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厥病:文中主要介紹了因經氣上逆引起的頭痛、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厥病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厥病

【題解】厥,指經氣上逆,厥病,是指經氣上逆引起的疾病。

文中主要介紹了因經氣上逆引起的頭痛、心痛等病的症狀、治療和預後等內容,故名"厥病"。

【原文】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一陽一明、太一陰一。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一陰一。

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寫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一陰一,後取足少一陰一。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一陰一。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夫柱,後取足太一陽一。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一本雲有動脈),寫出其血,後取足少一陽一。

真頭痛,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潮受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痺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一陽一、一陽一明,取足小一陽一、一陽一明。

【提要】本段講述了各種厥頭痛和真頭痛的症狀特點和治療方法,並介紹了不能使用針刺的頭痛類型。

【白話解】經氣上逆而頭痛,若表現為面部浮腫,心煩等症狀,可以選取足一陽一明胃經和足太一陰一脾經的一穴一位針刺治療。

經氣上逆而頭痛,若表現為頭部血絡脹痛,心情悲憂,常常哭泣,診察其頭部絡脈搏動明顯者,針刺放血,然後調治足厥一陰一肝經。

經氣上逆而頭痛,若表現為頭沉重而痛,痛處不移,應選取頭上縱行排列的五條經脈中的一穴一位,每行中選取五個,針刺以瀉其邪,瀉手少一陰一心經,然後調補足少一陰一腎經。

經氣上逆而頭痛,表現為記憶力減退,頭痛時用手按頭,卻找不到疼痛的具體一位置,治療時可以取頭面左右的動脈進行針刺,瀉其邪氣,然後可以再針刺足太一陰一脾經加以調理。

經氣上逆而頭痛,表現為項部先痛,隨後腰脊相應作痛,治療時應先以瀉法針刺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天柱一穴一,然後再取足太一陽一經的其他相應一穴一位治療。

經氣上逆而頭痛,表現為頭痛嚴重,耳前後的脈絡發一熱,治療時應先刺破脈絡以放其血,然後取足少一陽一經調治。

真頭痛,疼痛劇烈,全腦盡痛,手足冰冷到肘膝關節的,為不治之死證。

以下幾種頭痛是不能取遠端的腧一穴一治療的撞擊跌仆之類的外傷,致使瘀血內留的,不能遠端取一穴一;若是因肌肉損傷而。

疼痛不止,只能在局部針刺止痛,不可遠端取一穴一。

不能使用針刺方法治療的頭痛是嚴重的痺證造成的頭痛,若是每天都發作,針刺之後可以暫時緩解症狀,但是不能根治。

偏頭痛,而且伴有半邊發涼的,治療時可以先選取手少一陽一三焦經、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腧一穴一,再選取足少一陽一膽經、足一陽一明胃經的腧一穴一針刺治療。

【按語】所謂的厥頭痛和真頭痛在病機和症狀上有一定區別。

厥頭痛是由於經脈氣機逆亂上衝於頭所引起的頭痛,真頭痛則為邪氣在頭所引起的頭痛,前者頭痛較輕,後者劇烈。

《難經六十難》日"手三一陽一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虞庶注"頭腦中痛甚,而手足冷至肘膝者,為真頭痛,其寒氣入深故也"。

【原文】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狂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1]。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

【提要】本節介紹了各種厥心痛和真心痛的主要症狀、證候分類和治療方法。

【註釋】[1]取之然谷、太溪然谷、太溪屬足少一陰一腎經。

按本段所述各種厥心痛,皆取所病臟腑經脈的一穴一位進行針刺,惟此脾氣犯心的心痛,取足少一陰一腎經的一穴一位,其意難以解釋。

故張志聰認為"然谷當作漏谷,太溪當作天溪",可參。

【白話解】厥心痛牽引到後背,拘急一抽一掣,如同從背後撞擊心臟一樣,病人痛得彎腰曲背,這是腎經邪氣上犯於心的心痛病,故名為腎心痛。

治療時應先取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京骨一穴一和崑崙一穴一。

若針後痛仍不止,就取足少一陰一腎經的然谷一穴一。

厥心痛,腹脹,胸中滿悶,心痛十分嚴重的,屬於胃經的邪氣犯心的病證,故名胃心痛。

治療應取足太一陰一脾經的大都、太白二一穴一。

厥心痛,其痛如同錐子刺心一般劇烈,心痛十分嚴重,這是脾氣犯心所致,故名為脾心痛。

應該針刺足少一陰一腎經的然谷、太溪兩一穴一。

厥心痛,面色蒼青如同死灰一般,不能深呼吸,這是肝氣犯心所致,故名為肝心痛。

治療時應取足厥一陰一肝經的行間、太沖二一穴一。

厥心痛,臥一床一休息或是閒暇安靜的時候疼痛不甚,一旦有所動作,疼痛就會加劇,面色不變,這是肺氣逆亂犯心所致,故名為肺心痛,治療時應取手太一陰一肺經的魚際、太淵一穴一。

真心痛,發作的時候手足冰冷,直至肘膝部位,心痛極其嚴重,經常是早上發作到晚上就死亡,或者晚上發作早上就死亡了。

心痛病不能使用針刺療法的證候是,體內有瘀血和積聚的實證,為有形的實邪,不能用針刺腧一穴一以調理經氣的方法來治療。

【原文】腸中有蟲瘕及蛟蜻,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懊陬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蜻也。

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裂[1]腹儂痛,形中上者。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千耵聹[2],耳無聞也。

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風痺一婬一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一婬一濼[3],煩心頭痛,悅,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提要】本段論述了蟲瘕、耳聾、下肢活動不利、下血證和風痺證等病證的症狀、治療和預後等。

【註釋】[1]惹音烹,滿之意。

[2]耵聹耳垢。

[3]一婬一濼濼,音落,形容疾病浸一婬一發展,直到成為痼疾。

【白話解】腸中有蟲聚集成瘕,或有寄生蟲者,治療的時候不能使用小針;蟲病引起的心腹疼痛,表現為心中煩悶不舒,或者腹中有積聚之腫塊,可以上下移動,時痛時止,腹內發一熱,口渴而流涎,是腸中有寄生蟲活動所致。

治療時,用手按住腫塊或者疼痛的地方,使之不能移動,用大針刺入,直到蟲不動了的時候,再拔一出針。

只要出現滿腹疼痛,煩悶不舒,腹中腫物上下移動的蟲病,就用這種方法治療。

耳聾,聽不到聲音,針刺位於耳中的一穴一位;耳鳴,針刺耳曲靠瞄立由於耳垢充塞所致的耳痛。

治療耳聾應針刺手足無名指指甲上方與肉交界處的一穴一位,先刺手上的一穴一位,後刺足部的一穴一位;耳鳴應取手足中指(趾)的指(趾)甲上方的一穴一位,左耳鳴取右側手足一穴一位,右耳鳴取左側手足一穴一位,先取手上的一穴一位,後取足部的一穴一位。

大一腿不能屈伸活動,令病人側臥,取大轉子處的環跳一穴一,使用九針中的員利針,不要使用大針。

因肝不藏血而下血的,針刺曲泉一穴一治療。

風痺病發展到嚴重的階段,甚至到了不可治療的情況下,有時像足踏冰塊一樣寒冷,有時又像雙足浸泡在滾一燙的湯水中一樣。

下肢的嚴重病變向體內浸一婬一發展,就會出現心煩、頭痛、嘔吐、滿悶的症狀,還有目眩之後馬上出汗,時間長了目眩更甚;情緒波動,有時悲傷,有時喜悅,有時恐懼,有時氣短、心中不悅。

這樣發展下去,不出三年,就會死亡。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