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一、本篇首先提出眾痺與周痺的差別,最後具體說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周痺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周痺

【本章要點】

一、本篇首先提出眾痺與周痺的差別,最後具體說明針刺的原則和方法。

二、針刺痺症,必須首先按壓井沿著足六經的分佈部位,觀察它的虛實,以及大絡的血行有無鬱結不通,以及因虛而脈絡下陷於內的情況,然後再加以調治,並可用熨法溫通經絡,如果有筋脈拘急堅勁的現象,可轉用按摩導引之法,以行其氣血。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痺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1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

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痺也,非周痺也。

黃帝曰:願聞眾痺。

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

更發更休也。

黃帝曰:善。

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今復起。

帝曰:善。

願聞周痺何如?岐伯對曰:周痺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

病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

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口: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內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2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

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

此內不在髒,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痺。

故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

其瘛堅轉引而行之。

黃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九者,經巽3之理,十二經脈一陰一陽一之病也。

【註釋】

1慉痛:慉,聚集的意思。

慉痛,指疼痛聚集在某一部位。

2神:這裡指人的注意力,一精一神。

3經巽:使經絡通達的意思。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人得了周痺,病邪隨血脈上下移動,疼痛上下左右相應發作,渾身無處不痛。

請說一下像這種情形,是邪在血脈之中呢?還是在分肉之間?其病又從何而來?疼痛部位移動得這樣快,以致來不及在痛處下針,當某處疼痛比較集中的時候,還沒有決定如何去治,而疼痛已經遊走,這是什麼道理?我很想知道其中的緣由。

岐伯回答說:這是眾痺,而不是周痺。

黃帝說:就說眾痺吧。

岐伯回答說:眾痺,病邪分佈在人一體的各處,有時發作,有時又不發作,此伏彼起,左側會影響到右側,右側也會影響到左側,但不能遍及全身,其疼痛容易發作,也容易停止。

黃帝說:說得好。

怎樣進行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在疼痛已停止時,仍應針刺原處,以免其重複發作。

黃帝說:講得好。

我希望再聽你說說周痺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說:周痺,就是邪氣在血脈之中,隨著血脈或上或下,不能左右流動,邪氣流竄到哪裡,哪裡就發生疼痛的病症。

黃帝說:用什麼方法來針治呢?岐伯回答說:疼痛從上部發到下部的,先刺其下部,以阻遏病邪的進一步發展,後刺其上部以解除痛源;疼痛從下部發展到上部的,先刺其上部,以阻遏病邪的進展,後刺其下部以解除痛源。

黃帝說:對。

那麼這種疼痛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麼我們稱它為周痺?岐伯回答道:風、寒、濕三氣侵入肌肉皮膚之間,將分肉間的津一液壓迫為涎沫,受寒後凝聚不散,進一步就會排擠分肉使它分裂。

肉裂就會發生疼痛,則使一精一神集中在痛的部位,一精一神集中的地方就會發一熱,發一熱則寒散而疼痛緩解,疼痛緩解後,就會引起厥氣上逆,厥逆就容易導致其閉阻之處發生疼痛,周痺就是這樣上下移行,反覆發作的。

黃帝說:好,我知道這個道理了。

此病在內未深入臟腑,在外沒有散發到皮膚,而留滯在分肉之間,致使真氣不能周流全身的,所以叫做周痺。

因此,針刺痺症,必須首先按壓井沿著足六經的分佈部位,觀察它的虛實,以及大絡的血行有無鬱結不通,以及因虛而脈絡下陷於內的情況,然後再加以調治,並可用熨法溫通經絡,如果有筋脈拘急堅勁的現象,可轉用按摩導引之法,以行其氣血。

黃帝接著說:是啊,明白了這種病的機理,也就懂得了治療的方法。

九針可使經氣順達,從而治療十二經脈虛實一陰一陽一的各種病症。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