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一、說明人一體的一精一氣由於來源不同,故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

【本章要點】

一、說明人一體的一精一氣由於來源不同,故有清濁之分。

而清濁之氣與經脈的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有特殊關係,一陰一經中的一精一氣多清,一陽一經中的一精一氣多濁。

清者氣滑,濁者氣澀。

二、敘述了由於清濁之氣混亂後所發生的病變,以及在刺法上有深淺疾徐的不同。

【原文】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1。

清者注一陰一,濁者注一陽一。

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

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一陰一清而一陽一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

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一注於經,內積於海。

黃帝曰:諸一陽一皆濁,何一陽一濁甚乎?岐伯曰:手太一陽一獨受一陽一之濁,手太一陰一獨受一陰一之清2;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

諸一陰一皆清,足太一陰一獨受其濁3。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故刺一陰一者,深而留之;刺一陽一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4之也。

【註釋】

1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此處的濁和清不同於一般說的排一洩物和一精一微物質,這裡的濁,指穀物化生的稠厚一精一氣,所吸一入的稀薄空氣則清氣。

2手太一陽一獨受一陽一之濁,手太一陰一獨受一陰一之清:因為小腸接受胃下輸的飲食物質,並泌別清濁,所以它所屬的手太一陽一小腸經受的濁氣最多;因為肺主氣司呼吸,外界的輕清空氣都需要從肺下達各髒,所以說肺臟所屬的手太一陰一經接受的清氣最多。

3諸一陰一皆清,足太一陰一獨受其濁:五臟屬一陰一,此處的一陰一處指五臟,按理說五臟都應該接受清氣,但五臟中脾主水谷運化,所以唯獨足太一陰一脾經能接受濁氣。

4清濁相干者,以數調:如果清濁之氣互相干擾而升降失常,就應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採取與之相適應的針刺方法,這體現了中醫理論的一精一隨,即辨證論治思想。

【譯文】

黃帝說:我聽說人一體的十二經脈與自然界的十二經水相應,水色的青黃赤白黑不一樣,清濁也各不相同,而人身的血氣都是一樣的,其相應的狀況怎樣呢?岐伯說:人一體內的血氣,假使能夠一樣的話,那麼推及天下的人也就相合為一了,哪裡還會有變亂的情況發生呢?

黃帝說:我所問的是一個人的情況,並不是問天下眾多的人啊!岐伯說:一個人的體內也是有氣亂情況的,而在天下眾多人之內,也有變亂的人,總的看來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黃帝說:請你講一講人身之氣的清濁情況。

岐伯說:人所受穀物化生之氣是濁的,所受飲料與空氣化生之氣是清的。

清氣注入於一陰一分,濁氣輸佈於一陽一分。

但水谷濁氣之中的清氣可上升於咽喉,清氣之中的濁氣可以下行。

如果清氣與濁氣互相混淆,不能分別而行,升降失卻其常,這就叫做「亂氣」。

黃帝說:所謂一陰一清而一陽一濁,濁氣之中有清氣,清氣之中有濁氣,究竟清氣與濁氣怎樣來分別呢?岐伯說:氣的大致區別,清氣是先上注於肺臟的,濁氣是先下行而走入於胃腑的。

胃腑的濁氣所化生的清氣,又能上升於口。

肺臟的清氣所化生的濁氣,又能下一注於經脈,內積於氣海。

黃帝說:所有一陽一經都是濁的,哪一經的濁氣為最甚呢?岐伯說:所有一陽一經中以手太一陽一經的濁氣為最甚,因其獨受諸一陽一經的濁氣;所有一陰一經中以手太一陰一經的清氣為最甚,因其獨受諸一陰一經的清氣。

大體上說:清氣上走於空竅,濁氣下行於諸經。

而在諸一陰一經中都是清氣,只有足太一陰一經獨受一陰一經的濁氣,是為清中之濁。

黃帝說:對清濁之氣的刺法怎樣呢?岐伯說:凡是受清氣的都比較滑利,受濁氣的都比較滯澀,這是一般情況。

所以刺一陰一經時要深刺而留針;刺一陽一經時要淺刺而快出針。

如果清濁互相干擾紊亂,就要根據具體情況,按常規分別調治。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