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祖瑩傳:曾祖祖敏,在慕容垂政權中任平原太守。太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祖瑩傳

魏書白話版

祖瑩傳

祖瑩,字元珍,范一陽一遒人。

曾祖祖敏,在慕容垂政權中任平原太守。

太祖平定中山,賜給他安固子爵位,拜授尚書左丞。

死後,朝廷贈他為并州刺史。

祖嶷,字元達。

因為從駕出征平原的功勞,晉爵為侯,位至馮翊太守,死後朝廷贈他為幽州刺史。

父親祖季真,很熟悉前言往事,官至中書侍郎,卒於安遠將軍、巨鹿太守任上。

祖瑩八歲,便能誦讀《詩經》、《尚書》,十二歲,為中書學生,刻苦好學,不分晝夜地讀書,父母擔心他會讀出病來,想制止他這樣做但卻不行,他經常在炭灰之中藏著火種,趕走書僮僕人,父母睡覺之後,用衣服遮住窗戶,以防止光線漏出去,被家人發覺。

由此他的聲譽更高了,內外親屬都叫他為「聖小兒」。

祖瑩尤其喜歡寫文章,中書監高允每每讚歎說:「這青年富有才識,不是其他學生能趕得上的,他一定會有大出息的。」

當時中書博士張天龍講授《尚書》,選他為都講。

學生們都來了,祖瑩晚上讀書太勞累了,竟不知天亮了。

上課時間已到,忙亂中祖瑩誤把同房學生趙郡的李孝怡一本《曲禮》拿到講台上去了。

博士十分嚴厲,祖瑩不敢回去換書,於是只好把《曲禮》放到案桌上,念誦《尚書》文三篇,竟不漏一字。

講完之後,孝怡覺得很奇怪,查明原委,就向博士說了這件事,惹得學中師生,大為驚奇。

後來高祖聽說此事,召他入內宮,要他誦背五經章句,並講述大義,皇帝驚歎不已。

祖瑩出去之後,高祖開玩笑地對盧昶說:「過去流放共工的幽州北邊荒涼地方,怎麼會冒出這樣的孩子來?」

盧昶說:「當是才為世而生。」

祖瑩以才學名聲被任命為太學博士。

征授司徒、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參軍。

高祖對勰說:「蕭賾以王元長為子良法曹,今天我為你任命祖瑩,這豈不可以與之匹敵了嗎?」

命祖瑩為彭城王元勰幕府書記。

祖瑩與陳郡的袁翻齊名秀出,當時人編了一首歌謠說:「京師楚楚,袁與祖;洛中翩翩,祖與袁。」

又遷任尚書三公郎。

尚書令王肅曾經在衙門裡吟詠一首《悲平城詩》,詩說:「悲平城,驅馬入雲中。

一陰一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

彭城王元勰很是為其文辭優美所嗟歎,想讓王肅再吟,可是語出差錯:「王公您吟詠情一性一,詞語聲律,都特別優美,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詩》。」

王肅一聽,開玩笑說:「怎麼《悲平城》變成了《悲彭城》了。」

元勰頓時臉紅。

祖瑩當時在座,就說:「有《悲彭城》,只不過是王公您沒有見過。」

王肅說:「能否讀來聽聽。」

祖瑩應聲誦讀:「悲彭城,楚歌四面起;一屍一積石樑亭,血流睢水裡。」

王肅聽罷,很是驚歎。

勰也大為高興,回來對祖瑩說:「當時你定是神口。

今天若不是你,我非得被吳子所屈不可。」

祖瑩任冀州鎮東府長史,因賄賂一事敗露,被除名。

後來侍中崔光推薦他為博士,仍領授尚書左戶部職。

李崇以都督身份北征,引瑩為其長史。

因軍資被人截沒,又被除名。

沒多久,任散騎侍郎。

孝昌年間,在廣平王府第挖得古代寶印,皇帝下詔讓祖瑩與黃門侍郎李琰之辨別為什麼時候的東西。

祖瑩說:「這是于闐國王在晉朝太康年間獻給皇上的禮物。」

於是用墨塗字驗看,果然像祖瑩所說那樣,當時人稱他為博物多識的專家。

累遷國子祭酒,領給事黃門侍郎,幽州大中正,監察記錄皇帝起居事,又監督朝議事宜。

元顥來到洛一陽一,任祖瑩為殿中尚書。

莊帝還宮,因他替元顥起草詔書,列舉..朱榮罪狀,免官。

後來,朝廷又提拔他為秘書監,中正官職如故。

因他參加討論律歷,朝廷賜他爵位容城縣子。

因事被囚廷尉獄中。

前廢帝升任他為車騎將軍。

當初,莊帝末年,..朱兆入洛一陽一,軍人焚燒掌音樂的官署,鐘石管弦等各種樂器,無一倖存。

皇帝令祖瑩與錄尚書事長孫稚、侍中元孚掌管製造各種樂器,三年就製造完成,具體情況記在《樂志》。

升為車騎大將軍。

等到出帝登基,祖瑩以太常行禮,被封為文安縣子。

天平初年(534~535),都將遷鄴,齊獻武王就此事召見祖瑩討論。

因功遷升儀同三司,晉爵為伯。

逝世,朝廷贈他為尚書左僕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祖瑩以文學為世人所重,他常對人說:「文章必須自出匠心,成一家風骨,怎能道別人可以說出的呢?」

大概這話說的是世人喜歡剽竊他人文字,以作己用的現象。

祖瑩的文章,也不是沒有天才的火花,只是不能調整統一,玉石都有,剪裁功夫,卻不如袁、常二人。

祖瑩一性一情豪爽,氣節很高,士人有什麼麻煩事,托命於他,他必然會盡力相救,當時人也因此誇獎他。

祖瑩的文集流行於世。

子祖王廷,字孝征,襲其爵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