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宋弁傳:祖宋..,與堂叔宋宣、博陵崔建都很出名。魏世祖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宋弁傳

魏書白話版

宋弁傳

宋弁,字義和,廣平列人人。

祖宋..,與堂叔宋宣、博陵崔建都很出名。

魏世祖時,歷職中書博士、員外散騎常侍,出使江南,朝廷賜爵為列人子,還拜廣平太守。

興安三年(454)去世,朝廷贈為安遠將軍、相州刺史,謚稱惠。

長子宋顯襲其爵位。

宋弁伯父宋世顯沒有子嗣,養弁為後。

宋弁父宋叔珍,是李敷妹夫,因李敷的事情而死。

宋弁才學俊傑,少有美名。

高祖初年,曾經來到京師,見尚書李沖,交談移日。

李大覺驚異,退而言曰:「此人一日千里,是王佐之才。」

宋顯死後,宋弁襲其爵位。

宋弁與李彪同鄉,兩人交情很好。

李彪任秘書丞,宋弁自中散李彪推薦為著作佐郎後,不久又被任命為尚書殿中郎中。

魏高祖曾在群臣朝會的時候,歷訪治國之道,宋弁年少官微,自下而對,聲音容姿清亮,行止可觀,高祖稱讚了好長時間。

因此宋弁大被皇上知遇,賜名宋弁,意取卞和獻玉,楚王不知寶的典故。

遷任中書侍郎,兼任員外郎,出使蕭賾。

蕭賾的司徒蕭子良、秘書丞王融等都稱其美儀,認為志氣剛烈不及李彪,而體韻和雅、舉止閒適則超過了他。

轉任散騎侍郎,當時散騎位在中書之上。

高祖曾與他討論江南事宜,帝問宋弁說:「卿此番南行,入其堂奧,他們那邊政道如何?興亡氣數能夠知曉嗎?」

宋弁回答說:「蕭氏父子無大功於天下,既以逆取,不能順利守據。

不理德政,徭役繁劇,內無股肱之助,外有怨叛之民,由臣看來,肯定不能遺福到孫子輩,保有南海。

如果人們懼怕其威,最後他能保全一性一命就是慶幸了。」

後來皇帝車駕南征,任命宋弁為司徒司馬、曜武將軍、東道副將。

軍隊中有人盜竊馬谽,給他抓起來斬殺示眾,於是三軍震動畏懾,無人再敢犯法。

黃門郎崔光舉薦宋弁代其官職,高祖不答應,但也欣賞崔光知人。

沒多久,任宋弁兼任黃門,不久正除,兼任司徒左長史。

當時朝廷大選內外群官,並確定海內士族,宋弁充當銓量之任,處理事務十分恰當。

但他好說別人隱私缺點,高門大族不與他交好的,宋弁都出言詆毀;至於那些舊族淪滯之人,只要他們不用忌憚的,又申薦他們。

宋弁又任本州大中正,豪門姓族多被降抑,頗被時人怨憤。

宋弁跟從皇駕南討,帝詔宋弁在豫州都督部眾及東荊州領葉,皆減戍士讓他們經營農事,水陸兼作。

遷任散騎常侍,不久遷任右衛將軍,領黃門。

宋弁屢屢陳求讓職,高祖說:「朕想要你做的,卿不可推辭,哪能專守一官,而不幫助朕處理政務的?況且常侍是黃門中粗冗之職,領軍只不過是二衛的假攝,不足以空存推讓,以棄朕之大任。」

其被皇帝知遇可見一斑。

開始,高祖在北都選辟,李沖參預很多,很是排抑宋氏。

宋弁心恨李沖,而與李彪交結,雅相知重。

及李彪衝撞李沖,李沖對李彪說:「你如狗一般,被人驅使。」

但等到李沖彈劾李彪,終而沒被治成大罪,宋弁從中出了力。

李彪被除名為民,宋弁大相嗟歎感慨,暗暗決心報復。

高祖在汝南得病,病重,前後十幾天,不見侍臣,左右只有彭城王元勰等數人而已,稍稍轉好,便引見門下以及宗室長幼諸人,進來的人未能盡其悲泣之節,宋弁獨獨進到御一床一邊,欷..流淚說:「為臣沒想到陛下聖顏如此的憔悴毀壞!」從此皇上更加器重他。

帝車駕征討馬圈,留下宋弁以本官兼任祠部尚書,攝管七兵事務。

臨行時,皇上握著宋弁的手說:「國家大事,在於祭祀征戰,所以朕讓你總攝二曹,卿不能不自勉。」

宋弁頓首辭謝。

宋弁勤勉務公,早晚在衙,他受到的恩澤,同僚中無人可以趕得上,名重朝野,僅次於李沖。

高祖經常說宋弁可任吏部尚書。

等到駕崩時,遺詔讓宋弁任吏部尚書,與鹹一陽一王元禧等六人一起輔政,但弁已先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帝詔賜給他錢十萬、布三百匹,贈官安東將軍、瀛州刺史,謚稱貞順。

宋弁生一性一喜歡自誇,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

高祖因郭祚家是晉、魏名門,從容對宋弁說:「卿理所當然地推舉郭祚一門。」

宋弁笑著說:「臣家未肯推舉郭祚。」

高祖說:「卿家自漢魏以來,既無高官,又無雋秀,憑什麼不推郭祚?」

宋弁說:「為臣清素自立,就是不推郭祚。」

侍臣出去之後,高祖對彭城王說:「宋弁這個人本身並不壞,卻偏偏要自矜家族門戶,真是非常奇怪。」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