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經水:因為本篇主要介紹了十二經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經水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經水

【題解】本篇運用古代版圖上清、渭、海、湖、汝、澠、淮、漯、江、河、濟、漳十二條河流的大小、深淺、廣狹、長短來比喻人一體中十二經脈各自之不同的氣血運行狀況。

因為本篇主要介紹了十二經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況,並進而分述了手足一陰一陽一各經最適當的進針深度和留針時間,所以篇名叫做"經水"。

【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日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合而以治奈?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

【提要】本段介紹了十二經脈與自然界之十二條河流以及人一體內之五臟六腑的對應情況。

【註釋】[1]十二經水就是指古代版圖上十二條較大的河流。

《管子水地》認為水,就是大地的血氣;其相對於大地的意義,就像經脈之中流通的氣血相對於人一體的意義一樣。

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樣子,來比喻經脈受血而周流於人一體的狀態,因此稱為經水。

【白話解】黃帝問岐伯說人一體的十二經脈,在外與自然界的十二條河流相對應,在內則分別連屬於五臟六腑。

然而,十二條河流分佈於各地,其面積的大小,水位的深淺,河一床一的廣狹,以及源頭的遠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臟六腑分佈在體內,其位置的高低,形態的大小,受納水谷一精一微之氣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麼,這兩者的對應關係是怎樣的?同時,江河受納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各處;五臟集合一精一神氣血魂魄等而加以閉藏;六腑受納飲食水谷而加以傳化,吸收一精一微之氣而布揚全身;經脈受納血液而營灌全身。

如果想把以上這些情況結合起來,而運用到治療上,又應該怎樣去做呢?還有,在治療時,如何才能把握住針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壯數呢?關於上面這些問題。

你可以都解釋給我聽一下嗎?

【原文】 岐伯答日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

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一合之內[1],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2],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3],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 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提要】本段說明人一體是可以被研究,並進而掌握其規律的。

【註釋】[1]六一合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合起來就稱做六一合。

六一合之內,就是在天地之間的意思。

[2]八尺之士就是指人一體。

八尺,在此是泛指人一體的長度,《周禮考工記》之中就有"人長八尺"的記載。

[3]十二經之多血少氣《素問血氣形志》中說"太一陽一常多血少氣,少一陽一常少血多氣,一陽一明常多氣多血,少一陽一常少血多氣,厥一陰一常多血少氣,太一陰一常多氣少血"。

這裡所指出的十二經之氣血多少的差別,雖然不是指實質之氣和血的份量,但它卻可以作為針刺補瀉以及治療宜忌的標準。

【白話解】岐伯回答說這個問題真是提得好啊!天有多高,是難以計算的,地有多大,也是難以測量的,這的確是所謂不易解答的問題。

況且人一體產生於天地之間,生活在四方上下之內,自始至終都處在這高不可攀的天和廣闊無垠的地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再要想去以人力計算天的高度、測量地的廣度,可以說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人的情況就不同了,對於人之八尺有形的軀體而言,它有皮有肉,其深淺廣狹,在體表部都可以通過用一定的尺度去測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索摸而瞭解;人死了,還可以通過解剖其一屍一體來詳細觀察其內部臟腑的情況。

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五臟堅脆的程度,六腑形態的大小,每一臟腑受納谷氣的多少,每條經脈的長短,血液清濁的程度,每一臟腑含有一精一氣的多少,以及十二經脈中之某一經是多血少氣,還是少血多氣,是血氣皆多,還是血氣皆少等等,都是有一定標準的。

此外,我們還可以知道,在運用針刺艾灸治療疾病,調理人一體經氣的時候,其針刺的深淺、手法的輕重,或艾炷的大小多少等之適宜的標準都是什麼。

【原文】黃帝日餘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間之。

岐伯答日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一陰一陽一也,不可不察。

足太一陽一外合清水,內屬膀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一陽一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足一陽一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一陰一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足少一陰一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足厥一陰一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

手太一陽一外合淮水,內屬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一陽一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手一陽一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太一陰一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手少一陰一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故天為一陽一,地為一陰一,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故海以北者為一陰一[1],湖以北者為一陰一中之一陰一 [2],漳以南者為一陽一[3]引,河以北至漳者為一陽一中之一陰一[4],漯以南至江者為一陽一中之太一陽一[5],此一隅之一陰一陽一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提要】本段介紹人一體十二經脈與自然界十二條河流的對應關係。

【註釋】[1]海以北者為一陰一古人將河流所在的區域,由位置的不同而分出一陰一陽一的差別,然後再將人一體的經脈與之相對應,而推出人一體經脈所在部位的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

"海以北者為一陰一"等句就由此而來。

海水相應於胃經,根據古代伏羲八卦的方位(左東右西,上南下北),我們可以知道,海以北者,就是指仰臥時,位於腿部胃經循行路徑下方的經脈--膽經和膀一胱經。

又根據腰以下為一陰一的原則,我們就可以知道,海以北者為一陰一,就是指胃經及位於其下方的膽經和膀一胱經,都是自頭部下行至足部,而分佈於屬一陰一的下肢的。

[2]湖以北者為一陰一中之一陰一湖水相應於脾經。

湖以北者,就是指仰臥時,位於腿部脾經循行路徑下方的經脈--肝經和腎經。

下肢的內側為一陰一中之一陰一;湖以北者為一陰一中之一陰一,就是指脾經及位於其下方的肝腎二經,都分佈在屬於一陰一中之一陰一的下肢的內側。

[3]漳以南者為一陽一漳水相應於心包絡經。

漳以南者,就是指仰臥時,位於上肢部心包絡經循行路徑上方的經脈--肺經。

腰以上者為一陽一,這裡就是指上肢;漳以南者為一陽一,就是指心包絡經及位於其上方的肺經,都分佈在腰以上一位於屬一陽一的上肢部位。

[4]河以北至漳者為一陽一中之一陰一河水相應於肺經。

河以北至漳者,就是指仰臥時,上肢部之肺經以下,到位於其循行路徑下方、與漳水相應的心包絡經以上的部位。

上肢的內側為一陽一中之一陰一;河以北至漳者為一陽一中之一陰一,就是指肺經及位於其下方的、與漳水相應的心包絡經,都分佈在屬於一陽一中之一陰一的上肢的內側。

[5]漯以南至江者為一陽一中之太一陽一漯水相應於三焦經。

漯以南至江者,就是指仰臥時,上肢部之三焦經以上,到位於其循行路徑上方、與江水相應的大腸經以下的部位。

上肢的外側為一陽一中之太一陽一;漯以南至江者為一陽一中之太一陽一,就是指在三焦經及位於其上方的、與江水相應的大腸經,都分佈在屬於一陽一中之太一陽一的上肢的外側。

【白話解】黃帝說方纔你講的這些道理,聽起來讓人覺得很爽一快,但心裡仍是不能清楚地瞭解,我希望能聽你更詳盡的說一說。

岐伯回答說這是人一體應合於天地萬物,而與一陰一陽一相應的一個問題,是不能不深入研究的。

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在外可應合於清水,在內則連屬於膀一胱腑,而與全身運行水液的道路相通。

足少一陽一膽經,在外可應合於渭水,在內則連屬於膽腑。

足一陽一明胃經,在外可應合於海水,在內則連屬於胃腑。

足太一陰一脾經,在外可應合於湖水,在內則連屬於脾臟。

足少一陰一腎經,在外可應合於汝水,在內則連屬於腎臟。

足厥一陰一肝經,在外可應合於澠水,在內則連屬於肝臟。

手太腸經,在外可應合於淮水,在內則連屬於小腸腑;小腸泌別清濁,而將飲食物所化之糟粕中的水液歸於膀一胱。

手少一陽一三焦經,在外可應合於漯水,在內則連屬於三焦腑。

手一陽一明大腸經,在外可應合於江。

水,在內則連屬於大腸腑。

手太一陰一肺經,在外可應合於河水,在內則連屬於肺臟。

手少一陰一心經,在外可應合於濟水,在內則連屬於心臟。

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在外可應合於漳水,在內則連屬於心包絡。

上述之與五臟六腑相通的十二經脈,其氣血的流行,就像自然界十二條河流之水的流動一樣,既有顯現於外的源泉,又有隱伏一在內的歸巢;自然界的河流是內外相互貫通而像環一樣沒有盡頭的,人一體經脈之氣血也和它一樣,是內外貫通、循環不息的。

在上的天,屬一陽一;在下的地,屬一陰一。

相應的,人一體腰部以上的部位,就應於天而屬一陽一;人一體腰部以下的部位,就應於地而屬一陰一。

根據古法天南地北的一陰一陽一位置,在海水以北的就稱為一陰一,在湖水以北的就稱為一陰一中之一陰一,在漳水以南的就稱為一陽一,在河水以北到漳水所在之處的就稱為一陽一中之一陰一,在漯水以南至江水所在之處的就稱為一陽一中之太一陽一。

而人一體之十二經脈的分佈循行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也與之相對應。

以上所述,只反映了自然界部分河流之流行分佈與人一體部分經脈循行分佈的一陰一陽一對應關係,但它足以說明人一體和自然界是相互對應的。

【按語】本段所述之十二條河流,是當時版圖上所有大的河流,其名稱、流域、面積以及相互之間的距離等,都與現代版圖中大型河流的位置不盡相同,這主要都是由歷代以來河道屢經改變所致。

但好在本段的主要一精一神,是借分佈在不同區趣的十二條河流的運行狀況和相互關係,來比喻人一體十二經脈自氣血運行狀況和相互關係--即經脈也像河流一樣,有著芳源、流域、縱橫交叉、出入離合等特點,並形成一個循環不後的整體。

因此,我們對本段所提及之十二條河流的位置、發溺以及流域等情況就不再另作註釋;而對於十二經脈是怎樣具付地與十二條河流相配合的問題,也不再進行更多的解釋。

【原文】黃帝日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m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日足一陽一明,五臟才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

足一陽一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一陽一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一陽一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一陰一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一陰一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一陰一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其受氣之一逼一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提要】本段介紹了在取用經脈治療疾病時,十二經各自之最適宜的進針深度和留針時間。

【白話解】黃帝說我已瞭解了自然界之十二條河流與人一體之十二經脈之間的相應關係,但是,每條河流的遠近淺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與之相應的經脈也有遠近淺深以及氣血多少等方面的差別,怎樣才能把兩者相結合起來,並應用於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說足一陽一明胃經,為五臟六腑之海,它是十二經之中最大的經脈,其所受盛的營血也最多,如果其經氣亢盛而發病,則其熱勢也必然熾盛,所以在針刺治療足一陽一明胃經的實證時,不深刺,就不能疏散邪氣,不留針,就不能瀉盡病邪。

一般而言,在針刺足一陽一明胃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六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十呼;在針刺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五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七呼;在針刺足少一陽一膽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四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五呼;在針刺足太一陰一脾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三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四呼;在針刺足少一陰一腎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兩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三呼。

在針刺足厥一陰一肝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一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兩呼。

至於手三一陰一經和手三一陽一經,因為它們都循行於人一體的上半部,與輸播血氣的心肺兩髒距離較近,且其循行經過部位的皮肉都較薄、一穴一位都較淺,此外其脈氣的運行還比較快,所以在對它們進行針刺時,其針刺的深度一般都不會超過二分,而留針的時間一般也都不會超過一呼。

然而,人還有年齡少長、身材大小、體格肥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其體質也就會有所差異,對於這些方面,醫者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以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法;能夠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而靈活選擇治療措施,那就叫做順應了自然之理。

灸法的運用也是如此--施灸壯數的多少,艾炷的大小,也應該因人而異,靈活運用。

倘若不顧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妄用針灸,那麼,當灸的壯數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時,就會使患者受到具有危害一性一的"惡火"的侵襲,而出現骨節枯痿,血脈澀滯等症狀;當針刺的深度和留針的時間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時,就會使元氣虛脫。

【原文】黃帝日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膪之大小,可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失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提要】本段闡述了辨別病人一體質類型的重要一性一。

【白話解】黃帝問人一體經脈的大小,營血的多少,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脆,以及胭窩部位的大小等等,都可以制定出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嗎?岐伯回答說對於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制定出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的,但它們都是以身材適中且肌肉不很消瘦,血氣沒有衰敗的健康人作為標準而測量出來的。

所以,對於那些身材、體質都與中等水平不相近的人,如形體消瘦且肌肉脫陷者,就不能用這種標準去量度分寸,進行針刺。

因而,醫者在臨證時,都應該首先仔細地按切脈象,循按肌肉,觸一摸皮膚,按壓筋骨,以辨別患者的體質類型,然後再診察病一性一的溫寒、血氣的盛衰,之後才可能進行適當的調治。

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稱得上是因人制宜,也才能說這個醫生已經真正掌握了治病的真訣。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