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樊子鵠傳:其先人為荊州蠻人酋帥,被遷往代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樊子鵠傳

魏書白話版

樊子鵠傳

樊子鵠,代郡平城人。

其先人為荊州蠻人酋帥,被遷往代郡。

父樊興,為平城鎮長史,歸義侯。

普泰年間(531~532),子鵠顯貴,其父被贈為征虜將軍、荊州刺史。

樊子鵠在北鎮動亂時,南至并州,..朱榮引薦他為都督府倉曹參軍。

孝昌三年(527)冬,..朱榮派子鵠到京城。

靈太后接見他,詢問..朱榮兵勢,子鵠應對稱旨,太后很是嘉許。

除授直齋,封南和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令他回到..朱榮處。

..朱榮任他為行台郎中,行職上一黨一郡。

等到..朱榮揮軍向洛,任他為假節、假平南將軍、都督河東正平軍事、行唐州事。

刺史崔元珍閉門拒守,樊子鵠攻克下來。

建義初年(528),拜平北將軍、晉州刺史、封永安縣開國伯,食邑一千戶,又兼尚書行台。

治州有威信,山胡紛紛服治。

元顥軍入洛一陽一,薛修義及降蜀陳雙熾等人受元顥調遣,率領部隊攻打州城。

樊子鵠出城接戰,大破敵人,又在土門大敗薛修義等。

以功拜授撫軍將軍。

不久授都官尚書、西荊州大中正。

後來兼右僕射,為行台,督領賈智等在東徐州討伐呂文欣,平定他們。

還朝後,除授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進封南一陽一郡開國公,增加食邑六百戶,尚書職仍舊,仍假驃騎大將軍,率所部為都督,當時..朱榮在晉一陽一,京師事情,子鵠參與頗多,故在台..,征官不解。

後來出除散騎常侍、本將軍、殷州刺史。

那年遭受乾旱,收成大減,子鵠擔心百姓流亡,於是強令有糧之家分糧貸給貧困人家,並派人牛易力,多種冬麥,州內因此比較安定。

等到..朱榮死後,..朱世隆等遣書召樊子鵠,要與他同到京師,子鵠不從。

因母在晉一陽一,上啟請求移鎮河南。

莊帝稱讚他的行為,除任他為車騎大將軍,豫州刺史,假驃騎大將軍,都督二豫、郢三州諸軍事,兼尚書右僕射,二豫、郢、穎四州行台。

樊子鵠到相州,帝又賜賞絹五百匹。

行達汲郡,聽說..朱兆入洛一陽一,於是渡黃河見..朱仲遠,仲遠派他鎮守汲郡。

..朱兆征子鵠赴洛,既見,責備他不同心同德,奪其部下,命還晉一陽一。

等到紇豆陵步藩起兵,命樊子鵠為都督,征發糧草器仗。

元曄任命他為侍中、御史中尉、中軍大都督,子鵠隨元曄向洛一陽一。

普泰初年(531),仍除舊任。

及趙修延在荊州反叛,帝詔樊子鵠經三亞鳥道還京。

服母喪去職,前廢帝聽說他在洛一陽一沒有房宅,治喪費用不周,賞給他絹四百匹、粟五百石,以本官起用他。

太昌初年(532),兼任尚書左僕射、東南道大行台,總領大都督杜德等追討..朱仲遠。

仲遠已投奔蕭衍,他們收其兵馬甲仗。

當時蕭衍派元樹入寇,攻陷佔據譙城。

帝下詔讓樊子鵠與元德討伐他。

元樹屯兵梁國,想來迎戰,見到樊子鵠兵勢強盛,夜晚退回譙城。

樊子鵠帶兵追擊,元樹又倚城擺陣迎戰。

子鵠統兵直趨城下,縱馬衝突,元樹人馬大潰,奔入城門,城門十分狹小,敵人多被擠踏而死。

這樣斬敵千餘首級,獲得馬匹數百,鎧甲器仗無數,隨後便把城池圍了起來。

朝廷加授他為儀同三司。

元樹統兵出戰,就被痛打一頓,於是再不敢出城,自守城池而已。

子鵠擔心蕭衍派人相救,於是分兵打擊蕭衍的苞州、然州、宕州、大澗、蒙縣等五城,守軍全都望風逃散。

元樹既無外援,計無所出,子鵠又派人勸說他,元樹於是請求率眾歸南,搶來的地盤歸還皇魏。

子鵠等人答應了,共結盟約。

等到元樹軍有一半出城,子鵠攔腰打擊,破之,擒捉元樹以及蕭衍譙州刺史朱文開,俘敵很多。

回師,出帝賜給馬匹。

遷任吏部尚書,轉任尚書右僕射。

不久加授驃騎大將軍、開府,掌管選舉。

當初,青州人耿翔聚眾造反,逃到蕭衍那裡,蕭衍給他兵馬,讓他偷據膠州。

帝除樊子鵠為使持節,侍中,青、膠大使,督領濟州刺史蔡雋討伐耿翔。

軍至青州,耿翔拔城奔走。

子鵠在軍染病,帝詔派醫生給藥療治。

又除授兗州刺史,余官仍舊,抄近道至州。

子鵠先派心腹深察民間,查驗為政得失。

入境,太山太守彭穆被查出失職,子鵠開罪彭穆,數其罪狀,彭穆都一一伏受,於是州內震驚。

等出帝入關,子鵠據城叛逆。

南青州刺史大野拔、徐州人劉粹各自統軍歸投子鵠。

天平初年(534),帝派儀同三司婁昭等人率軍討伐。

子鵠先使前膠州刺史嚴思達鎮守東平郡,婁昭攻下了,又繼續圍攻樊子鵠。

城久攻不下,婁昭引水灌城。

靜帝想招慰子鵠投降,派散騎常侍陸琛、兼黃門郎張景征備璽書勞慰樊子鵠,而大野拔也一起前去與使者相見,左右斬殺子鵠投降朝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