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一、津一液來源於水谷,生成於脾胃。在生理上別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

【本章要點】

一、津一液來源於水谷,生成於脾胃。

在生理上別為五道,隨著外界刺激因素的不同而發生適應一性一的變化。

二、簡述了津一液的病理變化,由於所在部位的不同,其表現的症狀和名稱也各別。

三、略論五臟和耳、目的功能。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1,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

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津一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2,肺為之相3,肝為之將4,脾為之衛5,腎為之主外6。

故五臟六腑之津一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繫急。

心繫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

夫心繫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

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穀之津一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一陰一股7。

一陰一陽一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一陰一,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一陰一陽一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一液不化,水谷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一液五別之逆順也。

【註釋】

1五:即後面所說的尿、氣、汗、淚、唾液五種液體排一洩物。

2候:視覺的意思。

3相:輔佐的意思。

4將:將才,有謀慮、決斷之意。

5脾為之衛:脾主肌肉,可以護衛在內的臟腑。

6主外:腎主骨而形成一人的形體骨骼,所以說腎主外。

7一陰一股:一陰一,一陰一器;股,大一腿、下肢。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水谷自口納入,輸送到腸胃,它化生的津一液分別為五:當天氣寒冷時,或穿衣過薄時,就變為小一便與氣;當天氣炎熱時,或穿衣過厚時,就成為汗液;遇悲感哀痛時,氣機併合,則為眼淚;當中焦有熱,胃功能弛緩時,就上泛而為唾液;當邪氣內犯,氣機閉塞而不行,則水氣滯留而為水脹。

這許多現象,我雖已能瞭解,但還不知五液是怎樣生成的,請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水谷都從口入,它有五種味道,各歸其所喜的五臟,津一液亦隨其所喜而各走其道,故由三焦輸出其氣,來溫養肌肉,充實皮膚,這就叫做「津」;其留而不行的叫做「液」。

炎暑之時,穿的衣服過厚,則腠理開張,故而汗出,如果寒邪羈留於分肉之間,將津一液凝聚為沫汁而發生疼痛;天寒時腠理閉密,氣濕不能從汗竅排一洩,向下流於膀一胱,就為小一便與氣。

五臟六腑以心為主宰,耳主聽覺,眼主占候,肺像宰相,肝像將軍,脾像護衛,腎臟主骨而成形體。

所以五臟六腑的津一液,向上滲灌於眼睛,當心有悲哀氣並時,心繫就會引急,心繫引急則肺葉上舉,肺葉上舉使津一液向上泛溢。

但心繫急,肺葉不能經常上舉,而是忽上忽下,故發生咳嗽與淚出。

中焦有熱,胃中消化穀物過快,腸中寄生蟲上下蠕一動。

若水谷使腸胃充廓,則胃的活動弛緩,胃弛緩則氣上逆,而為唾液出。

五穀的津一液,和合而成為脂膏,向內滲灌於骨孔,上行補益腦髓,向下流於生一殖器。

如果一陰一陽一不能調和,則使液下流於一陰一竅,髓液也同時減少,流洩過度使真一陰一虛,虛則發生腰背疼痛、脛部酸一軟。

如果一陰一陽一氣道不通,則四海閉塞,三焦不能輸瀉,津一液不能化生,所受的水谷並聚於腸胃之中,最後別出於大腸,停留在下焦,不能將水分滲入膀一胱,則下焦作脹,水液泛溢於外則為水脹。

以上所說就是津一液分別為五而後運行的正常與反常情況。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