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一、首先提出人的體質一性一格可以劃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通天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通天

【本章要點】

一、首先提出人的體質一性一格可以劃分太一陰一、少一陰一、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一陰一陽一和平五種類型,並分別說明五種類型人的一性一情特點。

二、其次說明這五種類型人患病治療上應有所不同,如不注意到生理上的特點,便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三、最後又分別說明一陰一陽一五態之人在體態與行動表現上的特徵。

【原文】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嘗聞人有一陰一陽一,何謂一陰一人?何謂一陽一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一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一陰一一一陽一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一陰一之人,少一陰一之人,太一陽一之人,少一陽一之人,一陰一陽一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一陰一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一陰一之人也。

少一陰一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1,此少一陰一之人也。

太一陽一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2,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一陽一之人也。

少一陽一之人,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一陽一之人也。

一陰一陽一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3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

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一陰一之人,多一陰一而無一陽一,其一陰一血濁,其衛氣澀,一陰一陽一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一陰一之人,多一陰一少一陽一,小胃而大腸4,六腑不調,其一陽一明脈小,而太一陽一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太一陽一之人,多一陽一而少一陰一,必謹調之,無脫其一陰一,而瀉其一陽一。

一陽一重脫者易狂,一陰一陽一皆脫者,暴死5,不知人也。

少一陽一之人,多一陽一少一陰一,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一陰一而虛一陽一。

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一陰一陽一和平之人,其一陰一陽一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一陰一陽一,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一陰一陽一,別五態之人者也。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

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

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一陰一之人,其狀黮黮然6黑色,念然下意7,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一陰一之人也。

少一陰一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一陰一賊,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一陰一之人也。

太一陽一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一陽一之人也。

少一陽一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一陽一之人也。

一陰一陽一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一陰一陽一和平之人也。

【註釋】

1心疾而無恩:指因為心懷妒忌而忘記了恩惠,有忘恩負義的意思。

2志發於四野:這裡是形容好高騖遠。

3譚而不治:譚,即「談」。

指用說服的方法以德服人。

4腸:這裡的腸應該指小腸而言。

5暴死: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突然的死亡,一種是突然不省人事的假死。

6黮黮然:色黑不明的意思。

7念然下意:指故作姿態,謙虛下氣。

【譯文】

黃帝問少師說:我聽說有人有一陰一與一陽一的類別,什麼叫做一陰一性一的人?什麼叫做一陽一性一的人?少師答道:在自然界裡,四方上下之內,一切事物都離不開「五」數,人也與它相應,而不僅僅局限於是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言一陰一性一陽一性一人,只是從其大概方面說的,對於生理稟賦的情況,是很難用語言把它完全說清楚的。

黃帝說:希望你把它的意義,扼要地講給我聽,比方說賢人和聖人,他們的稟賦是否一陰一陽一兼備,而行無所偏呢?少師說:人一大致可分為太一陰一、少一陰一、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一陰一陽一和平五種類型。

這五種類型的人,他們的形態不同,筋骨的強弱、氣血的盛衰,也各不一樣。

黃帝說:五種類型人的不同點,可以告訴我嗎?少師說:太一陰一型的人,一性一情是貪而不仁。

表面謙虛,假裝正經,內心卻深藏一陰一險,好得惡失,喜怒不形於色,不識時務,只知利己,看風使舵,行動上慣用後發制人的手段。

具有這些特一性一的,就是太一陰一之人。

少一陰一型的人,喜貪小利而暗藏賊心,見到別人有了損失,他就幸災樂禍,自己很得意,好搞破壞來傷害人,見到別人有了榮譽,他反感到氣憤,心懷嫉妒,對人毫無恩情。

具有這些特一性一的,就是少一陰一之人。

太一陽一型的人,處處喜歡表現自己,而揚揚自得,好說大話,但並沒有能力,言過其實,好高騖遠,作風草率,不顧是非,常常意氣用事,過於自信,雖屢遭失敗,也不知悔改。

具有這些特一性一的,就是太一陽一之人。

少一陽一型的人,做事一精一細,很有自尊心,稍有小小地位,就高傲自得,喜歡出頭露面,善於對外交際,不願默默無聞地埋頭工作。

具有這些特一性一的,就是少一陽一之人。

一陰一陽一和平的人,生活安靜自處,不介意個人名利,心安而無所畏懼,寡慾而無過分之喜,順從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遇事不與人爭,善於適應形勢的變化,地位雖高卻很謙虛,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壓服的手段來治人,具有極好的治理才能。

具有這些特一性一的,就是一陰一陽一和平之人。

古代高明的針灸家,就是根據人的五種形態分別施治,邪氣盛的就用瀉洩法,正氣虛的就用補法。

黃帝說:對待五種形態的人,怎樣分別治療呢?少師說:太一陰一型的人,體質多一陰一而無一陽一,他的一陰一血濃一濁,而衛氣滯澀,一陰一陽一不能調和,所以形成筋緩而皮厚,刺治這種體質的病人,若不急洩其一陰一分,就不可能使病情好轉。

少一陰一型的人,體質是多一陰一少一陽一,胃小而大小腸大而不調,所以足一陽一明胃經的脈氣就微小,手太一陰一小腸經的脈氣就偏大,因氣少不能攝血,容易造成血脫、氣敗的局面,因此,必須詳察一陰一陽一盛衰的情況,進行調治。

太一陽一型的人,體質是多一陽一少一陰一,對這種病人必須謹慎調治,不能洩其一陰一,以防一陰一氣虛脫,只能洩其一陽一,但要避免洩之太過,如果一陽一氣過度損傷,就容易導致一陽一氣外脫而發狂,若一陰一陽一都脫,就會暴死或突然不省人事。

少一陽一型的人,體質是多一陽一少一陰一,經脈小而絡脈大,血深在裡,氣淺在表,即是多一陽一少一陰一,所以在治療時就當充實其一陰一經,而洩其一陽一絡,如果單獨洩其絡脈太過,又會迫使一陽一氣很快地耗散,而形成中氣不足,病就難治了。

一陰一陽一和平之人,其體質一陰一陽一之氣協調,血脈和順,在治療時,應當謹慎地診察其一陰一陽一的盛衰,邪正的虛實,並端詳其面容的表現,以推斷臟腑、經脈、氣血有餘或不足,然後進行調治,邪氣盛的,就用洩法;正氣虛的,就用補法,一般虛實不明顯的病症,就從其本經取治。

以上是說明調治一陰一陽一時,要根據五種類型人的不同特一性一分別施治。

黃帝說:與五種形態的人,素不相識,乍一見面很難知道他們的作風和一性一格,屬於哪一類型的人,應怎樣來辨別呢?少師回答說:一般人不具備這五種人的特一性一,所以「一陰一陽一二十五人」,不包括在五態人之內。

因為五態之人是具有代表一性一的五種類型,他們和一般人是不相同的。

黃帝說:怎樣辨別五種形態的人呢?少師說:太一陰一型的人,面色一陰一沉黑暗,而假意謙虛,身一體本來是長大,可是卑躬屈膝,故作姿態,而並非真有佝僂之病,這就是太一陰一之人的形態。

少一陰一型的人,外貌好像清高,但是行動鬼祟,偷偷摸一摸,深懷一陰一險害人之賊心,站立時躁動不安,顯示出邪惡之相,走路時狀似伏身向前。

這是少一陰一之人的形態。

太一陽一型的人,外貌表現出高傲自滿,仰腰挺胸,好像身軀向後反張和兩膕曲折那樣。

這是太一陽一之人的形態。

少一陽一型的人,在站立時慣於把頭仰得很高,行走時慣於搖擺身一體,常常反挽其手於背後,這是少一陽一之人的形態。

一陰一陽一和平的人,外貌從容穩重,舉止大方,一性一格和順,善於適應環境,態度嚴肅,品行端正,待人和藹,目光慈祥,作風光明磊落,舉止有度,處事條理分明,眾人都說有德行的人。

這是一陰一陽一和平之人的形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