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李先傳:年少好學,擅長占相術,師從清河張御,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李先傳

魏書白話版

李先傳

李先,字容仁,中山盧奴人,本字犯高祖廟諱。

年少好學,擅長占相術,師從清河張御,張御認為他是奇才。

出仕苻堅政權,任尚書郎。

後來慕容永聞其名聲,迎接他去任謀士。

李先勸慕容永據守長子城,慕容永於是稱帝,任命李先為黃門郎、秘書監。

慕容垂滅了慕容永,李先徙居中山。

皇始初年(396),李先在井陘歸順北魏。

太祖問李先說:「卿是哪國人?」

李先說:「臣是趙郡平棘人。」

太祖說:「朕聽說中山土廣民富,真有這回事嗎?」

李先說:「臣少年為官長安,隨後為官長子城,後來歸鄉,觀望民土,確實很殷廣。」

太祖又問李先:「朕聽說長子城中有個叫李先的,你就是那人嗎?」

李先說:「小臣就是。」

太祖說:「卿認識朕嗎?」

李先說:「陛下聖德深厚,澤被八表,龍顏奇異,為臣怎敢不認識。」

太祖又問:「卿祖、父及你都做過什麼官?」

李先說:「為臣祖父李重任晉平一陽一太守、大將軍右司馬。

父李樊,為石虎樂安太守、左中郎將。

臣,任過苻丕尚書右主客郎,慕容永秘書監、高密侯。」

太祖說:「卿既是宿士,屢歷名官,經學所通,哪門經你最擅長?」

李先說:「為臣才識愚陋,少習經史,雖荒廢遺忘,十仍通六。」

又問:「兵法陣法,卿都一精一通嗎?」

李先說:「也曾演習,談不上一精一通。」

太祖說:「慕容永時,卿用過兵沒有?」

李先說:「為臣當時任顯官,確實參預過軍事。」

太祖後來任命李先為丞相衛王府左長史。

跟從拓跋儀平鄴,到義台,擊敗慕容馬..軍,回師平定中山,李先每一次獻策,軍隊所向披一靡一。

皇帝回到京城後,任李先為尚書右中兵郎。

太祖對李先說:「如今柔然屢次來犯邊塞,朕打算討伐,卿認為如何?」

李先說:「柔然不識天命,流竄生活於荒涼的北方,屢來偷竊,驚動邊民,陛下神武,威德遠振,舉兵征討,必定摧滅。」

皇帝於是北伐,大敗柔然。

賞給李先奴婢三口,馬牛羊五十頭。

轉任七兵郎,遷任博士、定州大中正。

太祖問李先說:「天下什麼書最好,可以長人神智?」

李先回答說:「只有經書。

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補給王者神智。」

又問:「天下書籍,共有多少?朕想收齊,怎樣才能辦到?」

李先說:「伏羲創製,帝王相承,以至於今,世傳國記,天文秘緯不可計數。

陛下如真想收集,可嚴令天下郡縣搜索備送,陛下既然喜好,收集起來也並不難。」

太祖於是頒令天下,經籍漸漸收集起來。

太祖在柴壁討伐姚興,問李先說:「姚興屯軍於天渡,姚平據守柴壁,互為表裡。

今想剿滅,怎樣行動?」

李先回答說:「臣聽說兵以正合,戰以奇勝。

如聽說姚興打算屯兵天渡,是為了有利於其運糧之道。

陛下可在其未到之前,派奇兵先佔據天渡、柴壁左右,埋下伏兵,防備其表裡相應。

以陛下神算,觀時而動,姚興欲進不得,退又缺糧,夫高者為敵所棲,深者被敵所困,兵法所忌諱的而姚興如此,這樣就可不戰而取。」

太祖依計行一事,姚興果然大敗而歸。

太宗即位,問左右舊臣中被先帝視為親信的有誰。

當時新息公王洛兒回答說:「有個叫李先的,最為先帝所賞識。」

太宗召李先來見,問道:「卿有什麼功勞德行,而蒙先帝賞識?」

李先回答說:「為臣愚鈍淺陋,才行無聞,只以忠直奉上,再沒有什麼別的才能。」

太宗說:「卿說說過去的事。」

李先說:「臣聽說堯舜之教,化民如子;三王任賢,天下歸服。

而今陛下親理朝政,虛心下問,四海歸德,士女能言,無人不慶幸萬分,歡欣鼓舞。」

不一會兒,召李先讀《韓子連珠》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

太宗下詔給有關部門說:「李先所知的,都是軍國大事,從今以後,常宿禁宮之內。」

太宗賜給李先絹五十匹、絲五十斤、雜絹五十匹、御馬一匹。

拜授安東將軍、壽春侯,賜給隸戶二十二戶。

太宗下詔讓李先與上一黨一王長孫道生一起率軍襲擊馮跋的乙連城。

拿下了城池,士卒全部被俘。

於是又進軍攻打和龍。

李先對道生說:「應秘密地讓士兵人人準備青草一捆,各五尺粗細,用以填塞城壕。

然後攻打其西南面,斷絕他們的外援,率兵急攻,敵人一定可以被擒。」

道生不依,於是掠民而還。

後來李先出任武邑太守,以治理有方著稱。

世祖即位,征為內都大官。

神..二年(429)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帝下詔賜給金縷命服一套,贈定州刺史、中山公,謚稱文懿。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