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一、詳述九針的九種不同刺法——腧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官針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官針

【本章要點】

一、詳述九針的九種不同刺法——腧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瀉刺、一毛一刺、巨刺、焠刺及其相適應的九類不同的病變。

二、介紹了適應十二經病症的十二節刺法——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短刺、浮刺、一陰一刺、傍針刺、贊刺。

三、介紹了適應邪氣深淺程度的三刺法和適應五臟一病症的五刺法——半刺、豹文刺、關刺、合谷刺、輸刺。

【原文】

凡刺之要,官針1最妙。

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

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一洩瀉,亦復為敗。

失針之宜。

大者瀉,小者不移。

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

病在經絡痼痺者,取以鋒針。

病在脈,圓氣少,當補之者,取以提針於井滎分俞。

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

病痺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病痺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諸經滎輸髒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2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一毛一刺,一毛一刺者,刺浮痺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痺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痺。

刺此者,傍針之也。

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痺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一陰一刺,一陰一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一陰一也。

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一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一精一出,獨出其邪氣耳。

所謂三刺,則谷氣3出者。

先淺刺絕皮,以出一陽一邪,再刺則一陰一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

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一陰一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谷氣。

此之謂也。

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一毛一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

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一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4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

【註釋】

1官針:正確選用符合規格的針具,本篇以官針命名正是強調正確適用九針的重要一性一。

2大經:指深部五臟六腑的經脈。

3谷氣:一般指胃氣,在這裡指水谷一精一微運化而成的經脈之氣。

4合谷刺:這裡並不是指針刺合谷一穴一,而是指針刺分肉之間的部位。

【譯文】

針刺的要點,在於正確選用符合規格的針具。

九針各有其不同的功用,它各自的長、短、大、小也決定了各有不同的用法。

如果用法不當,病就不能祛除。

病在淺表的卻針刺過深,就會損傷裡面的好肉,發生癰腫。

病在深部的卻針刺過淺,病邪就不能排除,反而會形成大的膿瘍。

病輕淺卻用大針,會使元氣外洩而加重病情;疾病深重卻用小針,邪氣得不到排一洩,治療也就得不到效果了。

不正確的用針往往是宜用小針卻因誤用了大針而洩去了正氣,應用大針卻誤用了小針而使病邪得不到排除。

這裡已經說了錯用針具的害處,那就讓我再談九針的正確用法。

病在皮膚而無固定的地方,可以用鑱針針刺病變部位,但皮膚蒼白的就不能針刺了。

病在肌肉間的,可以用圓針刺病變部位。

病在經絡,日久成痺的,應用鋒針治療。

病在經脈,而氣又不足的,當用補法,以提針按壓井、滎、輸等一穴一位。

對患嚴重膿瘍的,應當用鈹針排膿治療。

痺證急一性一發作的,應當用圓利針治療。

患痺證而疼痛又日久不止的,可以用毫針治療。

病已入裡的,應當用長針刺治。

患水腫並且關節不通利的,應當用大針刺治。

病在五臟而固留不去的,可用鋒針,在井滎輸等一穴一用洩法刺治,並依據四時與腧一穴一的關係進行選一穴一。

針刺有九種方法,以對九種不同的病進行刺治。

第一種叫做腧刺,腧刺是針刺十二經四肢的井、滎、輸、經、合等各一穴一,以及背部兩側的臟腑腧一穴一。

第二種叫做遠道刺,遠道刺的意思是說病在上部的,從下部取一穴一,針刺足三一陽一經的腑腧一穴一。

第三種叫做經刺,經刺就是針刺在深部經脈觸到的硬結或壓痛。

第四種叫絡刺,絡刺就是刺皮下淺部的小絡脈。

第五種叫分刺,分刺就是針刺肌肉的間隙。

第六種叫做大瀉刺,大瀉刺就是用鈹針刺腸瘍。

第七種叫一毛一刺,一毛一刺就是針刺皮膚淺表的痺證。

第八種叫做巨刺,巨刺就是左側的病刺右側的一穴一,右側的病刺左側的一穴一。

第九種叫做焠刺,焠刺就是用燔針治痺證。

針刺有十二種方法,以適應十二經的病變。

第一種叫偶刺,偶刺是用手對著胸部或背部,當痛處,一針刺前胸,一針刺後背,以治療心痺的病。

但刺時,針尖要向兩旁傾斜。

第二種叫報刺,報刺就是用針刺治痛無定處的病。

方法是垂直行針,用左手按其痛處然後將針拔一出,再進針。

第三種叫恢刺,恢刺就是直刺筋脈的旁邊,提插運捻向前向後,以治筋痺。

第四種叫做齊刺,齊刺就是在病點正中直刺一針,左右兩旁再各刺一針,以治寒邪小而深者。

此法又叫三刺,三刺可以治療痺氣小而深的病。

第五種叫揚刺,揚刺就是在病點正中刺一針,在病變周圍刺四針,用淺刺法,以治寒氣廣泛的病。

第六種叫做直針刺,直針刺就是用手捏起皮膚,將針沿皮直刺而入,以治寒氣較淺的病。

第七種叫做輸刺,輸刺就是將針直入直出,取一穴一少卻又刺得深,以治氣盛而有熱的病。

第八種叫做短刺,短刺可以治療骨痺病,方法是慢慢進針,同時稍稍搖動針體,使針漸漸深入骨部,然後再上下提插摩一擦骨部。

第九種叫浮刺,浮刺是在病點旁浮淺的斜刺,以治療肌肉攣急而寒的病。

第十種叫一陰一刺,一陰一刺為左右都刺,以治寒厥病,凡中寒厥的,應刺足內踝後面的太溪一穴一。

第十一種叫傍針刺,傍針刺就是在病點直刺一針,旁邊也刺一針,以治久而不愈的痺症。

第十二種叫贊刺,贊刺就是直入直出,快速進出針並淺刺出一血,以治療癰腫。

經脈所在的部位,深而難見的,針刺時要輕輕地進入而長時間留針,以疏導孔中的脈氣。

脈淺的不要刺,要先按絕一經脈氣,才可以進針,不使一精一氣外洩,只使其邪氣排一出。

所謂經過三刺就使谷氣流通的針法,是先淺刺皮膚,以宣洩一陽一邪;如果再刺就會使一陰一邪排一出,稍微深刺,透過皮膚而接近肌肉,但沒有刺到肌肉之間;當刺達肌肉之間時,谷氣就會流通,針感也就出現了。

所以刺法講:開始應當淺刺,以驅逐淺表的邪氣,而讓血氣流通;然後再深刺,以使一陰一邪外洩,最後深刺到深處,以疏導谷氣。

這就叫三刺。

所以用針的人,如果不知道每年運氣的變化、氣的盛衰所引起的疾病的虛實狀況,就不能成其為醫者。

還有五種刺法,可以與五臟有關的病變相應。

第一叫半刺,半刺就是下針淺而很快出針,不刺傷肌肉,就像拔除毫一毛一一般,以祛除皮一毛一間的邪氣,這是相應於肺臟的刺法。

第二叫豹文刺,豹文刺就是在病變部位的左右前後下針,以刺中絡脈使其出一血為度,以消散經絡間的淤血,這是相應於心臟的刺法。

第三叫關刺,關刺就是直刺四肢關節的附近,以治療筋痺,但應當注意刺時不能出一血,這是相應於肝臟的刺法,也叫淵刺,又叫豈刺。

第四叫合谷刺,合谷刺就是將針深刺到分肉之間,左右各斜刺一針,就像雞足的樣子,以治療肌痺,這是相應於脾臟的刺法。

第五叫輸刺,輸刺就是直接進針又直接出針,將針深刺到骨部,以治療骨痺,這是相應於腎臟的刺法。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