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韓麒麟傳:父親韓瑚,任秀容、平原二郡太守。韓麒麟幼小時即好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韓麒麟傳

魏書白話版

韓麒麟傳

韓麒麟,昌黎棘城人,自稱是漢代大司馬韓增後人。

父親韓瑚,任秀容、平原二郡太守。

韓麒麟幼小時即好學,風度修美、善於騎射。

恭宗登基,命他為東曹主書。

高宗即位,賜爵魯一陽一男,加授伏波將軍。

父亡故,韓麒麟服喪禮節周全,家族中人很稱讚他。

後來參加慕容白曜征伐南方的軍事行動,進攻升城,部隊多有傷亡。

等到城被攻破,白曜準備把敵人都埋掉,韓麒麟勸道:「今天剛到敵人境內,要圖進取,我們應該寬威厚惠,以昭示敵人,這是當年韓信降服范一陽一的計謀。

而今勁敵在前,而我們便坑殺敵兵,我擔心從此東進,會讓敵人各各死守,攻打難以克服。

天長日久,我軍疲怠,別郡之民乘機反逆,生出變故,則三齊之地就變得難以圖謀了。」

慕容白曜聽從了他的意見。

讓這些被俘士卒恢復舊業,齊地百姓大為高興。

後來白曜上表奏請韓麒麟為冠軍將軍,與房法壽相對而為冀州刺史。

慕容白曜攻打東一陽一,韓麒麟獻上義租六十萬斛,加上攻戰的器械,於是白曜所需的軍資不再缺乏。

等到慕容白曜被殺,韓麒麟也被徵召還歸,停職多年。

高祖時,朝廷拜他為黃門侍郎,乘車招慰徐、兗,背叛的百姓歸順朝廷的達四千多家。

不久又除任冠軍將軍、齊州刺史、假魏昌侯。

韓麒麟在任上,很少動用刑罰,從事劉普慶勸韓麒麟說:「明公你治守一方,卻無所斬戮,您憑什麼來顯示皇威?」

韓麒麟說:「刑罰是用來制止邪惡的,是不得已而用的東西。

現在百姓不犯法,為什麼要開殺戒?如真的要殺人才能確立威名,你恐怕應是首當其衝的了。」

劉普慶十分慚愧地退下去了。

韓麒麟以剛剛歸附的人,不能到官府任職,士人消沉抑鬱,於是上表說:「齊地歸敵人所有,經歷了漫長的時期,舊的州府僚佐,動輒數百人。

自從皇威披照,並職從省,守宰長官缺少,但又不讓土人充任。

臣考慮朝廷現在新徵之人沒有正式進入仕途,州郡衙內官員很少,而沉塞的多,願言冠冕,稍為去就。

愚臣以為如守宰有缺,應該推舉任用豪傑高望之人,應增置官吏,廣泛延納賢達哲睿的人。

如能這樣,則華族就會蒙獲榮耀,良才就會各得其用,那麼我們懷抱懿德,治理齊土,也許正需如此。」

朝廷官員討論之後,同意了他的想法。

太和十一年(487),京城遭受大饑荒,韓麒麟上表陳述時務說:

「古代先哲諸王經國立治,儲備了九年的收成,然後才能說太平。

所以他們親耕田地,借此勉勵百姓,因此禮教興行。

到了中間朝代,也重視該業,獻糧食的與臨陣殺敵的功勞一樣,勉力種田的與孝悌的人同等賞賜,所以說,積儲糧食,是做百代之王的常做的事情,是治理國家的首要工作。

「而今京城百姓,不種田的人太多,游食的人口當中,就有三分之二是他們。

大凡一人不耕,就有人受其飢餓,何況今天不耕種的人,動不動超過萬人。

所以近年以來,太行山以東遭受洪水,老百姓因凍餓而亡;今年秋天京都遇到乾旱,糧食價格猛漲。

這實在是由於不鼓勵農民耕種,國家一向沒有儲積的緣故。

「臣以為陛下您英明偉大,道德高過三皇五帝,終日為國一操一勞,體恤百姓難處,即使帝虞一日萬機,周文王日中而顧不上吃飯,都不能與您相比。

而今上有水旱不調的年成,下有飽受凍餓之苦的百姓,這都是由於有關部門不為明制,令長官吏不務民本所致。

自從承平日久,連年豐收,世間浮誇之風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奢侈成風。

高官顯貴之家,奢縱僭禮的沒有止境;喪葬婚娶之事,費用越來越高;富貴之家,童妾華服;工商之族,玉食錦衣。

耕田農夫吃的是糟糠之糧,養蠶婦女甚至缺乏短襖。

這樣使耕田的人越來越少,田地多有荒蕪。

國家倉庫之中谷糧布帛已盡,市井之上寶貨不勝其多;室捨之中,衣食匱乏,道路之上麗服如雲。

饑寒產生的原因,實在是由於不重農桑所致。

愚臣認為凡是珍奇玩寶,都應禁斷,問凶訊吉之禮,應制定一定的格式,令貴賤有別,民歸璞素。

普查天下男一女的數量,計田授田。

令宰有司四時巡察,台衙使臣每年按撫檢察一次。

官員勤加勸勉檢察,嚴格賞賜制度。

這樣的話,數年之中,必有糧食積蓄,即使遇上災難禍凶,老百姓也可免於流亡了。

「往年核查戶籍,租賦輕薄微少。

為臣所統領的齊州,收上來的租糧剛夠供給州官俸祿,無一粒糧食入倉。

這對於老百姓雖然有利,但不是長久之計。

假如碰到戰事,或是遇上天災,恐怕官家賑民,無糧可濟。

公家賦稅,可減少絹布,增加谷租,豐年多收,窮歲賑出。

這就是所謂私民之谷,寄積官府,官府糧倉充實,則老百姓就沒有荒年的憂慮了。」

太和十二年(488)春,韓麒麟死於任上,時年五十六歲。

遺囑兒子用素樸棺柩裝殮,喪事務必從簡。

韓麒麟天一性一恭敬謹慎,總是把律令放在自己座位旁邊。

臨死的時候,只有作為俸祿的絹數十匹而已,他的清貧於此可見。

朝廷贈他為散騎常侍、安東將軍、燕郡公,謚稱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