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衛氣
【本章要點】
一、從五臟六腑的功能,說明營氣、衛氣的功能和循行概況。
二、指出十二經脈的標本與某些一穴一位的關係。
三、簡述上下虛實的治法,並說明四街的部位,以及治療上取其一穴一位時應用毫針的手法。
【原文】
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一精一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氣1內於五臟,而外絡肢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一精一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一陰一陽一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
亭亭淳淳乎,孰能窮2之。
然其分別一陰一陽一,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
能別一陰一陽一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
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一陽一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
命門者,目也。
足少一陽一之本,在竅一陰一3之間,標在窗籠之前。
窗籠者,耳也。
足少一陰一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輸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一陰一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
足一陽一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足太一陰一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一陽一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少一陽一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
手一陽一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一陽一,標在顏下合鉗上也。
手太一陰一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
手少一陰一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4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頭痛眩僕,腹痛中滿暴一脹,及有新積。
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註釋】
1氣:這裡的氣指的是飲食化生的一精一微之氣。
2窮:這裡是徹底弄明白的意思。
3竅一陰一:即第四足趾外側的竅一陰一穴一。
4膺:指胸部兩側肌肉隆一起處。
【譯文】
黃帝說:五臟是貯藏一精一神魂魄的,六腑是受納和傳化水谷的。
由飲食所化生的一精一微之氣,在內則入於五臟,在外則行於分肉、經絡、肢節。
其浮而在外之氣,不循行於經脈之中的,叫衛氣;其一精一氣之行於經脈之中的,叫營氣。
衛行脈外屬一陽一,營行脈中屬一陰一,一陰一陽一相隨而行,內外貫通,有如環之無端,如水之源遠流長,無有窮盡。
但在分別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時,都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
因此,能分別三一陰一三一陽一十二經的就可以知道病是怎樣產生的;能判斷出虛實所在,便能找出疾病的上下部位;能知道六腑之氣往來的通道,在診斷和治療上,就像會解一開繩結,開達門戶一樣,方便自如;能知虛者軟——經氣空虛,實者硬——邪氣結聚,就能知道補虛洩實的關鍵所在;能知手足六經的標部和本部,對複雜的疾病在治療時就能應付裕如而無所疑惑。
岐伯說:多麼高深博大的理論啊!現就我知道的盡量地說出來。
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本部,在足跟以上五寸(由外踝下的地平面算起)中的附一陽一穴一;標部,在兩目的睛明一穴一。
命門,是指眼睛。
足少一陽一膽經的本部,在足第四趾外側端的竅一陰一穴一之間;標部,在窗籠之前,即在耳珠前陷中的聽宮一穴一。
足少一陰一腎經的本部(內踝之下一寸,再由此向上三寸),在內踝上下三二寸的復溜、交信一穴一;標部,在背部的腎腧一穴一,與舌下兩脈的廉泉一穴一。
足厥一陰一肝經的本部,在行間一穴一上五寸的中封一穴一;標部,在背部的肝腧一穴一。
足一陽一明胃經的本部,在足次趾端的厲兌一穴一;標部,在頰下結喉兩旁的人迎一穴一。
足太一陰一脾經的本部,在中封一穴一前上四寸中的三一陰一交一穴一;標部,在背部的脾腧與舌根一部。
手太一陽一小腸經的本部,在手外踝之後的養老一穴一;標部,在睛明一穴一上一寸處。
手少一陽一三焦經的本部,在手無名指之間的液門一穴一;標部,在耳後上角的角孫一穴一與下外眥的絲竹空一穴一。
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本部,在肘骨中的曲池一穴一,上至臂臑一穴一處;標部,在頰下一寸,人迎之後,扶突之上。
手太一陰一肺經的本部,在寸口中的太淵一穴一;標部,在腋內動脈,就是腋下三寸的天府一穴一處。
手少一陰一心經的本部,在掌後銳骨之端的神門一穴一;標部,在背部的心腧一穴一。
手厥一陰一心包經的本部,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內的內關一穴一;標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一穴一處。
凡要測候十二經標本上下所主的疾病,一般在下的為本,下虛則元一陽一衰於下而為厥逆,下盛則一陽一氣盛於下而為熱;在上者為標,上虛則清一陽一不升而為眩暈,上盛則一陽一盛於上而為熱痛。
屬實症的當洩,以絕其根而使疾病停止發作;屬虛症的當補,助其氣而振其不足。
讓我再談談各部的氣街:胸、腹、頭、脛之氣,各有所聚所行的道路。
氣在頭部的,聚之於腦;氣在胸之前部的,聚於胸之兩旁的膺部,氣在胸之後部的,聚於背腧,即自十一椎膈膜之上,足太一陽一經諸髒之腧;氣在腹部的,聚於背腧,即自十一椎膈膜以下,足太一陽一經諸髒之腧一穴一,並聚於腹前衝脈及在臍左右經脈處的一穴一位(盲腧、天樞等一穴一);氣在脛部的,則於足一陽一明經的氣街一穴一(又名氣沖一穴一)及承山一穴一(足太一陽一經)和足踝部上下等處。
凡刺這些一穴一位都要用毫針,一操一作時,必須用手先在一穴一位上作較長時間的按壓,待其氣至,然後針刺與之補洩。
刺各部氣街的一穴一位能治療頭痛、眩暈、中風跌仆、腹痛、中滿、腹部突然脹滿,及新得的積聚。
疼痛按之移動的,治之易愈;積症不疼痛的,難愈。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