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鄭羲傳:曾祖鄭豁,慕容垂政權的太常卿。父鄭曄,不做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鄭羲傳

魏書白話版

鄭羲傳

鄭羲,字幼駘,滎一陽一開封人,曹魏將作大臣鄭渾的八世孫。

曾祖鄭豁,慕容垂政權的太常卿。

父鄭曄,不做官,娶長樂潘氏為妻,生有六個兒子,都粗有志氣,而鄭羲排行第六,文學為優。

少年時被舉為秀才,尚書李孝伯把女兒嫁給他。

高宗末年,朝廷拜授他為中書博士。

天安初年(466),劉..的司州刺史常珍奇舉汝一陽一來降朝廷,顯祖下詔讓殿中尚書元石為都將前去迎降,並招慰淮、汝,派鄭羲參預元石軍事。

到上蔡之後,常珍奇率領文武官員三百人前來迎接,相見後,大家商議要把軍隊駐紮在汝水以北,並不馬上入城。

鄭羲對元石說:「軍機之事,貴在神速,而今珍奇雖然來了,但意圖不明,我不如直入其城,奪其要害,據有府庫,雖然這樣做並非出自我們的初衷,但我們的目的是要全面控制局勢。」

元石接受了鄭羲的意見,於是策馬逕自入其城池。

城中還有珍奇親信兵馬數百人,駐在常珍奇宅第裡面。

元石既克城池,意氣更加驕橫怠惰,只管置酒嬉戲,毫無警戒防備之意。

鄭羲對元石說:「看常珍奇很有不平之色,應該嚴兵設防,以備非常之變。」

這天夜裡,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燒府邸廂屋,意在救火時發難,因元石有備,只好作罷。

第二天,鄭羲備白虎幡旗慰喻郭邑,大家心情才安定下來。

第二年春天,他們又領軍東討汝一陰一。

劉..的汝一陰一太守張超據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率領一精一銳人馬攻打,不克,於是退軍至陳、項,商量打算退軍長社,到秋天再行攻打。

眾將都樂於早點回去,全都說這是好計策。

鄭羲說:「現在張超驅使市民,挑著石頭,蟻聚窮困城池,其堅持的最長限度不會超過一個月,我們應該安心地守在這裡。

張超糧食一完,不投降也會棄城而逃,我們可翹足以待,他自然會成擒拿之物了。

而我們如棄圍還歸長社,長社路途遙遠,張超聽說必定修城深挖塹壕,多積穀薪,將來恐怕難以攻打了。」

元石不聽,於是還師長社。

到了冬天,又來攻打張超,張超果然有防備,他們只好無功而還。

幾年以後,張超死了,楊文長代其戍守城池,食盡城潰,才攻下城池,竟如鄭羲所預計的相同。

淮北平定之後,鄭羲遷升中書侍郎。

延興初年,一陽一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動眾,擾亂京城。

朝廷以鄭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也為州郡長官所信,便派他前去安一撫。

鄭羲到該地以後,宣示禍福,重加懸賞,十天內,聚集的民眾紛紛歸去散開。

智度奔逃穎川,不久就被擒拿斬殺。

因功,鄭羲被賜予平昌男爵位,加授鷹揚將軍。

高祖初年,兼任員外散騎常侍,假寧朔將軍、一陽一武子,出使劉准政權。

中山王元睿又,被當世君王一寵一幸,並置王官,鄭羲為其作傳。

這以後,他便連年不轉官職,家產也十分短乏,因此請假歸家,便不回去了。

等到李沖受一寵一顯貴,與鄭羲結成姻親之好,於是他又被起任為中書令。

文明太后為自己父親燕宣王在長安立廟,初成後,任命鄭羲為太常卿,假滎一陽一侯,具官屬,到長安拜廟,破石造碑立於廟門。

回來之後,以出使的功勞,仍賜侯爵,加授給事中。

出使安東將軍、西兗州刺史,假南一陽一公。

鄭羲多受賄賂,以賄成政。

一性一情又很吝嗇,老百姓有給他送禮的,甚至連杯酒塊肉也不賞給別人,西門受人羊酒,東門便把東西賣了。

因他是李沖的親家,執法官員也不糾劾他。

酸棗令鄭伯孫、鄄城令童騰、別駕賈德、治中申靈度,都為官廉潔貞正,勤恤百姓,鄭羲都上表稱讚推薦他們,時論也稱讚他的行為。

文明太后為高祖娶他的女兒為嬪,征拜他為秘書監。

太和十六年(492)去世,朝廷贈帛五百匹。

尚書奏謚曰宣,詔書曰:「蓋棺定謚,先典成式,為的是激揚清濁,治道明範。

以往何曾幼年有孝行,良史不改『繆丑』之名;賈充受一寵一於晉,直士猶立『荒公』之稱。

鄭羲雖然素有文業,而為政缺少廉節清正的風範。

查古代先例,其未光耀於朝策;貪財昧貨之談,已經流播民間。

謚以善名,殊乖謚名初衷。

又前歲之選,他所舉人才並不是備有品行然後才被舉選,自荷後任,功績未昭。

尚書為什麼偏偏不能做到至平至公,愆失違背我朝明典!依據謚法:博聞多見叫『文』,不勤成名叫『靈』。

可以贈謚於他,加謚文靈。」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