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一、說明針的重要作用。治療民眾的疾病,針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玉版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玉版

【本章要點】

一、說明針的重要作用。

治療民眾的疾病,針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二、具體指出癰疽發生的原因:喜怒無常、飲食不節。

三、說明疾病都有逆順的情況,要區別不同情況,就需要仔細辨別。

四、指出上下手足各條經脈,有一定的禁刺範圍,因此針刺治療時,要提高警惕,不要違犯。

【原文】

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唯五兵1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鎮2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

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一陰一氣不足,一陽一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

一陰一陽一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

故兩軍相當3,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4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

黃帝曰:願聞逆順。

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5,是四逆也;音嘶色脫6,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為順矣。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是二逆也;衄7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

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洩,其脈絕,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8,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9,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十,盡有周紀。

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

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黃帝曰:上下有數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髒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註釋】

1五兵:指五種兵器。

2天地之鎮:鎮,是最重要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間最重要的。

3兩軍相當:當,是敵對的意思。

4踵:繼承的意思。

5肩項中不便:手三一陽一經過肩,手足三一陽一及督脈經過項,現在肩項活動不便,說明一陽一經受損。

6音嘶色脫: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心主言,心合脈,其容為色,音嘶色脫是心傷的表現。

另一種說法認為音嘶是肺衰的表現,色脫為五臟衰的表現。

7衄:衄血、出一血的意思。

8駿:這裡是大的意思。

9地紀:地理的意思。

十經脈二十八會:指手足十二經脈,左右共二十四脈,加一陰一嬌、一陽一嬌、任督二脈共二十八條。

周紀:指經脈運行都有一定的循行走向交匯的地方。

裡:手一陽一明大腸經一穴一位,在肘上三寸,是古今醫家公認禁刺的部位。

窺門而刺:門,是氣血出入的門戶;窺,淺的意思。

入門而刺:指深刺的意思。

【譯文】

黃帝說:我認為小針是一種極其細小的東西,你卻說它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你是否誇大了針的作用?請你講一講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有什麼東西能比針大呢?比針大的,有刀、劍、矛、矢、戟這五種兵器。

但這五種兵器,是為殺人所準備的,並不是說用來治病救人的。

人是天地萬物之中最寶貴最重要的,與天地相參!治療民眾的疾病,針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針和五種兵器的作用誰大誰小,不是顯而易見了嗎?

黃帝說:疾病初發時,是由於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引起的,導致一陰一氣不足,一陽一氣有餘,營氣運行不暢,營氣淤滯不行與一陽一熱互結而發為癰疽。

再進一步發展,則由於一陰一陽一不調,營氣淤滯所生之邪熱與體內有餘之一陽一熱相互搏結,令肌肉腐敗,化為膿液,這樣的病能用小針來治療嗎?岐伯說:高明的醫生診斷出了這種病,就會及早進行治療並使其不至於化膿,不讓邪氣長久地留滯在人一體內。

比如兩軍交戰,雙方都看到對方旗幟林立,刀光劍影遍佈原野,這並不是在一天之內就能策劃而成的。

能使臣民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能使兵卒們勇往直前,衝鋒陷陣,不怕犧牲,也並不是一天就能教導出來和一會兒工夫所能得到的結果。

等到身一體己患有癰疽,膿血已經形成時才想到用針治療,這不是遠離養生防病之道了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癰疽的發生,膿血的形成,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裡冒出來的,是由微小的病邪逐漸發展而形成的。

所以高明的醫生,在癰疽沒有形成之前,就進行預防;愚笨的人不知道養生防病,就只有遭受疾病帶來的痛苦了。

黃帝說:癰疽已經形成,而事先又沒有預見到,膿已經形成,事先也沒有觀察出來,應該怎麼辦呢?岐伯說:癰疽膿已形成的,九死一生。

所以高明的醫生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不使癰疽形成化膿,並且將有效的治療方法記載在竹帛上,使後人能夠學習繼承弘揚光大,並將其世代相傳下去,不至於失傳,為的是使人們不再遭受癰疽的痛苦。

黃帝說:癰疽已經化膿之後,就會危及生命,可以用小針導流放膿嗎?岐伯說:如果用小針治療效果顯著,如果用大針治療又恐產生不一良後果,所以癰疽膿血已經形成的,只有用砭石或鈹針,挑破癰疽,排一出膿液,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黃帝說:如果癰疽化膿惡化,還能治好嗎?岐伯說:這主要是由癰疽的順逆來決定。

黃帝說:我想聽聽順逆的情況。

岐伯說:患癰疽病的人,白睛青黑,眼變小,是逆症之一;服藥即嘔吐的,是逆症之二;腹痛而且口渴嚴重的,是逆症之三;肩項轉動不靈便的,是逆症之四;聲音嘶啞,面無血色的,是逆症之五。

除了這五種情況,其他的便是順症了。

黃帝說:所有疾病都有逆順的情況,你能說給我聽聽嗎?岐伯說:腹脹滿,身熱,脈小,是逆症之一;腹脹滿而腸鳴,四肢逆冷,洩瀉,脈大,是逆症之二;衄血不止,脈大,是逆症之三;咳喘而尿血,形體消瘦,脈小而強勁,是逆症之四;咳嗽形體消瘦,身發一熱,脈小而疾數,是逆症之五。

如果出現以上五種逆症情況,那麼不超過十五天人就會死亡。

病人腹部脹一大,四肢逆冷,形體瘦削,洩瀉嚴重,是一逆;腹部脹一大,大便下血,脈大而時有間歇,是二逆;咳嗽而尿血,形肉瘦脫,脈堅搏指有力,真髒脈見,是三逆;嘔血,胸部脹滿,牽引後背,脈小而且疾數,真元大虧,是四逆;咳嗽、嘔吐,腹部脹滿,而洩瀉不止,完谷不化,脈不至,這是五逆。

凡出現以上五種逆症的,不到一晝夜人就會死亡。

如果醫生不仔細審察,認真鑽研這些危急症狀,而輕易地用針刺治療,就叫做逆治。

黃帝說:先生曾經說針的作用很大,能與天地相參,上合天文,下應地理,與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也相適應。

在人一體方面,內則分別與五臟相關聯,外則依次與六腑相貫通,並能疏通十二經脈,宣導氣血,使經脈循行暢通。

但有的人用針能刺死活人,卻不能使死人回生,你能告訴我針術可使人起死回生而又不傷害人的道理嗎?岐伯說:不會用針的人,能用針刺死活人,卻不能使死人復一活。

黃帝說:我認為這太不仁德了,但是想聽聽其中的道理,不要再妄施於人。

岐伯說:這是很清楚的道理,也是很明顯的結果,就像刀劍可以殺人,飲酒過多可以醉人一樣,這個道理不用細究,就可以明白。

黃帝說:我願聽你詳細地講一講。

岐伯說:人所稟受的一精一氣,來源於水谷,水谷注入胃,所以把胃稱為水谷氣血之海。

由於天氣的作用,使海水上升為雲,下降為雨,胃所化生的氣血,要隨著十二經的經隧流動,如果在這些經絡的要害部位,迎其經氣針刺而洩,則會劫奪真氣,誤治殺人。

黃帝說:上下手足各條經脈,有一定的禁刺範圍嗎?岐伯說:若誤用迎而奪之的洩法,針刺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五里一穴一,就會使髒氣運行到中途而止。

每髒的真氣,大約是五至而已,所以如果是連續迎奪五次,則一髒的真氣即洩盡;連續迎奪二十五次,則五臟輸注的真氣都會洩盡而竭絕。

這裡所謂劫奪人的真氣,絕其一性一命,使其短壽,並不是針本身的罪過,而是由於不知道禁刺的人誤刺的結果。

黃帝說:我願聽你更詳細的講講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如果在氣血出入門戶的要害部位妄行針刺,刺得淺則使病人回到家中才死亡;刺得深則會使病人當即死在醫者的堂上。

黃帝說:你講得很完善,道理也很清楚,請把這些刻錄在玉版上,作為珍寶收藏,以留傳後世,作為針刺治療的禁戒,使人們提高警惕,不再違犯。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