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一、說明病邪侵襲人一體至五臟的傳變情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病傳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病傳

【本章要點】

一、說明病邪侵襲人一體至五臟的傳變情況。

二、運用五行相剋的次序,以及臟腑表裡關係,說明五臟一病候的傳變情況。

三、指出疾病傳變在一定時間沒有終止,其預後必然不一良。

四、指出有些疾病運用針刺治療,有可刺、不可刺的區別。

【原文】

黃帝曰:余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爇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黃帝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

今余已聞一陰一陽一之要,虛實之理,傾移1過,可治之屬,願聞病之變化,一婬一傳絕敗2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要乎哉問也,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

黃帝曰:何謂日醒?岐伯曰:明於一陰一陽一,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黃帝曰:何謂夜瞑?岐伯曰:喑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折一毛一發理,正氣橫傾,一婬一邪泮衍,血脈傳溜,大氣3入髒,腹痛下一婬一,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黃帝曰:大氣入髒,奈何?岐伯曰: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一胱,十日不已,死。

冬入定,夏晏食4。

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5。

病先發於腎,三日而之膂膀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發於膀一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

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髒及二、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註釋】

1傾移:由一陰一陽一氣血盛衰導致疾病的機理。

2一婬一傳絕敗:邪氣傳變,正氣敗絕的意思。

3大氣:這裡指瀰漫的邪氣。

4冬入定,夏晏食:入定,古代的戌時,即晚上七點到九點的時候,此時正是人們夜晚剛入睡的時間;晏食,指吃晚飯,時辰為酉時,即下午五點到七點之間。

5昳(yi):午後未時,即下午一點到三點之間。

【譯文】

黃帝說:我從先生這裡學習了九針的知識,自己又閱讀了一些方書,其中有導引行氣、按摩、灸、熨、針刺、火針及服藥等療法,在應用時,是只採取其中的一種療法呢,還是同時採用多種療法呢?岐伯說:方書上所談到的各種療法,是為適應治療許多人的不同疾病的,並不是對一個病人將多種療法都使用上的。

黃帝說:這就是掌握了一個總的原則而不遺忘,就能解決各種事物複雜的問題。

現在我已經懂得了一陰一陽一的要點,虛實的理論,因失於調護而造成的疾病,以及治癒疾病的各種方法,我希望瞭解疾病變化的情況,以及病邪傳變致使髒氣敗絕而不易救治的道理,你能告訴我嗎?岐伯說: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這些醫學道理,明白了它就像白天一樣頭腦清醒,如不明白就像在黑夜中閉上眼睛,什麼都難以察覺,所以不但要接受和掌握這些道理,還要按照它去實際運用,聚一精一會神地體驗和探索,就能達到全部理解的境地,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就會抓住要領,出神入化,得心應手,對這些理論,應當寫在竹帛上傳於後世,不應據為私有而只傳給自己的子孫。

黃帝說:什麼是日醒?岐伯說:明白了一陰一陽一的道理,就好像迷惑的難題得到明確的解答,又像在酒醉後清醒過來一樣。

黃帝說:什麼是夜瞑?岐伯說:病邪侵入人一體後所引起的內部變化,既沒有聲音,也沒有形象,看不見、摸不著,就像在黑夜閉上眼睛一樣,什麼都看不見,常在不知不覺之中出現了一毛一發毀折、腠理開洩多汗,若正氣大傷,而邪氣瀰漫,可經過血脈傳到內臟,就會引起腹痛,臟腑功能逆亂,到了邪盛正虛的嚴重階段,就不易救治了。

黃帝說:邪氣侵入內臟後,會發生什麼樣的病變?岐伯說:邪氣入髒,若疾病先發生在心,過一天就會傳到肺,三天就會傳到肝,五天就會傳到脾,如再過三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於半夜,夏天死於中午。

若疾病先發生在肺,過三天就傳到肝,一天就傳到脾,五天就傳到胃,如再過十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日落的時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時候。

若疾病先發生在肝,過三天就傳到脾,五天就傳到胃,三天就傳到腎,如再過三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日落的時候,夏天死在吃早餐的時候。

若疾病先發生在脾,過一天就傳到胃,兩天就傳到腎,三天就傳到脊背和膀一胱,如再過十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夜晚,人們剛入睡的時候,夏天死在吃晚飯的時候。

若疾病首先發生在胃,過五天就傳到肝,三天就傳到脊背和膀一胱,五天就上傳到心,如再過兩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半夜,夏天死在午後。

若疾病首先發生在腎,過三天就傳到脊背和膀一胱,三天就上傳到心,三天就傳到小腸,如再過三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天亮的時候,夏天死在黃昏的時候。

若疾病首先發生在膀一胱,過五天就傳到腎,一天就傳到小腸,一天就傳到心,如再過兩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雞鳴的時候,夏天死在午後。

上述各髒發生疾病,都依相剋的次序相傳,這樣就都有一定的死亡時間,所以不可用針刺;如果疾病傳變次序是間隔一髒相傳的,或傳至第二、三、四髒的,就可以用針刺治療。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