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一、這是一篇系統而又比較全面地論述熱病的文獻,它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熱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熱論

【本章要點】

一、這是一篇系統而又比較全面地論述熱病的文獻,它把熱病的原因、症狀、變化、預後、禁忌、治療等一系列問題,都作出了創造一性一地闡發,對指導後世臨一床一學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指出一切外感熱病,都屬於傷寒一類的疾病,但由於發病季節的不同,又有傷寒、溫病、暑病等的區別。

三、論述了「兩感」熱病的脈症特點及預後,並指出決定預後好壞的關鍵在於「胃氣」的存亡。

四、熱病的一般治療原則是汗、下兩大法。

五、指出病遺、食復的原因、症狀、治療;申明熱病禁忌及其重要一性一。

【原文】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1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一陽一者,諸一陽一之屬也。

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一陽一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2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一陽一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一陽一明受之。

一陽一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3也。

三日,少一陽一受之,少一陽一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一陽一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4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一陰一受之,太一陰一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

五日,少一陰一受之,少一陰一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一陰一受之。

厥一陰一脈循一陰一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5。

三一陰一三一陽一,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一陽一病衰,頭痛少愈;八日,一陽一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一陽一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一陰一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一陰一病衰,渴止不滿,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一陰一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髒脈,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洩而已。

帝曰:熱病可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

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治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6,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一陽一與少一陰一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一陽一明與太一陰一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一陽一與厥一陰一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一陽一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7。

【註釋】

1傷寒:是外感一性一熱病的總稱,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傷寒,是由於感受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一性一熱病;狹義的傷寒是指由於感受邪氣引起的外感一性一熱病。

2兩感:指表裡兩經同時感受邪氣發病,如太一陽一和少一陰一兩經同時感邪。

3不得臥:一陽一明受邪,經氣壅滯,影響到腑,使胃不安和,所以不得臥。

4未入於髒:人一體的經脈,一陽一經屬腑,一陰一經連於髒。

未入於髒,說明邪氣還在肌表,未及於三一陰一。

5煩滿而囊縮:指煩悶、一陰一囊一抽一縮。

足厥一陰一經經脈環繞一陰一器、絡於肝,所以厥一陰一受病就會感到煩滿而囊縮。

6食肉則復,多食則遺:復,病癒而復發的意思。

熱病之後,脾胃氣虛,運化無力,吃肉則不能消化,多吃則消化不完,食物與熱相線搏結,容易復發。

7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因為出汗,暑邪就能隨汗出而解,如果此時止汗只能讓暑邪鬱於體內,所以不應當止汗。

【譯文】

黃帝問道:現在所說的外感發一熱的疾病,都屬於傷寒一類,其中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間,痊癒的都在十日以上,這是什麼道理呢?我不知是何緣故,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太一陽一經為六經之長,統攝一陽一分,故諸一陽一皆隸屬於太一陽一。

太一陽一的經脈連於風府,與督脈、一陽一維相會,循行於巔背之表,所以太一陽一為諸一陽一主氣,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後,就要發一熱,發一熱雖重,一般不會死亡;如果一陰一陽一二經表裡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就難免於死亡了。

黃帝說:我想知道傷寒的症狀。

岐伯說:傷寒病一日,為太一陽一經感受寒邪,足太一陽一經脈從頭下項,俠脊抵腰中,所以頭項痛,腰脊強直不舒。

二日,一陽一明經受病,一陽一明主肌肉,足一陽一明經脈挾鼻絡於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熱目痛而鼻干,不能安臥。

三日,少一陽一經受病,少一陽一主骨,足少一陽一經脈,循脅肋而上絡於耳,所以胸脅痛而耳聾。

若三一陽一經絡皆受病,尚未入裡入一陰一的,都可以發汗而愈。

四日,太一陰一經受病,足太一陰一經脈散佈於胃中,上絡於咽,所以腹中脹滿而咽干。

五日,少一陰一經受病,足少一陰一經脈貫腎,絡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一陰一經受病,足厥一陰一經脈環一陰一器而絡於肝,所以煩悶而一陰一囊收縮。

如果三一陰一三一陽一經脈和五臟六腑均受病,以致營衛不能運行,五臟之氣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一陰一陽一表裡兩感於寒邪的,則第七日,太一陽一病衰,頭痛稍愈;八日,一陽一明病衰,身熱稍退;九日,少一陽一病衰,耳聾將逐漸能聽到聲音;十日,太一陰一病衰,腹滿已消,恢復正常,而欲飲食;十一日,少一陰一病衰,口不渴,不脹滿,舌不幹,能打噴嚏;十二日,厥一陰一病衰,一陰一囊松一弛,漸從少腹下垂。

至此,大邪之氣已去,病也逐漸痊癒。

黃帝說:怎麼治療呢?岐伯說:治療時,應根據病在何髒何經,分別予以施治,病將日漸衰退而愈。

對這類病的治療原則,一般病未滿三日,而邪猶在表的,可發汗而愈;病已滿三日,邪已入裡的,可以洩下而愈。

黃帝說:熱病已經痊癒,常有餘邪不盡,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凡是余邪不盡的,都是因為在發一熱較重的時候強進飲食,所以有餘熱遺留。

像這樣的病,都是病勢雖然已經衰退,但尚有餘熱蘊藏於內,如勉強病人進食,則必因飲食不化而生熱,與殘存的餘熱相薄,則兩熱相合,又重新發一熱,所以有餘熱不盡的情況出現。

黃帝說:好,那麼怎樣治療餘熱不盡呢?

岐伯說:應診察病的虛實,或補或洩,予以適當的治療,可使其病痊癒。

黃帝說:發一熱的病人在護理上有什麼禁忌呢?岐伯說:當病人熱勢稍衰的時候,吃了肉食,病即復發;如果飲食過多,則出現餘熱不盡,這都是熱病所應當禁忌的。

黃帝說:表裡同傷於寒邪的兩感症,其脈和症狀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一陰一陽一兩經表裡同時感受寒邪的兩感症,第一日為太一陽一與少一陰一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太一陽一的頭痛,又有少一陰一的口乾和煩悶;二日,為一陽一明與太一陰一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一陽一明的身熱譫言妄語,又有太一陽一的腹滿不欲食;三日,為少一陽一與厥一陰一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少一陽一之耳聾,又有厥一陰一的一陰一囊收縮和四肢發冷。

如果病勢發展至水漿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黃帝說:病已發展至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像這樣的病,要三天以後死亡,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一陽一明為十二經之長,此經脈的氣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識昏迷。

三天以後,一陽一明的氣血已經竭盡,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傷於寒邪而成為溫一熱病的,病發於夏至日以前的就稱之為溫病,病發於夏至日以後的就稱之為暑病。

暑病汗出,可使暑熱從汗散洩,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