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勿吉傳:勿吉國內的村落各自有它的特點,並不完全相一致。國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勿吉傳

魏書白話版

勿吉傳

勿吉國,在高句麗的北邊,就是舊時的肅慎國。

勿吉國內的村落各自有它的特點,並不完全相一致。

國內的人強勁票悍,在東部各族中屬於最強悍的。

它的語言和其他民族很不一樣。

勿吉國經常輕侮豆莫婁等國,其四鄰各國也非常懼怕它。

勿吉離洛一陽一有五千里地。

從和龍向北行二百餘里有善玉山,出山往北走十三天到達祁黎山,又從祁黎山向北走七天到如洛瑰水,河面有一里多寬,再向北走十五天到太魯水,從太魯水往東北行走十八天才到達勿吉國境內。

國內有一條大河,河面闊三里多,名叫速末水。

勿吉國的地勢低下,地面潮一濕,人們修築城牆挖掘土室用來居住,土屋的形狀就像是一座墳塚,在上方開一個口子,進出室內都要用梯子。

勿吉國沒有牛,但有車子和馬匹,耕作時用雙馬拉犁,車子都由人推著走。

農作物有小米、麥子和糜子,疏菜主要有葵菜。

那裡水氣中含有鹽鹼,凝結在樹上好像樹也能長出鹽來,各地也有一些鹽池。

人們餵養的牲畜多數是豬而沒有羊。

當地人把米嚼碎用來釀酒,這種酒喝了可以使人醉。

女人們穿著布做的裙子,男人則穿豬皮和狗皮製成的衣服。

男一女初婚那天晚上,男子去到女方家中捉弄一下女子的一乳一房就住手,用這種方式作為定婚,兩人便成為夫婦。

那裡的習俗,用人的尿來洗手洗臉。

人們喜歡在頭上插上虎和豹的尾巴。

勿吉國的人擅長射獵,他們使用的弓有三尺長,箭有一尺二寸長,用磨尖的石頭做箭鏃。

當地人的父母如果在春季和夏季死去,就立即埋葬,在墳墓上蓋一個小屋,不讓雨水把墳墓淋濕;如果父母在秋季和冬季死去,就把他的一屍一體用來捕貂,貂來吃死者的肉,就很容易把它捕捉到。

人們常常在七八月間製造毒一藥,把毒一藥附著在箭鏃上,用來射殺飛禽走獸,獵物一中箭就立即致死,熬煮毒一藥所產生的毒氣也能把人毒死。

勿吉國南部有徒太山,大魏國的人則稱之為「大白」,山裡的虎豹、熊羆、狼經常出來害人,人們不敢在山上大小一便或者洗東西,敢於徑直走進山裡的人,都能獲得豐盛的物品。

延興年間,勿吉國派遣使者乙力支前來朝廷進貢。

太和初年(477),又來進貢馬五百匹。

乙力支自稱:當初從勿吉國出發,乘船從難河溯水西上,到了太爾河,就把船沉入河底,改從陸路往南行走,渡過洛孤水,然後從契丹國西部邊境到達和龍城。

乙力支說他們勿吉國早先打敗高句麗國的十個部落,又秘密地同百濟國謀劃,打算從水路合力攻取斑句麗,特地派遣乙力支奉使大魏國,向朝廷請示這樣做是否妥當。

皇帝詔敕認為勿吉、百濟和高句麗三國同樣都是大魏的藩屬,應當和順共處,不要互相侵犯一騷一擾。

於是乙力支就回國去了。

他們還是從原路走到太爾河,從水裡打撈起原來的船隻,乘船從水路到達國中。

太和九年(485),勿吉國又派使者侯尼支來大魏朝貢進獻。

第二年再次前來朝貢。

勿吉國的四周有大莫盧國、覆鍾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伏弗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郁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這些部族先後都曾派遣使者向大魏國朝貢進獻。

太和十二年(488),勿吉又派使者來京師進貢用木苦木做桿的箭以及各種土特產。

十七年(493),又派使者婆非等五百多人前來朝拜納貢。

景明四年(503),再次派使者俟力歸等人來朝貢。

從這時一直到正光年間為止,進貢的使者相繼而來。

爾後,由於中國動亂紛擾,很有一段時間沒有派使者前來。

興和二年(540)六月,勿吉又派遣使者石久雲等人來進貢當地土產,一直到武定年間都沒有斷絕。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