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於忠傳:年輕時被授予侍御中散之職。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刑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於忠傳

魏書白話版

於忠傳

於祚之弟於忠,字思賢,本來字千年。

年輕時被授予侍御中散之職。

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刑政頗為嚴峻,其左右侍臣,不少人由於對她稍有指責而被治罪。

於忠為人樸直少言,所以始終沒有犯什麼過失。

太和年間,被授予武騎侍郎之職,因此賜名為登。

又轉任太子翊軍校尉。

世宗即位,於忠遷任長水校尉。

不久任左中郎將,領直寢。

元禧一陰一謀反叛之際,世宗在外,由於事變發生非常倉猝,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於忠向皇帝進言說:「臣世代蒙受朝廷特殊的恩一寵一,忠心於王室。

我父親任領軍,被委付留守京城之重任,早已有所防備,皇上您不用有什麼擔憂的。」

世宗立即派於忠騎馬馳赴京城觀察動靜,而於烈已分兵嚴加防備,果然如他所料。

世宗回宮後,撫一著於忠的背說:「你真是善知人意。」

賜給他帛五百匹。

又對他說:「先帝賜給你名為登,實在是一個美稱,我讚賞你的忠誠,現在給你改名為忠。

既表示忠貞堅強的誠心,也是要使得名實相副。」

於忠因為父親去世居喪而去職。

沒過多久,又被起用而官復原職。

後改授司空長史。

當時太傅、錄尚書、北海王元詳因是皇帝的叔父權勢很大,將作大匠王遇經常隨元詳心之所欲而給他營造各種東西。

後來有一回因為公事,於忠當著北海王元詳的面對王遇說:「殿下是我們魏國的周公,輔佐王室,他所需要的各種材料用具,你自然應當向朝廷稟報,為什麼要阿諛附勢,損公而惠私。」

王遇聽了坐立不安,元詳也感到慚愧自責。

於忠又遷任征虜將軍,其餘官職仍予保留。

因為平定元禧反叛有功,被封為魏郡開國公,食邑九百戶。

不久遷任散騎常侍,兼武衛將軍。

於忠每每由於其耿直的氣質和正直的言辭,被北海王元詳所忿恨。

元詳當面斥責於忠道:「我擔心你會死在我前面,而不擔心我會死在你前面。」

於忠說:「人生於世,生死自有定分,如果我應當死於你北海王之手,想要逃避也不能倖免;如果天命不是這樣,你北海王也不能殺死我。」

元詳借於忠上表辭讓之機,暗中勸世宗把於忠作為列卿,令其解除在皇帝左右的職務,聽任他辭讓爵位。

於是世宗詔令停止於忠的封賜,優厚地讓他進為太府卿。

正始二年(505)秋,世宗令於忠以本官任使持節,兼侍中,為西道大使,凡是刺史、鎮將當中有貪贓之罪和明顯暴虐行為的人,就寫具罪狀申報朝廷,太守縣令以下的官吏有違法的,可以立即進行處置。

於忠和撫軍將軍、尚書李崇分別出使兩路。

於忠彈劾并州刺史高聰貪贓枉法的罪行二百餘條,朝廷論罪處以極刑。

於忠返回京都,授任為平西將軍、華州刺史。

剛好遇上繼母去世,未能成行。

服喪完畢,被授任為安北將軍、相州刺史。

又任衛尉卿、河南邑中正。

世宗令於忠與吏部尚書元暉、度支尚書元匡、河南尹元萇等人推定代郡這個地方的姓氏宗族。

高肇畏懼於忠的為人,想要秘密地把他逐出京師,就向世宗進言,說中山是一個要鎮,加強保衛需要人才,憑於忠的才識和能力,最適合擔當此任。

於是於忠出任為安北將軍、定州刺史。

世宗不久就後悔這樣做,再次任命他為衛尉卿,兼左衛將軍、恆州大中正。

秘密派遣中使傳令給他說:「你離開朝廷,我好比手足被剝奪,心裡無所寄托。

地方的責任雖然很重要,但比較朝中來說還是輕的。

所以停止你現在的外任,委付以朝廷內務。

你應當早晚勤奮無所懈怠,不辜負我的期望。」

延昌初年(512),授於忠都官尚書之職,擔任安南將軍,兼左衛、中正如故。

又任散騎常侍。

有一次趁於忠侍奉皇帝飲宴,世宗賜給他劍杖,並舉酒囑咐於忠道:「你父子兩代保持貞節,所以長期以來把宮中禁衛的重任都委託給你們。

過去因為你行為盡忠,特賜名叫忠。

現在憑你的才幹可以抵禦敵侮,就把我所用的劍杖相賜予你。

就其名而求其義,我的期望很高。

你在宮禁中出入周旋,可以常用它來防身。」

於忠跪拜行禮表示感謝。

皇帝又授予他侍中、領軍將軍之職,於忠當面推辭說:「臣沒有學識,不能同時受文武之重任。」

世宗說:「當今有學識有才華的人為數不少,但秉一性一剛直這方面卻不如你。

你在下面勤勞辛苦,我在上面就無所憂慮了。」

世宗駕崩之時,於忠連夜與侍中崔光派右衛將軍侯剛到東宮迎奉肅宗即位。

於忠與門下省計議,因為肅宗尚在幼年,不能親自處理朝廷政務;太尉、高一陽一王元雍輩分高、名望重,應當入宮居於西柏堂,處理決斷各種政務;任城王元澄是有德才的皇親,可以任尚書令,總領朝中文武百官。

於是把這樣的安排進奏皇帝,請求立即敕令授任。

御史中尉王顯想要施逞一奸一計,與中常侍、給事中孫伏連等人聲色俱厲,拒不接受,將門下省的奏章擱置起來,並把朝中侍中、黃門叫來,命他們將授官簿錄上官員的姓名送來,孫伏連等人暗中想要詐稱太后之令,以高肇錄尚書事,王顯與高猛任侍中。

於忠就在殿中逮捕了王顯並把他殺掉。

於忠既官居門下省,又總領宮中禁衛,把持朝政,權傾一時。

當初,太和年間軍國之事繁多,高祖因為財務用度不足,把文武百官的俸祿減去四分之一。

於忠既然擅權,想要用小恩小惠籠絡百官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就全部歸還所減去的俸祿,所有官員都進位一級。

原有的制度規定:天下百姓每人每年繳納絹布一匹之外,還要交綿麻八兩。

於忠全部予以免除。

於忠告訴高一陽一王元雍,說是世宗在位時原來就准許寬容改變。

元雍懼怕於忠的威勢和權一柄一,就順從他的意願,授任於忠為車騎大將軍。

於忠自以為處於新舊交替之際,自己有安定社稷之功,就委婉地鼓動百官,令他們加給自己封賞。

於是,太尉元雍、清河王元懌、廣平王元懷難於違拗他的意願,商議封賜於忠為常山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朝中百官都認為可以。

於忠又為自己獨自得到封賞感到為難,就婉言勸說朝廷,給同他一起在門下省任職的人都授予封邑。

尚書左僕射郭祚、尚書裴植由於看到於忠權勢日益擴大,就勸元雍讓於忠離開京師。

於忠聽說此事,強一逼一有關部門向朝廷誣奏他們的罪狀。

郭祚有曾任太子師傅之恩,裴植有擁地歸附魏國之功,於忠偽托皇帝詔令把他們倆都殺了。

對於忠這種行為,朝野之人都十分怨憤,莫不切齒痛恨,王公以下的官員,都害怕受牽連而被他追究。

於忠又想殺害高一陽一王元雍,侍中崔光堅決制止,才沒有動手。

於是免去元雍太尉之職,讓他以高一陽一王的身份回到自己的王府。

從此以後,朝廷詔命和生殺之權,都出自於忠之手。

後來尊奉靈太后為皇太后,居於崇訓宮,於忠任儀同三司、尚書令,兼崇訓衛尉,侍中、領軍等職仍照舊。

靈太后臨朝執政,解除了於忠侍中、領軍、崇訓衛尉之職,只任儀同、尚書令,加授侍中。

於忠任尚書令十多天,靈太后在崇訓宮接見門下省的侍官,問他們說:「於忠在尚書省任長官,他的名聲如何?」

眾人回答說:「他不勝任這個職位。」

於是就讓於忠出任使持節、都督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征北大將軍、冀州刺史。

太傅清河王等人上表奏道:「臣等私下認為先帝仙逝之初,皇上登基之始,四海安定,宇內清平。

至於奉迎皇帝,侍衛宮禁,這是臣子通常的節一操一,為官一般的原則,不容以此當作功勳,隨便賞賜封邑。

臣等先前之所以建議廣為封授王侯,正因為畏懼威權,暫且免除暴戾之故。

這次朝廷謀議大事之時,以十三日夜晚入宮為無功,僅僅是抗拒偽造的太后詔令,壓抑和罷黜一奸一邪之人,才可以褒獎敘功。

因為前侍中於忠總攝文武百官,侍中崔光久居要職,贊同他的意見,所以只賞賜這兩個人。

現在尚書臣昭等人多次上訴,尊奉敕命重議此事。

王顯暗中交結一奸一徒,圖謀不軌;高肇在外勾結凶逆,企圖製造禍端。

逆亂之罪,理應誅戮。

於忠等人懲治他們的罪行,僅僅誅殺他們本身,沒有誅戮其妻兒,定將又出罪人,不能窮治除根。

按照法律來衡量,這個過失不能算輕。

以至於皇上繼位時,將聖後置於別宮,母子隔異,親情隔絕,都是於忠等人的過失。

過失多於功勳,功小而罪重,而且於忠專權之後,擅自一殺害重臣,廢黜宰輔,令朝野驚心,遠近怪愕。

功勞與過失相抵,完全不應賞賜。

請求聖上將其封賜全部追奪。」

靈太后聽從了這個意見。

熙平元年(516)春,御史中尉元匡上表奏道:「臣聽說侍奉君主不因微小寶勞而改變忠心,侍奉皇帝不因自己的取捨而損害節一操一。

古代申包胥倚立秦庭而痛哭,求師救楚之功已是很大;田疇登盧龍而替曹一操一出力,為曹魏創立的功勳不淺。

但申包胥躲避獎賞,君子因此而認為他有大義;田疇拒受封侯之命,良史因此而將他褒揚。

我私下以為皇帝仙逝,天子易人,正是忠臣孝子表現自己節一操一之時。

前領軍將軍於忠不能砥礪自己的言行,自求多福,而假托朝命以行一事,擅自授任官職,職位顯要,權勢日盛。

臣等在藩地任職之時,一心顧念家國,從書信往來中得知真情,氣憤成疾。

傷害禮法敗壞德行,於忠要負主要責任。

謹查於忠父子憑借功勳和朝廷盛德,蒙受數朝的恩遇,出入於承明殿,左右朝廷要務。

趁著國有大難,隨一心一所一欲,專擅朝命,毫無人臣之心。

裴植、郭祚在先前蒙受冤屈,宰輔又在聖明之世受到貶黜之辱。

於忠又偽托聖旨自任儀同三司、尚書令,領崇訓衛尉,究其本意,就是目無皇上而擅自專斷。

既然事在恩後,對於忠應當明正典刑予以誅戮。

請朝廷派遣御史一人、令史一人,將其就地處決。

崔光雖然與於忠同時受到朝廷封賜,但臣等以為崔光頗有儒望,遵守禮法規範,立心玄遠,忘情世事。

但於忠因崔光聲望崇高而強一逼一於他,崔光如若不依,又會有危禍。

臣恭敬地揣度兩位聖主定會明察,對他予以寬恕。

但自去年正月十三日世宗晏駕以後,八月一日皇太后尚未親政之前,多有不是經由等級次序而由權臣任命,有的是由門下省發下詔書,有的是由中書省宣佈敕令,被擅自授任官職的人,他們已經得到朝廷恩宥,正可以免去他們盜任官職之罪。

若非聲望卓著、朝野共賞之人,凡是越級晉陞的職位,請求一併予以追奪。」

靈太后下令說:「你們照直所糾劾的事實,的確符合朝廷法典。

但於忠之事已經寬宥,又受到特別的恕免,不宜窮追其罪責。

其餘事項准其所奏。」

又下詔說:「於忠由於往年朝廷大諱之際,受到朝廷封賜,但酬報他的軍功超過了常理,有司已經予以追奪。

怎麼能因為有一些過錯,就捨棄他其餘的功勳呢。

而且於忠長期擔任宮禁要職,忠誠和節一操一十分顯明,應當在全國對他褒揚嘉獎,以安眾望。

可封於忠為靈壽縣開國公,食邑五百戶。」

當初,世宗駕崩之後,高太后打算加害於靈太后。

劉騰將此事告訴了侯剛,侯剛又告知於忠。

於忠向崔光請教對付的辦法,崔光說:「最好是把胡嬪安置在另一個地方,派人嚴加保衛,這樣就萬無一失,是為上策。」

於忠等人同意這樣做,把這個意思全都告訴了靈太后,太后的心情才安定下來。

因此靈太后深深感激劉騰等四人,並對他們都有一寵一授。

於忠由於誹謗他的人很多,害怕遭到禍害,有心要回到京師,想自己設法擺脫禍害。

靈太后不予同意。

熙平二年(517)四月,朝廷授任於忠為尚書右僕射,加授侍中,將軍之職仍照舊。

神龜元年(518)三月,朝廷再次授予他儀同三司之職,他因為患病沒有就職,常常夢見裴植、郭祚的鬼魂作祟。

於忠知道自己將要死去,就向朝廷上表說:「先帝賞識我父子二人的忠誠,深知我家世代奉公的節一操一,所以對我家族申之以婚姻,重之以爵祿,至使我的地位僅次於三公,官爵序列於九卿。

從我被皇帝與太后賞識,總領文武百官之初,我又得以統領宮中禁衛,使朝廷內外安寧祥和,這實在是國家之靈,萬民之福,臣又出了什麼力呢。

而陛下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統御天下,皇太后憑著自己的聖明善良臨朝聽政,朝廷酒宴從不缺少我的席位,賞賜於我的連簪履之物也未遺忘,使我受到的恩一寵一窮盡朝廷內外,得到的榮耀遍及宮闈,在外鎮守黃河南北,在內參與朝廷政務。

回顧往事可識別一奸一邪,反省自身才知道過失。

但由於我沒有小心保養身一體,以致染上這種重病。

從去年秋季患了痢疾,纏一綿不愈直到現在,各種藥全都服用過,病情日益加重沒有好轉。

又在今年以來,病症更加惡化,只剩下微弱的喘一息,看起來難以治癒了。

巨大的恩德尚未酬報,只有伏枕泣涕。

臣福分淺薄沒有子息,身死之後無人繼承,念及餘生終老,恭謹地陳述自己的願望。

臣先前收養已故四弟的第二子司徒掾永超為子,但無子嗣的念頭仍舊耿耿於心,請求聖上准許立永超為嫡子,以承傳于氏之家世。」

靈太后下令說:「於忠的表奏屬實。

其忠誠與功勳既應當記錄,又無子息實可憐惜。

臨危之時所祈請的事,不可使他失望。

可特准許其所請,以表彰他的殊勳。」

於忠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朝廷賜給東園製作的棺木一副、朝服一套、衣一件、錢二十萬、布七百匹、蠟三百斤,追授侍中、司空公。

有司啟奏說:「太常少卿元端奏議,於忠剛直猛暴,專斷愚魯而好殺,按立謚之法,剛強理直曰『武』,恃威肆行曰『丑』,應當定其謚號為武丑公。

太常卿元..義的意見,則認為於忠盡心奉上,翦除凶逆,依照立謚之法,除偽寧真曰『武』,夙夜恭事曰『敬』,應謚為武敬公。

二卿的意見不同。」

此事上奏之後,靈太后下令說:「可以依照太常卿的意見。」

于氏家族從曾祖以來四代顯貴隆盛,一位皇后,四位被追贈的公爵,三位領軍,二位尚書令,三位開國公。

於忠一性一情多猜忌,沒有結交知己之人,僅僅同直..將軍章初瑰、千牛備身楊保元結為斷金之交。

李世哲為求得於忠的一寵一信,私下用金帛寶物賄賂章初瑰、楊保元,章、楊二人在於忠面前誇讚他,於是被於忠所賞識一寵一愛一,引為自己的心腹。

於忠擅權昧進,為崇訓宮效力,都是李世哲的謀劃。

於忠的後妻中山王元尼須之女,懂得一點《詩》、《書》,靈太后臨朝稱制,封她為女侍中,賜號為范一陽一郡君。

於永超名翻,承襲於忠的爵位,不久就亡故。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