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本篇著重論述了醫學上至真至確的道理,所以篇名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

著,是明的意思;至教,至真至確的聖人教誨。

本篇著重論述了醫學上至真至確的道理,所以篇名為「著至教論」。

其內容強調了學習醫學必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事;並指出三一陽一併至的發病情況及其對人的危害一性一。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四時病類論》篇末。

1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未(守)能解,解而未能別,2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守)侯王。

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一陰一陽一合之,別3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

帝曰:善。

無失之,此皆一陰一陽一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帝曰:子不聞《一陰一陽一傳》乎?曰:不知。

曰:夫三一陽一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一陰一陽一。

雷公曰;三一陽一莫當,請聞其解。

帝曰:三一陽一獨至者,是三一陽一併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

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

帝曰:三一陽一者,至一陽一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石辟石歷,九竅皆塞,一陽一氣滂溢,干嗌喉塞。

並於一陰一,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此謂三一陽一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一陽一之病。

且以知天下,何以別一陰一陽一,應四時,合之五行。

雷公曰:一陽一言不別,一陰一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

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

病傷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

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1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堂。

2群僚:指一般官吏。

3疑:通「擬」,相似的意思。

黃帝坐在明堂裡,召來雷公向他問道,您懂得醫學道理嗎?雷公回答說,我雖然誦讀了一些醫書,但還不能很好地去解釋,即使可以作一些粗淺的解釋,但不能辨別清楚,即使能作一些辨別,但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即使能明白一些道理,但還不能很好運用於臨一床一,所以我的醫術只能用來治療一般官員的疾病,不能用它來治療候王的疾病。

希望您教授我樹立天的度數,結合四時一陰一陽一的變化,測知日月星辰光影的知識,從而闡明醫學理論,讓後世更加明確無誤,可以上通於神農,這實在是至真至確的教化,簡直可以同二皇的功德相比擬。

黃帝說,講得好!不要忘失了,這些都是一陰一陽一、表裡、上下、雌雄相互聯繫相互應合的道理。

從醫學上說,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只有這樣才能長久流傳,並用來教導眾人,才不致產生疑惑,將這些內容寫成醫學論著,傳於後世,成為一份寶貴財富。

雷公說,請讓我接受這些醫學理論,以便誦讀理解。

黃帝說,您沒有聽說《一陰一陽一傳》這部著作嗎?雷公回答說,不知道。

黃帝說,三一陽一在人一體就像自然界天的作用一樣,護衛人身上下,如果上下運行失去常規,那末內外之邪就會相合傷害人一體,從而產生疾病,以致傷害人身一陰一陽一之氣。

雷公問道,三一陽一莫當這句話怎麼樣解釋?黃帝說,所謂三一陽一獨至,就是指的三一陽一之氣合併而至。

三一陽一之氣合併而至時,其勢就像風雨一樣迅疾,向上侵襲人一體頭部,就形成頭部疾病;向下侵襲人一體下部,就造成二便失一禁的病證。

它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外無一定的脈色可察,內無特定的征像可辨,其病變又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所以診斷時不能確定病位屬上還是屬下,並將它記錄下來加以辨別。

雷公說,我在治療這類疾病時,常常取不到很好的療效,請您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以消除我的疑慮。

黃帝說,三一陽一之氣相合併後,一陽一氣極盛,並積在一起就使人產生驚懼,病起時像風一樣迅速,病來時如霹靂一樣猛烈,九竅閉塞不通,一陽一氣過盛而滿溢,於是病表現為咽干喉塞。

如果一陽一氣內並於一陰一,就會使上下失常,下迫腸道則形成腸?。

若三一陽一之氣直衝於心,就會使病人坐下就不能起來,臥下便感覺全身沉重。

這就是三一陽一合併所產生的疾病。

從這裡說明知道天與人相應的關係,分別四時與一陰一陽一相應五行相合的意義。

雷公說,對於這些理論,公開地說我不能辨別,背後說我不能理解。

請讓我站起來仔細聽您解釋,以便理解這一深奧的道理。

黃帝說,您雖然得到了老師的傳授,但還不能與至道相結合,所以對老師的教授產生了疑惑。

現在我來告訴您至道的要領,如果疾病傷害了五臟,筋骨日漸消損,像您那樣說不明白而且不能辨別,那末世上醫學理論就要消亡殆盡了。

如腎氣將絕時,病人心中鬱鬱不樂,傍晚時更加嚴重,欲靜處而不想出門,更不想頻繁的人事應酬。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