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其內容有十二經脈在皮部分屬的部位、名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

本篇論述了三一陰一、三一陽一經脈在皮膚上的分佈,所以篇名為「皮部論」。

其內容有十二經脈在皮部分屬的部位、名稱,及如何從皮部絡脈顏色的變化診斷疾病;外邪侵襲人一體,由表向裡傳變的次序。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一陰一陽一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一陽一明之一陽一,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一陽一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一陽一主外,一陰一主內。

少一陽一之一陽一,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一陽一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一陽一者主內,在一陰一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太一陽一之一陽一,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一陽一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一陰一之一陰一,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一陰一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一陽一部注於經,其出者,從一陰一內注於骨。

心主之一陰一,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一陰一之一陰一,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一陰一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一毛一,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23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斥然起毫一毛一,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下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一毛一直而敗。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捨於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帝曰:4善。

1結絡:結,聚結;絡,絡屬。

2廩:王冰注:「積也,聚也」。

3斥然:王冰注:「惡寒也」。

4不與:《甲乙經》作「不愈」。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的皮膚上有十二經脈分屬的部位,脈有經脈與絡脈,筋有聚結與絡屬,骨有長短大小。

它們所產生的疾病各不相同,根據經脈所分屬的部位,來判斷疾病上下左右病位、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以及疾病起始與終結的各種情況。

希望聽您談一談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說,想要知道皮膚的分屬部位,應當以經脈為綱領,所有的經脈都是這樣。

一陽一明經的一陽一絡叫害蜚,手足一陽一明經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一陽一明經的絡脈。

如果這些絡脈的顏色青色居多,為痛證;黑色居多,為痺證;黃紅色,為熱證;白色居多,為寒證;假若五色並現,為寒熱兼挾的病證。

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到經脈,因為絡脈在外屬一陽一,經脈在裡屬一陰一。

少一陽一經的一陽一絡叫樞持,手足少一陽一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少一陽一經的絡脈。

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到經脈。

太一陽一經的一陽一絡叫關樞,手足太一陽一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太一陽一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到經脈。

少一陰一經的一陰一絡叫樞儒,手足少一陰一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少一陰一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經脈。

進入經脈則是從一陽一部注於到經的,其外出則是從一陰一注入骨。

厥一陰一經的一陰一絡叫害肩,手足厥一陰一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厥一陰一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經脈。

太一陰一經的一陰一絡叫關蟄,手足太一陰一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太一陰一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經脈。

十二經脈都分屬於皮膚的各個部分。

正因為這樣,所以說,許多疾病的產生,必然是先從皮一毛一開始,外邪傷了皮一毛一,肌膚腠理張開,肌膚腠理一張開,邪氣就進入到絡脈,邪氣內留而不除,於是進入經脈;邪氣內留而不除,於是便內傳於腑,積留於腸胃。

邪氣剛傷及皮膚時,寒冷戰慄,毫一毛一豎一起,腠理開洩;邪氣進入絡脈的時候,絡脈盛滿,顏色改變;邪氣進入經脈的時候,經脈氣虛,經氣內陷;邪氣停留於筋骨之間的時候,如果寒盛便出現筋脈攣急,骨骼疼痛;如果熱盛,於是筋弛緩骨痛,肌肉破裂敗壞,皮一毛一枯槁。

黃帝問道,先生所說的皮膚上的十二分部,它們發生病變後各是什麼樣子呢?岐伯回答說,皮膚是絡脈分屬的部位,邪氣侵襲皮膚時,肌膚腠理開洩,肌膚腠理開洩,邪氣侵入絡脈,絡脈邪氣盛滿了,就內注於經脈,經脈邪氣盛滿了,就內藏於臟腑。

所以說,皮膚分屬於十二經脈,邪在皮膚時治療不愈,就內傳而成大病,黃帝說,講得好。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