中,伸足取之即得,為合一穴一。

這是足太一陰一經的五腧一穴一。

腎臟所屬經脈的血氣,出於湧一泉一穴一,湧一泉在足底心,為井一穴一,屬木;流行於然谷一穴一,然谷在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為滎一穴一;灌注於太溪一穴一,太溪在內踝骨後,跟骨之上凹陷中,跳動不止,為輸一穴一;經行於復溜一穴一,復溜在內踝上二寸,為經一穴一;匯入於一陰一谷一穴一,一陰一谷在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即得,為合一穴一。

這是足少一陰一經的五腧一穴一。

膀一胱所屬經脈的血氣,出於至一陰一穴一,至一陰一在足小趾端外側,為井一穴一,屬金;流行於通谷一穴一,通谷在小趾本節之前外側,為滎一穴一;灌注於束骨一穴一,束骨在本節之後的凹陷中,為輸一穴一;過於京骨一穴一,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一穴一;經行於崑崙一穴一,崑崙在足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一穴一;匯入於委中一穴一,委中在膝彎中央,為合一穴一,可以屈而取之。

這是足太一陽一經脈的六腧一穴一。

膽所屬經脈的血氣,出於竅一陰一穴一,竅一陰一在足小趾側的次趾尖端,為井一穴一,屬金;流行於俠溪一穴一,俠溪在足小趾與四趾之間,為滎一穴一;流注於臨泣一穴一,臨泣由俠溪再向上行一寸半處凹陷中,為輸一穴一;過於丘墟一穴一,丘墟在外踝骨前之下凹陷中,為原一穴一;經行於一陽一輔一穴一,一陽一輔在外踝之上四寸餘,輔骨的前方,絕骨的上端,為經一穴一;匯入於一陽一陵泉一穴一,一陽一陵泉在膝外側凹陷中,為合一穴一,伸足取之而得。

這是足少一陽一經的六腧一穴一。

胃所屬的經脈血氣,出於厲兌一穴一,厲兌在足大趾側的次趾之端,為井一穴一,屬金;流行於內庭一穴一,內庭在次趾外側與中趾之間,為滎一穴一;灌注於陷谷一穴一,陷谷在中趾的內側上行二寸的凹陷中,為輸一穴一;過於沖一陽一穴一,沖一陽一在足背上自趾縫向上約五寸的凹陷中,為原一穴一,搖足而取得之;經行於解溪一穴一,解溪在沖一陽一之上一寸半凹陷中,為經一穴一;匯入於下陵一穴一,下陵就是在膝下三寸,胻骨外緣的三里一穴一,為合一穴一;再從三里下三寸,是上巨虛一穴一,自上巨虛再下三寸,為下巨虛一穴一,大腸屬上,小腸屬下。

由於大腸小腸,在體內連屬於胃腑之下,因而在經脈上也有連屬足一陽一明胃脈之處。

這是足一陽一明經的六腧一穴一。

三焦,上合手少一陽一經脈,其血氣出於關沖一穴一,關沖在無名指之端,為井一穴一,屬金;流行於液門一穴一,液門在小指與次指之間,為滎一穴一;灌注於中渚一穴一,中渚在無名指本節後之凹陷中,為輸一穴一;過於一陽一池一穴一,一陽一池在腕上凹陷中,為原一穴一;經行於支溝一穴一,支溝在腕後三寸的兩骨間凹陷中,為經一穴一;匯入於天井一穴一,天井在肘外大骨上的凹陷中,為合一穴一,屈肘取之即得;三焦之氣輸於下部者,在足太一陽一經之前,足少一陽一經之後,出於膝膕窩外緣,名叫委一陽一,是足太一陽一經的大絡,又是手少一陽一的經脈。

三焦雖屬手少一陽一經,在下則有足少一陽一、太一陽一二經為之輸給。

所以又自足太一陽一經別出在外踝上五寸處,別入通過腿肚,出於委一陽一,與足太一陽一經的正脈相並,入腹內聯絡膀一胱,約束著下焦。

其氣實則為小一便不通,氣虛則為遺尿;遺尿當用補法,小一便不通當用洩法。

小腸,上合手太一陽一經脈,其血氣出於少澤一穴一,少澤在手小指外側端,為井一穴一,屬金;流行於前谷一穴一,前谷在手外側本節前的凹陷中,為滎一穴一;灌注於後溪一穴一,後溪在手上外側小指本節的後方,為輸一穴一;過於腕骨一穴一,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一穴一;經行於一陽一谷一穴一,一陽一谷在腕後銳骨前下方的凹陷中,為經一穴一;匯入於小海一穴一,小海在肘內側大骨之外,距離骨尖半寸處的凹陷中,伸臂取之即得,為合一穴一。

這是手太一陽一經的六腧一穴一。

大腸,上合手一陽一明經脈,其血氣出於商一陽一穴一,商一陽一在食指內側端,為井一穴一,屬金;流行於二間一穴一,二間在食指本節之前,陷中,稱為滎一穴一;灌注於三間一穴一,三間在本節之後,為輸一穴一;過於合谷一穴一,合谷在大指次指岐骨之間,為原一穴一;經行於一陽一溪一穴一,一陽一溪在大指本節後,腕上兩筋之間的凹陷中,為經一穴一;匯入於曲池一穴一,曲池在肘外側輔骨的凹陷處,屈臂取之即得,為合一穴一。

這是手一陽一明經的六腧一穴一。

以上所述,就是五臟六腑的腧一穴一,五臟一陰一經五五二十五個腧一穴一,六腑一陽一經六六三十六個腧一穴一。

而六腑的血氣,都出行於足三一陽一經脈,又上合於手。

左右兩缺盆的中央,是任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天突;次於任脈後第一行的動脈,是足一陽一明經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人迎;第二行是手一陽一明經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扶突;第三行是手太一陽一經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天窗;第四行是足少一陽一經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天容;第五行是手少一陽一經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天牖;第六行是足太一陽一經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天柱;第七行在頸(項)中央,是督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風府。

在腋下上臂內側的動脈,是手太一陰一經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天府;在側胸部當腋下三寸,是手厥一陰一心包經脈所行之處,有一穴一名天池。

刺上關一穴一,要張口而不能閉口;刺下關一穴一,要閉口而不能張口。

刺犢鼻一穴一,要屈膝而不能伸足;刺內關與外關一穴一,要伸手而不能彎曲。

足一陽一明胃經的動脈,挾喉而行,有腧一穴一分佈在胸之兩旁膺部。

手一陽一明經的腧一穴一,在它的外側,距離曲頰一寸。

手太一陽一經的腧一穴一,在曲頰處。

足少一陽一經的腧一穴一,在耳下曲頰之後。

手少一陽一經的腧一穴一,在耳後完骨之上,足太一陽一經的腧一穴一,在項後,挾大筋兩旁髮際下的凹陷中。

五里一穴一,在尺澤一穴一上三寸有動脈處,不當屢刺,以防五腧之血氣盡洩。

肺合大腸,大腸是輸送小腸已化之物的器一官。

心合小腸,小腸是受盛由胃而來之物的器一官。

肝合膽,膽是居中受一精一汁的器一官。

脾合胃,胃是消化五穀的器一官。

腎合膀一胱,膀一胱是貯存小一便的器一官。

手少一陽一也屬腎,腎又上連於肺,所以能統率三焦和膀一胱兩臟器。

三焦,是像中瀆一樣行水的器一官,水道由此而出,屬於膀一胱,沒有髒來配合,是一個孤獨的器一官。

這就是六腑與五臟相配合的情況。

春天有病,應取絡一穴一、滎一穴一與經脈分肉之間,病重的取深些,病輕的取淺些;夏天有病,應取輸一穴一、孫絡,孫絡在肌肉皮膚之上;秋天有病,除取各一穴一之外,其餘參照春季的刺法;冬天有病,應取井一穴一或輸一穴一,要深刺和留針。

這是根據四時氣候的順序,血氣運行的深淺,病邪逗留的部位以及時令、經絡皮肉等與五臟相應的關係,從而決定的四時刺法。

治療轉筋病,讓患者站立來取一穴一施刺,可以使痙一攣現象迅即消除。

治療痿厥病,讓患者舒展四肢來取一穴一施刺,可以叫他立刻感到輕快。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