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一、指出人一體在生理情況下,六經氣血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

【本章要點】

一、指出人一體在生理情況下,六經氣血各有多少,此為臨證針刺補洩的依據之一。

二、說明形志苦樂所造成的疾病各有不同,其治療方法亦宜區別。

三、指出了五臟腧一穴一在背部的部位,並說明取一穴一的計算方法。

【原文】

夫人之常數1,太一陽一常多血少氣,少一陽一常少血多氣,一陽一明常多氣多血,少一陰一常少血多氣,厥一陰一常多血少氣,太一陰一常多氣少血。

此天之常數。

足太一陽一與少一陰一為表裡,少一陽一與厥一陰一為表裡,一陽一明與太一陰一為表裡,是為足一陰一陽一也。

手太一陽一與少一陰一為表裡,少一陽一與心主為表裡,一陽一明與太一陰一為表裡,是為手之一陰一陽一也。

今知手足一陰一陽一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2,伺3之所欲,然後洩有餘,補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一乳一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柱,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復下一度,心之俞也。

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

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為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樂志苦4,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5。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6。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是謂五形志也。

刺一陽一明出一血氣,刺太一陽一出一血惡氣,刺少一陽一出氣惡血,刺太一陰一出氣惡血,刺少一陰一出氣惡血,刺厥一陰一出一血惡氣也。

【註釋】

1常數:指定數的意思。

2苦:病苦,即疾病。

3伺:這裡是診察的意思。

4形樂志苦:形,指形體;樂,這裡身一體安逸;志,指一精一神;苦,這裡指一精一神苦悶。

形樂志苦,指形體安逸而情志郁苦的人。

5熨引:古代治病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溫熨法。

6百藥:指各種藥物。

【譯文】

人身各經氣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數的。

如太一陽一經常多血少氣,少一陽一經常少血多氣,一陽一明經常多氣多血,少一陰一經常少血多氣,厥一陰一經常多血少氣,太一陰一經常多氣少血,這是先天稟賦之常數。

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與足少一陰一腎經為表裡,足少一陽一膽經與足厥一陰一肝經為表裡,足一陽一明胃經與足太一陰一脾經為表裡。

這是足三一陽一經和足三一陰一經之間的表裡配合關係。

手太一陽一小腸經和手太一陰一心經為表裡,手少一陽一三焦經與手厥一陰一心包經為表裡,手一陽一明大腸經與手太一陰一肺經為表裡,這是手三一陽一經和手三一陰一經之間的表裡配合關係。

現已知道,疾病發生在手足一陰一陽一十二經脈的那一經,其治療方法,血脈壅盛的,必須先刺出其血,以減輕其病苦;再診察其所欲,根據病情的虛實,然後洩其有餘之實邪,補其不足之虛。

要想知道背部五臟腧一穴一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兩一乳一之間的距離。

再從正中對折,另以一草與前草同樣長度,折掉一半之後,拿來支撐第一根草的兩頭,就成了一個三角形,然後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個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一穴一相平,另外兩個角在下,其下邊左右兩個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腧一穴一所在。

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放在兩肺腧連線的中點,則其下左右兩角的位置是心腧的部位。

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腧,右角是脾腧。

再移下一度,左右兩角是腎腧。

這就是五臟腧一穴一的部位,為刺灸取一穴一的法度。

形體安逸但一精一神苦悶的人,病多發生在經脈,治療時宜用針灸。

形體安逸而一精一神也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肌肉,治療時宜用針刺或砭石。

形體勞苦但一精一神很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筋,治療時宜用熱熨或導引法。

形體勞苦,而一精一神又很苦惱的人,病多發生在咽喉部,治療時宜用一藥物。

屢受驚恐的人,經絡因氣機紊亂而不通暢,病多為麻木不仁,治療時宜用按摩和藥酒。

以上是形體和一精一神方面發生的五種類型的疾病。

刺一陽一明經,可以出一血出氣;刺太一陽一經,可以出一血,而不宜傷氣;刺少一陽一經,只宜出氣,不宜出一血;刺太一陽一經,只宜出氣,不宜出一血;刺少一陰一經,只宜出氣,不宜出一血;刺厥一陰一經,只宜出一血,不宜傷氣。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