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刁雍傳:高祖刁攸是西晉御史中丞。曾祖刁協,跟隨司馬睿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刁雍傳

魏書白話版

刁雍傳

刁雍,字淑和,渤海饒安人。

高祖刁攸是西晉御史中丞。

曾祖刁協,跟隨司馬睿渡江,定居京口,官至尚書令。

父刁暢,任司馬德宗的右衛將軍。

當初,刁暢兄刁逵因劉裕輕狡薄行,欠社錢三萬,過期不還,把他抓起來當兵去了。

等到劉裕誅殺桓玄,因與刁逵有仇,先誅刁氏一族。

刁雍被刁暢舊吏藏了起來,投奔姚興豫州牧姚紹所在的洛一陽一,後來又到了長安。

刁雍博覽群書,姚興任命他為太子中庶子。

泰常二年(417),姚泓滅亡,刁雍與司馬休之等人投奔魏國。

刁雍上表陳述衷曲,表明誠心,請求在南疆效力。

魏太宗答應了,授予刁雍建義將軍的稱號。

刁雍於是在黃河、濟水之間招集流散人馬,共得五千多人,南據大峴,一騷一擾徐、兗二州,建號誓師,傳檄邊境。

劉裕派將領李嵩等率兵討伐刁雍,刁雍在蒙山把他斬殺在陣前。

這下兵力增至二萬,刁雍進駐固山。

泰常七年(422)三月,刁雍堂弟刁彌也率軍進入京口,謀劃共同討伐劉裕,劉裕派兵打敗了他們。

六月,刁雍又侵犯劉裕的青州,刁雍戰敗,於是收拾散兵在馬耳山自保。

又被劉裕青州軍所一逼一,便進入大鄉山。

泰常八年(423),魏太宗南幸鄴城,刁雍在行宮朝見皇上。

太宗問:「先前聽說卿家有人逮捕過劉裕,這人跟你是什麼關係?」

刁雍說:「是為臣的伯父。」

太宗笑著說:「劉裕父子應當害怕一愛一卿。」

又對他說:「朕先前派叔孫建等人攻打青州,老百姓全部躲藏起來,城池還沒被攻下。

他們既然一向都懼怕卿的威風,士兵百姓又相信服,今天朕想派你幫助叔孫建等人,你當勉力為之。」

於是授刁雍為鎮東將軍、青州刺史,東光侯,撥給五萬騎兵,讓他別立義軍。

叔孫建先打東一陽一,刁雍來到,招集義眾,又得到五千人,派人安一撫各郡縣,當地百姓人心歸順,送租糧供給軍需。

刁雍攻東一陽一,剷平其北城三十步左右。

劉義符青州刺史竺夔在城內挖地道,向南延伸進入澠水澗,作為退路。

刁雍對叔孫建說:「此城已平,應及時攻入。

不然的話,城中人都逃完了。」

叔孫建擔心會傷亡士兵,提出疑問。

刁雍說:「如果害怕損傷官兵,刁雍今天請求帶領義兵先進去。」

叔孫建不聽,竺夔想從東面逃走,正逢劉義符派將領檀道濟等人救青州。

刁雍對叔孫建說:「敵人害怕官軍鐵騎,用鎖連車成為連環陣。

大峴以南,處處狹隘,車輛不能並行。

刁雍請求統義兵五千,據險破敵。」

叔孫建不聽,說:「士兵不服水土,病者已過半數。

如相持不休,士兵定會死盡,哪裡還能再去戰鬥。

現在不損大軍,安全而返,這是上策。」

叔孫建於是引兵而還。

刁雍於是鎮守尹卯固。

皇帝又下詔讓他南入,以擾亂敵境。

刁雍攻克項城。

這時正逢朝廷有詔追令他隨機應變,刁雍於是招集譙、梁、彭、沛百姓五千餘家,置二十七營,遷鎮濟一陰一。

延和二年(433),在外黃城建立徐州政一府,設置譙、梁、彭、沛四郡九縣,朝廷任刁雍為平南將軍、徐州刺史,賜爵東安侯。

刁雍在鎮七年,太延四年(438),奉召回京,邊民仍連年要求他回去。

魏世祖很嘉許他,太平真君二年(441)又被授官使持節、侍中、都督揚、豫、兗、徐四州諸軍事、征南將軍、徐豫二州刺史。

三年(442),劉義隆將裴方明侵佔仇池,皇帝下詔讓刁雍與建興公古弼等十餘名將領討平敵人。

五年(444),刁雍以本將軍為薄鼻律鎮將。

到鎮,刁雍上表說:「臣蒙一寵一出鎮,奉職西藩,總領各軍,戶民殷廣。

又總領戎馬,以防不測,安排屯田,作為儲積。

臣夙夜思慮,寢食難安。

從今年四月末到鎮,現在已至仲夏,治下百姓仍沒能春種。

臣心念那些農夫,雖然佈滿原野,但官渠缺水,不能廣種。

從前段時間以來,勞動所得不抵租稅,兵人口累,都很饑儉。

臣略加檢查,發現此地耕種困難。

「大凡想養民豐國,必須耕種農田。

此地缺雨,正應引黃河水澆灌。

臣觀察舊渠堰,是上古所建,不是近代的事。

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長二十六里,東西四十五里,被鑿穿通向黃河,看起來像大禹當年舊跡。

這兩岸作為灌田用的大渠,寬十多步,從山南面引水到此渠之中,計算過去做這些的時候,渠堤高於黃河水面不過一丈。

黃河水流湍急,沙土漂流,今天此渠高於河水已有二丈三尺,又加上河水浸射,往往崩塌。

渠的位置高懸,黃河水無法入渠。

雖然舊渠各處依然將就引水,水也難得。

現在艾山北面,黃河中有小島,水分為二。

西河小而狹,水寬才一百四十步。

臣現在請求來年正月,在河西高渠的北面八里、分河之下五里處,平地鑿渠,寬五十餘步,深五尺,兩岸築堤,堤高一丈。

北行四十里,仍入高渠,沿高渠向北,行八十里,共一百二十里,將會出現大片良田。

這些工程共需四千人,四十天時間,便可修成。

所要鑿的新渠口,距河面五尺,河水不得入。

現在臣請求從黃河小河東南岸築堤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寬十步,高二丈,絕斷小河。

二十天時間便可完工,兩項加起來,合計用工六十天。

小河的水,盡數引入新渠,水源充足,灌溉公私田四萬餘頃。

十天之間,水就可灌田一遍,四遍之後,糧食便收成在望。

這樣官稅充裕,百姓也很富足。」

皇帝下詔說:「卿憂國一愛一民,知道重引黃河水,灌溉農田。

宜立即行動,以做好此事為務,何必要限定日期呢。

有可以便國利民的事情,盡避說來。」

七年(446),刁雍上表說:「奉詔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交付沃野鎮,以供軍糧。

臣鎮離沃野八百里,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車往來,尚且困難,假如載谷,只能裝二十擔,每經沙深的地方,必定會陷沙難行。

又加上谷在黃河西面,轉運到沃野,中間需渡越大河,計車五千輛,運十萬斛糧,一百多天才能往返一次,大大貽誤老百姓耕種之業。

車牛難行,難以全至,一年不過能運上兩次,五十萬斛運完得花去三年。

臣前時奉詔,稱有可以利國利民的計策盡避上報。

臣聽說鄭、白之渠,遠運淮海的糧食,逆流數千里,一年才能運一次,猶可說是國有餘糧,百姓安樂。

而今臣請求在牽屯山黃河邊,造船兩百艘,二船並為一舫,一條船可裝糧食二千斛,一舫十個人,共計需一千人。

臣鎮內士兵,全都熟悉水一性一。

一次可送糧二十萬斛。

方舟順流,五天就到了,從沃野牽船而上,十天也便到了,合計六十天能夠往返一次。

從三月到九月可往返三次,運糧六十萬斛,計用人力,少於車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廢棄農時。」

帝下詔說:「朕知卿想造船運糧,一個冬天便可造成,大大節省民力,既不費牛又不廢田,很好。

這種方式不僅可用一次,而且可以作為一個永久的方式保持下去。

今另命統萬鎮出兵運輸,卿鎮可出百名士兵作為船工,哪能專從你一鎮出人千名呢?雖然是派船匠,仍須卿指授安排,不可專任。

各種類似於這種利國利民的意見,繼續上報。」

九年(448),刁雍上表說:「臣聽說安不忘亂,是先聖的執政思想。

何況偏遠之地,連接邊城,防守不嚴,即會導致無從禦敵的情況出現。

臣鎮所統轄的河西,也在邊疆,臣常擔心不測。

平地積穀,實難守備。

士卒散居各處,沒有屏障。

如賊人乘虛而入,我軍必會狼狽不堪。

雖想固守,也無法避免各方面的損失。

臣請求築城儲谷,設兵防守。

此城由我鎮自行修建,不必煩勞朝廷。

而且建城的時間,安排於農閒之時,不會廢棄耕作。

一年、二年不成,三年一定會建成。

立城的地方,必定要選擇水陸邊緣。

大小斑下,量力而行。」

帝下詔同意。

到太平真君十年(449)三月,城修好。

帝下詔說:「卿深思遠慮,憂勤盡忠,朕知道城已修好,邊境沒有了不測之憂,千載有永安之固,朕很讚許你的行為。

就把這座城叫刁公城,以表彰你的功勞。」

興光二年(455),帝下詔讓刁雍還都,拜授特進,將軍如故。

和平六年(465),刁雍上表說:「臣聽說有國有家者,無不以禮樂為先。

所以《禮記》說:禮用來約束行動,樂用來修養內心。

讓和氣中釋,恭敬溫文。

所以安上治民,沒有比禮更好的了;易俗移風,沒有比樂更好的了。

而且於一民一俗,尚須崇而用之,何況統治八方,馴化四海呢?所以堯帝修五禮以明典章,作《咸池》以調諧萬類,彰顯皇軌於雲岱,發揚教化於介丘。

令木石革心、烏獸起舞。

包容天地之情,通達神明之德。

大凡感天動神,沒有比禮樂更近的了。

所以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和,因此萬物生機勃勃;節,故而報天祭地。

禮行於郊,則上下和肅。

肅,是禮的情;和,是樂的目的。

樂至則無怨,禮到則不違。

揖讓而治理天下,難道說的不就是禮樂嗎?

「只有聖人知道禮樂不可停止,所以作樂以應接皇天,制禮以配於后土。

所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

因此王者統治安定而制定禮儀,大功告成而製作音樂。

虞、夏、殷、周,易代而起。

到周朝末年,王權衰落。

孔子感傷禮樂崩亡,痛心文武之道將墜,從衛返魯,整理禮樂,使之各得其所。

到了秦始皇時代,剪滅廢棄道術,銷毀典籍,坑殺儒士,盲天下之目,絕禮儀之章,《簫韶》來儀,不可恢復矣。

賴漢代興起,改正朔,易服色,協音樂,制禮儀,正古禮,大體周備。

至於孝章帝時,每以三代損益,優劣殊途,感歎其薄德,沒有辦法改變百姓視聽,博士曹褒看到這個詔書,知道皇上有製作禮樂的意圖,於是上疏求定諸禮儀,以作為漢禮。

終而停廢,不能實行。

到魏晉時代,則修而不備。

「臣思陛下無為而治以端正自身,任用賢士統治天下,方鳴和鸞以升岱宗,陪群後以升中岳,而三禮在唐時便已缺欠,像舞在周時已經改變。

君主的舉措必定記載,這是古代典制。

祭天祭地之禮,是帝王的盛事。

臣認為如今是有其時而無其禮儀,有其德而無其樂。

史缺封石之文,工絕清頌之享,實在是由禮樂不興,王政有缺所導致的。

臣聽說樂由禮起,故而像德;禮由樂現,用來防一婬一。

五帝異時不相沿,三王異世不相襲,是由於事與時並,名與功偕的緣故。

為臣見識粗淺,所慮不遠,認為應該修禮正樂,以光大聖人之治。」

高宗下詔讓公卿一起討論此事,適逢高宗逝世,事情便耽擱下來了。

皇興年間,刁雍與隴西王源賀以及中書監高允等人都以年高特被優禮,皇帝賜給刁雍幾杖,准他可佩劍上朝,每月為他送去山珍海味。

刁雍一性一情寬柔,喜一愛一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

所寫的詩賦頌論加上雜文,一共有一百多篇。

又寬宏一愛一士,怡靜寡慾。

篤信佛道,撰教誡二十多篇,用以訓導子孫。

太和八年(484)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朝廷賜給命服一套,贈帛五百匹,贈授儀同三司、冀州刺史,將軍如故,謚稱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