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脈度:【原文】黃帝日願聞脈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脈度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脈度

【題解】脈度是指脈的長度,文中說明了二十八脈的長度和測量的方法,以及二十八脈對應的生理、病理情況和治療方法,故篇名"脈度"。

【原文】黃帝日願聞脈度。

岐伯答日手之六一陽一,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一陰一,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一陽一,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一陰一,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躋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1],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提要】本篇主要敘述了人一體週身經脈的總長度。

【註釋】[1]疾誅之疾,快、迅速;誅,消滅、去除。

疾誅之,是指用放血等方法祛除邪氣。

【白話解】黃帝說我想知道人一體經脈的長度。

岐伯回答說手的六條一陽一經,從手至頭,每條經脈長為五尺,六條經一共是三丈長。

手的六條一陰一經,從手至胸中,每條是三尺五寸長,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六條一共是二丈一尺長。

足的六條一陽一經,從足向上至頭是八尺,六條經共為四丈八尺長。

足的六條一陰一經,從足至胸中,每條六尺五寸長,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六條共三丈九尺長。

蹺脈每一條從足至目的長度為七尺五寸,左右兩條,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共為一丈五尺長。

督脈、任脈各為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兩條合為九尺。

所有這些經脈合起來一共是一十六丈二尺長,這就是人一體營氣通行的主要通路。

經脈的循行為裡,其間分支出來並在經脈之間橫行聯絡的叫做絡脈,別出絡脈的細小脈絡叫做孫絡。

孫絡中氣盛而且血多的,應該立即用放血等方法快速地除去邪氣,邪氣盛的用瀉的方法治療,虛的服用一藥物來調補。

【按語】這一段落是講人身脈絡的總長度,並強調這是營氣通行的大經隧。

對於前一篇有關營氣的內容進行了補充。

這其中的計算,是以從手至頭、從手至胸中、從足上至頭、從足至胸中的距離進行計算的,而不牽扯到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經脈的循一性一蹈線的長短差異,主要目的是瞭解營氣通行路線的總長度。

另外,其中提到蹺脈是兩條,本篇末有敘述"蹺脈有一陰一陽一,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日男子數其一陽一,女子數其一陰一。

"則知男子之所數者,左右一陽一蹺,女子之所數者,左右一陰一蹺也。

也勃是說,男為一陽一、女為一陰一,男子計算的是一陽一蹺的長度,女子計算的為一陰一蹺的長度。

【原文】五臟常內閱[1]於上七竅也。

故肺氣通於鼻,骯和[2]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胛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翹五穀[3]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臟不和一竅不通,六腑不合則留為癰。

故邪在腑則一陽一脈不和,一陽一脈不昶則氣留之,氣留之則一陽一氣盛矣。

一陽一氣太盛則一陰一不利,一陰一脈不昶則血留之,血留之則一陰一氣盛矣。

一陰一氣太盛則一陽一氣不能榮也,茁日關。

一陽一氣太盛,則一陰一氣弗能榮[4]也,故日格。

一陰一陽一俱盛,不得相榮,故日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提要】本段主要闡述了五臟的一精一氣盛衰與七竅的關係.以及五臟六腑的病變導致的不同症狀表現。

【註釋】[1]閱檢察、查檢之意。

在文中指反映、察覺到。

[2]和這裡指通和、和利。

也就是指臟器的功能正常。

[3]五穀五穀為麥、黍、稷、稻、豆五穀,這裡泛指名種食品。

[4]榮這裡有繁榮、施展的意思。

【白話解】五臟一精一氣的盛衰常常可以從人一體頭面七竅反噦出來。

肺氣通鼻竅,肺的功能正常,鼻子才能聞到各種氣味心氣通舌竅,心的功能正常,舌才能辨別出各種滋味;肝氣亙眼竅,肝的功能正常,眼睛才能辨別各種顏色;脾氣通於口脾的功能正常,口中才能辨別食物的各種味道;腎氣通耳竅,腎的功能正常,雙耳才能聽見各種聲音。

五臟的功能失於調和,與其對應的七竅就不能正常地發揮功能;六腑的功能失於調順,那邪氣就會滯留結聚而生成癰。

因此,若是邪氣留在六腑之中,那麼屬一陽一的經脈就不能和順通利,一陽一脈不和順,一陽一氣就會發生停歇、留滯,一陽一氣留滯,就會相對的偏盛。

一陽一氣太盛就會導致一陰一脈不通利,一陰一脈不通利,會導致血流停滯,血流停滯則一陰一氣過盛。

如一陰一氣過盛,就會影響一陽一氣不能營運入內,這就叫做關。

如一陽一氣太盛,就會影響一陰一氣不能外出與一陽一氣相交,這就叫格。

一陰一陽一二氣皆過盛,不能一陰一陽一調和、互相榮養,就叫做關格。

關格是一陰一陽一離決、不相交通的表現,出現關格,預示著病人不能盡其天年而早亡。

【原文】黃帝日趼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岐伯答日趼脈者,少一陰一之別,起於然骨之後。

上內踝之上,直上循一陰一股,入一陰一,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順,屬目內眥,合於太一陽一、一陽一趼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日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何也?岐伯答日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一陰一脈榮其髒,一陽一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其流一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黃帝日趼脈有一陰一陽一,何脈當其數[1]?岐伯日男子數其一陽一,女子數其一陰一,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提要】本段詳細地敘述了人一體一陰一陽一蹺脈的起止、來源、循行路線和主要功能。

【註釋】[1]當其數數,指計算。

當其數,一陰一陽一蹺脈在人一體經脈總長度的計算中,只計算一條經脈的長度。

【白話解】黃帝說蹺脈起於何處?止於何處?是哪一條經的經氣像水一樣的滋潤、濡養而形成這一條經脈的呢?岐伯回答說蹺脈是足少一陰一經脈的支別,起於然骨之後的照海一穴一,向上經過足內踝的上方,直行向上沿大一腿內側進入前一陰一,再向上到達胸部進入缺盆,繼續上行出於人迎的前面,進入顴骨連屬內側的眼角,合於太一陽一、一陽一蹺脈而繼續上行,一陰一陽一蹺脈二氣相合,可以滋潤目睛,若是脈氣不能榮養眼睛,就會出現目張不合的現象。

黃帝說一陰一蹺之脈氣只是行於五臟之間,而不能榮養六腑,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髒氣的運行是不停息的,就像水的流動,日月的運行,永無休止。

因此,一陰一脈榮養其對應髒的一精一氣,一陽一脈榮養其對應腑的一精一氣,也是這樣如環無端的運行,沒有起點,也無法計算它的轉流次數。

蹺脈之氣不停的流動運行著,行在內則營養五臟六腑,溢在外則濡養肌肉皮膚。

黃帝說蹺脈有一陰一陽一之分,那麼用哪一條來計算它的長度呢?岐伯回答說男子計算其一陽一蹺脈的長度,而一陰一蹺為絡;女子計算其一陰一蹺脈的長度,而一陽一蹺為絡。

一般計算的蹺脈的長度為經脈,絡脈的長度不在計算之內。

【按語】本文對於一陰一陽一蹺脈的循行路線和主要作用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論述,在中醫臨一床一治療當中,不僅僅十二正經的循行和一穴一位是常用的針灸按摩選一穴一依據,奇經八脈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一些常見的特殊疾病的治療都要依據這些經脈進行選一穴一和選方。

像婦科病與帶脈、衝脈和任脈有著密切關係;男科疾病或者部分虛寒的證候與督脈有著特殊關係等。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