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爾朱天光傳:少年勇一猛果敢,善於弓馬,爾朱榮親近憐一愛一他,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爾朱天光傳

魏書白話版

爾朱天光傳

爾朱天光,爾朱榮從祖兄的兒子。

少年勇一猛果敢,善於弓馬,爾朱榮親近憐一愛一他,每有軍戎大事,經常邀他參預謀劃。

孝昌末年(527),爾朱榮準備率軍南下,與爾朱天光密議。

既據並、肆之後,爾朱榮仍以爾朱天光為都將,總統肆州兵馬。

肅宗去世,爾朱榮兵向京城,以爾朱天光攝管肆州,委以後方事務。

建義初年,特除他為撫軍將軍、肆州刺史,長安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

爾朱榮準備討伐葛榮,留爾朱天光在州,鎮守自己的大本營。

對他說:「我身不能到的地方,非你無人能稱我心。」

永安年間(528~530),加授其為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北秀容第一酋長。

不久轉任衛將軍。

大將軍元天穆東征邢杲,帝詔爾朱天光以本官為使持節,假鎮東將軍、都督,隸屬元天穆,討伐打敗了敵人。

元顥進入洛一陽一,爾朱天光與元天穆在河內與爾朱榮會師。

爾朱榮出發之後,並、肆二州又一騷一動不安起來,帝詔爾朱天光以本官兼任尚書僕射,為並、肆、雲、恆、朔、燕、蔚、顯、汾九州行台,仍行并州之職,委派他安一撫人心。

爾朱天光到并州,採取了一些措施,使局勢安靜下來。

元顥破滅之後,不久爾朱榮就還歸京城,遷任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改封廣宗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戶,仍為左衛將軍。

建義元年(528)夏天,萬俟丑奴擅僭帝號,朝廷以之為憂。

於是除任爾朱天光為使持節,都督雍、岐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率領大都督、武衛將軍賀拔岳,大都督侯莫陳悅等人討伐丑奴。

天光出發時,只配給了軍士千人,帝詔征發京城以西沿途民馬以充兵力。

當時東雍、赤水的蜀賊切斷了前進的道路,帝詔侍中楊侃先行慰問說明來意,並徵召其馬。

楊侃雖然到當地慰勞,而蜀人卻猶豫不決。

爾朱天光於是入關打敗了他們,拔取壯健兵力以充當士兵,盡收其馬。

到了雍州,又征民馬,總計得到一萬多匹。

因軍人缺少,停軍未進。

爾朱榮譴責他,杖擊天光一百下,爾朱榮又派二千名士兵前去。

爾朱天光令賀拔岳率領一千名騎兵先驅,到岐州界內長城西與丑奴行台尉遲菩薩相遇,於是打敗擒捉了騎士三千人、步兵一萬多人。

丑奴放棄岐州退還安定,在平亭設置柵寨。

爾朱天光從雍州出發到岐州,與賀拔岳在爾、渭之間合集兵力,停軍牧馬,大肆宣揚說:「現在時令已到谷子快成熟的時候,不是征討的時機,等到秋涼以後,我們再另外伺機進擊。」

丑奴每每派人窺一探,探子被執送到他面前,天光總是寬慰一番之後又放掉了他們。

被放的人都傳其秋後征戰的話,丑奴以為這是真的,便分遣諸軍散營農稼,兵力散落在岐州以北百里涇川。

丑奴派其太尉侯伏侯元進領兵五千,據險立柵寨,邊耕邊守。

在其左右,千人以下為一柵營的又有幾處。

爾朱天光知道他的兵力分散之後,便秘密安排嚴密準備。

天晚時分,暗暗派輕騎先行斷絕敵人歸路,以防敵人知道,然後,諸軍競發。

天還沒亮,攻打元進大柵,拔除敵人,眾被俘的將士,都被放歸,須臾之間,左右諸柵敵人都來歸降。

離涇州一百八十里,爾朱天光通夜行軍,第三天趕到城下,敵涇州刺史侯幾長貴以城歸降。

丑奴放棄平亭而逃,想到高平。

爾朱天光派賀拔岳輕騎急追,第二天,在平涼長平坑追上丑奴,一戰擒獲。

天光第二天便率大軍一逼一攻高平,城內人執送蕭寶夤而降。

敵行台萬俟道洛率眾六千人進入山中不下平地。

當時高平大旱,爾朱天光因馬缺少草料,便退到離城東五十里的地方,息兵牧馬。

於是,涇、豳、二夏,北至靈州,敵人結聚的,都前來歸降。

爾朱天光派都督長孫邪利率領二百人到原州鎮守。

道洛招誘城中人掩擊邪利,殺了邪利並其部卒。

爾朱天光與賀拔岳、侯莫陳悅等馳兵赴敵,道洛出城迎戰,剛一交鋒便敗退而去,被追殺一千多人,道洛逃入山中,城池降順。

爾朱天光派人慰問,道洛不從,於是率部西依牽屯山,憑險自守。

爾朱榮責備天光讓邪利逃走了,沒有抓住道洛,又派使者杖擊他一百下,又讓皇帝詔書降為散騎常侍、撫軍將軍、雍州刺史,削爵為侯。

爾朱天光與賀拔岳、侯莫陳悅又向牽屯山進軍討伐敵人。

天光親自討伐道洛,道洛戰敗,率領數千騎兵逃去,追趕不上,道洛進入隴中,投奔略一陽一賊帥王慶雲。

慶雲清楚道洛驍勇果決無與倫比,得到他十分高興,便說大事可圖,於是自稱皇帝,任道洛為大將軍。

爾朱天光打算討伐他們,而莊帝頻頻下詔書,爾朱榮也有信來,認為隴中險惡,加上天氣炎熱,說等到冬天來了再作打算。

而爾朱天光知道敵人可以制一服,於是率領諸軍入隴,軍到王慶雲所居的水洛城。

王慶雲、道洛出城迎戰,天光射中道洛肩膀,道洛受傷失弓而逃。

爾朱天光破其東城,敵人於是都奔至西城,城中無水,敵人受熱受渴。

有人逃出投降,說王慶雲、道洛想突城死戰。

天光擔心把敵帥放走了,禍亂不絕,於是派人對王慶雲說:「力量屈劣如此,可早早來降,如果不敢早下斷決,就應當召集眾人今夜共同商議,明天一早來報。」

而王慶雲等人希望緩一口氣,等到夜晚突出重圍,報爾朱天光說:「請讓我們到明天給個結果。」

天光便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需要水,今天我們退後一點,聽任你們在黃河取水飲用。」

敵人安適喜悅,沒有逃走的願望了。

天光秘密派軍人多作木槍,各長七尺,到黃昏時分,布立人馬作防衛架勢,周匝立槍,路邊更多。

又在槍中埋伏人馬、防備敵人突圍,又令秘密在城北綁長梯準備登城。

這天夜裡,王慶雲、道洛果然突出城來,馳馬先行,不覺撞上木槍,馬匹受傷倒下,槍中伏兵便起,同時擒住兩人。

其他人都從城南出城,遇槍而止。

城北軍人登梯上城,敵人窮途末路請求投降,到天亮時,盡收其器杖。

爾朱天光、賀拔岳、陳悅等共議坑埋敵人,死者有七千多人,家口被分。

於是三秦、河、渭、瓜、涼、鄯善等都來歸降。

爾朱天光屯軍略一陽一,帝詔恢復天光先前官爵,不久又加授侍中、儀同三司,增加食邑至三千戶。

秦州城民準備謀殺刺史駱超,駱超發現了,逃到天光那裡。

天光又與賀拔岳、陳悅等討伐平定叛民。

南秦滑城人謀害刺史辛琛顯,琛顯逃到天光那裡。

天光派部隊前去,也平定了。

當初,敵帥夏州人宿勤明達在平涼降歸天光,後又向北逃去,收聚兵力叛逆,攻擊降人叱干麒麟,想吞併其兵力。

麒麟向天光求援,天光派賀拔岳前去討伐,軍未到,明達逃往東夏。

賀拔岳聽說爾朱榮死了,所以停軍不追,仍還涇州等待爾朱天光。

天光也下隴中,與賀拔岳圖謀入洛之策。

進軍到雍州北面,叛亂的跡像已被朝廷察覺。

帝下詔派侍中朱瑞到天光那裡慰問。

天光與賀拔岳謀劃,想讓皇帝遜位外奔,另外推立皇帝。

於是頻頻啟奏說:「為臣實無異心,惟思仰奉天顏,以申宗門之罪。」

又有他的僚屬秘密啟奏說:「爾朱天光密有異圖,願陛下思考對策以防不測。」

既而莊帝進爾朱天光爵位為廣宗王,元曄又任他為隴西王。

等到聽說爾朱兆已入京城,爾朱天光於是輕騎赴京見爾朱世隆等人,不久便還歸雍州。

爾朱世隆等商議廢棄元曄,另舉親賢,派使者告訴爾朱天光。

天光參預定策立前廢帝,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兼尚書令、關西大行台。

爾朱天光北出夏州,派將討伐宿勤明達,擒獲後送到洛一陽一。

當時費也頭率紇豆陵伊利、萬俟受洛乾等人佔據河西,並不歸附。

爾朱天光因齊獻武王起兵信都,十分擔心,不再對付北邊的伊利等人,只是略略派兵防備而已。

又被朝廷除授為大司馬。

這時,獻武王義軍勢力壯大起來,爾朱兆、爾朱仲遠等既經敗退,爾朱世隆累次派人徵召爾朱天光,天光不聽從調遣。

後來令斛斯春苦邀天光說:「非王無人能平定局勢,你怎能坐看我們宗家破滅呢?」

爾朱天光不得已率軍東下,與仲遠等敗於韓陵。

斛斯春等先回,在河梁迎戰。

爾朱天光既不能渡過黃河,便朝西北方向逃去。

遇雨,軍馬不能前進,被抓住了,與度律一起被送到齊獻武王處。

齊獻武王又把他們送到洛一陽一,斬於都市,年三十七歲。

爾朱家族專橫恣肆,分裂天下,各據一方。

爾朱天光有平定關西之功,一點也不殘酷暴虐,與爾朱兆、爾朱仲遠相比,很是不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